泅文言文
【【2011廣東】】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1、東鄉羅提督戰功,見於《聖武記》者詳矣。其.智能亦自可韜,非徒以.武力雄一時也。公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村人苦.猴群盜食田糧,晨必發火器驚之。公問故,令獲一猴來,剃其毛,畫面為大眼諸丑怪狀。明晨俟群猴來,縱.之去,皆驚走。後不復至。
譯文1、 東鄉人羅提督的戰功在《聖武記》中記載得很詳細了。他的智慧也足可以謀劃大事,不是只憑借武力稱雄一時。羅提督曾經率領軍隊進入南山,搜捕殘余的賊寇,村民深受猴群偷吃田裡的糧食之苦,早晨必須用火器才能驚跑猴群。羅提督問明原因,讓人捕來一隻猴子,剃除猴子身上的毛,在這只猴子的臉上畫了張大眼睛、很醜、很奇怪的臉。第二早晨等群猴來時,把那隻猴子放回去,猴群都驚嚇跑了,以後再不來了。
2 、 官.夔州游擊,夔關臨峽,山水迅急,瞬息千里,鹽梟至則鳴金叫呼,越關以.過,船皆設炮械,兩旁系大竹,彎如弓,他船追及,斷系發之,船必覆,人莫敢攖。公募善泅者,持利鋸匿上流水中,俟船過,附而鋸其舵,抵.關適斷,船不能行,觸石破,盡獲之。
譯文 2、(羅提督)做官至夔州游擊時,夔州關靠近夔州峽,山水迅猛湍急,瞬間千里。販賣私鹽的船到了(往往)就敲鑼吶喊,越過夔州關走了,他們的船都配備大炮器械,船兩旁綁著大毛竹,像弓一樣彎著。有別的船要追上時,就吹斷繩子將毛竹發射出去,追的船一定翻倒,沒人敢觸犯(他們)。羅提督招募擅長游泳的人,拿著鋒利的鋸子事先藏匿在上游的水中,等鹽船經過時,靠近船用鋸子鋸鹽船的舵。鹽船抵達夔州關時舵正好斷掉,鹽船不能前行,觸碰礁石被撞破,販賣私鹽的人就全部被抓獲。
3、羅少亡賴,數行竊,令捕之.杖斃,棄諸野。中夜而蘇,匍匐至一老嫗家,周之,乃改行,投身軍營,驍勇冠絕儕輩。當趙金龍之亂,羅受命,與總督盧公坤往平之。賊已困,將擒矣。時宣宗以尚書宗室禧恩來督軍,未至,諸公議待禧至,羅曰:「圍久師怠,賊必遁。」遂違眾一戰,殲賊且.盡。
譯文3、 羅提督年輕時是無賴之徒,多次行竊,縣令抓捕到他,用棍杖將他打暈,將他拋棄在荒野。(羅提督)半夜蘇醒過來,艱難地爬到一老婆婆家,老婆婆救了他。於是他改變品行,投身行伍,在同輩中是最驍勇善戰的。當趙金龍發動叛亂時,羅提督接受任命,和總督盧坤前往平叛。叛軍已經疲睏,就要被擒獲了。當時宣宗皇帝命令尚書宗室禧恩前來監督軍隊,(禧恩)還沒有到,眾人認為要等待禧恩來了再進攻。羅提督說:「包圍時間長了我方軍隊會懈怠,叛軍必定會逃跑。」於是違背眾人的意見馬上進攻,叛軍幾乎全部被消滅。
4、 羅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不少諱,並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後,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過門曰:「有方可救,但得錢三十千乃能配葯。」羅自念貧窶,安得三十千錢,語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餓死耳。苟鬻汝,得錢買葯,則兩活矣。」妻泣而從之.,病果瘳。
譯文 4、羅提督常向別人講述自己年輕時做賊時的事,一點都不忌諱,並且請讀書人詳細地記載他做賊的事,真的是不一般的男子漢啊!(羅提督)改變品行後,才娶了妻子,他忽然患上了怪病,各種方法都治不好。一個道人路過門前說:「我有辦法可以救你,只是要拿三萬錢才能給你配葯。」羅提督自忖家裡貧窮,哪裡拿得出三萬錢,就對他的妻子說:「我病得就要死了,你也會餓死。如果賣掉你,等到錢去買葯,那麼我們倆都可以活了。」妻子哭泣著聽從他,後來他的病果然好了。
5、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傑,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選自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將略篇》,有刪改)
譯文5、羅提督做游擊官後,就派人尋訪他的妻子,用重金將妻子贖回,還像當初那樣做夫妻,報答妻子當年賣身救自己的恩情。這事不值得效法,然而拿這與年輕時共同經歷艱苦、富貴後厭惡嫌棄糟糠之妻的人比較,這當中的重情與薄情的差別幾乎不能用里來計算。羅提督天生豪傑,光明磊落,怎麼能用道學家的法則來衡量呢?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盜食田糧 痛苦
B.明晨俟群猴來,縱之去 騰躍
C.官夔州游擊,夔關臨峽 做官
D.抵關適斷,船不能行 碰到
【答案】C(A.為……所苦,苦於……,使困苦,困於。例:《列子·湯問》:「何苦而不平?」(苦於山挖不平)《史記·陳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B.釋放;放走。例:縱火,縱虎歸山,七擒七縱。D.到達,抵達。例:抵京,抵臨,平安抵達。)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其智能亦自可韜 語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時也 越關以過,船皆設炮械
C.令捕之杖斃,棄諸野 妻泣而從之,病果瘳
D.遂違眾一戰,殲賊且盡 吾病且死,汝亦餓死耳
【答案】B(憑,介詞/相當於「而」,表順承。A.他的,代詞。C.他,代羅提督。D.將,將近,副詞。)
7.下列各組詞語,都能表現羅提督「足智多謀」的一組是(3分)
①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 ②畫面為大眼諸丑怪狀
