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的起源

美術的起源

發布時間: 2020-11-19 13:48:35

美術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有關裝飾美的觀念,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產生萌芽它的起因,不同流派的史學家和美學家有著不同解釋,歸納起來,可以分成兩大類。有一派認為美之產生,是由於人類自身的本能,就像吃喝拉撒睡一般,是生理的、感官上的需求;另外一種說法,提出美是派生出來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它起源於生產勞動,而它的存在又具有功利作用。
原始人類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存,只有在生存環境得以保證並有所改善,早期人類才能產生美的要求,而美的要求,也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所以說,美的產生與存在,與生存相關。從現存的資料可以看出,先民們的裝飾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對身體的裝飾,這種裝飾又可分成身體之外的(如紋身、擴大耳垂等);二是對勞動工具的裝飾,如石斧的雕琢等;第三類裝飾是對環境的裝飾,如洞窟壁畫、岩畫等等。有的美學家認為早期的裝飾具有功利性,比如紋身就不像後來的京劇臉譜是為了好看,而是用來嚇唬同類或其它動物;在比如用獸骨、牙等做成的項鏈,用來顯示獵人的戰鬥力,記錄所獵殺的動物的次數。還有一種說法,人體裝飾被認為與性有關,他們為了討好或吸引異性而在身體的某些部位進行美化、裝飾。在人體自身進行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祭祀,裝飾形式是具有象徵性和神秘性的,顏色的使用往往鮮艷而強烈,隱喻著生命、生死、血液等深層含義。石刀、石斧這一類工具的裝飾則完全出自功利的演化,原始人在追求鋒利、便於使用的基礎之上,逐漸發現了形式感,如對稱、均衡等等,而這些形式感就是形式美法則的內容之一。
塗抹、描繪或鐫刻在洞穴中、崖壁上的原始壁畫,據說是與圖騰崇拜有關;也有的人認為是一種能動行為,與如今的公用建築裝飾功能一致;還由的視其為文字的早期現象,用以記錄某些事、物或者用來與別的族群相交流。
原始部落生活中的圖騰崇拜產生了原始裝飾的一部分。圖騰(TOTOM)是原始民族家借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特徵符號,以表示其社會組織或部落的血統。也有些原始民族並無所謂的圖騰,但他們要供奉某種自己創造的形象符號,如鳥面人身像等等,這也可以被當成圖騰文化之一種。這種對特殊符號的崇拜,就叫做圖騰崇拜。圖騰崇拜被視為原始宗教的發端、宗教藝術之起點。
對藝術起源的不同認識導致解釋點各不相同。然而,除了以上分析的各種原因,恐怕不能避開娛樂和感官享受方面的因素。在原始生活狀態下,人們的主要活動也都在此舉行。最早的洞穴壁畫的創作這也是作品的僅有欣賞者,他們的創作是為自我服務,沒有別人的評價,也不需要討好於誰,他們是自由、散漫的。

㈡ 美術的由來

歐洲17世紀開始使用「美術」這一名詞時,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活動,及其產物,如繪畫、雕塑、建築、文學、音樂、舞蹈等。

也有 認為「美術」一詞正式出現應在18世紀中葉。18世紀產業革命後,美術范圍益見擴大,有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東方還涉及書法和篆刻藝術等。

中國五四運動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近數十年來歐美各國已不大使用「美術」一詞,往往以「藝術」一詞統攝之。

(2)美術的起源擴展閱讀:

20世紀以來,現代美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1905年誕生的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繪畫,強調形的單純化和平面化,追求畫面的裝飾性。

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繪畫繼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則,將自然物象分解成幾何塊面,從而從根本上掙脫傳統繪畫的視覺規律和空間概念。

隨著德國1905年橋社和1909年藍騎士社的先後成立,表現主義作為一種重要流派登上畫壇,此派繪畫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

1909年在義大利出現了未來主義美術運動,此派畫家熱衷於利用立體主義分解物體的方法表現活動的物體和運動的感覺。抽象主義的美術作品大約於1910年前後產生。

其代表畫家有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和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而兩人又分別代表著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個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達達主義思潮,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否定藝術自身,否定一切。

杜尚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上胡須,並將小便池作為藝術品,便是達達主義思想的體現。隨著達達主義運動消退,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超現實主義藝術思潮。

