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簡介
A. 臨床醫學的學科簡介
醫學是旨在保護和加強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科學體系和實踐活動。臨床醫學主要指醫學中側重實踐活動的部分。臨床醫學是直接面對疾病、病人,對病人直接實施治療的科學。
臨床醫學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後,致力於提高臨床治療水平,促進人體健康。
臨床醫學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從整體出發結合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和病理過程,進而確定診斷,通過預防和治療以最大程度上減弱疾病、減輕病人痛苦、恢復病人健康、保護勞動力。 臨床醫學屬於醫學(門類代碼10)下屬的一級學科,學科代碼1002,以下又分為18個二級學科,分別是:
內科學(100201)、兒科學(100202)、老年醫學(100203)、神經病學(100204)、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100205)、皮膚病與性病學(100206)、影像醫學與核醫學(100207)、臨床檢驗診斷學(100208)、護理學(100209)、外科學(100210)、婦產科學(100211)、眼科學(100212)、耳鼻咽喉科學(100213)、腫瘤學(100214)、康復醫學與理療學(100215)、運動醫學(100216)、麻醉學(100217)、急診醫學(100218) 早在史前時期,人類就開始積累治療疾病的經驗,形成了臨床醫學的雛形。
古代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獨特的傳統醫學臨床體系,詳見中醫學。
古埃及的埃伯斯紙草書文中記載了205種疾病,介紹了外科學的膿腫切開、淺表腫塊切除、包皮環切等手術,內科學的發汗、吐、泄、利尿、灌腸等療法。木乃伊的製作也涉及到高超的外科學知識。古印度的阿輸吠陀中記載了相當多的葯物和治療經驗,首次將醫學分為8科,《闍羅加集》和《妙聞集》分別是阿輸吠陀醫學的內科學和外科學名著。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記載了外科學關於骨折、脫臼、頭部損傷的治療方法。古羅馬的蓋倫在葯物治療方面也有成就。
在古代,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分野並不明確,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以經驗積累為主,缺乏科學、系統的整理。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醫學陳規被打破,產生了人體解剖學。17世紀,生理學建立。18世紀,病理解剖學建立。19世紀,細胞學、細菌學獲得長足發展。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逐漸成為兩個獨立學科,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方面的巨大進步為現代臨床醫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17世紀的醫生西登哈姆(Sydenham T.,1624-1689)提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系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西登哈姆的呼籲獲得了人們的支持,醫生開始回到病人身邊,從事臨床觀察和研究。西登哈姆也被稱為「臨床醫學之父」。
18世紀,臨床教學興起。萊頓大學在醫院設立了臨床教學專用病床。臨床醫學家布爾哈夫(Boerhave H.,1668-1738)充分利用教學病床展開床邊教學,開創了臨床病理討論會(CPC)的先河。
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這一模式將健康看作宿主、環境和病因三者的平衡。每一種疾病都能從器官、細胞、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測量的形態和(或)化學變化,確定生物的和(或)物理的病因,從而進行治療。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下,20世紀醫學先後發生了三次革命,產生了現代臨床醫學。
第一次革命發生在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標志為磺胺類葯物的發現、抗生素的發現和青黴素的大規模生產。
第二次革命發生在七十年代,標志為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機(CT)和磁共振檢查(MRI)的發明與應用。
第三次革命發生在七十年代後期,標志為利用遺傳工程生產生物製品(如生長抑素、胰島素、生長激素、干擾素、乙肝疫苗)。
伴隨著葯物學、治療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醫學遺傳學、器官移植技術、傳染病學、醫學影像學等學科的發展,生物醫學模式在七十年代逐漸過渡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生物學、心理和社會三個因素綜合的看待健康與疾病,從多個方面實施綜合治療。
現代臨床醫學已經形成了分科專業化、發展國際化、技術現代化、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等鮮明特點,與社會醫學、全科醫學的關系日益緊密,成為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最重要武器。 作為與疾病直接對抗的科學,臨床醫學在未來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具體發展趨勢有四個:
應用分子生物學改造臨床醫學、臨床醫學與各種學科交叉融合、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老年醫學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B. 什麼是一級學科 一級學科簡介