③俟船過,附而鋸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軍營
⑤羅曰:「圍久師怠,賊必遁。」 ⑥得錢買葯,則兩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①敘述他曾經率兵到南山。④敘述他投身行伍。⑥敘述他跟妻子商量賣身以求錢治病事,這點勉強可算是。)
8.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南山的一個村子裡,群猴偷吃莊稼,村民深受齊其害。羅提督巧用計策,幫助他解決了猴患。
B.為了對付鹽梟,羅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屬避其鋒芒,暗中襲擊,取得了輝煌戰果。
C.羅提督年輕時曾經誤入歧途,後洗手不幹,投身行伍,在平定趙金龍之亂時,立下了汗馬功勞。
D.羅提督功成名就後,並不忌諱那段行竊經歷,讓他人提醒自己,引以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
【答案】D( 「讓他人提醒自己,引以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無依據。)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傑/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
⑵ 《觀潮》這篇古文中"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紋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中"文"是什麼意思
紋,畫,身上畫有圖案的意思。
⑶ 在文言文中名詞具體起什麼作用
b 文言文名詞活用為動詞
1、兩個名詞連用,不是並列關系或偏正關系,其中必有一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 ①天下縞素,今日量也。(縞素活用為動詞,意為「穿喪服」)②函梁君臣之首(函活用為動詞,意為「用木匣子裝著」)
2、名詞後面帶代詞代詞充當賓語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 ①驢不勝怒,蹄之。(用蹄踢)
②汝幸而偶我。(和我結為配偶)
3、緊跟在副詞後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 ①范增數目項王(用眼睛示意)
②用訖再火令葯熔(用火烤)
4、名詞用在能願動詞後,活用為動詞
例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游水,泅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
5、名詞用「而」連接,無論在「而」前「而」後,一概活用動詞。
例 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築墓,建墓)
②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養蠶,穿衣)
c 文言文名詞用作狀語
文言言語訓名詞可以作狀語修飾動詞。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里已基本消失,是文言文詞類活用現
象之一。
1、表示動作行為的情狀,有比喻修辭色彩。可譯為「像……一要樣」
例 ①逆夷各狐憑鼠伏,潛避兩炮台中。(像狐狸一樣依憑著,像老鼠一樣趴伏著)
②天下雲集而響應。(像雲一樣聚集,像回聲一樣應和)
2、表示動作行為的規格或對人的態度。可譯為「像對待……一樣」,「把……當作……」。
例 ①君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把他當作史長來侍奉)
②人皆得隸使之。(把他當作奴隸來使喚)
3、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可譯為「用……」,「按……」。
例 ①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用籠子養著它)
②法該流。(按法律應判為流放)
4、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處所)、方式,時間
例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②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用禮節)
③良歲更刀(每年)
d 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1、名詞作動詞用的使動用法
例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使相如居住在……)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長肉)
2、名詞作動詞用的意動用法。
例 ①吾從而師之。(以他為老師)
②孟嘗君客我。(把我當門客對待)
⑷ 吾腰千錢文言文的字的所有解釋
1、吾腰千錢:我腰上帶著千枚銅錢。
2、腰:動詞。腰上掛著,腰間掛著。
3、永:永州,今湖南零陵
4、咸:全、都。程度副詞。
5、善:通「擅」,擅長。
6、甚:特別,非常。
7、絕:橫渡。
8、濟:(jì)渡,到。組詞:救濟。多音字,jǐ第三聲。組詞:人才濟濟,指數量很大。
9、有頃益怠:有頃,一會;益,更;怠,疲乏。有頃益怠:過了一會兒,更加疲憊無力了。
10、中濟:渡到江中.
