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學科辦

學科辦

發布時間: 2020-11-19 14:44:40

1. 大學里211學科辦公室重要嗎

大學里211學科辦公室是比較重要的,因為211大學是我國的重點大學下學科辦公室的話是對這個大學的一些管理和控制

2. 大學科研處的學科辦主要做什麼工作啊待遇一般怎麼樣呢

我是華政的,我來回答你。主要是負責學科的設置研究,學科的拓展調研等。待遇一般吧

3. 大學老師要去學科辦處理我是什麼意思很嚴重么

比較嚴重,處理不好你的這門學科成績將被認定為不合格。

只能下一次接著選修。

4. 初中遇到一個班主任超凶,打人罵臟話,可她的教學能力強,但我一想到她心情就不好,開始討厭她的學科咋辦

那你就要求校長班主任把你調離其他課班去吧。

5. 我國對於學校教育的定位

大學是時代的產物。現代大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其職能和作用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知識經濟的形成,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網路技術正在使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交流方式發生重大的變化,對在各領域工作的人員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所有這些都必將影響到大學的存在和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從1999年大學開始擴大招生後,至2003年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382萬人,比上一年增長19%;研究生招生約26,9萬人,比上一年增長34%。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達1900萬人,其毛入學率達到17%,①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截止到2002年底中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472所,其中本科院校630所,高等職業和專科院校842所,成人高校610所。能夠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270多所;能夠授予碩士學位的大學230多所;能夠授予學士學位的大學100多所。在近年中國實施的高等教育工程項目中,有95所大學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有35所大學進入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985工程」。在培養研究生的大學中,有56所經批准設有研究生院。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後,面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巨大的人口壓力,國民的整體素質不高,生態環境惡化,工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可持續發展等等,如何確定21世紀中國發展的目標定位和戰略選擇,如何在發展中形成大學的特色就成為擺在中國高等教育界面前的一個急需回答的問題。
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定位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結合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我們認為在新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應是:為國家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使大學成為進行高水平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大學將於社會建立更為廣泛的聯系,服務於社會,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承擔更為重要的責任;同時是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確保文化的多樣性,使大學真正成為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
(一)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
在21世紀,知識將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而發展知識經濟的關鍵是擁有大批的高素質人才。哈佛大學榮譽校長Rudenstine指出:「地球上最稀缺的資源是經過人文教育和創新性培訓的智力資源。當智力資源對社會的發展比其他資源所起的作用更重要時,智力資源的稀缺性就會表現得尤其明顯。」②因此,培養和造就大批掌握高科技和現代科學管理知識,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提升國家的創新能力,保證知識轉變為直接生產力,促使知識經濟發展的根本。而這也是21世紀中國大學的根本任務。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轉變人才觀念,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牛津大學校長Lucas說:「大學存在的更高價值是為了探究真理,發現和認識真理,從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③為此,我們必須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以「幫助學生掌握方法,知識,技能和研究問題的習慣,這樣他們將會終其一生不斷地追求學問,領導社會向前發展。」④ 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中國大學的專業劃分過細,學生學習的專業過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教學內容偏舊,教學方法偏死,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個性和創造性,人文教育與實踐環節偏弱的弊端依然存在。因此,必須根據人才發展的客觀要求,加強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
(二)進行高水平的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是大學的生命線,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是21世紀大學的歷史使命之一。21世紀的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應該既是高水平的教學中心,又是高水平,有影響的研究中心。美國波士頓學院的 Altbach教授指出:「每一個國家都需要有一些大學從事相關學科領域的世界級的研究或至少能夠解釋其它國家所做的研究。支持研究性大學的建立既不容易也不便宜,但卻是必要的,因為研究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現代經濟的中心。更進一步講,只有大學才能夠從事基礎研究,因為這需要長期的責任和資源,這是工業所不能支持的。」⑤中國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期教育與科研脫節,在很長時間里,中國的科研活動主要集中於國立科研院所中。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變。大學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以上的項目,50%左右的重點項目,承擔的國家「863計劃」的項目也在30%以上。高等學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已佔全國論文總量的60%以上。上述數字說明高等學校已經成為中國科研方面,特別是基礎研究方面的一支生力軍。大學,特別是一批研究型大學已經成為中國知識體系創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提供優質高效的社會服務
大學產生與社會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推動著大學的變革與發展。從19世紀大學的科學研究來看,它們在發展科學知識中所做的貢獻,直接的或主要的是在「純學術」方面,充滿著濃郁的理性主義色彩。正是因為過分追求純學術研究,使他們成了自我封閉的象牙塔,限制了大學的社會作用的發揮。
