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與古文
⑴ 懂文言文和古文的請進
用浙江當地絲綢大戶的錢買當地百姓的田,這些錢正好可以賑濟當地災民,(「改」便是改稻為桑,「賑」便是賑濟災民),這樣朝廷關於當地百姓不肯將稻田改成桑田,賣給西洋的幾十萬匹絲綢織不成一難以及當地百姓因為端午訓毀堤淹田一案遭的災難以平息解決一難都可以自動解決。
⑵ 文言文與古文有什麼區別
現在我們一般認為二者同義。文言文更狹義,指自先秦的文獻等文章。相對於白話文
⑶ 文言文和古文的區別
文言文是指古代的書面語,古文的范圍比文言文大,既包括書面語,也包括口語。
⑷ 文言文中與的用法
一、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結交」「親附」。
1、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給與)
2、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參與)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結交,親附)
二、用作連詞,「同」「和」「跟」。
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和,跟,同)
三、用作介詞,「同」「和」「跟」;「給」「替」;「和……比較」;
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和、同、跟)
2、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陳涉世家》)(給,替)
3、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
四、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
1、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感嘆語氣)
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3、然則廢釁鍾與?(《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
五、與 jǔ與,通「舉」,推舉,選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通舉,推舉)
⑸ 用文言文怎麼表達:「和自己一模一樣」
1、如果是回答朋友的提問,可以說:「余亦然也。」
2、如果是書面表達自己同意某觀點,可以說:「吾然其說。」或「吾亦然其說。」
3、如果想說明別人和自己的外貌相似,可以說:「視之同吾之鏡中也。」
文言文
1、基本概念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主要特點
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⑹ 文言文是不是古詩文 古詩文與文言文的區別.....或者是關系
兩者有交叉。古詩文主要指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如《詩經》、《史記》就是其中流傳的比較優秀的作品。就中國文化而言,唐朝時流行寫詩,如絕句(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律詩(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詞,有很多的詞牌名(如菩薩蠻).元朝時著名的是曲(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調名。而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⑺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
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有:
一、文章要求不同
文言文一般要求較為繁瑣,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現代文即白話文在文章上一般無特別要求,語句通順即可。
二、理解難度不同
文言文言文分離,追求行文簡練,採用了許多倒裝、省略等特殊用法,對於毫無文言基礎的人而言,晦澀難懂。
現代文追求的是通俗易懂,較文言文而言更加口語化,容易理解。
三、發展的時間不同
文言文在1915年新文化運動以前一直是官方正統的文體,幾乎所有的古代典籍都是以文言文形式記載的,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現代文即白話文,是1915年新文化運動時期極力推崇的,後來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支持。在「五四」白話文運動後更是得到了全面的推廣。
(7)文言文與古文擴展閱讀
文言文在現代的發展
雖然現代華文社會以白話文寫作為主,但是文言文作為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仍然受到華人相當的重視,文言文對白話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愛在寫作白話文時引用文言「典故」、「詩詞」,以及華人社會普遍使用的「對聯」等等,中文裡的許多成語和俗語亦都來自文言文。而對於有志學習中國文學的人,文言文的訓練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中國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內容。學生在小學階段的五、六年級開始接觸文言文,往後逐漸增多,到高中階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語文課的主體。香港中國語文科課程中,小五生須學習文言文,高中生會更進一步研習文言文。
中國的中考和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關考題。中國各地不時會出現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過自2012年起,隨著《2012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的發布,中國高考作文限用「現行規范漢語言文字」,即網路語言、文言文和繁體字均不能再用於高考作文,這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評。
⑻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⑼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2、活用為第一人稱
。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
3、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二、用作助詞: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3、定語後置的標志,不譯。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4、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
動詞,譯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⑽ 古詩詞與文言文有什麼區別
古詩文主要指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如《詩經》、《史記》就是其中流傳的比較優秀的作品。就中國文化而言,唐朝時流行寫詩,如絕句(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律詩(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詞,有很多的詞牌名(如菩薩蠻).元朝時著名的是曲(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調名。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俗稱「之乎者也」。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