11、汝:(rǔ) 你的意思。
12、去:丟掉。
(4)泅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原文及譯文
1、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
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柳宗元在《哀溺文》中感嘆道:「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弱(同「溺」)大氓者乎?」意思是:「我對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這樣,難道不會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嗎?」
2、譯文
永州的百姓傍水為生,都擅長游泳。一天,河水(突然)暴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橫渡湘水。船剛剛至江心,就因漏水下沉了,船上的人紛紛泅水逃生。其中一人拚命劃水,竭盡全力但仍然不如以往游的快。
他的同伴奇怪地問:「平時你的水性最好,今天為什麼落在後邊?」他喘著粗氣說:「我腰裡纏著千枚銅錢,分量很重,所以落在後邊。」同伴忙勸他說:「那為什麼還不趕快扔掉它呢?」
他不回答,只搖了搖頭。過了一會兒,他越發筋疲力盡。已經上岸的人向他呼喊:「你真是愚蠢到了極點,蒙昧到了極點,人馬上都要淹死了,還要錢干什麼?」(他)又搖了搖頭,於是很快就被淹死了。
二、寓意
這則寓言用諷刺的手法寫了一個財迷,即將溺死,也不聽勸告,捨命不舍財,溺死水中的故事。告訴我們應當正確處理眼前的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諷刺那些見錢眼開、掉進錢眼裡的人,以及那些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丟掉錢財的人。
⑸ 求文言文《義犬報恩》的全文及解釋翻譯······各位大神幫幫忙······
原文
周村有賈某貿易蕪湖,獲重資,賃舟將歸,見堤上有屠人縛犬,倍價贖之,養豢舟上。舟上固積寇也,窺客裝,盪舟入莽,操刀欲殺。賈哀賜以全屍,盜乃以氈裹置江中。犬見之,哀嗥投水;口銜裹具,與共浮沉。流盪不知幾里,達淺擱乃止。犬泅出,至有人處,狼信哀吠。或以為異,從之而往,見氈束水中,引出斷其繩。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復哀舟人載還蕪湖,將以伺盜船之歸。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關三四日,估輯如林,而盜船不見。適有同鄉估客將 攜俱歸,忽犬自來,望客大嗥,喚之卻走。客下舟趁之。犬奔上一舟,嚙人脛股,撻之不解。客近呵之,則所嚙即前盜也。衣服與舟皆易,故不得而認之矣。縛而搜之,則裹金猶在,嗚呼!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譯文
周村有個商人,在蕪湖那做生意賺了大錢,雇了一艘小船將要回家。在渡口時看到堤上有個屠夫綁著一隻狗(准備殺它),賈某於是出雙倍價錢把那隻狗買了下來,把那隻狗養在船上。(豈知)那船夫是個慣匪,看到賈某身上的財物(起了貪念),於是把船劃到蒹葭、蘆葦叢生的僻處,拿起刀(准備要)要殺他。賈某哀求他賜自己一個全屍,強盜於是用毛氈把他裹起來,拋入江中。賈某原先救的那隻狗看見了,哀叫著也跳入了江中;用口咬著裹著賈某的毛氈,和它一起浮沉。這樣也不知漂流了多遠,終於擱淺了。狗從水裡爬出來,不停地哀叫。有些人看了,十分奇怪,於是跟著狗一起走,看見了毛氈擱在水中,於是把它拉上岸來,割斷繩子。賈某居然沒死,(他)把當時的情形告訴了救他上來的那些人。哀求船夫將他載回蕪湖,以等候那強盜的船回來。賈某上了船後,發現救他的那隻狗不見了,心裡十分悲痛。到了蕪湖三四天,商船十分多,就是不見原來那強盜的船。剛好有個同鄉商人將和他一起回家,突然那隻狗出現了,朝著賈某大叫,賈某大聲喝它也不走。賈某於是下船來追那狗。那狗跑上一艘船,咬著一個人的小腿,那人打它,它也不鬆口。賈某走上前去呵斥它,突然發現那狗咬的人就是先前的那個強盜。(因為)他的衣服和船都換過了,所以認不出來。於是把他綁起來,搜他的身,發現(自己的)那包財物還在。嗚呼,一隻狗,為了報恩而這樣做。世上那些沒良心的人,跟這只狗相比也得羞愧啊。
⑹ 八年級上冊所有文言文
21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著小溪劃船,忘記了走了多遠。忽然見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其它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飄落的花瓣繁多而紛亂。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頭,(緊接著)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便離開船,從洞口進入。開始(洞)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向前走了幾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狹隘幽暗一變而為開闊明亮。(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都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在其中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 桃花源裡面的人)見了漁人,於是非常吃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細回答了他們。(那人)便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拜訪詢問。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和兒女及同鄉的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一一都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了)都感嘆驚訝。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就告別離開了。桃花源里的人對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他出桃花源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處做標記。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最終還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名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卻沒有找到,不久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去尋找(桃花源)的人了。
22 短文兩篇
(一)陋室銘
【唐】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山不在於多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出名。水不在於多深,有龍(居住)就能顯得有靈氣。這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了)。苔蘚痕跡碧綠蔓延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到這里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我的陋室就像那)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二)愛蓮說
【北宋】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水裡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只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都喜愛牡丹。我只愛蓮花的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並不顯得妖艷,它中間貫通,外部筆直而不彎曲,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香氣散播到遠處,更加清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裡,人們可以在遠處觀賞它,卻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隱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愛菊花的人,陶淵明之後就很少有聽聞了。愛蓮花的,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喜愛牡丹的人,應當人很多了!
23 核舟記
【明末】
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明朝有個有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細小圓形木頭,雕刻宮殿、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石頭。沒有一件不是依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贈送我一隻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來是蘇軾泛遊赤壁。 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的兩旁開有小窗戶,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子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就(看到)右邊(窗門)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門)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於他的右邊,黃魯直位於他的左邊。蘇東坡和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畫卷的右端,左手輕按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畫卷的左端,右手指著畫卷,好像在說什麼話似的。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略微側斜,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東坡的左膝,魯直的右膝),都被隱蔽在手卷子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露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黃二人不相類似。他卧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的人,梳著椎形發髻,仰著面,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位於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扶著火爐,火爐上有把茶壺,那個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的聲音似的。 那隻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得像蚊子腳,筆畫清清楚楚,字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篛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圖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是挑選長而狹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24 大道之行也
