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文言文
① 出師表原文及譯文
一、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2、譯文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
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不應有所不同。
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
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商討,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好處。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將領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3、作者:三國時期諸葛亮
(1)出師表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二、賞析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
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
諸葛亮一再告誡、反復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諸葛亮擅治軍,首先,治軍以明。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諸葛亮認為,「信,重然諾也」,也就是說,「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不誠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將士沒有不拚命效力的。
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夫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 」以信為本,就賞罰而言,諸葛亮認為要「賞罰有信」,因為用賞罰來判定功過,士卒就會知道守信用;就將帥而言,諸葛亮認為所謂信將,即「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② 出師表文言文全文原文
你要找的應該是《前出師表》吧,我附上原文和譯文,希望你能採納!
前表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dé),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適合恰當),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wén)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委屈)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前表譯文
先帝創辦基業還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此刻,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漢貧困衰弱,這實在是形式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所以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捨身忘死的作戰,有大志向的文臣,竭盡全力的勞作。這是因為追念先帝對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不恰當的話,以至於堵塞了忠臣上諫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里,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因在宮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志向思慮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才選拔來給予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應當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說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好的壞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後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對於桓帝、靈帝的做法,沒有不痛心和遺憾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誠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處偏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後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做的沒有成效,從而損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裝備充足,應當勉勵三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忠心於陛下的職責的事。至於考慮事情是否可行採取適當措施,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神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用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識別採納正確的言論,追念先帝遺願,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如今正當離朝遠征,面對著奏章眼淚滴落,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
③ 文言文出師表
剛學完,老師才講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 )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háng zhèn )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選自】《諸葛亮集》
【文體】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1)先帝:指劉備。因劉備此時已死,故稱先帝。未半:此指沒完成帝業。
(2)中道:猶言半路。崩殂(cú):死。古時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益州疲敝:指蜀漢力量衰微,處境艱難。益州,今四川省一帶,這里指蜀漢政權。疲敝,人力缺乏,物力缺無。
(4)誠:的確。秋:這里是「時」的意思。
(5)侍衛之臣:宮廷里守衛的臣子.
(6)忘身:不顧自身危難。
(7)蓋:連詞,表推斷原因。殊遇:優異的待遇。殊,不一般,特異。
(8)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開張,擴大,與下文「塞」相對。
(9)光:發揚發大。遺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發揚擴大。恢,大。弘,大,寬。
(11)妄自菲薄:隨意看輕自己。妄,隨意。菲薄,微薄,輕視。
(12)引喻失義:講話不當。引喻,稱引、比喻。失義,失當,違背大義。
(13)宮:指皇宮。府:指朝廷。
(14)陟(zhì):提升。罰:懲罰。臧(zāng):表揚。否(pǐ):批評。 臧否(pǐ):善惡
(15)異同:偏義詞,偏義於異。
(16)作姦犯科:干不正當的事違犯法令。作奸,干壞事。科,科條,法令。
(17)宣付有司論其刑賞:應交給主管官吏,判定他們受罰或受獎。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賞的官吏。論,判定。
(18)昭:顯示。平:公平,明:嚴明。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內外:指宮廷內外。異法:刑賞之法不同。這幾句話,據《三國志•蜀志•董允傳》可能是指劉禪偏袒宦官黃皓講的。
(21)侍中、侍郎:官名,皇帝的親臣。郭攸之:南陽人,當時任劉禪的侍中。費禕(yī):字文偉,江夏人,劉備時任太子舍人,劉禪繼位後,任費門侍郎,後升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劉備時為太子舍人,劉禪繼位,升任黃門侍郎,諸葛亮出師時又提升為侍中。
(22)志:志向,慮:思想。忠純:忠誠無二。
(23)簡:挑選。拔:提升。遺(wèi):給予。
(24)悉:全部。咨(zī)之:徵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見。咨,詢問,徵求意見。之,指郭攸之等人。
(25)裨(bì):補。闕漏:同「缺漏」,缺點和疏漏。
(26)廣益:增益。