一級學科,包括以下2種提法:①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在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體系設置中,一級學科是學科大類,二級學科是其下的學科小類。根據2011修訂版,共設13個學科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軍事學、藝術學)、110個一級學科。例如,理學下有數學、物理學、地理學等十餘個一級學科。②國家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准》(GB/T 13745)。它是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由國家科委與技術監督局共同提出,國家技術監督局於1992年11月1日正式在北京發布該標准。1993年7月1日正式實施此標准。根據2009修訂版,共設5個門類(自然科學類、農業科學類、醫葯科學類、工程與技術科學類、人文與社會科學類)、58個一級學科。例如,自然科學類下有數學、物理學、地球科學等八個一級學科。
C. 無機化學的學科簡介
無機化學是除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外,對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它們的反應進行實驗研究和理論解釋的科學,是化學學科中發展最早的一個分支學科。
過去認為無機物質即無生命的物質,如岩石、土壤,礦物、水等;而有機物質則是由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產生,如蛋白質、油脂、澱粉、纖維素、尿素等。1828年德意志化學家維勒從無機物氰酸銨製得尿素,從而破除了有機物只能由生命力產生的迷信,明確了這兩類物質都是由化學力結合而成。現這兩類物質是按上述組分不同而劃分的。化學還有其它細分類。
無機化學只是化學反應中的冰山一角,化學反應主要以有機為主。
D. 人種志的學科簡介
人種志本身是一門多科性學科,因此必然是比較的。一個人類學家從事調查工作時必然專會保留著自己某些文屬化上的偏見,所以他的觀察和描述也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較的性質。這樣,關於文化的概括敘述和文化的比較描寫就必然成為人種志的組成部分。近代人類學家往往把人種志看成一門專業學科,並與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美拉尼西亞的超布連(Trobriand)群島上做的先驅工作(1915?)聯系在一起。人種志的實地調查工作從那時以後,便成為進入文化人類學科這一專業的過渡禮儀。
E. 文化地理學的學科簡介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
除此之外,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例如乾旱、半乾旱地區不適合發展耕作業,因此就發展了牧業,進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會組織作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所以說,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F. 營養學的學科簡介
營養學一般可以劃分為膳食營養學、運動營養學、公共營養學、臨床營養學等領域。如運動營養學是研究運動員的營養需要,利用營養因素來提高運動能力,促進體力恢復和預防疾病的一門科學。運動營養學是營養學的一個分支,是營養學在體育實踐中的應用,所以有人把運動營養學視為應用營養學或特殊營養學 。 中國相關醫學院校開設的專業課程。基礎課程:化學、人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葯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臨床醫學概論、中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預防醫學等。專業課程:營養學基礎、社區營養學與實踐、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工程工藝學、營養實驗技術、食品衛生學、毒理學基礎、食品衛生監督與管理、保健食品、臨床營養學與實踐、特殊人群的營養、烹飪學基礎、營養分子生物學實驗、中醫食療等課程及生產實習。另設部分選修課。如一些相關書籍也介紹有。
G. 體育學的學科簡介
世界上較早的體育科學體系是隨著教育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屬於教育范疇的一個科學分支,主要是為了培養體育師資而設置的。近幾十年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和生活的提高,不僅培養體育師資的科學體系有了新的發展,而且用於健康目的的身體鍛煉活動也廣泛地發展起來,並發展了相應的理論與學科;還有作為國際體育交往和人們文化生活重要內容的競技運動的迅速發展,又出現了有關運動訓練的科學理論與學科。這一切使體育科學的內容遠遠超出了原來用於教學的體系所包括的內容。因此,揭示體育科學中所有學科的內在聯系以及它們在結構和層次上的關系,建立一個比較完備的體育科學體系,使合理設置的各門學科得以協調地發展,避免相互脫節和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就成為加速發展體育科學必須解決的問題。基於這樣的原因,在體育發展史上開始有了體育學這個新學科和新概念。有的學者在其所著體育理論或體育原理之類的著作中也包括有體育學,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由於各個國家的情況不同,對體育的要求有差異,在學者之間對體育和體育科學的認識也就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如有的學者認為體育學就是體育科學學,其中也包括體育科學的體系。所以,目前各國學者對體育學的認識既有共性,又各有特點。
H. 文藝學的學科簡介
文藝學是一門以文學為對象,以揭示文學基本規律,介紹相關知識為目的的學科,
