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馬說

文言文馬說

發布時間: 2020-11-21 12:41:39

文言文《馬說》——全文翻譯及詳解,O(∩_∩)O謝謝~~

世上先有了(像)伯樂(那樣擅長相馬的人),這以後才有日行千里的馬(被發現)。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馬,也只能辱沒在馬夫手裡,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稱之為千里馬。 能夠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點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養馬人)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不能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到)馬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能識得千里馬吧!
一、注釋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2故:所以 3於:在。 4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 5 駢(pián)死:並列而死。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 6 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面。 7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櫪:馬棚、馬廄 8 不以千里稱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里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頓。食,吃。 11 或:有時 12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14 食(sì):通「飼」,喂養。 15 其:指千里馬,代詞。 16 是:這樣,指示代詞。 17 能:才能。 18 外見: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19 且:猶,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樣。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4 安:怎麼,哪裡,疑問代詞。 25 策之:鞭打馬。 26 策:名詞,馬鞭。前後有名詞時,策字名詞活用作動詞。 27 之:指千里馬,代詞。 28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辦法。 29 道:正確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飼」,喂養它。 31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鳴:馬叫, 34 之:無意義。 35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6 臨:面對 37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於「唉」。 38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39 其(2):恐怕,表推測 40 邪:同「 耶 」,表示疑問。 41雖:故雖(即使)有名馬 雖(雖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見: 「 見 」 通 「 現 」,顯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食」通「飼」,喂 (4)其真無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問,相當於「 嗎 」。 (5)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飼」,飼養;喂養。
三、古今異義
是: 古義: 這樣的.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麼.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後表示復數或列舉。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 今義:或者。 然後 古義:副詞,表示一種情況出現以後,出現另一種情況,著重表示前事是後事的條件 例 :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後。 食 古義:通「飼」喂養 例:食之不能盡其材。 今義:吃。 策 古義:馬鞭今義:策劃,策略
四、一詞多義
之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賓語後置標志。無義。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譯。 能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活用動詞,鞭打。 執策而臨之:馬鞭。 (策勛十二轉:動詞,記載 ——自《木蘭詩》)。 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表並列,連接狀語和謂語。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 食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動詞。 雖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 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驅趕千里馬的。 以 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喻指像千里馬一樣的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喻指識別像千里馬一樣的人才 辱——辱沒 駢—兩馬並駕 稱——稱為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食」.通「飼」,.本文指埋沒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見——顯現出來,「見」通「現」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種,作代詞 策之——驅使 (執)策——打馬的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拿著 臨——面對著 知——識別,了解
六、虛詞
而(而伯樂不常有)——表轉折,但是(語氣較重);卻(語氣較輕) 故——因此 於——在 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借 雖——即使(故雖有名馬);雖然(雖有千里之能) 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安——怎麼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補充音節,無意義 而(執策而臨之)——表修飾
七、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原意指馬鞭,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這里是驅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反問句:其真無馬邪? 2.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 3.介詞結構後置: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4.省略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論點;主旨句;點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沒的具體表現)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據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發語文教參)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再次點明文章中心句子)
十、主題歸納
本文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
十一、理解式默寫
1 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領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3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徵(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1 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的感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編輯本段文體介紹
文體說, 「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屬議論文,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像現代雜文的風格,學習時要注意體會。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

㈡ 馬說(文言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有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㈢ 文言文馬說

1 或:有時
2策:方法
3臨:靠近
表達了自己雖然有一身的才華不被人所理解,懷才不遇的心情,像千里馬一樣,雖能行千里,卻不能被人所識別。

㈣ 文言文《馬說》翻譯

樓主你好: 《馬說》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夫的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裡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還是不認識千里馬啊?

㈤ 文言文《馬說》的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僕役的馬車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次食物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養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飼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㈥ 馬說文言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㈦ 文言文、馬說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古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界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伯樂不是經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沒在平凡馬夫的手裡,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的名聲讓世人了解。 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當普通馬來喂養。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飽,而力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平常馬一樣尚且辦不到,怎麼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用駕馭千里馬的正確方法來駕馭它,沒有按照千里馬的食量來喂飽它從而發揮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鳴叫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不識千里馬吧!

㈧ 《馬說》文言文

《馬說》翻譯如下: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回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答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夫的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裡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是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㈨ 古文《馬說》的翻譯

世間有抄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襲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夫的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裡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㈩ 文言文《馬說》詳解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了伯樂,這樣以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貴的馬,只辱沒在馬夫的手裡,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而不用千里馬稱呼。 日行千里的馬,有時吃一頓就要吃盡一石的糧食,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資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和平常的馬一樣都不行,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聽著它嘶叫卻不知道它要表達的意思。馬夫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他們真的不識千里馬。

注釋
一、解釋
1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xiàng)馬。 2 辱,辱沒 3 之,的 4 奴隸人,僕役。 5 駢(pián):兩馬並駕 6 駢死,並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櫪,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頓。 11 或,有時。 12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14 食(sì):通「飼」,喂養。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馬,代詞。 16 是:這樣,指示代詞。 17 能:才能。 18 見,同「現」,表現;顯現。 19 且:況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樣。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4 安:怎麼,哪裡,疑問代詞。 25 策:馬鞭,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馬,代詞。 27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辦法。 28 道:正確的方法。 29 食之:飼養它。 30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指喂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鳴:馬叫, 33 之:無意義。 34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5 執策:拿著馬鞭。 36 執,握。策,趕馬的鞭子,名詞。 37 臨:面對。 38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於「唉」。 39 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40 邪,同「 耶 」,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測語氣。
二、通假字
(1)食馬者:「 食 」 通 「 飼 」,喂養。 (2)才美不外見: 「 見 」 通 「 現 」,顯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無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問,相當於「 嗎 」。 (5)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異義
是: 古義: 這樣的.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麼.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後表示復數或列舉. 或 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 今義:或者 然後 古義:副詞,表示一種情況出現以後,出現另一種情況,著重表示前事是後事的條件 例 :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後。 食 古義:通「飼」喂養 例:食之不能盡其材。 今義:吃。
四、一詞多義
之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放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譯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的 能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作動詞,鞭打 執策而臨之:馬鞭 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 食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動詞 雖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其 食之不能盡其材:它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辱——辱沒 駢—一兩馬並駕 稱——著稱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本文指埋沒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 見——顯現出來,「見」通「現」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種,作代詞 策之——驅使 (執)策——打馬的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拿著 臨——面對 知——識別,了解
六、虛詞
而(而伯樂不常有)——表轉折,但是 故——因此 於——在 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借 雖——即使(故雖有名馬);雖然(雖有千里之能) 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安——怎麼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補充音節,無意義 而(執策而臨之)——表修飾
七、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原意指馬鞭,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這里是驅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反問句:其真無馬邪? 2.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 3.介詞結構後置: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4.省略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沒的具體表現)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據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發語文教參) 4.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論點;主旨句;點明中心)(據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發語文教參)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再次點明文章中心句子)

熱點內容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