文言文課收獲
A. 小學課外文言文從中得到的收獲
"一把鑰匙配一把鎖",這是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課程比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點,學習方法決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隨著老師的思路找出這門學科的規律,獲得入門的途徑,再不斷地充實完善,形成不同學科不同的學習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我們必須在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歸納改進,摸索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學習體會。 有的人說考語文要憑運氣,也有的人說要看感覺。運氣好或者感覺對的話,就能取得較高的分數,甚至有可能爆個冷門。剛開始我也抱著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每到考語文之前就要"醞釀"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謂的"感覺"。後來,通過與幾個同學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師兄師姐們介紹學習經驗的書,我漸漸覺得,學語文,是需要一套科學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書,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體會。通過看一些文學名著,或是報刊雜志,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科技文、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課外的努力。 我比較喜歡看像《讀者》、《散文》之類的雜志。看《讀者》,可以了解到許多獨到的觀點,看到一些內涵豐厚的文章,使自己也變得愛思考起來。尤其在寫作時,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啟發。現在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准就是是否有創新、有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往往不是憑空就可以產生的。它取決於你的閱歷、你的人生體會。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簡簡單單的兩點一線,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讀書看報就不失為一條捷徑。而在時間金錢都有所限制的情況下,看《讀者》更不愧為捷徑中的捷徑。更何況,它也是我們放鬆自己的好伴侶。 看《散文》,是通過語文老師的介紹。教我語文的陳武老師是一位文學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課真正花在課本上的時間並不多,他更願意教我們一些從課本里引出來的知識。三年下來,我覺得自己的確學到了許多東西。尤其是文學修養方面提高不少。記得當初他向我們推薦《散文》時,沒有說太多,只有幾個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書氣自華。"於是我開始學著欣賞《散文》。剛開始時,也有點雲里霧里的感覺,後來,當我靜下心來,細細地體會那流淌在字里行間的微妙的感覺,我彷彿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來文章還可以這樣寫!一段很普通的經歷到了作家筆下,卻完全可以獲得詩一般的美感。我喜歡反反復復地讀那些自己特別有感觸的文字,直到把它們背下,然後不經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筆果然有了提高。同時,通過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覺我就養成了一種愛思考的習慣,這一點在做文字表述題的時候特別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確。 此外,有空時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種好辦法。例如,做拼音題時,就翻翻《新華字典》,把自己以前讀得不準確的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較深。另外,平時聽新聞時也可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聽聽播音員的發音,碰到哪個字他發得和你不一樣,就記下來,查查字典,看是他發得對還是你發得對,這樣做印象特別深。做詞語用法的題目時,就翻《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個詞上,最好能把前後的詞都看一下,既能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又能同時學到不少新詞。這個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記幾個,積少成多。記得高三那年,老師讓語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後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語或容易出錯的詞語、容易讀錯的字等,下課後大家都會自覺地去看一看,一些細心的同學還會把它們都整理在一個本子上。到高三下學期做模擬試卷時,我們班同學在這種題上出錯的已經很少了。 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日記周記之類,鍛煉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為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佔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總之,語文就像中葯,越熬越有味。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感覺"越來越准了時,你的努力就已經得到了回報。 語文的功夫都在平時的積累上,除了個別"感覺"突然變得特別好的之外,平時是怎樣的水平,高考就會考得怎樣。與其抱著僥幸的心理等待著"奇跡"出現,還不如踏踏實實地把功夫練到家。考前語文基本上是沒什麼好復習的,但也不是完全放棄,你可以在復習的間隙看看文學常識,翻翻雜志什麼的,或者做一兩份模擬試卷,保持對題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夠了。最重要的還是信心問題,千萬不要因為平時語文成績不穩定就對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會在高考考場上有一個新的突破。 