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實踐上,首先是在美國產生的。威斯康辛大學將大學為社會服務的職能明朗化了。1904年,范,海斯就任大學校長後,他把大學的社會服務向前推進了一步。范,海斯明確提出:「教學,科研,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服務應該成為大學的唯一理想」。⑥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在20世紀明確之後,不但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而且在不斷的增強。
從新世紀開始,中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作為中國的高等學校,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充分發揮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堅定不移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服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的報告《21世紀的高等教育:挑戰與任務》中說:「知識的發展促進技術的創新,而技術的創新又能夠調整就業結構,並在某些原有的領域或新領域增加和創造需求。與此同時,減少或取消某些領域和某些傳統職業的需求」。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型教育階段轉變,社會要求大學培養各方面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為此,大學必須適應這種變化,以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要。在這方面,大學應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充分採用信息網路技術,衛星通訊技術等現代高技術手段,大力開展職業培訓,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大學要緊緊抓住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進行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科學研究,為國家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成果;考慮到中國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大學應加強為地方服務,特別是為中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和輸送人才,提供科技成果和咨詢服務。
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是21世紀大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它要求高等學校在開展教學和科研的同時,必須強化知識和技術創新,主動培植高新技術,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成果轉化機制。中國的大學還應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維護自身的利益。但這並意味著大學應去辦越來越多的企業,大學應通過產學研結合以及科技園發揮作用。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大學將進一步調整科研方向,使學校的教學,科研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四)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使大學真正成為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
現代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地球已變得越來越小,地區與地區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在這種情況下,積極開拓國際交流渠道,廣泛開展大學之間的國際合作,就成了21世紀大學順利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中國的大學,應該自覺地面向世界,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密切關注並及時吸收國際先進的科技教育成果,大力加強和支持教學科研人員,管理人員之間的國際往來,實現各國高等教育的資源共享。東西方教育體系都存在著各自的優點和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認識和利用不同的教育系統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傳統,我們就有希望在新世紀找到提高全球大學教育水準的新思路,新方法,促進本國和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這種廣泛的國際合作將使大學真正成為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實踐證明,大學在推動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際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證明了這種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同時,作為政府的智囊團和思想庫,大學要認真研究世界多級化,經濟全球化等重大國際問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提出可行的應對措施。今天的大學也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全球化的眼光,而國際交流和合作對於擴大大學生的視野是非常重要的。
(五)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目標定位的因素
綜上所述,在進入新世紀之後,中國高等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但又孕育著極好的發展機會。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體制的轉軌,使大學存在和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都對大學的功能和使命,人才培養的模式以及大學與社會的互動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隨著信息化的推進,一個網路化,數字化,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新型教育,學習,研究的信息化校園平台正在形成。藉助於這樣一個校園的平台,學習者將從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中解脫出來,培養獨立主動獲取,加工,利用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大學將大大提高教學,科研和管理效率,加快知識傳播的速度,擴大知識傳播的范圍;大學內部的教學科研資源與社會資源將實現高度的整合,更加緊密地與社會結合在一起,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沒有圍牆的大學。這樣的大學校園建設必將帶來一場大學的革命,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的需求必將更加多樣化,這就決定了我們決不能以一種模式辦學,國家應在宏觀層次上引導建立合理的分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類學校都有自己合適的定位,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需求。
二、中國高等學校的定位與辦學特色
在研究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定位之後,我們從微觀的角度即學校定位的角度研究一下中國高等教育。學校的定位應當是一個立體的概念,即高等學校定位的含義是指學校向社會提供勞務的品種,數量和質量。其勞務的概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從人才培養方面,由於社會需求不同,則對人才的知識結構,技能結構和素質結構不同;從承擔的科學研究方面,其科學研究可以分成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實際應用技術;而承擔的社會服務方面則包括傳播知識,和企業,公共部門合作解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而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又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所以,每所高校承擔的任務,服務的類型和范圍不同,其定位也就不同。
