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笈多美術

笈多美術

發布時間: 2020-11-21 16:46:21

❶ 印度美術的中世紀時代

印度中世紀 (約7~世紀)是印度教美術的全盛時期。自笈多時代以降,佛教在印度本土日漸衰微,印度教躍居統治地位。中世紀印度南北各地歷代地方性王朝大多信奉印度教,興起了建造印度教神廟的熱潮,持續數百年而不衰。印度教神廟被看作印度教諸神在人間的住所。神廟的高塔悉卡羅通常象徵著諸神居住的宇宙之山。神廟的聖所「子宮」(宇宙的胚胎)中往往供奉著印度教宇宙大神毗濕奴、濕婆及其化身、象徵或仙侶的雕像,尤以濕婆生殖力的象徵林伽(男根)最為常見。神廟的外壁往往也雕滿了男女眾神、人物、動物、花卉等裝飾浮雕,建築與雕刻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印度教神廟的型式大體可分為3種:①南方式(達羅毗荼式),悉卡羅呈角錐形;②北方式(雅利安式或城市式),悉卡羅呈曲拱形;③德乾式(中間式),介乎南方式與北方式之間。印度教諸神基本上是自然力量的化身,宇宙精神的象徵,生命本質的隱喻,因此印度教藝術必然追求動態、變化、力度,呈現動盪、繁復、誇張的巴洛克風格。這種巴洛克風格帶有印度傳統文化的顯著特色,生命的沖動、想像的奇特和裝飾的豪奢似乎都超過歐洲的巴洛克藝術。
南印度諸王朝美術
中世紀南印度諸王朝保持著純正的達羅毗荼文化傳統,發展了達羅毗荼人的藝術。帕拉瓦王朝(約600~897)的都城建志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與海港摩訶巴里補羅的五車神廟、石窟神廟和海岸神廟,是印度南方式神廟的濫觴,幾乎提供了所有南方式神廟的原型。摩訶巴里補羅神廟的岩壁浮雕《恆河降凡》是帕拉瓦雕刻的傑作,體現了初期印度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朱羅王朝 (846~1279)的都城坦焦爾的巴利赫蒂希瓦爾神廟和□伽貢達朱羅補羅的同名神廟,沿用帕拉瓦神廟的平面設計,角錐形的悉卡羅更加巍峨。朱羅王朝的銅像,例如名作《舞王濕婆》,造型優雅,動態靈活,是南印度巴洛克風格盛期雕塑的典範。潘地亞王朝(1100~1331)的都城馬杜賴的神廟群因襲朱羅樣式,門樓(瞿布羅)高於主殿,裝飾雕刻繁雜繚亂,屬晚期巴洛克風格。中世紀後期的維查耶那加爾王朝(1336~1565)的神廟群以及納耶卡王朝(1564~1600)在馬杜賴修建的神廟,柱廊(曼達波)的地位突出,裝飾雕刻繁瑣靡麗,流於羅可可風格。
德干諸王朝美術
中世紀德乾地區諸王朝處於雅利安文化與達羅毗荼文化混雜的中間地帶,頻繁的戰爭導致南北方美術風格的交流。早期遮盧迦王朝(535~753)在邁索爾的 3座都城巴達米、阿胡爾和帕德達伽爾的神廟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變而來,中世紀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廟的影響,同時滲入了北方式神廟的成分。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是建志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的仿製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繼續開鑿埃洛拉石窟。埃洛拉第16窟凱拉薩神廟,是仿照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設計的,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不愧為舉世無匹的巨構傑作。凱拉薩神廟的雕刻,綜合了笈多時代的典麗、遮盧伽王朝的渾厚與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動態強烈,變化豐富,活力充沛,代表著印度巴洛克美術的最高成就。約在同時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濕婆神廟,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術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濕婆三面像》集優美、崇高、獰厲於一身,寓創造、保存、毀滅之奧義,堪稱世界雕刻名作。後期遮盧迦王朝(10~12世紀)的神廟群,外壁壁龕密集,裝飾漸趨繁瑣。曷薩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貝盧爾、赫萊比德、索姆納特普爾修建的神廟,平面設計呈星形,悉卡羅較低,外壁裝飾浮雕更加細密纖巧,亦流於羅可可風格。
北印度諸王朝美術
中世紀北印度諸王朝奉為正統的雅利安文化,愈來愈多地吸收了達羅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薩姆流行的□多羅教(性力崇拜),同時影響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術。巴拉王朝(約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後庇護所。波羅諸王擴建增