語文,有人認為語文最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覺得似乎無論他們再怎麼努力,起色似乎不大,總的感覺就像是有力無處使,也就是物理中的"不受力","做功為0",事實上,這是由語文自身的轉點決定的,語文知識面寬,什麼學、詞、句、段的分析,什麼名言警名等等都包括在裡面,而語文考試時不可能什麼都考到,因此一些同學在往語文上下功夫時,由於堅持時間不長,過於急躁往往收效不大,甚至毫不起色,對此,我有深刻認識,曾記得高中時,我語文最差,每次考試都是100多一點,在高三第二期第一次模擬中我語文競然才96分(班上倒數第8),後來,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我每天堅持閱讀一定的優秀短文以增強語感,同時每隔一天做一篇作文,當時我是怎麼閱讀作文的呢?很簡單,每天晨讀時,我都會抓出一些自以為good的文章的聲朗讀,聲音越大越好,還有寫作文,開始時,我模仿人家的寫,甚至乾脆"抄襲",其實抄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通過抄,你就可以體會一篇好的作文它是怎樣組織結構的,怎樣構思的,怎樣譴詞造句的。就這樣,經過我不懈的努力,當然開始時,沒多大用(表面上),但是,在最後的模擬一、二、三中,我的語文成績分別是126、127、以至在高考中我的語文得了131分,從而保證了語文的不失敗,為進入清華奠定了最好的一步,所以在最後我總結――學語文有二個字的秘訣――"堅持"!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很無聊,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所以,興趣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 其次,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閑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准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並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水平才會提高。 而且,閱讀量大,知識就會十分豐富,一個人的素質也會提高,眼界就會更廣,況且,寫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書,多留心身邊的事,將書中所講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寫作時才會思如泉湧,寫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語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出好文章。大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卻不多,真正喜愛閱讀的並能從中得到知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寫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們要做這樣的人,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閱讀,要喜歡去閱讀,當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去思考它的內涵,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還有,要好問,要記住不懂就要問,特別是讀課外的古文言文,古詩、詞時,其中有些字、詞、句我們不能完全理解的,這就需要去查工具書,如果工具書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後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時去問老師,及時地弄明白,這樣才能學好古詩文,切記千萬不能不懂裝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為日月積累,會使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大。 語文就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從讀、說、寫三方面去學習,去品味,去發揚,讀就是要去獲取知識,去欣賞。語文這門藝術,而說與寫則是我們對語文的體現,是我們學習語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樣,我校就更應該利用空閑的時間去練習寫作,多寫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寫好,在與別人的交談中,學會運用自己從閱讀中獲取的知識,這樣,我們就能將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 懂得了這些,再來學習語文時,便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反而會覺得是一種享受,當我們把學習當作是一種享受時,不學好也難了!
B. 課的古文意思
教書講學或攻讀學習:~徒。~讀;
古代的一種賦稅:國~。完糧交~;
使交納賦稅:~稅。~役
迷信占卜的一種:起~。
根據上下文確定意思
C. 如何讓文言文課堂「活」起來
重慶彭水中學 王元敏
一、巧設導語,激發學生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學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樂於接受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我就從激發他們的興趣入手。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激情,有了激情,他們就會主動學習,課堂也就動起來了。好的導語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就在導語上下功夫。如我在教授《鈷姆潭西小丘記》一文時,就設置了這樣一段導語:
人生就像一杯酒,對於中國古代文人來說,固然有春風得意的幸運兒,品嘗到其中的美味,但更多的失意文人卻品嘗著苦澀。失意文人只能藉助他們的筆寄情於山水,發泄心中的憂郁、苦悶。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就是這樣的失意人。課後讓同學們結合課本第92、93頁,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際遇,大家看了沒有?大聲回答!(學生答:看過了。)哪位同學能來告訴大家?(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很好,我們知道柳宗元參加王叔文改革失敗後一再被貶謫,人生的坎坷成了他的文學財富,政治上的失意卻成就了他文學上的輝煌。他的「永州八記」更是為人稱道。那麼有哪位同學知道「永州八記」?是哪八記?
