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嘔心瀝血
從小奚奴(僮僕)的「從」。讓小僮僕跟從,使動用法。
㈡ 求文言文助讀171嘔心瀝血譯文
文言文助讀來171嘔心瀝血自原文:
李賀字長吉,……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譯文:
李賀,字長吉,長得單薄削瘦,雙眉相連,手指很長,能快速寫出詩文來。每天清晨太陽剛剛初升時,就騎著一頭瘦弱的驢子,帶著一個小書童,背著又古又破的絲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絲囊中。不曾有過先確定題目再寫詩的事,就像別人按題目牽強附會寫作那樣。等到晚上回來,就整合成一首詩。若非大醉時或吊喪的日子他都是這樣,每天到母親處探望也顧不得問候一聲。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這個孩子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啊!」
㈢ 《嘔心瀝血》里「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什麼意思
意思是:不曾有過先確定題目再寫詩的事,就像別人按題目牽強附會寫作那樣。
「嘔心瀝血」常用來形容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窮思苦索,費盡心血。
一、原文
李賀字長吉,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距驢,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爾!」
二、譯文
李賀,字長吉,長得單薄削瘦,雙眉相連,手指很長,能快速寫出詩文來。每天清晨太陽剛剛初升時,就騎著一頭瘦弱的驢子,帶著一個小書童,背著又舊又破的絲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絲囊中。
不曾有過先確定題目再寫詩的事,就像別人按題目牽強附會寫作那樣。等到晚上回來,就整合成一首詩。若非大醉時或吊喪的日子他都是這樣,每天到母親處探望也顧不得問候一聲。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這個孩子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啊!」
三、出處
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
(3)文言文嘔心瀝血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晚唐詩人李商隱作品,描寫了中唐詩人李賀的相貌、作詩的習慣、臨死時的傳說,表達了作者對李賀的敬佩及對其早逝的惋惜。
二、作品賞析
本文在構思布局上也是較為特別的,全篇以一「奇」字貫之;首段以杜牧為李賀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狀長吉之奇甚盡」,以杜牧言李賀「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賀之「奇」。隨後又提到李賀姊「語長吉之事尤備」,以杜牧序和李賀姊之言點出文中李賀事的由來。
三、作者簡介
李商隱(公元813—858),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溪(豀)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邠國公杜悰的表兄弟。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下轄沁陽市、博愛縣),生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19歲因文才深得牛黨要員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
㈣ 嘔心瀝血文言文李賀是怎樣書記寫作素材
《嘔心瀝血》文言文中記載,李賀每天清晨太陽剛剛初升時,就騎著一頭瘦弱的驢子,帶著一個小書童,背著又古又破的絲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絲囊中,這樣搜集素材。
㈤ 嘔心瀝血的翻譯(高中文言文助讀上噠)
李長吉長得纖瘦,雙眉相連,長手指,能苦吟詩,能快速書寫。常常帶著一個小書童,騎著弱驢,背著又古又破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寫下來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來,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說:「這個孩子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啊!」.
給點補充:「嘔心瀝血」的來歷
「嘔心瀝血」常用來形容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窮思苦索,費盡心血。這個四字成語很有趣,兩個字來自詩人李賀的故事,另兩個字出自文學家韓愈的詩歌,這樣組合而成的。此類組合的成語,在中文成語中並不很多。
「嘔心」見於《新唐書·李賀傳》。中唐時期的李賀是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從小就喜歡寫詩,一生中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李賀寫詩注重考察和寫實,他不喜歡先立個題目再冥思苦想,而是常常到處游覽,見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題材,便立刻動手記寫下來作為資料,然後才將詩歌素材在家集寫成篇。所以,李賀每日早晨起床後,就拉出小毛驢騎上去,讓書童帶好書囊布袋,出外四處周遊。隨時看到什麼便寫成詩句,放入書囊中。
知兒者,非母莫屬。李賀的母親知道兒子勤奮的創作習慣,更了解孩子身體很差,當然心疼得很。每天李賀一回家,媽媽就檢查他的書囊。當發現兒子書囊中存放著太多詩句紙片時,便關切地嗔怪:「這孩子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原文是「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瀝血」是韓愈《歸彭城》詩中用語。原詩寫道:「刳(粵語和普通話都讀作『枯』)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意思是割下肝來作紙,滴出血液作墨汁,書寫詩文。
人們把「嘔心」和「瀝血」合在一起,正好表達了費盡心思,用盡心血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