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的學科
教育學學科發展的歷史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簡言之就是教育。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活動、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教育學的發展與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需要其他有關學科如哲學、心理學等的參與。
在教育尚處於萌芽和經驗階段,作為總結教育經驗、具有一定理論體系的教育學是不可能出現的,教育學還沒有成為獨立學科。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學、政治、倫理、宗教等思想混雜在一起的,如中國古代的《論語》和西方古代的《理想國》等,雖然這些著作包含不少有關教育的論述,但都不能稱為教育專著。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應算中國的《學記》(一般認為成書於先秦);西方最早的教育專著當推古羅馬昆體良(約35—95)的《雄辯術原理》,但它們尚不具備比較完整的教育學體系。
英國學者培根(1561—1626)於1623年發表了《論科學的價值與發展》一文,在對科學的分類中,首次把教育學列為一門獨立學科。這時已經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科學分類已有了相當的發展。孔子(前551—前479)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創辦大規模私學,相傳培養弟子達3000人,身通六藝者72人。他還整理、編訂了《詩》《書》《禮》《易》《春秋》等文化典籍,並以其為教材教育弟子。其言論在他去世後,由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而成《論語》一書(其中也記載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行),為儒家經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資料。該書對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主張,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恥下問、身體力行、學思結合、溫故知新的教學方法,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等,都有重要體現。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教育事業和教育科學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一批教育專著相繼問世。就其大者而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1592—1670)在1632年寫成的《大教學論》被認為是最早的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教育學著作。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於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學首次講授教育學,使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開設。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1776—1841)又把倫理學和心理學引入教育學,於1806年發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學》,該書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學著作。他在倫理學基礎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基礎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論,形成了「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這個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在教師的主導下系統地傳授知識,即是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學模式,對近代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有著比較深遠的影響。
誇美紐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年輕時被選為捷克兄弟會牧師,並主持兄弟會學校。在捷克人民反抗德意志天主教會統治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後的第十年,他被迫流亡國外,繼續從事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他尖銳抨擊中世紀學校教育,主張「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他首創了班級授課制,提出統一學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擴大學科門類和內容,強調從事物本身獲取知識。他從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發,論證了教學的直觀性、系統性、自覺性和鞏固性等原則,還編寫了各種教科書。主要著作除《大教學論》外,還有《母育學校》《世界圖解》《語言和科學入門》《泛智學校》等。
19世紀末,「新教育運動」出現,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和忽視兒童等缺點給予抨擊。以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流派,發表了《學校與社會》等著作,強調「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從做中學」等教育和教學原則,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教學」,形成了「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之爭,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兩種教育思想流派和教學模式的論爭,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的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誕生。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教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為教育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學的方法論基礎。20世紀以來,蘇聯和我國的教育學家根據並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對現代教育的若干問題進行研究,出現了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1930)、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1939年第一版,1947年修訂,1948年再版,1956年第三版)、加里寧的《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1945)等很有影響的著作。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