如此之後,學生便七嘴八舌討論起來。這樣,整個課堂活躍起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陡漲。一堂課就這樣輕松地過去了。
二、加強誦讀,培養學生情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重要的讀書方法。現在留存下來的文言文,是經過無數的讀者篩選留下來的,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它們不僅思想內蘊豐富,更是氣韻生動。這種氣韻,我們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出來,像《孟子》的「浩然正氣」,《莊子》的「汪洋恣肆」,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等等。你不通過反復誦讀,是難知其中之妙的。比如當我吟誦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就會覺得有一股清泉流溢胸間,那種快意和美感是無法用言語比擬的。我們如果能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味文言文的文美和質美,使他們在欣賞文章時受到陶冶,充實底蘊,豐富情感,那麼,學生面前的文言文還會是那樣面目可憎,令人索然無味嗎?因此,我們在教學當中就要讓學生多朗讀。當然,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齊讀,分組讀,自由讀都可以採用。學生也可以讀全文,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准字音,了解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停頓;他們也可以朗讀一些重點句段,進行精段品讀,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豐樂亭記》中「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湧出」一段,讓學生邊誦邊體會。
三、靈活教學 點燃學生熱情
調整教學關系,採用靈活多樣的教法,是使學生主動學習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於難度不大,趣味性強的自讀課,我採用自由討論學習法。如《朋黨論》一文,我先讓學生自行閱讀、識記、疏通文意,再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在課堂上交流。這樣以來,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各個精神煥發,躍躍欲試。很多同學還結合生活實際,從正反兩方面進行闡發論證,講得頭頭是道。待到他們對課文所講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之後,我便趁機就課文內容提一些相關的問題,諸如「什麼樣的朋黨才是君子之朋?」「什麼樣的朋黨又是小人之朋?」「本文中心論點是什麼?」「文章是如何論證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是非的?」「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麼?」問題的接連提出,學生的熱情越來越高漲。運用這種方法,使學生在觀點的碰撞中,交流了思想,提高了認識,激勵了自我。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自己探索,讓他們在體驗進步喜悅的同時也獲得知識上的滿足,這正是我想要的。
四、復述全文 提高學生能力
在前面的學習基礎上,我還讓學生大膽地復述課文內容。他們可由老師提名,可自己主動發言,也可採用「開火車」的形式,即讓每一小組的同學從前到後,一人讀一句原文再翻譯一遍,然後讓其他同學評析,看誰翻譯得最好。同時對於文中的一些有爭議比較難理解的詞句,也可以趁機找出來,讓大家討論共同解決。比如我在上《毛穎傳》的那一課時,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獨取其髦,簡牘是資……」對於此句里的「是」字的理解就產生了分歧,很多同學把它理解為「放在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復指前置賓語的代詞」,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它和以前學過的類似句式混淆了(比如「惟命是從」、「惟器是適」等等),於是我就引導他們結合已知的課文內容來探究其意,接下來就課文內容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他們發現,作者在這里是想要表現毛筆的功用的,因此這句話應理解為」竹簡靠這書寫」,那麼「是」在這里就是用作指示代詞,可解釋為「這」,答案終於找到了,同學們為自己的收獲而興奮不已。這樣,一節課上下來,不僅能使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也能讓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水平,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加以補充說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課文不僅加深了印象,理解得准,理解得深,而且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通過一段時間的文言文教學實踐,課堂上的氣氛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死氣沉沉,用其他的教師的話說是「你們班的學生活了」。我也從中真正嘗到了探究式教學的甜頭。今後,我要繼續進行開拓型教學實踐,去總結文言文教學規律,為闖出一條文言文教學新路子而進行不懈努力,使我的課堂更精彩.