修了那爛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剛寶座塔分層立龕的角錐形高塔形制,可能與印度教神廟的悉卡羅有關。那爛陀等地出土的波羅石雕或銅像,如寶冠佛、多臂觀音、密教女神多羅菩薩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與南印度銅像的雙重影響,感染了巴洛克的豪華、繁縟、怪誕,被稱作火焰式的藝術。巴拉美術對尼泊爾、中國西藏、緬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術影響較大。東恆伽王朝 (8~13世紀)在奧里薩境內營造了宏偉的神廟群。奧里薩神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羅呈玉米狀,代表作有布巴內斯瓦爾的林伽羅□神廟、布里的扎格納特神廟、康那拉克的太陽神廟等。奧里薩雕刻裝飾繁麗、動態誇張,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康那拉克太陽神廟的巨大的浮雕車輪富麗堂皇,被視為印度文化的象徵。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廟群可與奧里薩神廟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廟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悉卡羅呈竹筍狀,主塔周圍環峙多層小塔,代表作有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廟外壁高浮雕嵌板帶上千姿百態的女性雕像和愛侶(密荼那)雕像著稱,變形極美,性感極強,亦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書》是印度雕刻的壓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賈斯坦奧西亞的蘇利耶神廟和阿布山的毗摩羅塔樓,古吉拉特的蘇利耶神廟,也屬於北方式神廟,比例勻稱,裝飾華麗。克什米爾地區仍然營造著犍陀羅傳統的寺廟,重要的有摩爾坦德和阿萬蒂普爾的廟宇。
伊斯蘭時代美術
13世紀,突厥人、阿富□穆斯林入侵印度,德里蘇丹國建立以後,開始出現了印度伊斯蘭美術。14世紀,各地方穆斯林王國紛紛獨立,印度伊斯蘭美術隨之普及。16世紀,北印度莫卧兒王朝興起,印度伊斯蘭美術盛極一時。
印度伊斯蘭美術不僅是伊斯蘭教美術在印度的變種,也不僅是印度本土藝術的改造形式,而且是伊斯蘭文化與印度文化這兩種異質文化的不同特點的融合(融合的基因之一是對裝飾性的共同愛好),結果形成了一種新穎獨特的文化模式與藝術風格。
德里諸王朝美術
德里蘇丹國諸王朝(13~16世紀)的建築以中亞傳入的伊斯蘭風格為主,同時也混合了某些印度因素。德里蘇丹國奴隸王朝(1206~1290)在德里興修的庫巴特·烏勒·伊斯蘭清真寺和庫特卜尖塔, 高華豐麗,是印度伊斯蘭建築的最早範例。卡爾吉王朝(1290~1320)建造的賈馬阿特·哈納清真寺和阿來門,則純屬伊斯蘭風格。圖格盧克王朝(1320~1413)的建築簡朴而刻板。賽義德王朝(1414~1451)和洛提王朝(1451~1526)的建築試圖復興卡爾吉風格。
地方諸王國美術
地方穆斯林獨立的諸王國(14~16世紀)的建築更多地受到各地印度傳統建築的影響,呈現印度文化地方色彩強烈的多樣化混成風格。江普爾王國(1400~1478)的阿塔拉清真寺,明顯受有印度教神廟的影響。孟加拉王國(1336~1576)的阿迪納清真寺、小黃金清真寺和大黃金清真寺,採用了印度教神廟的結構與裝飾。古吉拉特王國(1401~1537)的都城艾哈邁達巴德的大清真寺,以當地傳統方式砌成15個圓拱屋頂。馬爾瓦王國(1401~1531)的都城曼杜的大清真寺,則謹守伊斯蘭傳統風格。德乾的巴曼王國(1347~1527)的建築混合了印度、突厥、埃及、伊朗的風格,吉爾伯加的大清真寺、道拉塔巴德的金德塔、比德爾的馬茂德·加萬學院,都是這種混成風格的範例。
莫卧兒王朝美術
莫卧兒王朝(1526~1859)是察合台系突厥人──莫卧兒人在印度次大陸建立的伊斯蘭帝國。莫卧兒王朝第 3代皇帝阿克巴開明的宗教融合政策,加速了伊斯蘭文化與印度傳統文化融合的進程,為印度伊斯蘭美術的充分發展開辟了道路。莫卧兒建築主要吸收了波斯伊斯蘭建築的影響,同時融合了印度傳統建築的因素,形成了一種既簡潔明快又裝飾富麗的莫卧兒風格,代表著印度伊斯蘭美術的最大成就。莫卧兒建築集中分布於莫卧兒帝國的都城德里、阿格拉與陪都拉合爾等地,16世紀後半葉阿克巴時代主要以紅砂石修築。17世紀中葉沙·賈□時代主要以白色大理石建造,代表作有胡馬雍陵、 阿格拉城堡 、法特普爾·西克里城堡、拉合爾城堡、阿克巴陵、伊蒂馬德·烏德·道拉墓、德里紅堡、德里大清真寺、泰姬陵。泰姬陵被公認為世界建築藝術的奇跡之一。莫卧兒細密畫的成就僅次於建築,胡馬雍、阿克巴、賈漢季等莫卧兒皇帝都熱心贊助繪畫。從伊朗、印度延聘宮廷畫家製作大量細密畫,描繪朝覲、宴樂、狩獵、戰爭場面、王室肖像和後宮生活。莫卧兒細密畫基本上屬於宮廷藝術,線條細膩,筆法純熟,設色富艷,注重寫實,擅長刻畫人物心理。莫卧兒時代印度本土諸邦的拉傑普特繪畫,與莫卧兒細密畫並行發展,互相影響。拉傑普特繪畫主要分為拉賈斯坦尼派(平原派)和帕哈里派(山區派),帕哈里派的佼佼者為康格拉派。拉傑普特細密畫題材多取自印度史詩、神話,尤其是關於牧神黑天克利希那(毗濕奴的化身之一)與牧女拉達戀愛的民間傳說。作品往往常有田園詩的色彩、牧歌式的情調和音樂旋律之美,線條粗獷,構圖生動,用色大膽,對比鮮明,人物造型朴實自然。
印度美術發展至今
1858年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以後,印度的傳統文化藝術瀕臨滅絕。繼而許多西方的有識之士和印度的愛國學者,致力於重新發掘、整理和闡釋印度的文化藝術遺產,印度美術日益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自古以來中國與印度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史不絕書,中國古代赴印求法高僧法顯、玄奘、義凈等人的記載現已成為研究印度文化藝術的寶貴文獻。