《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大道在天下實行時,天下是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人們都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兒女,讓老人能夠終其天年,成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年幼的人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於財貨,人們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姦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是理想社會。
26 三峽
【北魏】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了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7.短文兩篇
(一)答謝中書書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實在是人間仙境。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再也沒有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
(二)記承天寺夜遊
【北宋】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准備睡覺時,看見月色照進了門里,於是我欣然而起,走出門外。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於是我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下的月光像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樣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明月,哪一處沒有竹子和柏樹,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28 觀潮
【南宋】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江幹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譯文)錢塘江大潮是天下雄偉的奇觀。從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是最盛的時候。當潮遠遠地從海口湧起的時候,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不久越來越近,就看見玉城雪嶺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好像吞沒了天空,沖盪了太陽,其氣勢非常的雄偉豪壯。楊萬里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歷八月京都的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幾百艘戰船,分別排列於江的兩岸;然後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不久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樣。突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和物彼此一點也看不見,只聽見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焚燒的「敵船」,隨著水波流走了。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花紋,手裡拿著十米長的大彩旗。爭相奮力迎著潮水逆流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但是旗尾一點也沒有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誇耀自己高超的本領。 在江岸十多里的區域之間,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車馬擠滿了道路,所販賣的吃的和其他物品,都比平常的價格加倍的高,但租用看棚的人還是非常多,中間即使是僅容一個座位的空地也不容易擁有。
29 湖心亭看雪
【元末明初】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接連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飛鳥和各種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打更以後,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白茫茫一片,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米粒大小的兩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對坐,一個童子燒著酒,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痴情人!」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盡力的喝幾大杯後告辭。(我)問他們姓氏,(他們回答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您痴迷,還有像您一樣痴迷的人呢!」
⑺ 文言文《言家事》負是什麼意思
《言家事》中負字的意思是:辜負
出處:三國·諸葛亮《言家事》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白話釋義:如果我死的時候,不會出現那種有多餘的綢布,多餘的錢財這樣的狀況來辜負陛下。 」到了他死的時候,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
負拼音:fù
釋義:
1.背(bēi):~荊。~重。
2.擔負:~責任。身~重任。
3.依仗;倚靠:~隅。~險固守。
4.遭受:~傷。~屈。
5.享有:久~盛名。
6.虧欠;拖欠:~債。
7.背棄;辜負:~約。忘恩~義。有~重託。
8.失敗(跟「勝」相對):勝~。~於客隊。
9.屬性詞。小於零的(跟「正」相對):~數。~號。
10.姓。
(7)泅文言文擴展閱讀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負,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
白話版《說文解字》:負,自恃。字形採用「人」作邊旁,像一人持守錢貝、有所依仗的樣子。一種說法認為,「負」是取貨而不付錢。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稅負[shuì fù]
稅收負擔。
2.負傷[fù shāng]
受傷:因公~。他在戰爭中負過傷。
3.民負[mín fù]
人民的負擔:減輕~。
4.負重[fù zhòng]
背上背(bēi)著沉重的東西:~競走。~泅渡。
5.負債[fù zhài]
欠人錢財:~累累。
6.重負[zhòng fù]
沉重的負擔:如釋~。
⑻ 文言文翻譯
說符第八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
「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
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關尹謂
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
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見
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愛我,我必
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嘗觀之
神農、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所以存亡廢興
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嚴恢曰:「所為問道者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紂
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語也!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強
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為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
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
「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故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故不班白語道,失,而況
行之乎?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
衰,智盡而不亂。故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
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
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
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出見使者,再
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
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謂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
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
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
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於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
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干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
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其一子之
衛,以法干衛侯。衛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
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為吾之患
不輕矣。」遂刖之,而還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
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此用與不