D. 如何上好文言文課
文言文是語文的淵源,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學的低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串講模式,先讓學生讀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譯,分析主題和寫法,雖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單調重復,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壓抑,缺乏生機活力,久而久之,學生生厭,教師壓抑,以至於學生不喜歡文言文,讀不懂文言文。 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呢?首要的是還這些古老的文字以鮮活的生命,來打動讀者。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好比經冬的草,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枯黃與衰敗,可並不曾死亡,相反,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只要經過春雨的滋潤,經過和煦的春風和溫暖的春陽之後,它便馬上蓬蓬勃勃起來,鬱郁蔥蔥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綠。文言文也是如此。那麼,如何讓文言文教學煥發新的活力呢?如何尋找滋潤文言文教學的那一夜春雨、一縷春風、一片春陽呢? 充分備好課 每個老師都會上課,但要上好一堂課是不容易的,這就需要認真的備課。 1、備教材。即教師在對教材熟悉的基礎上來理解作者文本、教材文本和讀者文本。要明白作者創作這一篇文章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即作者的寫作目的。站在作者立場來想問題、預設問題。教學這一篇文章我們要讓學生理解什麼、學會什麼?即教學的重難點。站在教材本身來疏理自己教學的思路,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學生(讀者)預習或學習了這一篇文章,會想到什麼、收獲什麼,即學生的反饋情況。站在學生(讀者)立場來思考問題。做到以上三個角度就解決了「教什麼,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備課基本到位。 2、備自己。即教師在授課之前自己的准備,很多時候我們的備課往往停留在備教材上,卻忽略了自己,以致課堂教學思路不清、重難點不突出、冷場等情況。備自己,要求我們在備教材的同時思考怎樣來引導學生、怎樣過渡、用怎樣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怎樣才能突顯課堂的重難點等,備好自己,便可從容地走上講台。 實現高效課堂 第一、文言課的導入,一定要富於變化 老師要精心設計導入,讓學生一開始就有足夠的興趣來學習。導入的方式有很多,許多老師雖然都知道,但一旦運用到實際中就顯得單調,只是用現實或幾個與課文有關的問題來導入。因為這兩種導入方法信手拈來,不需花太多的時間來思考。雖然導入可能和課文的重點沒有太大關系,但一個好的導入卻決定了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態度。因此,老師應該重視導入,根據每堂文言課的特點,採用成語導入,講故事導入,全班討論導入,動手實際操作導入和古今異同導入等方法,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第二、加強誦讀,培養語感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東坡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復誦讀是中國古人學習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現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片語合與現代漢語的差異,決定了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徑。從心理學角度講,誦讀是學生個體通過大腦感知、視覺傳入、聲帶發音、聽覺監聽、大腦辨別等不斷循回往返的過程。學生對文字材料誦讀越熟,體會就越深,意義就越明白。文章的語氣、節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的。經過反復誦讀、反復揣摩、思考、比較,從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領略語言之美,正是培養語感的過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學時,教師應給學生反復誦讀的時間和機會,還應傳授誦讀的方法和技巧。還可以定期舉辦誦讀文言文的比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第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真正以生為本。 傳統的串講模式,許多老師一講到底,滿堂灌,學生課上記翻譯,課後背筆記。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得不到張揚,始終處於被動接受地位。筆者認為應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讀書,對照注釋自己翻譯,有疑問互相討論,教師只作點撥,強調更正或是對難點、新知識點精講。事實證明,許多簡易的文言文,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朗讀、理解、探究、討論、思考讀懂課文,學生在這種自學中不光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後,學生結合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料,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解決一些舉綱張目的問題。教師可提出一些學生沒有注意但必須解決的問題,並由學生探究解決。在質疑與解疑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輕文」。 傳統的串講模式偏重於對字詞句的講解,「重言輕文」。著名語文教育家錢夢龍說,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語的堆砌。教文言文,當然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但理解詞句的著眼點在於更准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文言文的學習必然要經歷一個「由表及裡,由里及表」的不斷反復,逐步深入地理解過程。