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的文言文
1、戰國荀子的《勸學》
節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釋義:君子知道他學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認為是完美的,所以誦讀群書來力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2、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
節選: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釋義:玉如果不經過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無法成才。
3、清代周希陶的《增廣賢文》
節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實際上是唐朝韓愈所作,被收錄進《增廣賢文》)。
釋義:如果你想登上知識的高峰,那麼勤奮就是唯一的路徑;如果你想在知識的大海里暢游,刻苦就是祝你前行的船舶。
4、宋代朱熹的《勸學詩 》
節選: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釋義:年華易逝,學習難成,不應該浪費每一寸的時光。
5、唐代顏真卿的《勸學》
節選: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釋義:年輕時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學習,等到了滿頭白發之時才悔恨就已經遲了。
2. 有哪些文言文
1.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推薦原因:多讀幾遍就會發現,裡面的東西太耐人尋味了,寫景記事和抒發情感理論結合的太完美了。
2.王羲之《蘭亭集序》
推薦原因:文中記事為主,同時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觀,這個人生觀是讓世人都折服啊,文章的詞藻也夠華麗的。
3.荀子《勸學》
推薦原因:對仗工整,說理由小見大,深入淺出,觀點明確,發人深思。
4.劉禹錫《陋室銘》
推薦原因:這種賦,能有這種意義,或者說有主旨的賦是很少見的。同時這篇文章可以讓你了解很多典故。
5.司馬遷《屈原列傳》
推薦原因:文章寫的太好了,能鼓舞人心,可以獲取很多的典故,這些都會對你閱讀文言文大有幫助。
6.李密《陳情表》
推薦原因:文章太謙恭了,使人不好意思啊,說話的藝術。
7.韓愈《師說》
推薦原因:人生中應該明白的道理: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8.孔子《論語》
推薦原因:很經典,但是我不是說教材上的那些,其實那些根本不算是很好的,你可以自己找找。
陳涉世家,唐錐不辱使命,隆中對,出師表
陳涉世家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jiǎ)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hónghú)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shù)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zēng)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huì )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chī)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qí)。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zhì)、酇(cuó)、苦、柘、譙(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jì),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22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3 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
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 )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háng zhèn )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25 詞五首 漁家傲(范仲淹、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陣子(辛棄疾、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夢江南(溫庭筠、唐)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武陵春(李清照、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愁
3. 關於風景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登泰山記》、《滕王閣序》、《游褒禪山記》、《小石潭記》《三峽》等。
4. 在文言文中的「請」字有哪幾種解釋
1. 通「情」。情況,實情 [the state of affairs;circumstance]
上下請通。--《墨子·尚同中》
四璧而知請。--《管子·白心》
〈動〉
1. (形聲。從言,青聲。本義:拜訪)
2. 同本義 [have an audience with]
請,謁也。--《說文》
使人為秋請。--《史記·吳王濞傳》。集解引律雲:「秋曰請。」
不得入朝請。漢律蓋改周禮之覲為請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傳》
公子往,數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史記·魏公子列傳》
公卿相造請禹。--《史記·酷吏列傳》
3. 又如:請謁(拜見)
4. 請求;要求 [request;entreat]
請,求也。--《廣雅·釋詁三》
墓地不請。--《禮記·王制》
夫請者,非可詒托而往也,必親之者也。--《穀梁傳·定公元年》
臣是以無請也。--《韓非子·喻老》
請為王吹竽。--《韓非子·內諸說上》
曹劌請見。--《左傳·庄公十年》
力請客。--清· 魏禧《大鐵椎傳》
5. 又如:請命乞身(請求離職退休);請一個示(請求指示);請了訓(請求訓示);請蠲(請求免除田賦);請期(婚禮之一,在行聘之後,請求女家同意婚期);請咨(請求給予咨文);請和(求和);請托(走後門;拉關系)
6. 詢問 [inquire]
擯者去請事。--《儀禮·士昏禮》。注:「猶問也。」
7. 又如:請仙(扶乩求仙,以卜休咎);請日(卜問吉日);請故(詰問其事故);請罪(責問對方己有何罪)
8. 召;邀請 [invite;engage]
戰則請從。--《左傳·庄公十年》
9. 又如:請喚(請召呼喚);請會(一種邀請他人參加的小型貸款形式);請召(招請);請逆(請人往迎);請賣爵子(即請爵賣子);請香頭(請巫婆下神);請不將(請不了;不能請)