❷ 印度美術的笈多佛教美術

笈多諸王大多信奉印度教,但對佛教、耆那教等異教採取寬容政策,後期笈多諸王甚至贈金籌建佛教學府那爛陀寺。笈多時代佛教哲學家無著、世親把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哲學發展到極峰,浸透了唯識玄想精神的佛教古典主義藝術亦臻於鼎盛。薩爾納特的達邁克□堵波,阿旃陀石窟第16、17、19諸窟,桑奇第17號祠堂、第51號精舍,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都是笈多古典主義風格的佛教建築遺構。奧蘭加巴德石窟開鑿於後笈多時代,已偏離了古典主義的規范。笈多佛教雕刻的兩大中心馬圖拉和薩爾納特,在繼承貴霜時代犍陀羅和馬圖拉雕刻傳統的基礎上,遵循笈多時代的古典主義審美理想,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馬圖拉式佛像和薩爾納特式佛像,代表著印度古典主義藝術的最高成就。馬圖拉式佛像比犍陀羅佛像更加印度化,比貴霜馬圖拉佛像更加理想化,臉型是印度人的,眼神是冥想式的,螺發整齊,身材頎長,背後圓光碩大精美,而最典型的特徵則是半透明的濕衣效果,代表作有《馬圖拉佛陀立像》。薩爾納特式佛像與馬圖拉式佛像造型類似,充滿了寧靜、內向、和諧的基調,最典型的特徵是顯露裸體的全透明衣紋效果,代表作有《鹿野苑說法的佛陀》。笈多式佛像對南亞、東南亞、中亞和遠東佛教美術的影響比犍陀羅佛像更為深遠。印度古代的繪畫遺品極少,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畫便顯得格外珍貴。笈多時代阿旃陀壁畫的風格處於從古典主義的高貴單純向巴洛克的豪華絢麗過渡期間,印度雕刻傳統的表現標准女性美的三屈式,也被許多壁畫所採用,代表作有《須大□本生》、《持蓮花菩薩》等。巴格石窟的壁畫約作於後笈多時代,世俗化、程式化傾向的增加反映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微。
笈多印度教美術
笈多時代古婆羅門教向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轉化,印度教美術隨之勃興。笈多印度教建築的遺構有蒂哥瓦神廟、皮得爾岡神廟、代奧格爾十化身神廟、烏德耶吉里石窟等,提供了以後數世紀印度建築的雛形和範式。笈多印度教雕刻的代表作有馬圖拉的
《毗濕奴立像》、烏德耶吉里的《毗濕奴的野豬化身》、代奧格爾的《毗濕奴卧像》等,風格已逐漸從古典主義向巴洛克風格演變。笈多印度教美術拉開了中世紀印度教美術全盛時期的壯麗序幕。

熱點內容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
中西方歷史 發布:2025-07-17 21:55:02 瀏覽:867
師生倫理關系電影 發布:2025-07-17 21:35:16 瀏覽:481
趙縣中學官網 發布:2025-07-17 21:35:08 瀏覽:260
三姓家奴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7 21:04:53 瀏覽:846
初中歷史必考 發布:2025-07-17 18:06:27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