經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歷經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除了語言的凝練美和音韻美,還在於它傳承著一種崇高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又會反過來豐富語言內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美在對仗工整的語言,更美在蘊涵於字里行間的范仲淹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整句話讀起來慷慨激昂,朗朗上口。 第五、讓學生與作者對話、與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盡致地傳達了作者自身復雜細膩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總而言之,他們的作品中都有一個「人」,這個「人」今天我們看來是古人,可昨天他們是一個個眨巴著眼睛喘氣兒的、有喜有樂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可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卻感受不到這個「人」,或者對這些「人」的感覺總是平面的、干癟的、飄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讓這個「人」的腳實實在在地踏在那個他的時代里。因為我們不理解他們生活的歷史,不理解他們生活的環境,所以我們不懂為什麼會發生「捕蛇者」的悲劇,不懂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的生死觀,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就要讓這個「人」立起來,讓「他」鮮活地站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氣息,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方法便是通過對作品背景、相關歷史知識和作家經歷的介紹,把這個人物還原到他本來的生活中去,讓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鮮活起來,讓他充滿自己的個性。這樣我們才能准確地深刻地理解這個「人」。課堂上,學生不僅感受到這些具有獨特個性、具有不同風格的「人」的風采,而且還可以與這些偉大的靈魂對話,與這些文化巨人進行心靈交流。學習《岳陽樓記》時,學生將本文與范仲淹的詞「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聯系起來,暢談自己對范仲淹的理解和認識。學習《捕蛇者說》時,假設自己就是柳宗元,聽到蔣氏的悲慘遭遇,你會產生哪些心理活動?讓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課堂應該是智慧與智慧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而我們卻往往在支離破碎的字詞與段落間虛耗著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 第六、汲取古老智慧,更要推陳出新. 文言文教學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責,我們除了繼承傳統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學慣用現代眼光審視文言文,體會其中的民族精神,學習辯證地看待問題、看待歷史、看待古人,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可以從古人的「行為」切入,透過人物的行為來概括人物的「形象」,評價人物的精神,並從現代視角來看待現實中相關的問題。以《晏子使楚》為例,晏子為了捍衛國家尊嚴,大義凜然,不卑不亢,機智地挫敗了楚王的陰謀。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晏子的機智善辯、從容不迫,卓越的才華,更能感受到他的愛國衛國深情。從他身上,我們領悟到要勇於維護捍衛個人和國家的尊嚴和榮譽,我們更加敬重孫天帥,更加敬重羅雪。從他身上,我們感受到一個現代外交家應具備這樣的素質:愛國的思想,良好的修養,善辯的口才,應變的能力,淵博的知識,勇敢的氣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們可以從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聖賢的許多主張是十分可貴的,我們要用現代觀念去評價,使古代思想精髓為現代人所用。從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學生認識到「磨難造就人才」,「憂患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學生意識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難中鑄造自己鋼鐵一樣的意志。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並不是意味著衰朽。所以,讓我們灑下春雨、吹起春風、撒下春陽,讓文言文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師生共同創造一個高效課堂。
E. 「課」在文言文中都有什麼用法
F. 作文:我的古文課
古文可以說是我的一項愛好吧!我從小喜歡閱讀古文選集如;《左傳》內 ?《三國志》?《史記容》等古書,其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對推進我國文化有很大作用。
在我的第一堂古文課上,老師首先讓我們點標點。嘿!你可別小看點標點這一項,就這一項也能鬧出笑話來。如;叔叔親了我媽媽也親了我。有很多人點成了;叔叔親了我媽媽,也親了我。正解;叔叔親了我,媽媽也親了我。不但如此古今有很多不同如;古人所說七尺男兒,八尺大漢。讓我們計算一下,一尺等於三十三厘米,七乘三十三厘米。哇!!!二百三十一厘米,天哪!那八尺大漢呢?八乘三十三厘米。咦!二百六十四厘米,都比姚明還高呢!不!不!不!在古代一尺等於二十三厘米。七尺僅一百六十一厘米。八尺也就一百八十四厘米。哦!原來如此呀。還有那就是古今異義了,如;亡加民同民,人民。說讀(yue)同悅,高興快樂的意思。
如果你能博古通今那默你會感覺到彷彿一切是在你的掌控之中似的,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事情就彷彿如你心意所變。因為古文中會有一些處事的哲理。每一堂古文課都收獲匪淺!