此派畫家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力圖展現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其繪畫往往把具體的細節描寫與虛構的意境結合在一起。

表現夢境和幻覺的景象。代表畫家有恩斯特、勒內·馬格利特、夏卡爾、達利、胡安·米羅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產生的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綜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特點,強調畫家行動的自由性和自動性。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波普藝術,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

作品中大量利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和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代表人物有美國畫家約翰斯、勞生柏、安迪·沃荷等。

而70年代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或稱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攝影成果,進行客觀的復制和逼真的描繪。代表畫家有克洛斯、佩爾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漢森最為著名。

㈢ 中國美術史的真正起源

1976年山東諸城呈子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舊石器時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鑽孔,符合對稱、均衡等形式美法則,初具節奏和線條的韻律美。
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國美術的早期形式,這種形式一直延續直公元前6世紀。早在紅山文化時期,就已經有玉雕的龍形及其他佩飾作品出土,從半坡遺址中可以發現,仰韶時期已經有陶藝存在。早期的陶瓷製品沒有畫上去的圖案,但是有滾花。有很多畫有以對稱形式展開的魚或者人的面部的圖案。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從幾何紋飾進展到動植物紋樣,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樣最為豐富生動。除彩陶之外,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人像、動物陶塑也同時出現。
商、周和春秋時期以富有想像力和裝飾性的青銅器作為這一時期美術成就的標志。中國目前已經發現最早的繪畫為長沙楚墓出土的帛畫《龍鳳仕女圖》以及戰國時期的《御龍圖》。
漢時畫跡今已幾乎無存,最完整的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描繪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東肥城孝堂祠、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窺見漢時古拙有力的繪畫風格特徵。
戰國、秦漢,以秦始皇陵兵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為代表,雕塑藝術成就卓著。繪畫品類繁多,帛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異彩紛呈。篆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

㈣ 人體美術的起源發展

人體美術起源於古希臘的競技比賽,最初的形式是為獲勝的裸體運動員塑像,即雕塑。後來涉及到了美術的諸多領域,如繪畫、工藝設計等,上個世紀初西方美術傳入我國,也包括令當時人們尷尬的人體繪畫和雕塑。 「人體」是指人的自然肢體,屬於自然界中生物的一部分,與其他生物處於並列的位置,不帶有主觀色彩傾向且客觀存在的人的軀體。
「裸體」指人的身體中有男女性別特徵明顯的部位,不著衣物或不加以遮掩,屬於社會意義范疇,在特定時空內帶有道德傾向或人文色彩。
(摘自《人體美在哪裡》 吳玉陽 文) 美有自然的美和社會的美,人體美屬於自然美的范疇。人體與自然界中的萬物一樣,都是凝聚靈性的美。花草樹木有它們的美,鳥獸魚蟲有它們的美,山川河流有它們的美,自然而然也就有他(她)的美了。天地間萬物的自然美是通過毫無遮掩的本真顯示出來的。如果給它們人為地加上包裝,這種美就會大打折扣的。人與自然界中的萬物一樣,人體美也是這種本真的美。
人與自然界中的動物是有區別的,不同之處就是人類有文明。人不同於動物,也不同於其他的一切,人是自然界中最偉大的一族。人體的自然美與色情有本質區別的,人體美展現的是人自然之軀的形體美,而色情展現的是動物性的本能。人體與裸體也有共同點:都被用作創作者的模特,在一定程度上,人們不應該鄙視裸體,戴著有色的眼光去看它。
(摘自《人體美在哪裡》 吳玉陽 文)

㈤ 關於美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包括

在考古學和美術史上,人什常常把原始社會早期的石制生產工具,稱作原始美術或原始造型藝術。這些經過加工的石制生產工具,雖然與天然的石塊大不相同,而且其中物化著人的智慧和才能,體現著人的意志和願望,包含著藝術活動的因素,也同時孕育著人類早期審美意識的胚胎,但是,它完全是為著實用目的而製造的,並不是作為純粹審美意義的藝術活動而出現的。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並不是人類最早的美術遺物。
現已發現的真正的人類最早的美術遺物,最重要的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一些裝飾品(如我國「山頂洞人」的裝飾品)和歐洲的洞穴壁畫,以及一些小型雕刻。這些東西產生的時間約在公元前四、五萬年到公元前二、三萬年之間。在這些人類最早的美術遺物中,最突出的是歐洲的洞穴壁畫和一些小型雕刻。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下這些人類最早的美術遺物。