綜上所述,教育學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源」與「流」的關系問題。教育學發展的「源」在教育實踐。教育實踐不僅是教育理論的源泉,而且是檢驗教育理論正確與否的標准。但當某一教育理論形成以後,就成為影響以後教育思想發展的「流」,成為現成的思想體系,反過來指導教育實踐的發展。任何教育實踐總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來進行的;經過實踐,最後對原有的教育理論作補充、修改或者突破,以至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論,而提出新的思想體系。教育學就是在這樣的實踐和理論相互作用、不斷反復而螺旋式上升和發展著。也可以說,教育學是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這種互動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學科教育都好幾年了,不算是今年新興起的。如果你想當老師,學科教育就很適合。
⑶ 根據染色體學說發展起來的學科是什麼
細胞遺傳學
【發展歷程】
19世紀末,孟德爾定律被重新發現後不久,美國細胞學家薩頓和德國實驗胚胎學家博韋里各自在動植物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現了染色體行為與遺傳因子行為之間的平行關系,認為孟德爾所設想的遺傳因子就在染色體上,這就是所謂的薩頓—博韋里假說或稱遺傳的染色體學說。
在1901~1911年間美國細胞學家麥克朗、史蒂文斯和威爾遜等先後發現在直翅目和半翅目昆蟲中雌體比雄體多了一條染色體,即 X染色體,從而揭示了性別和染色體之間的關系。
1902~1910年英國遺傳學家貝特森等把孟德爾定律擴充到雞兔等動物和香豌豆等植物中,並且創造了一系列遺傳學名詞:遺傳學、同質結合、異質結合、等位基因、相引和相斥等,奠定了孟德爾遺傳學的基礎。
從1910年到20年代中期,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布里奇斯和斯特蒂文特等用果蠅作為研究材料,用更為明確的連鎖和交換的概念代替了相引和相斥,發展了以三點測驗為基礎的基因定位方法,證實了基因在染色體工作線性排列,從而使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得以確立。細胞遺傳學便在這一基礎上迅速發展。
早期的細胞遺傳學著重研究分離、重組、連鎖、交換等遺傳現象的染色體基礎以及染色體畸變和倍性變化等染色體行為的遺傳學效應,並涉及各種生殖方式如無融合生殖、單性生殖以及減數分裂驅動等方面的遺傳學和細胞學基礎。以後又衍生出一些分支學科,研究內容進一步擴大。
⑷ 人類發展到今天一共創造了多少個學科,學科的定義是什麼,學科和學科之間的區別在哪裡,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本回答援引http://ke..com/view/145919.htmhttp://ke..com/view/3805.htm
學科定義:
:學術的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
學科是與知識相聯系的一個學術概念,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大知識系統(也有自然、社會、人文之三分說)內知識子系統的集合概念,學科是分化的科學領域,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概念的下位概念。指高校教學、科研等的功能單位,是對高校人才培養、教師教學、科研業務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
學科數量:
國家標准GB-T13745-2009依據學科研究對象、研究特徵、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目標等五個方面對學科進行分類,分成A自然科學、B農業科學、C醫葯科學、D工程與技術科學、F人文與社會科學五個門類,下設一、二、三級學科,共有58個一級學科。
據統計,當今自然科學學科種類總計約近萬種。
- 學科之間的區別約有三
1.研究的對象或研究的領域不同
2.理論體系,即學科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律等所構成的嚴密的邏輯化的知識系統不同。3.方法論,即學科知識的生產方式不同- 科學的定義: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
⑸ 各門學科都是怎麼發源來的
一、語文
第一、 文字和文字語言.沒有文字的產生就沒有語文教學產生的可能性.當然,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石,僅僅是因為它的這種對於語文教學的發生意義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它作為文字語言的記載和表達功能.正是因為文字的記載和表達功能,才有了文字的書寫、解讀等技能的教育的需要.
第二、 文字典籍.沒有文字典籍,就沒有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憑借和作為空間.我們拿什麼來教學生呢?難道就是教學生認字?古人發明字並不是唯字而已,而是為了用文字元號去反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因為有了文字典籍,才有了語言的文化,語文才有了寬廣的內涵,語文教學也才有了無限的作為空間.不正是因為語文教學的需要,孔子才編輯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儒家經典--《詩經》嗎?
第三、 社會的需要.語文教學,首先根源於社會的需要.文字的發明,文字經典的著述,都是因為社會的需要,也正是因為社會的需要,文字和文字經典需要代代相傳,這才有了語文教學.沒有社會的需要,就沒有文字的書寫、解讀等技能的社會性,也就沒有教育的社會意義,當然也就不能形成語文教學.
二、數學
人類在蒙昧時代就已具有識別事物多寡的能力.原始人在採集、狩獵等生產活動中首先注意到一隻羊與許多羊、一頭狼與整群狼在數量上的差異.通過一隻羊與許多羊、一頭狼與整群狼的比較,就逐漸看到了一隻羊、一頭狼、一條魚、一棵樹等等之間存在著某種共通的東西(即它們的單位性).當對數的認識變得越來越明確時,人們感到有必要以某種方式來表達事物的這一屬性,於是導致了記數.最終隨著人類實踐的頻繁和知識的積累產生了數學。
三、物理
物理在古代是沒有單獨的學科的.是包含在哲學中的,如我國古代的墨子就曾經研究過光的直線傳播的問題.(小孔成像).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都可以說是哲學家,直到近代才有獨立的物理學科.