(27)向寵:三國襄陽宜城人,劉備時任牙門將,劉禪繼位,被封為都亭侯,後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
(29)曉暢:明達,通曉。
(30)試用於昔日:據《三國志•蜀志•向朗傳》記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在秭歸一帶被東吳軍隊擊敗,而向寵的部隊損失卻甚少,「試用於昔日」指當此。
(31)督:指中部督。
(32)營:軍營、軍隊。
(33)行(háng)陣:指部隊。陳,「陣」的古字。
(34)優劣得所:能力好壞各得其所,即用人得當。
(35)先漢:前漢,即西漢。
(36)後漢:東漢。傾頹:傾覆,滅亡,衰敗。
(37)桓、靈:指桓帝劉志、靈帝劉宏。這兩個東漢末年的皇帝政治腐敗,使劉漢王朝傾覆。
(38)侍中:指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尚書:這里指陳震,南陽人,公元二二五年(建興3年)任尚書,後升為尚書令。長史:這里指張裔,成都人,劉備時曾任巴湘鄉人,當時任參軍。諸葛亮出駐漢中,留下蔣琬、張裔統管丞相府事,後又暗中上奏給劉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39)死節:為國而死的氣節。
(40)隆:興盛。計日:計算著天數,指時日不遠。
(41)布衣:平民。
(42)躬:親自,耕:耕種。南陽: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陽城西。當時隆中屬南陽郡管轄。
(43)聞達:名聲遠揚。諸侯:這里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
(44)卑鄙:地位、身份卑下,見識鄙野。卑,身份低下。鄙,見識短淺。
(45)猥(wěi):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諸葛亮認為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對劉備來說是屈辱,自己不該受到劉備親自登門拜請的待遇。這是一種客氣的說法。
(46)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顧」即指此事。顧,看,看望。
(47)許:答應,許允。驅馳:指奔走效力。
(48)後值傾覆:以後遇到危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打敗,退至夏口,派諸葛亮去聯結孫權,共同抵抗曹操。本句,連同下句即指此事。
(49)爾來:從那時以來。即從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出師北伐以來。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臨終前囑托諸葛亮輔佐劉禪,復興漢室,統一中國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52)五月渡瀘:建興元年(公元223年)雲南少數民族的上層統治者發動叛亂,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師南征,五月渡瀘水,秋天平定了這次叛亂,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瀘,瀘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長草木,此指不長草木的荒涼地區。毛,草。
(54)獎率:激勵率領。三軍:古代諸侯國的軍隊分上、中、下三軍,三軍即全軍。
(55)庶:希望。竭:盡。駑鈍: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駑,劣馬,指才能低劣。鈍,刀刃不鋒利,指頭腦不靈活,做事遲鈍。
(56)攘(rǎng)除:排除,鏟除。奸凶:此指曹魏政權。
(57)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或西漢都城長安。
(58)斟酌:權衡。
(59)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托,委託,交給。效,的任務。
(60)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效果就治我的罪。效,效果,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揭示。咎:罪過。
(63)咨諏(zōu)善道:徵求好的建議。諏(zōu),征詢。
(64)察納:考察採納。
(65)雅言:正確意見。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詔令。劉備臨死時曾對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67)臨表涕零:面對著《表》落淚。涕零,落淚。
譯文
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益州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萬分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但是,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捨身忘死的作戰,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無道理的話,從而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
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揚善除惡,不應標准不同。如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情志意念忠貞純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選留下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這樣一定能夠補正疏失,增益實效。
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曉軍事,當年試用,先帝曾加以稱贊,說他能幹,因而經眾人評議薦舉任命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伍團結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適的安排。
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後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評論起這些事,對於桓帝、靈帝時代,沒有不哀嘆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費,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坦直,能以死報國的節義臣子,誠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則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賤,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後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只恐怕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兵器充足,應當鼓勵和統率全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消滅姦邪勢力,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盡忠心於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掂量利弊得失,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責成我去討伐奸賊並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上告先帝的神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言論,那就責備郭攸之、費、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們的罪責。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謀劃,征詢從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進言,遠念先帝遺詔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如今正當離朝遠征,流著淚寫了這篇表文,激動得不知該說些什麼話。
主要句子是: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④ 急!初中文言文(出師表)
1、文中「先帝」指劉備,「陛下」指劉禪,「臣」指諸葛亮,「天下三分」指天下分為魏、蜀、吳三國。
2、「使內外異法也」中,「內」指朝廷中,「外」指_百姓,文中與「內」「外」意思相同的兩個詞語分別是宮中和府中。
3、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了哪三條建議?哪一條是關鍵主要的一條?