㈥ 藝術的起源有那幾種

1、模仿說

這是一個最古老的理論, 藝術的起源, 開始與古希臘哲學家。這一理論認為, 模仿是人類固有的本質和本能, 藝術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 所有的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

2、游戲說

游戲說, 藝術源於游戲, 它是一個更有影響力的理論, 在藝術的發生理論, 包括藝術, 其代表性的特點是著名的德國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 所以人們也稱之為游戲"席勒-斯賓塞理論"

3、表現說

這一理論認為, 藝術源於人類表達和交際情感的需要, 情感表達是藝術最重要的功能, 也是藝術發生的主要動力。這一理論主要由英國詩人雪萊、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等以及歐洲和英國的一些現代和當代美學家持有。

4、巫術說

巫術說是西方關於藝術起源的理論中最有影響、有勢力的一種觀點。這種理論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藝術作品與原始宗教巫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最早由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

這種觀點用實用性來解釋藝術的起源,認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藝術有著極大的實用功利價值。

5、勞動說

人們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代表性人物: 比切爾、奇倫、麥克斯·德·蘇、普列哈諾夫。正確性: 首先, 勞動是原始藝術的主要表達對象。其次, 史前藝術在勞動生產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留下了很多印記。然而, 過於關注勞動與藝術的直接關系也有些簡單。

㈦ 美術的起源、類型和功能

美術:泛指創作佔有一定平面或空間,且具有可視性的藝術,就叫作美術。
它的劃分有多種,一般地包括四大門類:繪畫、雕塑、設計、建築。現代有些學者也把其它的歸納入這個門類里,例如:書法、攝影等。
"美術"這一名詞始見於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於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後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
理念:讓藝術融入生活,融入思維,融入靈魂,活在當下。

㈧ 中國美術史美術起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跟藝術的起源一樣,是一個很難說的特別清楚的問題。
目前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法:
1、巫術說
2、勞動說
3、游戲說
等等。
美術起源,最初是來自工具的合乎人機的使用,人們逐漸找到了規則和對稱的表現,逐漸積累了合乎美的法則。在滿足實用的前提下,也逐漸開始追尋美。

