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文言文
要用文言文說「我欲與你一起釣魚」,先最好瞅瞅句子裡面的詞語用文言詞語怎麼說。「我」文言詞語一般翻譯為「余」。「欲」,自身就是文言詞語。「與……一起」文言詞語可以精簡為「與」。「你」文言詞語可以用「爾」。「釣魚」文言詞語可以單獨用「釣」。「我欲與你一起釣魚」用文言文可以這樣說:余欲與爾釣。
⑵ 江太公釣魚文言文的解釋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尚在渭水邊釣魚,他用直鉤不掛魚餌釣魚,願意上鉤的魚,就會自己上鉤。比喻心甘情願地讓人家上他的圈套。
⑶ 《釣魚記》文言文解答
1、二叟:叟(sǒu
)
目不瞬:瞬(shùn
)
奚其獲:奚(xī
)
旨哉:旨(zhǐ
)
2、2.解釋下列回句中加點字。
(1)予嘗步自橫答溪(嘗:曾經
)
(2)何得失之異耶(耶:呢
)
(3)故易取也(故:所以
)
(4)子意乎魚(意:想到
)
3、老人聚精會神,忘記自己的存在了。啟示我們:人不能只專注於名利,要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
子意乎魚(子:敬辭,您
)
奚其獲(奚:怎麼,哪裡
)
二叟:叟(老人
)
2文中有一個通加字是(亡,通「無」,沒有
)
⑷ 古文 <釣魚記>的翻譯
予嘗步自橫溪,有二叟分石(分別坐在石頭兩旁。)而釣,其甲得魚至多,且易取。乙竟日無所獲也。乃投竿
問甲曰:「食餌同,釣之水亦同,何得失之異耶?」甲曰:「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眨眼。),
神不變,魚忘其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乙如其教,連取數魚。
予嘆曰:「旨哉意,成乎道也!」敢記。
翻譯:我曾經獨自漫步過溪流,(看見)有兩位老人分別坐在(一塊)石頭的兩旁釣魚,其中甲得到的魚特
多,並且很輕易就釣到。乙一天都沒有收獲。(乙)就扔下釣竿問甲道:「魚餌相同,釣魚的溪流也相同,為什麼差
別這么大呢?」甲說:「我開始下鉤的時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魚,眼睛不眨,神色不變,魚忘了(坐這的
是)我,所以容易上鉤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魚,神態(總是)變魚(自然)就逃離啊,哪裡還會有收獲呢!」乙
按照他教的做,一連釣到幾條魚。
我感嘆道:「這意思說到了事物的宗旨,成為哲理了啊!」應該記下來。
⑸ 文言文《釣魚》
原文:
予嘗步抄自橫溪,有二叟分襲石而釣,其甲得魚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獲也,乃投竿問甲曰:「食餌同,釣之水亦同,何得失之異耶?」
甲曰:「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神不變,魚忘其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魚,目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
乙如其教,連取數魚。
子嘆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解釋:叟:老人 投:扔下 逝:去
翻譯:我曾經獨自漫步過溪流,(看見)有兩位老人分別坐在(一塊)石頭的兩旁釣魚,其中甲得到的魚特
多,並且很輕易就釣到。乙一天都沒有收獲。(乙)就扔下釣竿問甲道:「魚餌相同,釣魚的溪流也相同,為什麼差
別這么大呢?」甲說:「我開始下鉤的時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魚,眼睛不眨,神色不變,魚忘了(坐這的
是)我,所以容易上鉤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魚,神態(總是)變魚(自然)就逃離啊,哪裡還會有收獲呢!」乙
按照他教的做,一連釣到幾條魚。
我感嘆道:「這意思說到了事物的宗旨,成為哲理了啊!」應該記下來。
寫出感受:辦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要輕松安然。
⑹ 《釣魚記》文言文解答
翻譯:我曾經獨自漫步過溪流,(看見)有兩位老人分別坐在(一塊)石頭的兩旁釣魚,其中甲得到的魚特
多,並且很輕易就釣到。乙一天都沒有收獲。(乙)就扔下釣竿問甲道:「魚餌相同,釣魚的溪流也相同,為什麼差
別這么大呢?」甲說:「我開始下鉤的時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魚,眼睛不眨,神色不變,魚忘了(坐這的
是)我,所以容易上鉤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魚,神態(總是)變魚(自然)就逃離啊,哪裡還會有收獲呢!」乙
按照他教的做,一連釣到幾條魚。
我感嘆道:「這意思說到了事物的宗旨,成為哲理了啊!」應該記下來。
⑺ 《 莊子釣於濮水》原文和翻譯
1、原文:莊子釣於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lèi)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tú)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2、譯文: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前往表達心意,(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務)來勞煩您。」
莊子拿著魚竿不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有三千歲了,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呢?」
兩位大夫說:「寧願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寧願(像龜一樣)在爛泥里拖著尾巴(活著)。」
(7)釣魚文言文擴展閱讀:
莊子,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今河南商丘 ,一說安徽蒙城)人。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形成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賞析:
第一層:寫楚王派大夫請莊子出仕。
第二層:莊子拒絕出仕。通過對莊子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刻畫莊子嚮往自由,超然物外,不為世俗所羈,視名利為浮雲的思想表現出其機敏善辯,超凡脫俗,珍愛生命,珍愛自由,不為名利所動,不屑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形象。
參考鏈接:莊子釣於濮水 網路
⑻ 請問」釣魚「古文怎麼說
「釣魚」的古文說法與現代文一樣是「釣魚」,也可以單說「釣」。
與釣魚相關的古文:
《釣魚記》
作者:林昉
予嘗步自橫溪,有二叟分石而釣,其甲得魚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獲也。乃投竿問甲曰:「食餌同,釣之水亦同,何得失之異耶?」
譯文:我曾經獨自漫步過溪流,(看見)有兩位老人分別坐在(一塊)石頭的兩旁釣魚,其中甲得到的魚特多,並且很輕易就釣到。乙一天都沒有收獲。(乙)就扔下釣竿問甲道:「魚餌相同,釣魚的溪流也相同,為什麼差別這么大呢?」
甲說:「我開始下鉤的時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魚,眼睛不眨,神色不變,魚忘了(坐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鉤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魚,神態(總是)改變,魚(自然)就逃離,哪裡還會有收獲呢?」
乙按照他教的做,一連釣到幾條魚。我感嘆道:「這句話說到了事物的宗旨,成為哲理了啊!」就應該記下來。
(8)釣魚文言文擴展閱讀
古人釣魚的裝備:
1、魚鉤
魚鉤,在沒有金屬冶煉技術之前,最早出現的魚鉤叫做魚卡,是由幾節木頭或者骨頭進行打磨,然後用各種材料做成的線捆綁而成,裹上一大塊餌料放進水中,當大魚將其吞入時,拉動魚線使骨頭或者樹枝卡住魚嘴,只能釣起體型較大的魚類。
後來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石質魚鉤,這也是第一次出現與現代魚鉤形狀結構類似的魚鉤。再後來冶煉技術出現人類進入青銅時代,社會文明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人們發現可以通過彎曲金屬製作魚鉤,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
2、魚線
魚線,釣魚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最早的時候,古人用樹皮樹莖揉搓制線,但是因為很粗無法用於釣魚。
隨著人們開始種植農作物,棉線開始出現,柔軟細膩的特性,讓古人把它運用到了釣魚之中,慢慢的人們開始養蠶繅絲絲綢出現,古人開始使用蠶絲作為魚線,在化纖材料沒有出現之前,蠶絲一直是作為魚線的最佳選擇之一。
⑼ 《金鉤釣魚》文言文
餌 <名>
1.(形聲。從食,耳聲。本義:糕餅)
同本義
餌,粉餅也。――《說文》
又如:果餌(果餅)
2.釣魚用的魚食
臨川靡芳餌。――《文選·傅長虞詩》
魚膠餌。――《考工記·弓人》
又如:魚餌;釣餌
3.葯餌
得而獵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又如:餌治(以葯餌治病)
4.食物的總稱
則遣醫賜葯餌,使者相望於道。——《明史·列傳七十二》
5.筋腱
捶反鍘之,去其餌。――《禮記·內則》
餌 <動>
1.吞食
適足以餌大國耳。――《漢書·賈誼傳》。註:「謂為其所吞食。」
又如:餌名釣祿(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名
餌 ěr
①糕餅:果~。
②釣魚用的魚食:魚~。
③引誘:以此~敵。
⑽ 文言文《詹何釣魚》翻譯
詹何釣魚
《列子》
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篠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
楚王聞而異之,召問其故。
詹何曰:「曾聞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鶬於雲際,用心專,動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沈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鉤餌,猶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大王治國誠能若此,則天下可運於一握,將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譯文】
詹何用單股的蠶絲做釣線,用芒刺做鉤,用細小的竹子做釣竿,將一粒飯剖為兩半來做釣餌,在有百仞深、流水湍急的深淵之中釣到(一條)可以裝滿一輛車的魚,釣絲還不斷,釣鉤沒有被扯直,釣竿沒有被拉彎。
楚國的國王聽說了覺得很驚異,就把他叫來問他原因。
詹何說:「曾經聽我曾經當過大夫的父親說過,蒲且子射箭啊,曾經用很弱的弓、很纖細的絲繩,順著風一射,一箭在雲端射到兩只黃鸝鳥,(因為)用心專一,用力均勻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這種做法,摹仿著學習釣魚,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現在我在河邊持竿釣魚時,心中不思慮雜事,只想魚,丟線沉鉤,手上用力均勻,外物沒有能擾亂(我的心神)。魚看見我的釣餌,好像(掉到水裡的)塵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樣自然),吞食它不會懷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強,以輕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國家如果可以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應付了,還能有什麼對付不了的嗎?」楚王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