G. 復習文言文的感想
針對文言文復習中存在的問題,我提幾點建議,希望能為廣大高三同學提供一點幫助。
一、回歸課本,適當拓展。
復習還是要回歸課本,課本是根本。有學生認為,高考文言文材料均來自課外,就應該狠抓課外文言內容。課本上的文言文原文高考根本不會考,沒有必要復習課文。我認為這種想法不可取。可以肯定,多看課外文言文,一定會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但是如果只抓課外,脫離課本,這將會捨本逐末,得不償失。畢竟課外文言文范圍廣,而高三復習時間有限,你不可能抓到和高考一樣的試題。
另外,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考題在課外,考點在課內。」高考對於文言文的考查,無論是實詞、虛詞、句式,還是翻譯,無一不是源自於課內。歷年的考點設置,幾乎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關聯的知識點。所以復習時不要輕易舍棄課本,反而還要加強對課本的復習。狠抓課本是取得高考好成績的關鍵。或許有些知識點在課本中沒有完全出現,但肯定也是課內知識的延伸。因此,扎扎實實立足課本,積累課內文言知識是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最佳途徑。
當然文言文閱讀要想取得好成績,只抓課本也不夠,還應當適當向課外延伸,增加閱讀量,才能多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練習可以選擇全國各地高考卷和名校模擬卷,這些題相對比較規范;閱讀可以選擇《三國演義》《聊齋志異》《世說新語》等一些內容較為淺顯的文章,適合課外閱讀。
H. 如何上一堂有趣的文言文課
我作為一個學生來而言,先不說講的自怎麼樣,首先要給我們的印象好。風趣一點,幽默一點,笑容多一點的老師大多學生都會喜歡。太嚴肅會使氣氛尷尬,你可以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試著翻譯,不會的再來指導。之後再講語法。
I. 如何讓文言文課堂充滿樂趣
時至今日,讓中學生學好文言文並非易事,更何況文言文教學本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一來文言文讀起來艱澀難懂,有時候甚至是詰屈聱牙,對於很多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書」,使之望而生畏;二來文言文教學對於語文教師來說,確實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課堂上總是圍繞文言詞語的理解及句子翻譯進行教學,缺少趣味性。因此,如何讓學生樂學文言文、學好文言文就成了語文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最大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學習的積極性,讓文言文的課堂充滿亮點和樂趣。
筆者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做到以下四點至關重要。下面我將結合文言文教學中的若干案例談談淺見。
一、巧導入
俗話說,好的開始等於成功了一半。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一堂課成功與否,導語設計很重要。精彩的開場白立即就能輕而易舉地抓住學生的心,讓其心隨你而動。巧妙的導入易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積極地迅速地投入到課堂中去。
(一)以成語、俗語導入課文。在《扁鵲見蔡桓公》一文的教學設計中,我是如此導入的:「當我們形容一個人醫術高明時,我們往往說這個人是『妙手回春』、『華佗再世』(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其實遠在華佗之前,我國就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人,他就是扁鵲,他只要看你一眼,就知道你的病在哪兒,病到什麼程度。真是了不起!今天,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跟著扁鵲一起去給蔡桓公看看病,你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這個導語設計先從學生所熟知的誇贊醫生醫術高明的詞語說起,然後根據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出神醫扁鵲,從而自然而然地導入扁鵲與蔡桓公的故事,順利地進入課堂教學。
(二)以故事、傳說導入課文。以《出師表》為例,與三國相關的故事和人物幾乎是家喻戶曉的。進入課文學習之前,先讓學生講講他們所知道的三國故事(如桃園三結義、諸葛亮舌戰群儒等),並在此基礎上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從而促使這些經驗自然地介入教學過程。學生在了解歷史背景及三國人物的故事後,對《出師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在學習背誦《出師表》時會感到親切輕松許多。
二、會提問
《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見思考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而課堂上學生的思考與教師的提問密切相關。有問題的課堂才是有趣味的課堂,問題的各個擊破會讓學生收獲巨大的成就感,從而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學會提問。問題問得好壞,關鍵在於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是否遵循了學生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想說話、讓學生有話可說的提問才是好的提問。
(一)在《扁鵲見蔡桓公》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
1、 你從文題中捕獲了哪些信息?(人物:扁鵲與蔡桓公 事件:扁鵲拜見蔡桓公) 2、 這兩個人物之間是什麼關系?(醫生與病人) 3、
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扁鵲為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不聽勸告,不接受治療,最終病死)
4、 你從他們的故事中收獲了什麼?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如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要防微杜漸等)
(二)以《愚公移山》為例,我也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 1、 你從文題中捕獲了哪些信息?(人物:愚公 事件:移山)
2、愚公為什麼要移山?(「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移山的目標是什麼?(「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4、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難?