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
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孟氏父子舍然無慍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公問何笑。曰:「臣笑鄰之人有送
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
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晉國苦盜,有郄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晉侯使視盜,
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
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
群盜謀曰:』吾所窮者郄雍也。「遂共盜而殘之。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
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
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
游,黿鼉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將厲之。孔子使人並涯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
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游,黿鼉弗能居也。意者難可以濟乎?」丈夫不以錯意,
遂度而出。孔子問之曰:「巧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對
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錯吾軀於波流,
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者,以此也。」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
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
白公問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
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
「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
「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
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夫淺知之所爭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於浴室。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來謁之。襄子方食而
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
曰:「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
無所施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
者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
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唯
有道之主為能持勝。」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
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孔子曰:
「此吉祥也,以薦上帝。」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
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人之言先迕
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其子又復問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復教以
祭。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
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
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
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又有蘭子又
能燕戲者,聞之,復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異技干寡人者,技無庸,適
值寡人有歡心,故賜金帛。彼必聞此而進復望吾賞。」拘而擬戳之,經月乃放。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
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
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
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
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
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
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
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
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楚莊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詹何對曰:「臣明於治身而不明於治國也。」
楚莊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願學所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治
而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對以末。」楚王曰:
「善。」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
對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孫叔敖曰: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
三怨,可乎?」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
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禨,
可長有者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
至今不失。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鄲,遇盜於耦沙之中,盡取其衣裝車,牛步
而去。視之歡然無憂厷之色。盜追而問其故。曰:「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
盜曰:「嘻!賢矣夫!」既而相謂曰:「以彼之賢,往見趙君,使以我為,必困
我。不如殺之。」乃相與追而殺之。燕人聞之,聚族相戒,曰:「遇盜,莫如上
地之牛缺也!」皆受教。俄而其弟適秦。至關下,果遇盜;憶其兄之戒,因與盜
力爭。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辭請物。盜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跡
將箸焉。既為盜矣,仁將焉在?」遂殺之,又傍害其黨四五人焉。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無量,財貨無訾。登高樓,臨大路,
設樂陳酒,擊博樓上。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者射,明瓊張中,反兩<木翕>魚而笑。
飛鳶適墜其腐鼠而中之。俠客相與言曰:「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
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報,無以立慬於天下。請與若等戮
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等倫。」皆許諾。至期日之夜,聚眾積兵以攻虞氏,
大滅其家。
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
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後能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盜耶?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
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以人之盜因謂
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
柱厲叔事莒敖公,自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則食菱芰,冬日則食橡栗。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今往
死之,是知與不知無辨也。」柱厲叔曰:「不然;自以為不知,故去。今死,是
果不知我也。吾將死之,以丑後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則死之,不知則
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厲叔可謂懟以忘其身者也。
楊朱曰:「利出者實及,怨往者害來。發於此而應於外者唯請,是故賢者慎
所出。」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
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門人不獲所命。弟子孟孫陽出以告心都子。心
都子他日與孟孫陽偕入,而問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齊魯之間,同師而學,進
仁義之道而歸。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伯曰:『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
仲曰:『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叔曰:『仁義使我身名並全。』彼三術相反,
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邪?」楊子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泅,不學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孫陽讓之曰:「何吾子問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為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