四、生物
在自然科學還沒有發展的古代,人們對生物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迷惑不解,他們往往把生命和無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沒有聯系的兩個領域,認為生命不服從於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不少人還將各種生命現象歸結為一種非物質的力,即「活力」的作用。這些無根據的臆測,隨著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被拋棄,在現代生物學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20世紀特別是40年代以來,生物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的成就,逐漸發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人們已經認識到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態。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系統,生命現象就是這一復雜系統中物質、能和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包括復雜的生物大分子;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生產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製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而不排放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⑹ 促使獨立的科學史學科形成的是誰
一、促使獨立的科學史學科形成的是喬治.薩頓。
二、喬治.薩頓簡介:
在薩頓之前,科學史自身雖然已有很長的發展歷程,但卻還沒有作為一門獨立的、職業化的學科而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薩頓通過一生的努力,以其業績奠定了科學史學科的基礎:創辦了重要的科學史刊物;確立了這個學術領域的獨立性;建立了以學科為基礎的學會;為科學史領域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一般性的綜述、高級的專著以及教學手冊,並建立起科學史的教學體系。總之,人們經常把薩頓看作是當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但是,作為一位科學史家,薩頓的人文色彩是相當濃厚的,早期的教育使薩頓對於文學、藝術和哲學都有很濃厚的興趣,這種背景這不僅反映在自己後來的科學史研究工作和活動中,甚至於也反映在對女兒的影響中。
⑺ 為什麼要學習一門學科的起源和發展
在我看來就是了解一下發展史,遇人可以 裝逼 其餘作用還沒體會到
但是發展規律可以統籌一下全局,能不能,看個人了
⑻ 考古這個學科是怎麼興起和發展起來的
首先從西方來講,最早源於歐洲貴族圈,大概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樣子,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而庄園主們有地、有錢,又有時間,他們就在自家莊園挖寶,這樣逐漸在歐洲形成一門學科。
其次從中國來講,真正意義的考古學開始於20世紀初,當時的史學界流行疑古思潮,就是說自商代以前的歷史都是後代人瞎編的,純粹是假的。當然有人反對這一觀點,於是就有人提出唯有考古學才能解決這一爭論。也就在那個時候,西方的學科思維也逐漸被中國學者接收,中國考古學也就應運而生了。
⑼ 近代科學包括哪些學科
是一個逐步分解的過程
15世紀下半葉,西歐封建社會內部逐漸形成和發展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開始了人類社會的一個新時代.近代科學技術即誕生於此時.它經歷了400年的發展,於19世紀末終結.
和古代人們把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的方法不同,近代科學把自然界劃分為不同的領域和側面,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逐步形成了以研究某一類自然現象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各門學科.近代科學與古代科學的另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它依靠科學實驗來檢驗和發展科學理論,而不像古代學者那樣只是依靠直觀和哲學思辨對自然界提出種種猜測.科學實驗是把自然現象從實際的自然過程或生產技術實踐中抽取出來,在人為的控制下加以研究,它是近代自然科主學賴以發展的一個最直接、最切近的基礎.
和古代科學的發展主要依賴學者的潛心研究,而技術的進步則主要依賴工匠的嫻熟技巧,科學和技術兩相分離的狀況不同,近代科學與技術從開始相互聯系,逐步走向密切結合.一方面,科學越來越自覺地以技術上的要求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並給技術的發展指出方向;另一方面,技術上的進步也為科學發展提供日益精確的測試手段和實驗裝備.近代技術在自然科學的指導和椎動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實現了兩次技術革命,大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近代科學技術產生的社會條件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在歐洲出現了航海探險活動、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這些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一)近代科學革命
近代科學革命是以哥白尼創立日心說為開端.哈維發現血液循環是這場革命的一個重要標志.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宣告了近代科學革命的成功.
1.哥白尼日心說
2.哈維血液循環理論
3.牛頓力學體系
(二)近代數學的發展
古代數學在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等學科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尤其是幾何學已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這些都是研究常量的數學.從16世紀開始常量數學逐步向變數數學發展,於17世紀創立了解析幾何、微積分和概率論.18世紀這些新的學科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分支學科.代數學的方程論也取得了顯著進展.19世紀是近代數學大發展的世紀,微積分的理論基礎被精確化,代數學進入到抽象代數的新階段,並且誕生了非歐幾何學.與古代數學主要追求理性上的滿足不同,近代歐洲數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描述客觀現象的規律以及其他實用上的需要,數學與科學技術研究,與解決生產問題的關系更為密切了.
1.解析幾何和微積分的創立
2.概率論的產生和發展
3.代數學的發展
4.非歐幾何學的出現
{三)近代物理學的發展
除力學的發展狀況已如上文所述之外,近代物理學的主要成就表現在熱學、電磁學和光學的發展上.
1.熱學的發展
2.電磁學的發展
3.光學的發展
(四)近代化學的發展
16力18世紀,由於波義爾和拉瓦錫等人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化學作為一門科學從煉金術和化學工藝中脫胎出來.19世紀,原子-分子學說的創立和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是化學理論發展上的重大成就,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等分支學科的建立標志著化學科學的成熟.