(1)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善用人才(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3)親賢臣,遠小人
第三條是關鍵
4、諸葛亮提出的「開張聖聽」的主張,對我們有何借鑒意義?
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5、為什麼「先帝」嘆息痛恨桓、靈?
桓、靈 親小人,遠賢臣
6、第6、7自然段回顧了作者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往事,它們分別可以概括為:三顧茅廬、臨危受命和白帝託孤,作者回顧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作答)
向後主表明自己忠於漢室的決心
7、「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是千古名句,你能體會作者的感情嗎?
興復漢室任重道遠,困難重重
8、下面的一副對聯概括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選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收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齣:六齣祁山
七擒:七擒孟獲
東和:東和孫權
北拒:北拒曹操
收二川:平定東西二川
排八陣:排八陣圖
10、請說出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
例:舌戰群儒
草船借箭 七擒孟獲 六齣祁山
11、表明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2、遵義會議之後,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當時,從江西瑞金出發的紅軍十損其九,只剩三萬余眾,毛澤東確實有點像《出師表》中諸葛亮說的「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⑤ 出師表文言文翻譯
譯文
先帝創辦基業還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此刻,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漢貧困衰弱,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所以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捨身忘死的作戰,有大志向的文臣,竭盡全力的勞作。這是因為追念先帝對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偏執任性,以至於堵塞了忠臣上諫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里,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為環境和人物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判決。如果遇見做壞事違犯法紀的,或是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志向思慮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才選拔來給予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應當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說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如果都能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好的壞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後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對於桓帝、靈帝的做法,常常感覺到痛心和遺憾。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誠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奢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處偏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多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後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做的沒有成效,從而損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裝備充足,應當勉勵三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忠心於陛下的職責的事。至於考慮事情是否可行採取適當措施,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神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用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識別採納正確的言論,追念先帝遺願,這樣就是對臣最大的恩德。
這個時候我就要離開朝堂,遠伐征戰,想到這些事情,看著奏章,眼淚就流了下來,還想說些什麼,但是卻都說不出來了。
⑥ 出師表文言文
前表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dé),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fěI) 薄,引喻失義(用不恰當的譬喻為自己掩飾),以塞(sè)忠諫之路也。[2]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wèn)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委屈)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瀘,深入不毛(不毛之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前表譯文
先帝創建基業還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此刻,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漢積貧積弱,這真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所以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捨身忘死的作戰,有大志向的文臣,竭盡全力的勞作。這是因為追念先帝對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偏執任性,以至於堵塞了忠臣上諫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里,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為環境和人物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判決。如果遇見做壞事違犯法紀的,或是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志向思慮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才選拔來給予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應當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說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如果都能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好的壞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後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對於桓帝、靈帝的做法,常常感覺到痛心和遺憾。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誠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奢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處偏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多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後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到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做的沒有成效,從而損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裝備充足,應當勉勵三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忠心於陛下的職責的事。至於考慮事情是否可行採取適當措施,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神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用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識別採納正確的言論,追念先帝遺願,這樣就是對臣最大的恩德。
這個時候我就要離開朝堂,遠伐征戰,想到這些事情,看著奏章,眼淚就流了下來,還想說些什麼,但是卻都說不出來了。
⑦ 出師表原文