10. 宴請 [entertain;invite to dinner]。如:請你們來吃晚飯;宴請(設宴招待);請狀(請帖。邀請客人的通知);請客
11. 問候 [extend greedings to]。如:請病(看望、問候病人)
12. 告訴 [tell]
主人答,再拜,乃請。--《儀禮》。鄭玄注:「請,告也,告賓以射事。」
13. 願意 [be willing to] 。如:請順(願意歸順);請服(願意順服)
14. 在請求時用作表示禮貌 [please]
請說之。--《墨子·公輸》
請從吏夜歸。--唐· 杜甫《石壕吏》
請先言人之老少。--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15. 又如:請進來;請喝茶吧
16. 請教,請示 [learn from;ask for instructions]
請所之。--《資治通鑒·唐紀》
5. 文言文是什麼有哪些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名著舉例
古詩類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詩經》《千家詩》
古文類
《孝經》《易經》《論語》《禮記》《尚書》《春秋》《戰國策》《老子》《莊子》《韓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穀子》 《大學·中庸》 《朱子家訓》《顏氏家訓》《呂氏春秋》《楚辭》《忍經》《金剛經》《資治通鑒》《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格言聯璧》 《百家姓》《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六韜·三略》《百戰奇略》《龍文鞭影》《呻吟語》《幽夢影》《傳習錄》《智囊》《曾國藩家書》《世說新語》《對聯》《閑情偶寄》《夢溪筆談》《隨園詩話》《文心雕龍》《笑林廣記》《浮生六記》等
歷史類
《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舊唐書》《清史稿》等
6. 文言文中,表示「不錯,」「很好的,」有哪
文言文意思:
hǎo
①容貌美《陌桑》:秦氏自名羅敷
②;善、佳與壞、惡相《春夜喜雨》:雨知節《江南逢李龜》:江南風景
【】友;睦《廉頗藺相列傳》: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於西河外澠池《隆》:於與亮情密
③>完畢;完韓偓《題》:妝嘆歡余卻淺顰
④合適;合宜《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家
⑤《智取辰綱》:客官曉事
⑥病痊癒《林黛玉進賈府》:怕病能
hào
①>喜歡;喜《涉江》:余幼奇服兮既衰
②玉器或錢幣間孔《周禮·考工記·玉》:璧羨度尺三寸度
7. 有趣的文言文有哪些
《伯牙絕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聽琴.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要表現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到:」太好了,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裡想要表達流水,鍾子期就說:」太好了,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裡想表現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的道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上再難找到聽得懂他琴聲的人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①絕:斷絕。
②鼓:彈。
③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
④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⑤峨峨:高。
⑥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⑦洋洋:廣大。
8.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1、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麼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2、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拔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4、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5、引嬰投江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①。嬰兒啼。人問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呂氏春秋》
[注釋]
①方——正。引——拉著。
②故——緣故。
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游泳,這里沒有什麼遺傳關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藝都不能靠遺傳,而必須靠刻苦的學習和實踐去獲得。
6、齊人偷金(利令智昏)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請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見人操金③,攫而奪之④。吏搏而束縛之⑤,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⑥,徒見金耳⑦。」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賣。
③操——拿著。
④攫(jué)——奪取。
⑤搏(bó)——捕捉。束縛——捆綁。
⑥殊(shū)——完全。
⑦徒——僅僅。耳——而
譯文:
齊國有個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來,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賣金子的地方,看見有人拿著金子,伸手就奪。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道:"這么多人都在這兒,你為什麼公然搶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說:"我根本就沒有看到人,眼睛裡只有金子。"
寓意:利慾熏心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來。
[提示]
人們常用「利慾熏心」來形容那些「財迷」。偷金的齊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的發財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竅,使他想問題、看問題的方法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到了只見金子不見旁人的地步。在實際生活中,一些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人,也常常會犯這種只想著個人利益的錯誤。