㈨ 中國美術的起源與發展

史前時代—漢朝時期
舊石器時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鑽孔,符合對稱、均衡等形式美法則,初具節奏和線條的韻律美。
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國美術的早期形式,這種形式一直延續直公元前6世紀。早在紅山文化時期,就已經有玉雕的龍形及其他佩飾作品出土,從半坡遺址中可以發現,仰韶時期已經有陶藝存在。早期的陶瓷製品沒有畫上去的圖案,但是有滾花。有很多畫有以對稱形式展開的魚或者人的面部的圖案。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從幾何紋飾進展到動植物紋樣,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樣最為豐富生動。除彩陶之外,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人像、動物陶塑也同時出現。
商、周和春秋時期以富有想像力和裝飾性的青銅器作為這一時期美術成就的標志。中國目前已經發現最早的繪畫為長沙楚墓出土的帛畫《龍鳳仕女圖》以及戰國時期的《御龍圖》。
漢時畫跡今已幾乎無存,最完整的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描繪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東肥城孝堂祠、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窺見漢時古拙有力的繪畫風格特徵。
戰國、秦漢,以秦始皇陵兵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為代表,雕塑藝術成就卓著。繪畫品類繁多,帛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異彩紛呈。篆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公元1世紀進入中國。到8世紀,它在藝術領域已經展現了卓著的效應,尤其在大型宗教塑像方面。魏晉、南北朝,佛教藝術勃興,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相繼開鑿,大量的壁畫和泥塑,在描繪宗教內容的同時,反映著現實的生活;除民間畫工外,士林畫家大量涌現。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現存摹本)是早期人物畫的代表作,該畫用筆如春蠶吐絲,緊勁連綿,形神兼備,格調古逸,內容是宣傳封建女性的德行修養。中國傳統人物畫注重「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見一斑。
隋唐時期
隋唐則「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藝,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尤以繪畫、雕塑成就輝煌。就繪畫而言,唐代周昉、張萱的仕女畫標志著人物畫的進一步完善。山水畫已擺脫了作為人物畫背景的附屬地位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隋代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游春圖》,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幅以風景為主題的繪畫,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已經形成了中國畫山水畫的北派和南派的雛形。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也說明花鳥畫已開始興起。隋唐雕塑最引人注目的當推陵墓雕刻。昭陵石刻中那組以描繪李世民生前所騎六匹戰馬的浮雕像(習稱「昭陵六駿」)雕工精細,形體准確,造型生動,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傑作。
五代兩宋時期
五代、兩宋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期。隨著畫院的設立,宮廷繪畫呈現興旺活躍的景象,後世文人畫通常將繪畫傳統回溯至此時。新的繪畫內容如民俗畫也開始出現,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式構圖,生動地描繪汴京(今開封)的繁華景象,如實地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這一時期山水畫最後人著墨最多的部份,五代時生活在中原的荊浩、關仝,活動於江南的董源、巨然,分別以不同的筆墨技法描繪不同地域的山川景象,畫風各異,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北宋李成的平遠畫風,范寬的崇山峻嶺,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的巨嶂高壁,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使北宋山水畫呈現高度成熟的狀態。到了南宋,大山堂堂的繪畫風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留白的繪畫方式,李唐繼承前朝,但開展出了獨特的斧劈皴技巧來畫山石,後來的院畫家如馬遠、夏圭基本上追隨李唐的風格,然而在畫面上注重剪裁、大片留白渲染,呈現空氣感,被稱作是詩意山水,一變為纖巧,反映了山水畫的不斷變革和發展。
花鳥畫也有著長足的進步。五代時徐熙的汀花野竹,黃筌的奇花異鳥分別具有野逸和富貴兩種不同的風格。到了北宋,花鳥畫從對稱的裝飾性轉變為寫實生動,強調擬真,趙昌的折枝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敗荷鳧雁可以看作是北宋早中期的代表。到了趙佶主政,刻意經營畫院,仿效科舉考試納才,增加畫院的待遇,讓徽宗朝成為宋代繪畫的高峰,其院體花鳥畫,強調精細寫實,栩栩如生。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鳥畫已水墨寫意之先河,文同的墨竹可說是最早沒骨花鳥的傑作。
