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鄙人學蓋文言文翻譯

鄙人學蓋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1 15:25:13

『壹』 鄭鄙人學蓋的文言文原文

、譯文:鄭國一個邊遠地帶的人(或說是鄉下人)學製作雨具,三年後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後學會了卻又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興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製作兵器,可他已經老了。

『貳』 鄙人學蓋古文翻譯 急!

一、譯文:鄭國一個邊遠地帶的人(或說是鄉下人)學製作雨具,三年後學會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沒有用處。他就放棄雨具改學桔槔(打水的用具),三年後學會了卻又碰上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興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學製作兵器,可他已經老了。

(郁離子知道此事後,說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全由老天爺說了算。不過,雖是天定的,但學習哪種技術,應是自家決定的,那個鄉下人之所以弄到這個結果,他自己是有責任的。)

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有人對他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他不聽從,仍然干他原來的活。乾旱連續三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欠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准備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啊。

二、原文:出自明 劉基《郁離子》

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藝成而大旱,蓋無所用,乃棄而學為秸槔。又三年藝成而大雨,桔槔又無所用,則又還為蓋焉。未幾而盜起,民盡改戎服,鮮有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

(郁離子見而嗟之曰「是殆類漢之老郎與,然老與少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藝事繇已之學,雖失時在命,而不可盡謂非已也。)

越有善農者,鑿田以種稻,三年皆傷於澇。人謂之宜泄水以樹黍,弗對,而仍其舊。其年乃大旱,連三歲,計其獲則償所歉而贏焉。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

(2)鄙人學蓋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二、啟示

凡事要注意兩個方面。

1、貴在堅持,持之以恆,一定會有收獲;

2、凡事須防患於未然,就是「旱斯具舟,熱斯具裘」。

三、作品介紹:《郁離子》

郁,有文採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內容以道為本兼與儒家相結合。立意與行文變幻奇詭,頗得莊子精髓。嘉靖丙辰與宋濂《龍門子凝道記》合刻於開封。

劉基認為萬物有道,道不可逆;物有兩極,對立統一;理一分殊,探其本質;智勝於力,知所未知;以物以理,取象思維。思維深得道家思維的精髓。 「

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熱點內容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
中西方歷史 發布:2025-07-17 21:55:02 瀏覽:867
師生倫理關系電影 發布:2025-07-17 21:35:16 瀏覽:481
趙縣中學官網 發布:2025-07-17 21:35:08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