7、齊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②,其實所用不過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④,中關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尹文子》
[注釋]
①好(hào)——喜歡,愛好。
②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喜歡別人說自己能拉硬弓。說,同「悅」。強,硬弓。
③石———重量單位。古時每石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他)把弓拿給臣子們看,臣子們都試著拉弓。引,拉弓。
⑤中關——拉弓拉到半滿。關同「彎」。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誰能用這張硬弓。孰,哪一個。是,這,這個。這里指弓。
[提示]
齊宣王明明只能拉開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卻說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齊宣王自己也以為就是這么回事,最後落了個名不符實的壞名聲。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一是因為齊宣王的周圍有一幫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為齊宣王自己愛聽悅耳的奉承話。這則故事對於我們今天凈化社會風氣也有現實意義。
8、杞人憂天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②,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③,因往曉之曰④:「天,積氣耳,亡處亡氣⑤。若屈伸呼吸⑥,終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⑧,日月星宿不當墜耶⑨?」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⑩,亦不能有所中傷(11)。」其人曰:「奈地壞何(12)?」曉者曰:「地積塊耳(13),」充塞四虛(14),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15),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16),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釋]
①崩墜——倒塌,墜落。
②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
③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
④曉——開導。
⑤亡處亡氣——沒有一處沒有氣。
⑥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⑦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行動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當墜耶——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傷——打中擊傷。
(12)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麼辦呢?
(13)地積塊耳——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
(14)四虛——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釋然。放心的樣子。
[提示]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9、葉公好龍
[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
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用鉤子畫龍,用鑿子刻龍,住處雕刻的圖案也都是龍,住處雕刻的圖案也都是龍。
天上的真龍聽說了,就從天上下來。龍頭從窗戶探進來,龍尾拖在廳堂里。葉公一見,轉身就跑,嚇得魂不附體,臉色都變了。
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是似龍非龍的東西。
10、割席分坐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華歆同在園中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管寧揮鋤不停,和看到石頭瓦片一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他們又曾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個坐著四周有障蔽的高車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讀書不停如故,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分開坐,說:「您不是我的朋友。」
9. 有哪些關於「交友」的文言文
關於「交友」的文言文是:《交友之道》。
10. 哪裡有文言文笑話
我本布衣,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亂棒逐出;遂學醫,入臨床醫學系,苦讀五年,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府,久候閻王升堂,不耐,問之,鬼卒曰:王閱足下卷宗,狂笑,休克於後堂,未醒……
名讀書
車胤囊熒讀書,孫康映雪讀書。一日,康往拜胤,不遇,問何往,門者曰:「出外
捉螢火蟲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見康閑立庭中,問:「何不讀書?」康曰:「我
看今日這天不像個下雪的。」 ——(明)浮白主人輯《笑林》
賣 糕
有叫賣糕者,聲甚啞,人問其故,曰:「我餓耳。」又問:「既餓,何不食糕?」
曰:「是餿的。」(兩曰皆低聲而說) ——(明)浮白主人輯《笑林》
一日晚,余漫步於平台,但見一女飄然而來,長發飄飄,不禁為之側目。須臾走近,此女猛然停步,注視著我。余暗道:『吾豈非很帥?』但見伊睜大雙眼嘴角抽動。吾嘆道:『吾莫非太丑?』卻見伊雙目愈睜愈大,嘴亦越張越開。吾大恐。暗道吾平日乃君子也,不曾冒犯於她,何況不曾相識?吾幾欲轉身遠遁,忽聽伊大喊一聲:『……啊……嚏!』伊揉揉鼻子,飄然而去,吾已大汗淋漓矣。
一人道遇溪水漲,吝出渡錢,乃拚命涉水,至中流,水急沖倒,漂流半里許.其子在岸旁覓舟救之.舟子索錢一錢,方往.子只出五分,斷價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際,回顧其子,大乎曰:"我兒.我兒,五分便救.一錢莫救."