原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qí)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nú)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sōu)、青羌(qiāng),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曹賊的大事託付給我。憑著先帝的英明來衡量我的才幹,本來他是知道我去征討曹賊,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敵人是強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賊,他所創建的王業也會丟掉,坐著等待滅亡,哪裡比得上去討伐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賊的事業託付給我。
我接受遺命以後,每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想到為了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金沙江,深入到連草木五穀都不生長的地區作戰,兩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飯。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可是有些發議論的人卻說這樣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睏,又竭力在東方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樣英明,謀臣們智謀淵博深遠,卻是經歷過艱險,受過創傷,遭遇危難以後才得到安全,現在陛下未韶趕得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採用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談論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種種計謀時,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話,滿腹都是疑問,胸中塞滿了難題,今年不戰,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於是吞並了江東。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慧計謀,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他用起兵來就好像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處於險境,在祁連山上遭到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後來才在表面上穩定了一段時間。何況我的才力很弱,卻打算不經歷危險來安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渡過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可是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的地方,何況我才能平庸低下,哪裡就一定能獲勝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我到漢中,其間不過一年罷了,可是卻失去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領、屯兵中的將官共七十多人,沖鋒無前的將領,賨、羌民族將士以及散騎、武騎各路騎兵一千多人,這都是幾十年來從四處聚合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過幾年,那就要損失全軍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兵力去消滅敵人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不能停止。戰爭不能停止,那軍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辛勞和費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這樣,不趁現在考慮攻取北方,卻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賊長期相持。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點。
天下的事情是很難評論斷定的。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操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夏侯淵就被殺掉了,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復興漢朝的大業將要成功了。後來東吳改變態度,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情都象這樣,很難預料。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至於事業是成功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⑧ 《出師表》原文
《出師表》原文如下:
臣亮言:先帝(1)創業(2)未半而中道(3)崩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8)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9)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10)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11),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13)先帝遺德,恢弘(15)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16),引喻失義(17),以塞忠諫之路也(18)。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19);陟罰臧否(20),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21)及為忠善者(22),宜付有司(23)論其刑賞(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5);不宜偏私(26),使內外異法也(27)。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28),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29):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30),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31),有所廣益(32)。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33),曉暢(34)軍事,試用(35)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36):愚以為營(37)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38)和睦,優劣得所(39)。
親賢臣,遠小人(40),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41)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42)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43)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44),可計日(45)而待也。
臣本布衣(46),躬耕於(47)南陽(48),苟全(49)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50)。先帝不以臣卑鄙(51),猥(52)自枉屈,三顧(53)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54),遂許先帝以驅馳(55)。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56)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57)。受命以來,夙夜憂嘆(58),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59),深入不毛(60)。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61),當獎率(62)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63),攘除奸凶(64),興復漢室,還於舊都(6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66)。至於斟酌損益(67),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68),不效,則治臣之罪(69),以告(70)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71),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72),以彰其咎(73);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74),察納雅言(75),深追先帝遺詔(76)。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77)遠離,臨表涕零(78),不知所言(79)。
注釋如下:
(1)先帝:指漢昭烈帝劉備。先,尊稱死去的人。
(2)創:開創,創立;業:統一天下的大業。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時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現在。
(6)三分:天下分為孫權,曹操,劉備三大勢力。