研究文回學的性答質和特點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屬於社會科學范疇。文藝學是文學實踐的理論總結,又受到文學實踐的檢驗和修正,並給文學實踐以指導。文藝學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文藝學三個部分緊密聯系、互相包容,組成一個有機整體。文學理論既從文學史和文學批評中吸收養分以促使自己理論體系的形成,又給文學史和文學批評提供一定的理論觀點、方法、准則和范疇;文學批評不但接受文學理論的指導,而且以對文學史規律的認識作為自己的根基;文學史家若沒有正確的文學理論觀點,不會恰當的評判文學作品,就不可能進行科學的文學史研究。
文藝學屬於中國語言文學類的核心學科,屬於文學門類,不是藝術學。
I. 習性學的學科簡介
習性學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動物行為的:
分析動物的整個行為序列;剝奪學習機會的實驗;
比較系統上相近的物種的行為的相似性,研究其演化上的關系;雜交實驗,研究基因的決定性;
觀察和分析物種特異行為和它們的生存條件的關系,研究其適應價值。 近幾年,由威爾遜提出的社會生物學的研究,如動物種群的組織,個體之間的交往手段,雌雄關系,親子關系;利他行為等等,都屬於習性學的范圍。習性學強調決定行為的進化因素,即基因和自然選擇的作用。習性學家試圖通過研究在自然或半自然環境中生活的動物去了解動物的行為,他們從事研究的主導思想是由於自然選擇的結果,每個動物的行為都具有一定的適應意義。
固定動作模式
行為可以分析成為許多固定的運動序列。它們可以被內外環境的適當刺激觸發。因此可以在適當場合下出現。所以,他們注重研究能夠直接與自然選擇聯系起來的天生的或本能的行為模式。習性學家經常描述的動物的動作稱為「固定動作模式」,其性質是:在一個種內(特別是在同性個體中)其表現形式是極端一致的;可能是天生的;個體每次重復這些行為時,形式都是一樣的;每當被激活後總要全部表演出來;不易改變。
大量習性學的研究集中在辨認觸發固定動作模式的特殊環境刺激上。這些刺激稱為暗號刺激或釋放者。釋放者和固定動作模式一樣,也是種族特異化的。這就是說,同一個釋放者。在種的同性個體中引起同樣的固定動作模式。暗號刺激也可能是其他動物的,特別是種內其他成員的某些身體結構、聲音、氣味或行為。在許多動物中,暗號刺激和固定動作模式是連鎖起來的,如在社群行為中,種內一個成員的固定動作模式可以是別的成員的另一種固定動作模式的釋放者。 他們提出的替換行為,是指一個動物面臨兩種可以引起兩種互相沖突的行為刺激時,所出現的一種與兩種刺激全無關聯的行為。例如一隻鷗既欲坐在窩里,又想逃避獵者,這時,它出現了一種與坐窩和逃走全然不相乾的啄羽毛的行為。有人認為在人類也常表現這類行為,如當一人面臨兩種可選擇的決策而舉棋不定時,會撓頭抓耳。
這種行為可能也是由進化而來,並且有消除緊張的作用。關於在進化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的動物的展示行為,它們的來源,最初的信號意義,後來的演化以及現在的信號含義等習性學的研究,可以蒼鷺的兩種行為表示為例加以說明。
噠嘴,表示來源於替換地收集小樹枝的行為。最初表示雄性佔有了適合築巢的地方;後來變為定型的誇張的並帶有聲音(聽覺成分)的行為;現在它表示雄性已准備好接受雌性的求婚;
伸頸,表示來源於預備起飛的行為。最初表示雄性護巢的攻擊性行為已經緩和下來;後來變為定型的、誇張的並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獲得了特別的羽毛、嘴和眼睛的顏色:以加強這種表示的效果,現在表示雄性要配對習性學家也研究個體行為的習得成分。
他們發現了所謂「印刻」式的學習,提出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有關這類學習能力的關鍵期的問題。例如,小鴨往往會跟著一個運動的物體走,這是一種習得的行為,而且往往是跟孵出後最初幾小時所看見的東西走,這種習得的行為似乎能保持很久,甚至終生不忘。最初的視覺印象就彷彿打在腦中的烙印一樣。但這種「印刻」只能在發育過程中的某一段時間內才發生,這段時間就稱為關鍵期。當然各種動物對各種刺激的印記的關鍵期也各不相同。關於關鍵期的概念已廣泛地引入神經系統的發育和行為的研究中。但印刻式學習是否與條件作用有本質區別,研究者們已有不同的看法。
J. 營養師的學科簡介
培養目標:培養能夠對人體營養狀況及膳食營養進行評價、管理和指導;開展預防常見的以及與營養相關的慢性病的飲食營養指導工作;具備膳食營養狀況調查分析能力、營養食品開發的設計與評價的應用型高等職業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解剖生理學、病理學、中葯學、方劑學、葯理學、基礎營養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毒理學、食品衛生學、烹飪學基礎、臨床營養學、中醫葯膳學、衛生法規與監督等。
就業方向:能勝任在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各級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和各類餐飲業及食品加工流通企業、學校、幼兒園、企事業單位的公共食堂從事膳食營養的評價、管理和指導工作,以及營養食品教學、科研、食品衛生監督和檢測、營養咨詢等方面的工作。
發展趨勢:營養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邊緣科學。營養學發展的內部原因和外在條件,具有發展前景。
第五屆中國營養師年會組委會名單
一、顧問:殷大奎、王隴德、張鳳樓、周國泰等
二、名譽主席:於小冬、劉克玲、陳軍、汪春慧、程義勇等
三、組委會主席:孫樹俠
四、執行主席:魏躍
五、輪值主席:王旭峰
六、副主席:程潔、蔣婧、姚千、寧莉、關峰、孫光夫、 胡鵬
七、秘書長:魏俊
八、常務副秘書長:陳治錕 熊苗 楊莉莉 劉尚偉 顧中一
九、副秘書長:孫世蕊 劉中華 左龍艷 劉淑珍 黃學芳 邵宏芳 王亮 劉瑩 曹金方 李振江 矯超 於曉光 王海玲 馮海波 徐靜 范常文 崔娟子
十、委員(各地方營養協會領導、培訓機構負責人及優秀營養師):
於仁文 鄭育龍 彭麗君 於顯 陳曉芳 趙洪軍 王昆 丁銳 徐君 肖洪興谷傳玲 張玉燦 張俊峰 陳均賢 萬羅曼 曹冰 黃致軍 楊金花 吳華桂 王雷軍 呂梅 劉競謙 王勇 陳帝紅 汪清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