有婚家女富男貧,男家恐其賴婚也,擇日率男搶女,誤背小姨以出。女家追呼曰:「搶差了。」 小姨在背上曰:「莫聽他,不差不差,快走!」
一人留客飯,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覺他味不 及也。異日至客家,客記其食性所好,乃於魚肉中各和豆 腐,其人擇魚肉大啖。 客問曰:「兄嘗雲豆腐是性命, 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見了魚肉,性命都不要了。」 ——《笑府》
飢貓與餓虎相遇,貓問虎曰:「吾以不得食而飢, 汝何委頓至此,豈亦乏食耶?」虎曰:「吾向以 人為食,近來曠觀當世,竟沒有一個像人的,叫 我從何得食?行將飢餓以死矣。吾乃如是,若汝 向來所食者鼠耳,世上無人,豈亦無鼠耶,何亦 頹唐至此?」貓嘆曰:「世上非無鼠,鼠且甚多。 無奈近來一班鼠輩,極會鑽營,一個個都鑽營到 擁居高位,護衛極嚴,叫我如何敢去吃它!」 ——《俏皮話》
一僧與一婦人同舟,屢目不已,婦怒命打之。僧 乃閉目,及至岸,婦人又命打。僧曰:「如今何 罪?」婦曰:「你如今閉了眼睛正想得我好!」
樵夫擔柴誤觸醫士,醫怒欲揮拳。樵跪曰: 「寧受腳踢。」旁人訝之,樵曰:「經他 手定是難活。」
一武弁夜巡,有犯夜者,自稱書生會課 歸遲。武弁曰:「既是書生,且考你一 考。」生請題,武弁思之不得,喝曰: 「造化了你,今夜幸而沒有題目。」
偷兒入一貧家,遍摸一無所有,乃唾地而去。 貧漢於床上見之,喚曰:「賊可為我關了門
去。」偷兒笑曰:「我且問你關他做甚麼?」
新官赴任
新官赴任,問吏胥曰:「做官事體當如何?」吏曰:「一年要清,二年半清,三年
便混。」官嘆曰:「教我如何熬得到三年!」
較歲
一人新育女,有以二歲兒來作媒者,其人怒曰:「我女一歲,汝兒二歲;若吾女十
歲,汝兒二十歲矣。安得許此老婿?」妻聞之曰:「汝誤矣,吾女今年一歲,明年
便與彼兒同庚,如何不許?」
好酒
父子扛酒一壇,因路滑打碎,其父大怒。其子伏地大飲,抬頭向父曰:「難道你還
要等菜嗎?」
謝賞
一官坐堂,偶撒一屁,自說「爽利」二字。眾吏不知,誤聽以為「賞吏」,冀得歡心,爭跪稟曰:「謝老爺賞。」
出醜
有屠牛者,過宰豬者之家,其子欲諱「宰豬」二字,回雲:「家尊出亥去了。」屠牛者歸,對子述之,稱贊不已。子亦領悟,次日屠豬至,其子亦回雲:「家父往外出醜去了。」問:「幾時歸?」答曰:「出盡丑自然回來了。」
官話
有兄弟經商,學得一二官話。將到家,兄往隔河出恭,命弟先往見其父。父問曰:「汝兄何在?」弟曰:「撒屎。」父驚曰:「在何處殺死的?」答曰:「河南。」父方悲慟而兄已個,父遂罵其次子:「何得妄言如是?」曰:「我自打官話耳。」父曰:「這樣官話,只好嚇你親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