陶瓷方面,宋代亦到高峰。此時的單色瓷工藝到達極致,北宋末期所燒制的汝窯是迄今認為單色瓷發展的極致,色澤溫潤,有珠玉光澤,以枝釘滿釉燒造,工藝技術高超,今日傳世品稀少,不足一百件。其他如定窯、耀州窯、磁州窯、建窯都有非常高度的發展,並有大量外銷,影響周邊東亞等地。南宋官窯則被認為是繼承汝窯,供給宮廷使用的高級瓷器,龍泉窯與景德鎮此時也有大量生產,供應外銷,考古發現的海底沉船可為佐證。
遼金西夏
遼、金、西夏是中國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國家,控制華北自10世紀到13世紀,直到忽必烈統一中國為止。傳統中國史學以宋代為正統,對北方政權並不在意,然而他們對中國繪畫史的影響力,應該要加以重視並深入研究。
遼代起於唐末混亂,五代十國之際,與後來的北宋分庭抗禮。在藝術表現上,傳世的藝術品不多。然而透過不斷出土的重要墓葬,如遼慶陵、陳國公主墓、葉茂台遼墓等,幫助我們對遼代美術有更多了解。遼代美術在某種程度上,比宋代美術更多的繼承唐代美術的風格,兼具契丹北方古樸渾厚的氣質。
金代遼而起,滅北宋之後,與南宋南北對峙。由於金代接收北宋首都汴京,並改為南京,可以推測大量北宋內府收藏進入金的宮廷,大幅提高金代皇室的文化與藝術素養。最為著名的皇帝為金章宗,不僅其書法刻意模仿宋徽宗的瘦金體,甚至學習宣和年間的內府收藏機制,其收藏印是後代鑒別古畫的一個重要的根據。
金代畫家於中國繪畫史常被人忽略,但歐美學者很早就發現,古代書畫中許多佚名的宋代山水作品,可能是金人所作。而如今存有名字的畫家,如武元直、李山、王庭筠等,其山水竹石畫作,比起同時南宋院畫家的作品,似乎更顯出「文人」的品味。
元代
元代未逾百年,然在中國繪畫發展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山水畫方面,由於蒙古朝廷輕視漢人,多所貶抑,漢人知識分子有不願出仕異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與友朋往來,其中不乏有以書畫交誼。此時的繪畫脫離了宮廷氣氛,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文人畫多取材山水、花鳥,藉以抒發「性靈」和個人抱負。畫家標舉士氣,崇尚品藻,講究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並開啟重視詩、書修養的文人條件。此類畫家以「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為代表,並開啟後來中國山水畫主流。
入仕元朝的畫家也對中國繪畫有重要影響。如趙宋後嗣的趙孟頫,官拜刑部尚書的高克恭,以及如朱德潤、柯九思、任仁發、唐棣等。趙孟頫提倡復古,主張青綠設色和古樸的山水構圖,著名的作品如《鵲華秋色圖》可為代表。而由於道教藝術在元代頗為活躍,多有壁畫及外銷畫作流傳,《永樂宮壁畫》是此類繪畫的代表作。
元代是景德鎮真正馳名的時期,最著名的瓷器即為青花瓷和釉里紅。此時的瓷器外銷極為暢行,所以有研究認為青花的紋樣是伊斯蘭教客戶的要求而出現。龍泉窯的青瓷也非常著名,外銷日本與朝鮮半島的數量甚多,亦大量外銷到東南亞一帶。
明代
明代初期,宮廷畫家師承南宋院體風格,稱之為「浙派」(代表畫家為戴進和吳偉),雖然被晚明董其昌等人貶低,但是影響范圍廣及日本朝鮮等地,並一直透過民間畫師的傳承下來,今日台灣地區廟宇壁畫仍是浙派的延續。
另一方面,文人官僚以元四大家為學習對象,出現後來成為文人畫傳統的「吳派」(代表畫家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與浙派為明代畫壇的兩大主要派別。由於晚明崇尚吳派而貶低浙派,致使吳派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成為山水畫的主流,影響力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甚至國民政府遷台初的繪畫教育,依然以吳派繪畫為主。
此外,陳淳、徐謂的大寫意花鳥,創潑辣豪縱一格,給中國傳統繪畫帶來了新的活力。陳洪綬和崔子忠是明末有名的人物畫家,號稱「南陳北崔」。前者作品,形象誇張甚至變形,格調高古,對版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此一畫風,後世學者常稱為變形主義。
清代
清代延續晚明以來尊崇吳派的傳統,出現所謂四王,稱其畫風為「正統畫派」。然而民間出現一種嶄新的畫風,構圖大膽,別開生面,以前朝遺民八大山人及石濤最為人所知。清代中葉江南地區富裕,揚州一帶出現以賣畫為生計的文人畫家,書畫均不落俗套,奇特新穎,後來學者將其中重要的八位稱之為揚州八怪。
清代亦為西方繪畫逐漸進入的時期,最著名的就是乾隆時期任職於宮廷的郎士寧,然而這種西方的風潮並沒有影響到民間。但中國當時唯一對外的口岸廣州,出現專門替歐洲商人以油畫作畫的畫工,此是西方繪畫進入中國民間之始。晚清上海闢作通商口岸,由於地處輻輳,成為重要港口,也帶動油畫的需求與發展,中國畫家逐漸學會透視法等西洋繪畫方式,並使用進口顏料作畫,影響傳統繪畫的風貌。
清末上海取代揚州為商業中心,職業畫家群也從揚州轉移到上海,出現了海派風格,可謂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一脈。民初高劍父兄弟吸收日本畫的西洋式畫風,開創出嶺南畫派。兩者均代表了中西結合的新畫風,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清代民間美術的興隆值得稱道。木版年畫這一傳統民間美術品種在清代獲得了前所末有的發展。其製作地區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鎮鄉村,並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縣楊家埠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畫。與此同時,南京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美術高等教育院校。
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傳統的中國美術又隨著時代的驟變而發展。
民國以後