(一)高等學校定位分類的原則
90年代之後,中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行過程中,不僅僅是教育規模的擴大,高等學校的類型也趨於多樣化,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等學校具有不同的培養目標,模式和特色。一所大學在高等教育系統中處於什麼位置,扮演什麼角色,培養什麼層次的人才等,都需要有一個准確的目標定位。具體的大學定位,可以從多個角度,多種層面出發。但必須遵循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規律,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自身的條件,確定學校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定位。下面是中國教育界提出的主要分類原則。
1、按學科結構分類: 18世紀之前,高等教育機構基本上只有大學一種組織形式,高等學校就是大學;但是從19世紀開始,歐洲高等教育機構從單一的大學組織形式大量分化出單科學院和應用型高等專科學校。20世紀50年代,中國大學的院系調整,也是按學科分類的組織形式進行的,所以至今中國仍沿襲這種結構體系,將高等學校分為綜合性大學與多科性大學,單科性專業學院與應用型專科學校等。
2、按行政隸屬關系分類:在高等學校結構調整之前,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將中國高等學校劃分為部委屬高校,省屬高校和地方高校。部委屬高校面向全國招生,面向全國分配;部委屬高校雖然也是面向全國招生和分配,但主要是面向其對口的行業;地方高校一般是按其所在地區招生和分配。
3、按辦學主體分類:根據辦學經費來源和舉辦主體劃分,包括國家主辦的高校和公有民辦的獨立學院以及民辦高校。目前中國的民辦高校主要是適應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而發展起來的,主要是以本科和專科職業教育為主。
4、按人才培養目標分類: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根據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將高等學校可分為精英型,精英—大眾並存型,大眾型三種類型,或研究型,通識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能型等類型。
5、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認定的辦學水平分類: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劃分結果,旨在便於利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重點支持部分高等學校發展。
1954—1979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共確立9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高校。1993年提出,1995年開始實施的「211工程」項目,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旨在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首先重點建設2所高等學校,使其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上,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國際上確立較高的聲譽和地位;此外,建設7所國際知名,並在某些學科達到世界水平的大學。其次,是著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密切相關,重點學科比較集中,承擔較多公共服務體系的任務的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基礎設施條件,使其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有顯著提高,一些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並在高等學校中起到骨乾和示範作用。正是在上述原則基礎上,我們參照了國際上的大學分類標准,對中國的高等學校進行一下定位。
(二)高等學校的定位及辦學特色
在中國國內對大學的定位有各種分類原則,我們主要根據現在較為通行的大學層次劃分,即相應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科技開發等方面具有的現實或潛在的能量級別,將中國1400所高等學校劃分成四種類型。⑦
1、研究型大學 我們這里所講的研究型大學是指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和部分雖然沒有設置研究生院但能夠授予較多博士學位的高校,其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在1:2,5左右。這類大學數量大概有 90所左右,它相當於美國的研究I型大學,約佔中國本科大學的14,29%。這樣的大學,主要是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進行交流借鑒的橋梁。這類大學的目標要更多地體現在學術追求和學術影響力,更多地體現在圍繞國家的目標培養一批拔尖創新性人才和產出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最終實現建設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目標。
2、教學科研型大學 這類大學主要是指大部分能夠授予博士但數量相對教少的高校和能夠授予碩士學位的高校,其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大於1:3。其中能夠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相當於美國的研究II型大學。在高等教育結構體系中,教學科研型大學正好處於中間層次,起著承上啟下的特殊作用,從數量上看這類學校有410所左右,約占本科院校的65,10%,是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其科學定位與良性發展對於中國高等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類院校以教學工作為重心,積極開展科學研究,以本科教育為主,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其中部分院校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並重,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專門人才。這類院校往往發展歷史較短,綜合實力較弱,與研究型大學不具有可比性。從其發展的目標定位來看,其發展目標應是爭創同類院校的一流水平,特別是是通過艱苦的努力,首先將爭創國內同類院校的一流水平作為發展目標。從學科設置來看,該類院校往往不是學科門類很齊全的綜合類大學,即使有些院校的學科比較綜合,但與研究型大學相比,其學科的綜合程度有限,其優勢和特色集中在某些學科領域。從人才培養的規格來看,正如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任務,即「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各類專門人才,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知識創新與知識貢獻,促進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經濟發展。」⑧
3、教學型大學 主要是指沒有研究生教育,以培養本科生為根本任務的高校,數量大概有100多所。其中許多是近幾年從專科學校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這些院校絕大部分布局在省會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常常成為區域內唯一的大學,對本地區的經濟建設提供智力保障與科技服務支持。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院校已經成為當地的教育和科研中心,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在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後,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實力加強,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辦學層次的提高不代表著辦學水平的自然提升,由於這些新建院校的本科辦學歷史不長,歷史積淀不多,知名度不高,生源及服務地區的輻射能力還很有限。如何面對變化的環境,妥善定位,辦出特色,盡快實現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提高型的轉變,真正實現辦學內涵的實質性提升,是擺在這類院校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
