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焚
『壹』 文言文《恨鼠焚屋》 譯文
你是上外雙語的吧~~嘻嘻o(∩_∩)o
154《恨鼠焚屋》
浙江省西面有個獨居的男內子,編木頭當作茅廬,容辛勤工作來獲得食物,豆米鹽酪,不怕任何人。家裡有一群老鼠,早晨絡繹不絕得走動,晚上嗚嗚得咬東西一直到早上。男子積怨已久。一天酒醉了回來,剛剛要睡覺,老鼠的行為惹惱了他,吵得眼睛都不能閉上。男子說:「這個在夜晚活動的壞東西,為什麼吵鬧得如此厲害!」於是拿著火四處燒它。老鼠死了,茅廬也毀了。第二天,酒醒了,失望沒有回去的地方。
我一個個字打的,好辛苦哦~~~
勸你不要全抄,因為我也要交給王老師的,一模一樣,不太好哦~~
追加懸賞嘛~~~
↖(^ω^)↗
『貳』 莊子《胠篋》文言文全文翻譯。
【譯文】:
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櫃子的小偷而做防範准備,必定要收緊繩結、加固插閂和鎖鑰,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強盜來了,就背著櫃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閂與鎖鑰不夠牢固哩。
既然是這樣,那麼先前所謂的聰明作法,不就是給大盜作好了積聚和儲備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守衛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當年的齊國,鄰近的村邑遙遙相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魚網所撒布的水面,犁鋤所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整個國境之內,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所有用來建置邑、屋、州、閭、鄉、里各級行政機構的地方,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聖人的作法!
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殺了齊國的國君也就竊據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又僅僅只是那樣一個齊國嗎?連同那裡各種聖明的法規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而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於堯舜那樣安穩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世世代代竊據齊國。
那麼,這不就是盜竊了齊國並連同那裡聖明的法規和制度,從而用來守衛他盜賊之身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的所謂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聖人,有不替大盜防守財物的嗎?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龍逢被斬首,比干被剖胸,萇弘被掏肚,子胥被拋屍江中任其腐爛。即使像上面四個人那樣的賢能之士,仍不能免於遭到殺戮。因而盜跖的門徒向盜跖問道:「做強盜也有規矩和准繩嗎?」
盜跖回答說:「到什麼地方會沒有規矩和准繩呢?憑空推測屋裡儲藏著什麼財物,這就是聖明;率先進到屋裡,這就是勇敢;最後退出屋子,這就是義氣;能知道可否採取行動,這就是智慧;事後分配公平,這就是仁愛。以上五樣不能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人,天下是沒有的。」
從這一點來看,善人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立業,盜跖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行竊;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麼聖人給天下帶來好處也就少,而給天下帶來禍患也就多。所以說:嘴唇向外翻開牙齒就會外露受寒,魯侯奉獻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趙國都城邯鄲遭到圍困。
聖人出現了因而大盜也就興起了。抨擊聖人,釋放盜賊,天下方才能太平無事。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
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跖獲得最大的好處。給天下人制定斗、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麼就連同斗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麼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
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於人,那麼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范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麼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
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斗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不可能禁止。
這些大大有利於盜跖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都是聖人的過錯。因此說,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
所以,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朴實渾厚;打破斗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斗;盡毀天下的聖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
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並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紋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
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削除曾參、史鰌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視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毀壞;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聽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憂患。
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邪惡。那曾參、史鰌、楊朱、墨翟、師曠、工倕和離朱,都外露並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來迷亂天下之人,這就是聖治之法之所以沒有用處的道理。
你唯獨不知道那盛德的時代嗎?從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在那個時代,人民靠結繩的辦法記事,把粗疏的飯菜認作美味,把樸素的衣衫認作美服,把純厚的風俗認作歡樂,把簡陋的居所認作安適。
鄰近的國家相互觀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來。像這樣的時代,就可說是真正的太賓士世了。可是當今竟然達到使百姓伸長脖頸踮起腳跟說,「某個地方出了聖人」,於是帶著干糧急趨而去,家裡拋棄了雙親,外邊離開了主上的事業,足跡交接於諸侯的國境。
車輪印跡往來交錯於千里之外,而這就是統治者追求聖智的過錯。統治者一心追求聖智而不遵從大道,那麼天下必定會大亂啊!
