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文言文
㈠ 古文中或的用法
1、做代詞,意思是有的人或有的事。
出自戰國·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後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呢?)
2、做副詞,意思是有時。
出自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有時駕著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劃著一條小船,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3、做副詞,意思是又。
出自先秦·佚名《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恥。」(一般都要現場設立監酒官,還輔設個史官來監督。有人喝酒喝醉了當然不好,也有人喝不醉反倒不滿足。)
4、做副詞,意思是或者;或許。
出自東晉·陶淵明《飲酒·幽蘭生前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前行迷失在舊途,順應自然或許可以通行。)
5、做形容詞,通「惑」,表示迷惑的意思。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霍去病傳》:「別從東道,或失道。」【從東方的道路進軍,因為迷了路,(沒能如期同衛青同攻單於)。】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有以下幾種:
1、表示虛詞 ∶表示選擇或列舉。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例句:
(1)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2)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表示假設。
如:或若(假使,倘或),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
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
例句:汝仔細找尋,或能找到。
3、間或,有時。
例句:
(1)或長煙一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4、通「惑」,迷惑 。
例句:
(1)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2)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㈢ 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1、 又如:或抄人(某人襲。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
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或語公(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2、又如: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
3、用作虛詞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4、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3)或文言文擴展閱讀
古文字中,「國」(繁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日本學者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
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志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論文,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
㈣ 「或」在文言文中有哪些解釋
或huò
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㈤ 文言文中的「或」用法
「或襲」用法:
(1) 本義(讀yù):<動>邊防巡邏。守衛國境。<名>國防。邊防。
轉義:(讀yù)邦國。封國。(讀huò)不確定。不肯定。不一定。
或,邦也。
或,有也。——《小爾雅·廣言》
或躍在淵。——《易·乾》
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或群或友。——《詩·小雅·吉日》
庶或餉之。——《禮記·祭義》
或賜二小人酒。——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或說處殺虎斬蛟。——《世說新語·自新》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飲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
(3) 用作虛詞
或盡粟一石。——唐· 韓愈《雜說》
君實或見恕。——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4) 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㈥ 或在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1)
用作虛詞 [or] (1)∶表示選擇或列舉。如:或是(連詞。表示選擇或並列關系);或乃(或者。常用於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如:有病或無病,他不都應該在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 (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又如:跌下懸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或
huò
(1)
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你仔細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間或,有時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長煙一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3)
又如:或時(有時)
或
huò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創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稱》
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鹽鐵論·錯幣》
貧賤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別從東道,或失道。――《漢書·霍去病傳》
惟恐或後。――清·周容《芋老人傳》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亂(昏亂;惑亂);或疑(懷疑,疑惑;有人懷疑)
或
huò
語氣詞,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莫或興之。――清·黃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許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許
他或許沒有趕上火車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許能來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說。這是設問。或,不定代詞,不是連詞里的「或」
或則
huòzé
[or] 或許(表選擇)
明天我或則去圖書城,或則去圖書館
或者
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許
或者其於道不遠矣。――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趕快走,或者還能趕上末班車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選擇的東西、狀況或過程中的挑選
決定學醫或者學法律
(2)
[either…or…]∶連接詞、片語或分句,表示從兩種以上的事物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同時存在
這個任務可以交給小李或者小張
或
huò ㄏㄨㄛˋ
(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多半是「有時」啦
㈦ 或 古文有哪些意思
或
【huo】
或
either;maybe;or;perhaps;
或者;或許
或
huò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衛國。本義:國家。用本義時讀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some;someone]
"古文字中,國(簡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余之日本學友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志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論文,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參閱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或,有也。――《小爾雅·廣言》
或躍在淵。――《易·乾》
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或群或友。――《詩·小雅·吉日》
庶或餉之。――《禮記·祭義》
或賜二小人酒。――《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或說處殺虎斬蛟。――《世說新語·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飲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
或
huò
〈連〉
(1)
用作虛詞 [or] (1)∶表示選擇或列舉。如:或是(連詞。表示選擇或並列關系);或乃(或者。常用於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如:有病或無病,他不都應該在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 (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又如:跌下懸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 [if]。如:或若(假使,倘或)
或
huò
(1)
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你仔細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間或,有時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長煙一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3)
又如:或時(有時)
或
huò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創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稱》
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鹽鐵論·錯幣》
貧賤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別從東道,或失道。――《漢書·霍去病傳》
惟恐或後。――清·周容《芋老人傳》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亂(昏亂;惑亂);或疑(懷疑,疑惑;有人懷疑)
或
huò
語氣詞,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莫或興之。――清·黃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許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許
他或許沒有趕上火車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許能來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說。這是設問。或,不定代詞,不是連詞里的「或」
或則
huòzé
[or] 或許(表選擇)
明天我或則去圖書城,或則去圖書館
或者
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許
或者其於道不遠矣。――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趕快走,或者還能趕上末班車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選擇的東西、狀況或過程中的挑選
決定學醫或者學法律
(2)
[either…or…]∶連接詞、片語或分句,表示從兩種以上的事物中選擇一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同時存在
這個任務可以交給小李或者小張
或
huò ㄏㄨㄛˋ
(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㈧ 文言文中帶有「和」字,「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一、或
1 有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或長煙一空
2 有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
解釋:
1 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里,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
1 <形>音樂和諧;協調。《察傳》:「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又】協和;和睦。《季氏將伐顓臾》:「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2 <動>和好;交好。《屈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議和。」
3 <形>溫和;暖和。《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4 <形>和悅;謙和。《信陵君竊符求趙》:「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
5 <介>連帶;連同。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
6 <介>與;跟。《陳州糶米》:「和那害民的賊徒折證。」
7 <連>與;和。岳飛《滿江紅》:「八千里路雲和月。」
㈨ 或字在古文里有什麼意思
「或」沒有「是否」的意思,釋義如下:(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或:
1.有的,有的人。
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2.也許,或許。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雲霞明滅或可睹。」(明滅:或明或暗。睹:看見。)
3.又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監、史:指奴隸主貴族晏飲時的輔佐人員。)
4.語氣詞。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5.通「惑」。迷惑。
《漢書·霍去病傳》:「別從東道,或失道。」(別: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