1.化學科學的確立
2.原子-分子學說的創立
3.元素周期律的發現
4.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的建立
(五)近代生物學的發展
生物學在16力18世紀基本上是屬於收集材料的經驗科學,主要的成就在生物分類學方面.19世紀是近代生物學的發展時期,出現了不少新的理論、新的學科,其中突出的有細胞學說、微生物學和生物進化理論.
1.生物分類學的發展
2.細胞學說的創立
3.微生物學的建立
4.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創立
(六)近代天文學的發展
16~17世紀哥白尼日心說的創立,以及開普勒、牛頓等人在天體力學上的成就已如前述.18~19世紀天文學取得了重大進展,主要成就有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的探討、太陽系和銀河及恆星現象觀測研究的一系列新發現和新成果,以及天體物理學的興起等.
1.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的星雲假說的提出
2.太陽象研究的新成果
3.對恆星和銀河採的研究
4.天體物理學的興起
(七)近代地學的發展
在古代就已形成的地理學是地學中發展最早的學科.近代地學以地球的岩石圈為主要研究對象,形成了綜合性學科一一地質學.地質學一些不同學說觀點之間的爭論,對這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地質學各分支的形成
科學的地質學是18世紀後期才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系列研究不同側面的地質現象的分支學科的綜合.
(1)地層學
(2)地槽學說
(3)礦物學和岩石學
(4)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
2.近代地質學的一些爭論
(1)岩石成因的水成論與火成論之爭
(2)地殼運動變化的災變論與漸變論之爭
三、近代技術進步與產業革命
從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歐洲經歷了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在此期間鋼鐵冶煉、化工、內燃機等各項技術也都有顯著進步和重大發明.技術革命和技術的全面進步導致生產體系的重大變革,引起社會生產 力發展的飛躍,從而產生了近代產業革命.
(一)蒸汽技術革命
(二)電力技術革命
(三)其他技術進步
1.技術革命直接導致的新技術
2.鋼鐵冶煉技術
3.內燃機技術
4.化工技術
(四)近代產業革命
在近代史研究上,人們通常把蒸汽技術革命引起的生產體系的重大變革,實現從手工業到機器工業的轉變,稱作為產業革命或工業革命.近年來學術界傾向於把電力技術革命帶來的新的經濟飛躍也算在產業革命的進程中,作為這一進程的第二階段.
產業革命起始於最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從18世紀80年代起,在新興的棉紡織業中,工匠們相繼作出織布機和紡紗機的重大改進和發明.機器效率的提高和大量使用造成了動 力的緊張,瓦特改進的蒸汽機解決了這個矛盾.到80年代,蒸汽動力已在紡織行業普遍使用,同時也向社會其他生產行業擴展.蒸汽動力機器生產的普遍化又推動了鋼鐵冶煉、機器製造、交通運輸等產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新的工業生產體系.繼英國之後、法、德、美等國也進入了機器製造代替手工生產的時期,從19世紐30年代開始,產業革命浪潮遍及歐美各國.
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電力技術革命使得歐美的產業革命繼續深化,並且又一次地給這一時代的生產體系帶來了革命性變革.電機、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使得生產製造和交通運輸部門各類傳統產業獲得了新的發展z電 力、電器、電訊,以及汽車製造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蒸汽機時代生產體系的性質,使原有生持體系從資本密集型向著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
產業革命是技術革命的經濟後果.由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導致的近代產業革命整個地改變了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的技術基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帶來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繁榮,也加劇了資本的自由競爭.近代產業革命還對20世紀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⑽ 什麼是學科前沿
前沿是學科發展的關鍵,研究和解決前沿領域的問題,既可以帶動學科內其他相關問題的解決,又可將學科向前推進,取得更大的發展。
判斷准則:
1、具有重要基礎文獻集合。
2、存在主要研究問題共識。
3、在國際前沿有進展活力。
(10)興起的學科擴展閱讀:
各學科前沿技術
1、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將成為21世紀引發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正在引領生物技術向系統化研究方向發展。
2、信息技術將繼續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適計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發展。納米科技、生物技術與認知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將促進基於生物特徵的、以圖像和自然語言理解為基礎的「以人為中心」的信息技術發展,推動多領域的創新。
3、新材料技術將向材料的結構功能復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和使用過程綠色化發展。突破現代材料設計、評價、表徵與先進制備加工技術,在納米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納米材料與器件,開發超級結構材料、新一代光電信息材料等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