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弓弩、鳥網、弋箭、機關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鳥兒就只會在空中擾飛;鉤餌、漁網、魚籠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魚兒就只會在水裡亂游;木柵、獸欄、獸網之類的智巧多了,那麼野獸就只會在草澤里亂竄。
偽騙欺詐、奸黠狡猾、言詞詭曲、堅白之辯、同異之談等等權變多了,那麼世俗的人就只會被詭辯所迷惑。所以天下昏昏大亂,罪過就在於喜好智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卻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經知道的。
都知道非難他所認為不好的,卻不知道否定他所已經贊同的,因此天下大亂。所以對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輝,對下而言銷解了山川的精華,居中而言損毀了四時的交替,就連附生地上蠕動的小蟲,飛在空中的蛾蝶,沒有不喪失原有真性的。
追求智巧擾亂天下,竟然達到如此地步!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的情況就是這樣啊,拋棄那眾多淳樸的百姓,而喜好那鑽營狡詐的諂佞小人;廢置那恬淡無為的自然風尚,喜好那喋喋不休的說教。喋喋不休的說教已經搞亂了天下啊!
【原文】: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餘里。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
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
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棄其主之事。
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
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
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2)文言文焚擴展閱讀:
「胠篋」的意思是打開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馬蹄》篇相同,但比《馬蹄》更深刻,言辭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擊所謂聖人的「仁義」,一方面倡導拋棄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會回到原始狀態中去。宣揚「絕聖棄知」的思想和返歸原始的政治主張,就是本篇的中心。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義的虛偽和社會的黑暗,一針見血地指出「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但看不到社會的出路,於是提出「絕聖棄知」的主張,要摒棄社會文明與進步,倒退到人類的原始狀態。這是莊子社會觀和政治觀的消極面。
作者簡介:莊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叄』 《世說新語》阮裕焚車 文言文答案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⑴。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⑵。阮後聞之⑶,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⑷?」遂焚之⑸。[3]
2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借者無不皆給:者,……的人;皆,都。[4]
⑵意欲借而不敢言:意,心裡想;欲,想要;而:但。[4]
⑶阮後聞之:聞,聽說;之,代詞,代這件事。[4]
⑷何以車為:何……為,干什麼。[4]
⑸遂焚之:遂,就,於是;之,代詞,代那輛車。[4]
作品譯文
阮裕在剡縣的時候,曾經有一輛非常好的車子。(即使這樣,)只要有人想借用阮裕的車子,他都會借。有一個人要為母親送葬(而需要用車),心裡想要借車卻不敢(對阮裕)說。阮裕後來聽說了這件事,嘆息說:「我有車卻讓人不敢來借,要車還有什麼用呢?」於是,(阮裕)把那輛車燒毀了。[3]
『肆』 文言文《焚券了債》的翻譯
文言文《焚券了債》具體翻譯全文如下:
戰國時代,齊國孟嘗君有一個門客馮諼。有一次,孟嘗君派馮諼去薛城收債。馮諼向孟嘗君辭行,並請示:「收完債,您需要買些什麼東西嗎?」孟嘗君順口答道:「先生看我家裡缺什麼,就買些什麼吧!」
馮諼驅車來到薛城,派人把所有負債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對完賬目後,他便假傳孟嘗君的命令,免去所有的欠款,並當面燒掉了債券,百姓感激不已,皆呼萬歲。
馮諼隨即返回,一大早便去求見孟嘗君,孟嘗君沒料到他回來得這么快,半信半疑地問:「債都收完了嗎?」馮諼答:「收完了。」「那你給我買了些什麼回來呢?」孟嘗君又問。馮諼不慌不忙地答:「您讓我看家裡缺少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到您有用不完的珍寶,數不清的牛馬牲畜,美女也站滿庭院,缺少的只有『義』,因此我為您買『義』回來了。」孟嘗君不知所雲,忙問「買義」是什麼意思。馮諼就把事情經過說了。孟嘗君聽罷心裡很不高興,只得悻悻地說「算了吧!」
一年後,孟嘗君由於失寵於齊王而被趕出國都,只好回到薛城。當孟嘗君的車子距薛城還有上百里遠時,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攜幼,夾道相迎。孟嘗君好生感慨,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您為我所買的『義』,今天終於看見了!」
以上講的就是「焚券市義」的故事。
『伍』 急求:文言文《焚廬滅鼠》的譯文 急啊!