新建本科院校在學校定位上應考慮地方特點和需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當地重點培養各類合格的本科層次的應用型高級人才。其基本定位應該是: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本科教育為主的,開放的,有特色的「教學型」高校。少部分區位優勢明顯,學校辦學條件特別突出的學校應在此基礎上逐步向高水平學校發展。所以,這類學校的辦學須立足於本科教育為主,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本科意識為先導,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加強教學設施和教學管理制度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解放思想,苦練內功,在教學改革上有新突破,師資隊伍建設上有新提高,教學基本建設上有新發展,教學管理上有新面貌,著力提高本科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4、高職高專院校 高等專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同一層次的兩種不同類型,一般被統稱為高職高專教育。目前中國共有此類學校842所,在學校學生總數為876,4萬人,分別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數的55%和在學校學生數的54,4%。積極發展高職高專教育,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因為,它不僅可以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而且能夠為當地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實用性人才。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全國各地根據自身實際,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社區學院,努力使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並逐步向一些有條件的地極城市延伸,改變了一些中心城市缺少高等學校的狀況。高職高專教育的迅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一方面是因為人民群眾普遍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 的旺盛需求,一方面也是因為高職高專教育本身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其主要特點在於:一是多樣性,多功能辦學,能夠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二是地方性,能夠滿足社區需要,成為地方文化教育中心;三是靈活性,辦學形式靈活多樣,能夠方便人們就學需要;四是職業性,直接面向職業崗位,培養應用性人才;五是市場性,以市場調節為導向,反映靈敏;六是大容量,能夠普遍容納大量適齡青年入學,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增長貢獻最大,可以滿足社會的旺盛需求。
三、21世紀中國大學的定位與發展特色
在21世紀前半葉,中國高等教育要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對現有的大學進行准確定位,並使一部分大學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就必須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制定有利與促進中國大學辦學特色形成的機制和發展戰略。發揮各個高校的優勢和特色,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
1、大學辦學特色與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概念。這兩者不是同一范疇的概念。也就是說,「一流大學」必須是在相同的某一比較范圍內的所有大學(至少是同類型大學)中綜合指標名列前茅的大學,而一些大學並不一定是綜合指標名列前茅,卻同樣可以辦出自己的特色。如美國的社區學院,英國的開放大學,日本的專門學校,都不能說是一流大學,但都辦得很有特色。也就是說,凡是世界一流大學或世界知名國內一流大學,都具有一定辦學特色,但不是所有具有一定辦學特色的大學都是世界一流或國內一流大學。
2、大學辦學特色與一流大學之間不具有可比性。 即大學「一流」具有一元性特徵,而大學「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徵。一流大學是在特定比較范圍內,在同一評價指標體系中呈現為具有一流辦學理念,一流科研成果,一流師資隊伍,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學質量,一流學校形象,一流辦學設施,一流學生的大學;而辦學特色卻可以因校而異,不具備完全可比性。如以校風為例,北京大學提倡「兼容並包」,有「民主」,「自由」之風;清華大學提倡「厚得載物」,有「嚴謹」,「認真」之風;南開大學提倡「允公允能」,有「開拓」,「活潑」之風。這些大學可以說是各有特色,但確不能用某種評估指標來測定誰是「一流」,誰不是「一流」。所以「大學辦學特色」與「創辦一流大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3、大學辦學規模與辦學特色的關系。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辦學規模與辦學特色不是呈正相關的關系,世界一流大學中沒有哪一所是因為規模大,學生及教師多而著名的,而質量高才是這些大學聞名於世的根本原因。美國大學排名在前一二十名的一流大學多是規模較小的私立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洲理工學院等。而一些學校規模很大,招收的學生很多,卻不一定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如日本的日本大學,學生數量近10萬之多,堪稱日本最大的大學,但人們並不知道它有什麼明顯的辦學特色。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中國北方的南開大學和南方的廈門大學,被公認為是中國私立大學的成功典範,享譽海內外。當時南開大學的學生數量一直保持在幾百人,不以擴招學生求發展,教師規模也很小;廈門大學的規模也不大,但它卻被稱為「閩南最高學府」,他們的成功都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其辦學質量與特色。
4、大學的學科建設與大學辦學特色的關系。大學的學科齊全與否與大學是否有特色也不是直接正相關的關系。有些學校學科辦得比較齊全,但是如果都辦得平平庸庸,在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方面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不但難稱「一流」,也很難稱其有特色。所以在中國,大學一味追求學校的大而全,無助於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相反,一些大學不追求學科齊全,卻辦得很有特色。在這方面典型的有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的沃里克學院。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學科專業不一定齊全,但是特色鮮明,質量上乘,世界一流。
5、大學辦學特色與大學的發展戰略。如上所述,在中國的大學關注大學辦學特色的形成的大學領導及學者,多數將大學辦學特色作為在競爭中求生存的手段和工具。如有的學者明確認為:「特色是學校繼續生存的前提,沒有特色的學校常常處於「破產」的危險之中。」所有這些顯然是把大學辦學特色的形成作為工具理性和生存戰略對待的。在競爭中求生存,這是正常的和無可厚非的。但是大學的生存只是前提,不是目的。我們這里要強調的是:大學辦學特色的形成不可急功近利,大學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不是靠短期行為一蹴而就的,他不是學校面臨生存危機時的救命稻草。在21世紀時,中國的大學要形成的自己的辦學特色,創辦若干所一流大學,首先要處理好的就是大學辦學特色和大學發展戰略的關系。而正確定位,內涵發展將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6. 「學科專業為經國務院學位辦備案後,自主設置的二級學科專業」什麼意思

