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的

文言文的

發布時間: 2020-11-19 14:48:50

Ⅰ 所有的文言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後。封伯魯之子於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為趙氏後。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趙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殺其子,復迎浣而立之,是為獻子。獻子生籍,是為烈侯。魏斯者,桓子之孫也,是為文侯。韓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為景侯。
(優因培注)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中是一個義項,在另一個句子里又是一個義項。一般說來,一詞多義的各個義項之間均有一定的聯系。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應該由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詞的本義有兩種理解:A.就詞的來源說,即該詞的最初意義。如「去」的最初意義是「離開」,「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B.就詞的應用來說,把常用的那個意義算作詞的本義,也叫基本意義。如「兵」的常用意義是「士兵」等。
引申義是從基本義發展而來的,同基本義有相似的、相對的或相關聯的意義。如「刑」,本義是「刑法」,基本義還包含對犯人的處罰,後來這個意義發展出「懲罰」的意義(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比喻義是詞的比喻用法固定下來的意義,有的比喻義是從詞的本義、基本義產生的。如「窩」的本義、基本義都是「鳥獸昆蟲居住的地方」,從這個意義產生出的比喻義,即「壞人居住的地方」。

《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搖尾人言曰:「我善獵,與若中分(對半分。)。」越人喜,引而俱歸。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禮。
狗得盛禮,日益倨(讀音ju四聲。傲慢。),獵得獸,必盡啖乃已。或嗤越人曰:「爾飲食之,得獸,狗盡啖,將奚以狗為?」越人悟,因為分肉,多自與。狗怒,嚙其首,斷領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養狗,而與狗爭食,幾何不敗也!

翻譯:越地的人在魯上遇到一隻狗,(那)狗低頭搖尾發出人的語言說道:「我善於捕獵,(捕到的獵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興,帶著狗一起回家。喂給它高粱和肉食,象對待人一樣對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禮遇,日益傲慢起來,獵取的野獸,必定全部吃掉了事。有的人就譏笑那越人說:「你喂它飲食,捕獵到的野獸,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麼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給狗分(野獸)的肉,多的給自己。狗惱怒,咬他的頭,咬斷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當成家人養,(然後)卻(又)和狗爭食,哪有不失敗的呢!

寓意:譏諷那些巧言善騙、貪得無厭、兇狠殘忍的邪惡小人

感悟:對於惡人和惡勢力,不要姑息縱容。到自己無法忍受的時候,就難免自取其禍的。此所謂養虎為患是也。

《自護其短》
有個北方人,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後來他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一起放到嘴裡。有人提醒他說:「吃菱角要去殼。」他卻想掩蓋自己的短處,說:「我不是不知道要去殼,是想用來清熱呀!」人家問他:「北方也有菱角嗎?」他說:「前山後山,哪塊地上沒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與陳伯之書(節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想早勵良規,自求多福。

自護其短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某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王充求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無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應有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庄公出獵
齊庄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庄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

吳起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諾。」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楚人學舟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 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世無良貓》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游戲,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

《馬價十倍》
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日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 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林之棟畫蘭(《荒鹿偶談》)
林之棟善畫蘭,好游,聞蘭所在,則必大尋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聞蘭花氣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壯士執刀矢火攻,具裹糧,鳴金入深谷中,若當勁敵者。至則蘭葉長丈許,花大如掌。自是,所畫蘭益奇變。

Ⅱ 什麼是文言文包括古詩詞嗎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文言文包括古人寫的文言文和現代人寫的文言文,其中古人寫的文言文是古文。而古詩文=古詩+古文,所以古詩文=古詩+古人寫的文言文。綜上所述,古詩文包括(古人寫的)文言文。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2)文言文的擴展閱讀

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

1、而:表並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修飾、因果關系。且:相當於「啊」

2、何:什麼;怎麼樣;哪裡;多麼;為什麼;怎麼;啊;通「呵」,喝問。若:如同,像

3、乎:表疑問;相當於「嗎」;表感嘆;表祈使或命令,相當於「啊」「呀」 。所:也

4、乃:你,你的;他的;此,這;這樣,如此。

5、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難道;怎麼。

常見的虛詞還有:也、則、以、者、因、之、為、於、兮、焉、與、莫等。

Ⅲ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這;這個;這樣。

《嚴先生祠堂記》:」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

譯文:我到這個州任職後,開始建造祠堂來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後裔的徭役,讓他們負責祭祀的事情。

2、對;正確。

《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譯文::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為是錯的。

3、凡是;所有的。

《游園》:「是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還要有一段時間才開花。

④表判斷。《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

譯文: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

(3)文言文的擴展閱讀:

白話版《說文解字》:是,正、直。字形由「日、正」會義。所有與是相關的字,都採用「是」作邊旁。造字本義:動詞,夏至,太陽當頭,適宜農務。

相關詞彙解釋:

1、老是[lǎo shì]

總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滿或厭惡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總括某個范圍內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舊事物的斗爭中成長起來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無論如何也是):他雖然身體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橫是[héng shi]

表示揣測;大概:他橫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總算:這一下你算是猜著了。

Ⅳ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定語後置的標志,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
動詞,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Ⅳ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以」字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二)「以」字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以」字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五)「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5)文言文的擴展閱讀

以,音已(yǐ),當代用法如下:

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歲以下。

表示用、拿,把,憑借,如以少勝多、以毒攻毒,「……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表示因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結果,譯為「導致」,如「……以塞忠諫之路也……」

表示目的,如以待時機。

表示於、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表示認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也作連詞,同「而」,如城高以厚。

Ⅵ 文言文中與的用法

一、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結交」「親附」。
1、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給與)
2、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參與)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結交,親附)
二、用作連詞,「同」「和」「跟」。

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和,跟,同)
三、用作介詞,「同」「和」「跟」;「給」「替」;「和……比較」;
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和、同、跟)
2、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陳涉世家》)(給,替)
3、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
四、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
1、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感嘆語氣)
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3、然則廢釁鍾與?(《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
五、與 jǔ與,通「舉」,推舉,選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通舉,推舉)

Ⅶ 文言文中的三

「三」是文言文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數詞,但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其意義和用法卻不一樣,具體分以下幾種情況:
1、表確切的數,在這種情況下能通過上下文找出「三」所表示的具體內容,如
(1)「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核舟記》
此句中的「三」即為確數。句中的「三人」即東坡、
佛印、
魯直。
再如
(2)「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石壕吏》
此文中戰死的「二男」加上還在前線作戰的「一男」共計「三男」,可見,此處的「三」也為確數。
此類的句子還有
(3)「專享其利三代矣。問之,則曰:『吾祖死與是,吾父死與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捕蛇者說》
句中的「三代」即「吾祖」為第一代,「吾父」為第二代,「吾」為第三代。
(4)「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辭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與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此處的「三子」是指「專諸」、「聶政」、「要離」三人。
還有一種情況是,雖在文中找不出「三」所指的具體內容,但「三」的含義卻是人人皆知的。如
(5)「今天下三分」「三顧臣與草廬之中」——《出師表》
三國鼎立,三顧茅廬的故事婦乳皆知,在文中雖未點明天下分為哪三部分,哪三次「顧茅廬」,但句中的「三」卻是確數。
2、表虛數,意為「多次、多數或幾個、幾次」,往往表示數量多,不是實指。在這樣的帶「三」字的文中,是找不出「三」字所指具體內容的,如
(1)「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此句中的「三」即為「多次」的意思,並不是實實在在的「三次」。
(2)「遂率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六則》
以上兩例中的「三夫」「三人」皆應譯為「幾個人」,不是指具體的「三個人」
3、表序數,即「第三」的意思。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此句中的「三」即「第三次」
4、與其他數詞連用,指數量少,非實指。如
(1)「竹外桃花三兩枝」——惠崇《春江晚景》
這句之中的「三兩枝」就點出了初春桃花剛開時的數量之少。
(2)「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
這句之中的「兩三」也表數量很少。
5、
與「二」連用,活用作動詞,這類情況極為少見。如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氓》
此句中的「二三」意思為「不專一,變化多端或再三改變、反覆」。是動詞。

Ⅷ 什麼叫做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拓展資料:


文言文的常見虛詞:

而:表並列、遞進、承接、轉折、假設、修飾、因果關系。且:相當於「啊」

何:什麼;怎麼樣;哪裡;多麼;為什麼;怎麼;啊;通「呵」,喝問。若:如同,像

乎:表疑問;相當於「嗎」;表感嘆;表祈使或命令,相當於「啊」「呀」 。所:也

乃:你,你的;他的;此,這;這樣,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難道;怎麼。

常見的虛詞還有:也、則、以、者、因、之、為、於、兮、焉、與、莫等。


Ⅸ 文言文的意思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范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熱點內容
快樂英語小報 發布:2025-09-12 13:33:29 瀏覽:989
跳舞基礎教學 發布:2025-09-12 12:23:15 瀏覽:119
康愛多網上葯店怎麼樣 發布:2025-09-12 11:40:45 瀏覽:553
如何養 發布:2025-09-12 09:30:54 瀏覽:760
黃島教師編制 發布:2025-09-12 09:09:04 瀏覽:870
蟲奉行什麼時候更新 發布:2025-09-12 08:55:11 瀏覽:133
鞋匠的兒子教學反思 發布:2025-09-12 08:45:51 瀏覽:72
數學里的集合 發布:2025-09-12 07:36:16 瀏覽:756
環境化學就業前景 發布:2025-09-12 05:46:00 瀏覽:336
化學恐怖襲擊 發布:2025-09-12 05:42:59 瀏覽: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