(山高大,年老力衰;人少力微;工具簡陋;路途遙遠;智叟的嘲笑等)
5、愚公移山的結果是什麼?(「自此,漢之南,山之陰,無壟斷焉」) 6、你從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出什麼啟示?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事要鍥而不舍,人要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而奮斗等)
在這兩課的教學中,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內容,從而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問題由淺入深,由易而難,一環套一環。前面若干問題很簡單,學生閱讀完課文之後即可知曉答案。而最後一問則需學生加以進一步的思考之後作答,答案不要求統一,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一堂課上教師問得好,學生答得妙,必將讓這堂課增色不少。
三、精板書
板書即在上課過程中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任何學科都少不了板書。它是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輔助手段,以簡明扼要的書面語言訴諸視覺,用來彌補口頭講述的不足,從而強化教學效果。語文教學中板書必不可少,別看板書字少,但是主次分明,重難點突出。精當的板書既有利於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有助於學生課下的復習鞏固。
根據《扁鵲見蔡桓公》一文中發生的主要事件,我將板書設計如下:
故事情節 診斷的病情 桓侯的反應 扁鵲一見蔡桓公 疾在腠理 寡人無疾 扁鵲二見蔡桓公 病在肌膚 不應,又不悅 扁鵲三見蔡桓公 病在腸胃 又不應,又不悅
扁鵲四見蔡桓公 病在骨髓 故使人問之
這個板書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一目瞭然。既清晰地點明了主要人物:扁鵲與蔡桓公;又再現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節:扁鵲四見蔡桓公,便於學生掌握記憶。此外,這個板書還顯示了桓侯病情由輕而重的變化,當扁鵲第四次見到蔡桓公時,桓侯已病入膏肓,暗示了「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的原因。
四、善遷移
善遷移其實就是要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語文素材,對文本進行拓展延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遷移。眾人皆知,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僅僅只是一個例子而已,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出課本,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文本走向學生實際生活。這樣既符合大語文的觀念,又能讓學生回歸生活。
(一)從課堂世界向現實生活的遷移。在講授《扁鵲見蔡桓公》一文的主旨時,我不經意間想起了學生平日里的表現,就想到引領他們走進自己的生活,讓他們回憶一下自己的日常表現,無論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中的。想來在日常生活中我與他們的關系就好比是扁鵲與蔡桓公。只是他們的「病」並非真病也,而
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習慣,還有自身的缺點及平時犯下的錯誤等。蔡桓公有病不治,最終病入膏肓,無葯可救,倘若學生有壞習慣、缺點或錯誤不及時改正,亦會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整個人生。話說到此,學生頻頻點頭稱是。這樣的遷移讓學生既領悟了主旨,又讀懂了生活。文本從生活中來,自然而然要再回到生活中去,教師要讓學生體驗其源於生活的真實。
(二)從課內文言文向課外文言文的遷移。我們不是為學一篇文言文而學文言文,學一篇是為了學習更多的文言文。在每一篇文言文當中,都有很多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象值得我們積累。比如說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及特殊句式(被動句、賓語前置等)等文言現象都應在學完之後進行系統地、及時地歸納,以便於我們進行課外閱讀時能夠得心應手,這就真正實現了從課內走向課外。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向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遷移,主要從文言文知識或思想內容方面遷移,比如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或主題相近(反)的、或描寫同一人物等等,都可作為遷移訓練的材料。如學了《晏子使楚》,就可選《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閱讀,在鞏固課內文言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的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學習了《愚公移山》,就可選像《精衛填海》、《後羿射日》等這樣加以比照閱讀,進一步感悟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頑強意志。
總而言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做到巧導入、會提問、精板書、善遷移很重要。其實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也是如此。做到這四點,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文言文的課堂也將充滿樂趣。
J. 幫忙翻譯一下 翻成文言文 老師布置作業都認真做 喜歡。。。課 打分時酌情處理 翻譯越豐富越好
每逢師予作業,吾必謹對之,吾好語言。不遲不早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