民國美術大體延續清末發展,但是西化潮流因為政治變動而加速,中國開始有畫家留學西方,與歐洲繪畫直接接觸,如徐悲鴻、林風眠等人。新式繪畫學校的建立也帶動中國繪畫西化的發展。相較之下,傳統中國繪畫則因為知識份子的抨擊而趨於衰微,如康有為對中國繪畫的強烈批評。
1931年魯迅在上海倡導發起了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新興木刻從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他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統區美術的主力軍。當時的版畫是以藝術家和革命者的雙重身份出現,以藝術作為戰鬥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它的巨大作用。由於魯迅的倡導,進步的藝術青年拿起了木刻刀,組織起木刻團體,1931年初春被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開除和退學的「一八藝社」社員張眺(耶林)、於海(於寄愚)、陳卓坤(陳廣)、陳耀唐(陳鐵耕)等聯合上海的周熙(江豐)等人在上海成立一八藝社研究所。6月,在虹口每日新聞社樓上舉行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展品180幅,其中有油畫、雕塑、圖案及木刻。這是新興木刻版畫首次在展覽會上展出,並出版了畫冊,魯迅為之作序。從此在魯迅的領導下,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國統區(白區)新興木刻版畫代表人物有:胡一川、陳鐵耕、陳煙橋、沃渣、馬達,黃新波,李樺,楊可揚,江豐,王琦,黃永玉,鄭野夫,朱宣咸,汪刃鋒,王麥稈,邵克萍,鍾步青,苗勃然,陳鐵耕,力揚,荒煙,王樹藝,余白墅,陳珂田,趙延年,李志耕,丁正獻,徐甫堡等。後來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似星星之火燎原了整個中國大地,以延安為代表的解放區(紅區)新興木刻版畫也蓬勃發展了起來,代表人物有:古元,力群,馬達,彥涵,石魯,夏風,李少言等等。許多進步美術家在當時在報刊、雜志發表了大量的揭露社會黑暗,反對專制統治,追求民主自由的文章和美術作品。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不滿。40年代後期國共戰爭進入白熱化,國民黨的統治也日趨專制化。1948年12月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儲安平在上海創辦《觀察》社並逮捕《觀察》進步人士,這就是近代史上被稱為「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最後的絕唱」 的「《觀察》事件」。此後,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王造時先生親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響力給當局施壓。並於次年2月親自擔保和營救了包括美術家朱宣咸在內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1949年5月29日劉開渠、楊可揚、張樂平、(鄭)野夫、龐薰琹、朱宣咸、溫肇桐、陳煙橋、邵克萍、趙延年等國統區美術先驅代表上海美術界在《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的「美術工作者宣言」。該「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統區美術和上海近代美術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不過,相較於歐洲已經開始從印象派之後新一波的繪畫革命,中國對於西洋繪畫的理解,仍強調古典寫實的訓練。此種訓練在中共建國後由學習蘇聯的社會寫實主義所繼承。另一方面,透過引入的新興木刻版畫,同樣影響了中共建國之後的美術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此兩種繪畫風格主導中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的當代藝術才大量進入中國,影響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之後,藝術發展附屬在教育體制之下,直到1955年才有專門培養藝術人才的國立藝術學校。但在同一時期,以李仲生為首的一群大陸來台畫家,成立東方畫會,試圖將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與中國文化結合,稱作現代中國繪畫,稍晚五月畫會也有類似的舉措。然而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會員國及常任理事國的席次,引起台灣社會極大的波動,關懷台灣本土的文學鄉土主義開始盛行,影響到美術發展。當時如席德進描寫台灣鄉間風景,並關注台灣傳統建築民居,開啟台灣古跡保護的發展。

㈩ 原始美術的起源

大象通過繪畫得到了飼養員更多的香蕉,對它來說就是『工作』解決了『生存』,得不到吃的,它還會畫么?

原始的美術更象是一種記錄,記錄勞作,記錄時間,記錄數量。在以生存下來為基本追求的原始人眼中,任何的藝術,都應該是源於『勞動』,並服務於『勞動』。而後才衍化成所謂的『美術』。

熱點內容
一年級下冊數學視頻 發布:2025-09-12 02:34:51 瀏覽:717
女教師監禁mdyd 發布:2025-09-12 00:28:58 瀏覽:995
生物的技術閱讀 發布:2025-09-11 21:59:25 瀏覽:472
內派教師 發布:2025-09-11 19:02:33 瀏覽:884
柚木老師 發布:2025-09-11 18:36:33 瀏覽:488
愛因斯坦教育 發布:2025-09-11 15:40:39 瀏覽:582
李建老師 發布:2025-09-11 14:09:05 瀏覽:237
學生和老師的關系 發布:2025-09-11 09:35:01 瀏覽:124
師德師風政治學習心得 發布:2025-09-11 09:06:43 瀏覽:485
階梯數學4 發布:2025-09-11 07:08:42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