越地有個獨自居住來的男源子,編結茅草做成房屋,努力耕作得到食物。時間長了,糧食粟米鹽和乳酪都有,不需要別人的幫助。(這里)曾經老鼠成患,白天都成群結隊地行動,夜晚又叫又咬,直到早晨。那男子一直為此事煩惱。一天喝醉了酒回家,剛剛睡到枕頭上,老鼠(又叫又咬)令他惱火,無法閉眼。那男子(終於)發怒了,用火四處燒老鼠。老鼠死了,房屋也燒毀了。第二天酒醒了,迷茫地無家可歸。龍門子對他的不幸表示慰問。他說:「人不可以積憤啊!我起初只是怨恨老鼠,但光看見老鼠卻忘了自己的房子,不料想竟導致這樣一場災難
『陸』 趨焚用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趨焚
去焚燒
趨:qū 趨 cù古同「促」,催促;急速。
趨焚,用在此處,我覺得就是去焚燒的意思。
『柒』 古文《焚豬見真情》的譯文
原文 :
張舉,吳人也,為句章令①。邑②有妻殺夫者,因放火燒舍,稱③「火燒夫死」。夫家疑之,訟於官。妻不服。舉乃取豬二口:一殺之,一活之,而積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殺者口中無灰。因驗屍,口果無灰也,鞠之服罪。
編輯本段譯文:
張舉,吳國人,是句章縣官。該縣有一女人殺丈夫,再放火燒毀自家房屋,謊稱丈夫是被大火燒死。夫家的人感到懷疑,將女人訴訟到張舉那裡。女人不服罪.於是張舉牽來兩頭豬,一頭殺死,一頭活的.均用柴火焚燒,活活燒死的豬口裡有灰。殺死再燒的口裡無灰.接著將女人丈夫屍體檢驗,口裡果然沒有灰,斷定是先殺死再焚屍。女人只好俯首服罪。
『捌』 文言文赴火決勝的翻譯及習題
原文
越王問於大夫文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可矣,吾賞厚而信,罰嚴專而必。君欲屬知之,何不試焚宮室?」於是遂焚宮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塗其體,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勝之勢也。
譯文
越王向大夫文種詢問道:「我想攻打吳國,行嗎?」文種回答說:「行。我們的賞賜優厚而守信,懲罰嚴厲而堅決。您想了解清楚,為什麼不用焚燒宮室來做個試驗?」於是就縱火燒了宮室,沒有人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說:「為救火而死的,和戰場犧牲同賞;救了火而沒死的,和戰勝敵人同賞;不救火的人,和投降敗北同罪。」人們泥土徐身、蒙上濕衣而奔赴火場的,左面三幹人,右面三千人。由此知道伐吳已成必勝之勢。
『玖』 文言文阮裕焚車
阮裕焚車 原文:阮裕①嘗置美車②,借無不給。有人葬母,欲借裕車而不敢言。後裕聞之,乃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焉用車為!」遂命焚之。 ——《晉書·阮裕傳》 譯文:阮裕曾經購置了一輛華麗的車,別人向他借車沒有不給的。有一個人要安葬母親,想借阮裕的車,卻不敢開口。後來阮裕聽說這事,就嘆息說:「我有車卻讓人不敢借,有車又有什麼用!」於是讓人把車燒了。 注釋:①阮裕:字思曠,東晉尉氏(今屬河南)人。以德行知名當時,為王敦主簿,出任溧(lì)陽令。②美車:華麗的車。 點評: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有人自私,有人大方。自私者視錢財如生命,大方者視錢財如糞土。阮裕就是一個比較大方的人。他認為華麗的車不應當藏在家中,而應當發揮它的作用,借給別人使用。因此他本人也獲得了「大方」的美名。但有人想借車葬母卻不敢開口,因而阮裕有一種失落感,乾脆將車給燒了。
『拾』 我要知道文言文《焚豬驗屍》的譯文
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
三國時期,句章縣縣令張舉接受過一樁「謀殺親夫」案件,被告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人,很有幾分姿色,原告是死者的親哥哥。
原告指著號啕大哭的女人向張縣令申訴道:「昨晚她回了娘家,半夜,我弟弟家起火,待我們趕到去救火時,房屋已經燒塌,弟弟也被燒死在床下。我弟弟為人懦弱,這個女人平日就行為不軌,定是她與姦夫合謀害了我弟弟,請大人明察。」
被告連呼:「冤枉!冤枉!我昨夜住在娘家,哪知家中遭如此天大不幸,如今,我也不想活了!」說著,一頭向附近的廳柱上撞去,幸被差役們拉住,才免於頭破血流。
張縣令吩咐打轎到現場去查看,命仵作檢驗了死者屍體,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又親自掰開死者的嘴看了看,面對灰燼飛旋、余煙縷縷的殘屋,心中忽有所悟。
張縣令發簽下令:「捉兩頭豬來!」
不一會兒,兩頭活豬被捆綁著送到張縣令面前。張縣令命令點起兩大堆火,將一頭豬殺死,扔在火上燒烤,將另一頭豬活活在火上燒烤而死。
好一番功夫後,火熄豬死。
張縣令命令:「掰開豬嘴,看嘴內可有什麼?」
差役們照辦後回報:「殺死後放在火上燒烤之豬,嘴內清清白白,活活燒死之豬,嘴內盡是灰燼!」
張縣令轉頭對被告說:「你丈夫的嘴內也是清清白白,一點灰燼沒有,這是么緣故?」
那婦人頓時如同一灘爛泥灘在地上,一五一十地招認了與姦夫合謀,害死親夫,然後縱火燒屋的經過。
人命關天,用兩頭豬偵破一起謀殺親夫案,張縣令乃清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