二級學科是其下的學科小類,用六位碼表示。二級學科無法申請成為一級學科,但是可以申請成為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而一級學科一旦申請成功,其下的所有二級學科都可申請成為博士學位授予點。

《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二級學科是組成一級學科的基本單元。二級學科設置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一)與所屬一級學科下的其他二級學科有相近的理論基礎,或是所屬一級學科研究對象的不同方面;

(二)具有相對獨立的專業知識體系,已形成若干明確的研究方向;

(三)社會對該學科人才有一定規模的需求。

(6)學科辦擴展閱讀:

《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

第十條 授予碩士、博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原則上由學位授予單位依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的學科目錄,在一級學科學位授權許可權內自主設置與調整。

(一)二級學科目錄每5年編制一次。由教育部有關職能部門在對現有二級學科的招生、學位授予和畢業生就業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將已有一定數量學位授予單位設置的、社會廣泛認同的、且有較大培養規模的二級學科編製成二級學科目錄。

(二)學位授予單位根據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結合本單位學科建設目標和人才培養條件,按本一級學科學位授權許可權,可在二級學科目錄內,自主設置與調整本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

7. 再考教師資格證,哪些科目無需再考,中途換學科咋辦

有了教師資格證,再考教師資格證,所有科目都需再考,中途換學科,更是如此。

8. 大學畢業了還掛一門學科怎辦

你錯過了最後的補考那就沒辦法了

9.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發展規劃部學科辦公室

你可以撥打電話號碼查詢台查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發展規劃部學科辦公室。

熱點內容
快樂英語小報 發布:2025-09-12 13:33:29 瀏覽:989
跳舞基礎教學 發布:2025-09-12 12:23:15 瀏覽:119
康愛多網上葯店怎麼樣 發布:2025-09-12 11:40:45 瀏覽:553
如何養 發布:2025-09-12 09:30:54 瀏覽:760
黃島教師編制 發布:2025-09-12 09:09:04 瀏覽:870
蟲奉行什麼時候更新 發布:2025-09-12 08:55:11 瀏覽:133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發布:2025-09-12 08:45:51 瀏覽:72
數學里的集合 發布:2025-09-12 07:36:16 瀏覽:756
環境化學就業前景 發布:2025-09-12 05:46:00 瀏覽:336
化學恐怖襲擊 發布:2025-09-12 05:42:59 瀏覽: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