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博客
⑴ 文言文-老馬識途-晶瑩冰花的日誌-網易博客
老馬識途
原文
管仲、隰朋(1)從(2)於桓(huan)公而伐(3)孤竹(4),春往(5)冬反(6),迷途(7)失道(8)。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9)放(10)老馬而隨(11)之,遂(12)得(13)道。行(14)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5)山之陽(16),夏居山之陰(17),蟻壤一寸而仞有水(18)。」乃掘(19)地,遂得(20)水。以(21)管仲之聖(22)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23)師(24)於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25)之智,不亦過(26)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管仲、隰(xí)朋:兩人都是輔佐齊桓公的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
從:跟隨。
伐:討伐,攻打。
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灤(luán)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
往:出征。
反:通「返」,返回。
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乃:於是。
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遂:終於。
得:找到。
行:走。
居:住,處於。
陽:山之南水之北。
陰:山之北水之南。
一寸而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掘:挖。
得:找到。
以:憑借。
聖:精明通達。
不難:不以.....為恥辱。難:恥辱,羞恥。
師:學習,請教,向……學習。師於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仿。
聖人:有智慧的人。
過:過錯。
譯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於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裡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山地,終於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聰明才智,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老馬識途人帶著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
⑵ 關於古文有哪些好的網站啊
【古文觀止】
http://guoxue..com/page/b9c5cec4b9dbd6b9/
http://www.tianyabook.com/guwenguan/
http://www.tianyabook.com/guwenguan/
古文賞析
http://blog.hexun.com/group/a5647399_p1_t48959_commontag.html
http://space.exue.com/i9971.html
http://blog.0437.gov.cn/action_forumdisplay_fid_107
古文下載
http://hi..com/w_i_n_d/blog/item/f8890c4673f2fa096a63e554.html
經典古文名句
http://blog.e23.cn/user1/1745/archives/2006/60683.shtml
http://www.landjj.com/view229059.htm
⑶ 古文中有哪詞語是表示祭祀的,哪些詞是謙稱自己妻子的請盡量多多告知~謝謝
中學文言文中有關祭祀的詞語
見參考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ec2480100dgt9.html
古今妻子稱謂 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 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 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 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 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 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 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 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 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 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 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 妻死後又另娶的。
家裡 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 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愛人 男女互稱。
右客 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 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君」等。
⑷ 閱讀古詩文的方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誦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是積累語言、培養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說的是朗讀與理解的關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量的積累會產生質的飛躍,誦讀是有聲的藝術,它不是靜寂的字元。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其樂趣,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在讀中還古詩以生命、活力。
關鍵詞:傳統 語感 積累 興趣 方法 創新 以人為本
一、經典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僅從《詩經》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這期間涌現出群星燦爛的詩人,創造出浩如煙海的詩篇。它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人們可以從這些優秀詩篇中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了解民族歷史的演變,感受漢語表達的豐富和美好,吟誦古詩能陶冶人們的情操,為審美打下基礎。尤其是古詩文的語言,是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語言,是形式最優美的語言,是最具靈性和想像力的語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語言。學習這種語言,是學習中華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徑。
中國的古詩文流傳了千百年,積淀了中華傳統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學習它可以使學生體悟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這些既有助於學生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也有助於學生認識、發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誦是兒童的天性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並要求小學生背誦優秀古詩文60篇(段),此外還推薦了70首古詩文背誦篇目。《課標》中特別還強調了積累的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明確規定了各年級的課外閱讀量,列出古詩文推薦篇目八十首,而記憶便是一種積累。
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1至3歲即有顯著的發展,3至6歲其進展更為迅速,6至13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13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高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20歲以後,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記憶的東西可能終生不忘。把握這一關鍵期,少記點廣告詞,多背點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備。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熏陶與修養,滋養心靈,以增強人文底蘊,提高綜合素質。
三、激發興趣,探究方法
1、古詩文與日常工作結合激發興趣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背誦古詩文對學生而言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要使學生有興趣堅持下去,就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努力為他們創設古詩文誦讀的時間、空間,完善各項措施。
l 定時間。我利用一個晨讀時間定為新詩介紹,每周五下午輔導班為交流欣賞,每課課前兩分鍾、每個中午都有十分鍾的集體誦讀。學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爭先競背的好習慣。
l 造氛圍。班級人手至少一本《中華經典誦讀本》;黑板一角開辟「每周一詩」,午間練字內容選擇名詩名句……讓學生處處都能見到古詩文,讀背古詩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誦古詩文的興趣。
2、加強方法指導,保證誦讀質量
開展古詩文誦讀絕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靈活多樣,幫學生巧背。「三分詩,七分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國學者克司和伊瑟爾的接受美學認為:作品本身如果不經過閱讀理解,就沒有任何意義,就永遠成為沒有生命的,死的語言材料,只有依靠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主動地挖掘,才能實現文本意義的發生。 有人說:「朗讀如同賦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直面經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樣、水到渠成』。要多鼓勵,不要強迫」。 可採取激將法、爭章法、小組奪魁、建立班級誦讀明星榜等等。輔導孩子們「誦」出味道來,而不是一味地背誦。碰到學生發音不準確,就親自給學生做示範,交給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形成積累,逐步養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l 聯系擴充法。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l 想像入境法。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像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再現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如讀《出塞》,試圖讓學生化身唐代詩人:登上塞外關城,明月下,望著遼闊的荒野,會想起什麼呢——秦築長城、漢衛邊關、唐……為了戍守邊境,這關城,從秦漢到現在,灑下了多少徵人戍卒的血汗?戰爭卻為什麼連年不斷……只要充分發揮想像,就能較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
⑸ 遼寧中考必背古詩文
太多了,復制不了,給你網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5bfb90100089s.html
⑹ 急求 古文奇才 王雲飛的原文
王雲飛的文章可以看這博客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506510100j6wy.html
⑺ 如何做好文言文閱讀詞語解釋題 博客
一切都是靠積累的,平時老師講了勾劃的重點詞語多背背,考試的時候自然看見就熟了。我是這樣的,不知道這樣適不適合你。😊
⑻ 有用文言文寫的博客,或者專門的網站么
浩瀚的古籍都看不完,還去看文言文寫的博客?許多事務是現代有而古代沒有的,許多句式也是現代漢語特有,這些用文言文都很難表述。所以現代人的思想,不合適用文言文表達。
⑼ 文言文詞類活用是怎樣產生的 博客
我認為文言文產生詞類活用現象的原因:一是當時的語言習慣。人們就是用這種語言方式交流,而不會產生歧意,並不是作者有意為之。二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舊的語言形式已不適應語言演變的需求。為了使舊的語言形式符合現有的語言規范,就要對其進行藝術加工,於是,詞類活用現象便產生了。
⑽ 怎樣上好一堂高三文言文復習課 新浪博客
注意分類 歸納 總結 選學生容易錯的題 重點講解 詳略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