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
吠之。楊而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
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楊朱曰:「行善不以為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爭期,
而爭及之:故君子必慎為善。」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
者將加誅焉。幸臣諫曰:「人所憂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彼自喪其生,
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誅。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富
子聞而笑之曰:「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鬍子
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衛人有
善數者,臨死,以訣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
之。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與其父無差焉。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
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眾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
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
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蟲替>膚,
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齊有貧者,常乞於城市。城市患其亟也,眾莫之與。遂適田氏之廄,從馬醫
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戲之曰:「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乞兒曰:「天下之辱
莫過於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
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
矣。」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
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
可哉?」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
也;作動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鄭人聞
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意之所屬箸,其行足躓株埳,頭抵植木,而
不自知也。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
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⑼ 文言文翻譯,及答案。
1.找出文中描述觀潮盛況的句子。 答:「江岸幕次相連,轎馬無頓處。」
2.翻譯下列句子。
(1)大者五六幅,小者一兩幅,已有掛紅者。期間亦有小兒在潮內弄水。
譯文:大的旗幟(有)十幾尺寬的,小的旗幟(也有)二到五尺寬,已經有了身披紅色的旗幟(准備下水)的弄潮兒。在這岸上做准備工作的時候有幾個少年卻已在錢塘湖裡玩水了。
(2)江岸幕次相連,轎馬無頓處。
譯文:觀潮人從江邊到岸上一層層的密布著,是轎子和馬都沒有停頓的地方。
3.《觀潮》描寫重點在於觀潮盛況中的軍民同樂景象,本段文字的描寫側重是封建官吏乘觀潮之機搜刮民膏,撈取錢財。你看「時也稱眾多賞月排會」,這時候百姓就有了許多被稱作「賞月」的攤派,百姓們看個月亮也要叫你出錢。
⑽ 八上文言文及翻譯 。。。。
第五單元
21、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á)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yí)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yú)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⑴高,有仙則名⑵。水不在深,有龍則靈⑶。斯是陋室⑷,惟吾德馨⑸。苔痕上⑹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⑺,往來無白丁⑻。可以調素琴⑼,閱金經⑽。無絲竹⑾之⑿亂耳⒀,無案牘⒁之勞形⒂。南陽⒃諸葛廬,西蜀子雲亭⒄。孔子雲:「何陋之有⒅?」
愛蓮說(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有的版本為盛)愛牡丹。予(yú)獨愛蓮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後鮮(xiǎn)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惟獨喜愛蓮──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水中,(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於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3、核舟記(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者為艙,箬(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mí)勒,袒(tǎn)胸露(lòu)乳(rǔ),矯(jiǎo)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zhǔ)。卧右膝,詘(qū) 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fǔ)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yí),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 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ruò)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zhuàn)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zēng)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明朝有個手藝特別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在一寸長的木頭上,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摹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於赤壁之下。
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點兒,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刻著)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相同。(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支櫓。櫓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燒茶的聲音。
那隻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個篆書的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櫓、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真是奇妙極了!
24、大道之行也(《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第六單元
26、三峽(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在三峽七百里當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隻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兩個季節,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7、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2.《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啊。
28、觀潮(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méngchōng)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gě)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江幹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sè)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jiù lìn)看幕,雖席地不容間(jiān)也。
錢塘江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啊。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為最盛。當潮水從浙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著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宇宙,滌盪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景象啊。
每年(陰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後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人和物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著波浪流走了。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中健兒,披散著頭發,渾身刺著花綉,手裡拿著十幅大彩旗,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仞高的驚濤駭浪中浮沉,翻騰著身子變換著各種姿態,而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29、湖心亭看雪(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凌晨後,我劃著一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呢!」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