(7)益州疲弊:弱,處境艱難;益州:漢代行政區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陝西省一帶,這里指蜀漢。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無,民生凋敝。
(8)此:這;誠:的確,實在;之:的;秋:時,時候,這里指關鍵時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衛:護衛;懈:鬆懈,懈怠;於:在;內:皇宮中。
(10)忘身:捨身忘死,奮不顧身。
(11)蓋:原來;追:追念;殊遇:優待,厚遇。
(12)誠:的確,確實;宜:應該。
(13)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開張,擴大。
(14)光:發揚光大,用作動詞;遺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發揚擴大,用作動詞。恢,大。弘,大,寬,這里是動詞,也做「恢宏」;氣:志氣。
(16)妄自菲薄:過於看輕自己;妄:過分;菲薄:小看,輕視。
(17)引喻失義:講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喻:比如;義:適宜、恰當。
(18)以:以致(與以傷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諫:勸諫。
(19)宮:指皇宮;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獎勵;罰:懲罰;臧否(pǐ):善惡,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好壞。
(21)作姦犯科:做姦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作奸:做了姦邪的事情;科:科條,法令。
(22)及:以及;為:做。
(23)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吏。
(24)刑:罰。
(25)昭:顯示,表明;平:公平;明:嚴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內外異法:內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內外,指內宮和外府。異法,刑賞之法不同。
(28)志:志向;慮:思想,心思;忠純:忠誠純正。
(29)簡:選擇;一說通「揀」,挑選;拔:選拔;遺:給予。
(30)悉以咨之:都拿來跟他們商量。悉,全部;咨:詢問,商議,徵求意見;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裨(bì):補;闕(quē),通「缺」,缺點,疏漏。
(32)有所廣益:有所啟發和幫助。廣益:增益;益,好處。
(33)性行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曉暢:精通。
(35)試用:任用。
(36)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禁衛軍統帥)。
(37)營:軍營、軍隊。
(38)行(háng)陣:指部隊。
(39)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40)小人:晚輩,下人,這里指宦官。
(41)傾頹:傾覆衰敗。
(42)痛恨:痛惜,遺憾。
(43)死節:為國而死的氣節,能夠以死報國。
(44)隆:興盛。
(45)計日:計算著天數,指時日不遠。
(46)布衣:平民;百姓。
(47)躬:親自;耕:耕種。
(48)南陽:當時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城西一帶。
(49)苟:苟且;全:保全。
(50)聞達:顯達揚名,揚名顯貴。
(51)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微;鄙:地處偏遠,與今義不同。
(52)猥(wěi):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
(53)顧:探望。
(54)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
(55)許:答應;驅馳:奔走效勞。
(56)有: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
(57)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將要,臨近。
(58)夙夜憂嘆:早晚憂慮嘆息。
(59)瀘: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60)不毛:不長草木,這里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莊稼,苗。
(61)兵:武器;甲:裝備。
(62)獎率:獎賞率領。
(63)庶:希望;竭:竭盡;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駑: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鈍:刀刃不鋒利。
(64)攘(rǎng)除:排除,鏟除;奸凶:姦邪凶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65)還:回;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66)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所以:用來...的是
(67)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損:除去;益:興辦,增加。
(68)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托:託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務。
(69)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70)告:告慰,告祭。
(71)興德之言:發揚陛下恩德的忠言。
(72)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73)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彰:表明,顯揚;咎:過失,罪。
(74)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良策。諏(zōu),詢問,咨詢。
(75)察納:識別採納。察:明察;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76)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遺詔:劉備給後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詔令。
(77)當:在……時候。
(78)臨:面對;涕:眼淚;零:落下。
(79)不知所言: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白話文:
先帝創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
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激發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宮外執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咨詢他們,然後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將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於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
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唯恐託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於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姦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捨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於先帝的英靈。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
已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征詢臣下的意見,考察並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8)出師表文言文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隴畝,藏器待時。
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劉備三顧茅廬,始出。諸葛亮對他縱談天下形勢,並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以益州為基地,興復漢室,此後一直佐劉備。
建安十三年即聯孫權,在赤壁打敗曹操,取得荊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拜為丞相。建興元年(223年)劉備死後,後主劉禪襲位,諸葛亮盡心託孤,被封為武鄉候,主持朝政。
諸葛亮志在北伐,於是東連孫吳,南收孟獲,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因病卒於五丈原。有《諸葛武侯集》。
⑨ 文言文出師表的內容是什麼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 諸葛亮(新三國 陸毅飾)
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dé),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fěi) 薄,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以塞(sè)忠諫(jiàn)之路也。[2]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