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機智善辯文言文翻譯

機智善辯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2 13:52:33

❶ 勸學文言文逐字翻譯

【原文】:
勸學
作者:荀況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左應為「車」,原字已廢除)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准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乾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乾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羅嗦;浮躁羅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迴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麼,在權利私慾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❷ 魏徵妙諫 文言文翻譯

房玄齡、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少監竇德素,問道:「北門最近建造什麼?」竇德素(將這件事)報告給了皇上。皇上大怒,責務房玄齡等(人)說:「你們只要管理南面衙門里的政事就行了,北門一個小規模建造,干你們什麼事呢?」房玄齡等下拜謝罪。魏徵向皇上進諫說:「我不知道陛下為什麼責務房玄齡等人,房玄齡等人有什麼可謝罪的。房玄齡等人作為陛下的助手和耳目,對於朝廷內外的事情難道有不應該知道的嗎?如果所要建造的工程是合理的,就應該幫助陛下建成它;(如果)不合理的,就應當請求陛下制止它。向有關官吏打聽一下,從道理上講是應該的。不知道他們犯了什麼罪而受到責備,也不知道他們犯了什麼罪而要道歉。」皇上對此非常慚愧。

❸ 魏微敢諫文言文翻譯

【原文】
魏徵狀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人主意①,每犯顏苦諫②。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為霽威③。嘗言於上④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⑤,外皆嚴⑥裝已畢,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實有此心,畏卿嗔⑦,故中輟耳。」上嘗得佳鷂⑧,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不已,鷂竟死懷中。(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注釋】
① 回人主意:使國君的主意改變;人主,國君。
② 犯顏苦諫:冒犯皇上的臉色極力規勸。
③ 霽(Jì)威:收斂威勢。
④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⑤ 南山:終南山,在今陝西境內。
⑥ 嚴:盛。
⑦ 畏卿嗔(chēn):怕你批評。
⑧ 鷂:鷹的一種。
【譯文】魏徵的形體容貌不超過中等人,然而有魄力與謀略,善於使皇上改變主意,往往冒犯(皇上的)臉色而竭力規勸。有時碰上皇上發怒,魏徵神態臉色不變,皇上也因此收斂了威勢。他曾經對皇上說:「有人說皇上要到南山(去游樂),宮外都盛裝完畢,可最終不出發,什麼原因呢?」皇上笑著說:「開始確有這心意,(但是)怕你批評,所以中途停止了。」皇上曾經得到一隻極好的鷂鷹,自己放在手臂上(欣賞),遠遠地看見魏徵進來,(便把鷂鷹)藏在胸懷中,魏徵(故意)不停地稟報事情,鷂鷹最終死在皇上的懷中。

❹ 關於晏子機智善辯的文言文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bīn )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zī )三百閭(lǘ),張袂(mèi )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乎?」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 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裝句)?」左右對曰:「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 何為者也?』對曰『 齊人也。』王曰『 何坐(倒裝句)?』曰:『 坐盜 。』」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hān),吏二縛(fù)一人詣王。王曰:「 縛者曷為者也(倒裝句)?」對曰:「 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 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 嬰聞之,橘(jú)生淮(huái)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王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guǎ)人反取病焉(yān) 。」

晏子辭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飽,晏子亦不飽。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過也。」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晏子辭。三致之,終再拜而辭曰:「嬰之家不貧,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遊,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嬰之家不貧也。嬰聞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於民,是為筐篋之藏也,仁人不為也;進取於君,退得罪於士,身死而財遷於它人,是為宰藏也,智者不為也。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於中,免矣。」
景公謂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不辭而受,子辭之何也?」晏子曰:「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晏子諫景公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飢寒者。令所睹於途者,無問其鄉;所睹於里者,無問其家;偱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諫殺燭鄒
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殺之。晏子曰: 「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於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 ,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 。公曰 :「勿殺,寡人聞命矣 。」

晏子使吳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於辭、習於禮者也。」命儐者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於吳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於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後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希望樓主滿意~

❺ 文言文翻譯。譚綸,字子理,宜黃人。綸沉毅知兵。

譚淪,別字子理,宜黃人士。譚綸沉著有毅力通曉兵法。當時東南方的倭寇為患已經四年了。朝廷商議訓練民兵來打抵抗倭寇。參將戚繼光請求訓練這些人三年時間再來徵用他們。譚綸也訓練數千兵。頒布約束部隊紀律的法令。從裨將到下屬之間一層層管制。部隊分配已經明確,進攻撤退整齊統一。倭寇進犯柵浦,譚綸親自帥兵攻打倭寇。連續打了三場勝仗。倭寇又從松門、澶湖進攻,侵掠周邊的六個縣。繼續進攻圍攻台州。倭寇沒有攻下台州而撤兵。轉移方向侵掠仙居、臨海,譚綸幾乎將倭寇全部擒獲並斬殺。譚綸被陞官為海道副使,加緊招募浙東的子弟來訓練他們。這時戚繼光訓練兵馬的時間到了限期。譚綸於是收納他的部隊來調用。外來的兵法休整不再調用。倭寇從象山突擊台州,譚綸連續在馬崗、何家兩個地方打敗倭寇。接著又和戚繼光一起在葛埠、南灣打敗倭寇。譚綸加封為右參政。因為被誣蔑而離職。

本人自己翻譯的,要是覺得可以,請採納,謝謝

❻ 晏子使楚(文言文)翻譯

原文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本文簡要概括(同上)注釋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和外交家。
習辭:善於辭令,很會說話。
何以也:用什麼方法呢?
楚王聞之,之:代詞:這個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詞: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興時。
為:於。
何坐:犯了什麼罪。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別國。後面的兩個使字,一個作名詞即使者,一個作動詞即委派。
短:長短,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動詞用,就是請的意思。
儐者:儐,音賓。儐者,就是專門辦理迎接招待賓客的人。
臨淄:淄,音資。臨淄,地名,古代齊國的都城,在現今山東省。
閭:音驢,古代的社會組織單位,二十五戶人家編為一閭。三百閭,表示人口眾多。
袂:音媚,就是衣袖。
踵:音種,就是人的腳後跟。
命:命令,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張,這里是規矩、章程的意思。後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國君。
不肖:不才。
謂左右曰 謂……曰:對……說
吏二縛一人詣王 縛:捆綁 詣:到(指到尊長那裡去)
習辭者 習:熟練 辭:言辭
今方來 方:將要
嬰聞之,之:代詞:這樣的事
何坐 坐:犯罪 6、坐盜 盜:偷竊
通假字:
1縛者曷為者也 曷通何,什麼 2、人非所與熙也 熙通嬉,開玩笑
「淮南」是指:淮河以南,喻體就是「齊國」
古今異義詞
1、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其實:古義:它的果實 今義:實際上
2、謂左右曰,左右,古義:近侍 今義:左右表方位
3、反取病焉,病,古義;辱 今義;疾病 人物形象晏子:機智善辯,沉著冷靜,不卑不亢,以牙還牙,將計就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善於外交,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聰明機智。不辱使命
楚王:自作聰明,仗勢欺人,傲慢無禮,想侮辱齊國,大度,知錯能改。高傲自大 [編輯本段]簡介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嬰,字平仲,春秋時期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聰明機智。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庄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❼ 文言文 何妥善辯 的意思

原文:何妥少機警,八歲游國子學。助教顧良戲之曰:「汝姓何,是荷葉之荷?為河水之河?」妥應聲答曰:「先生姓顧,是眷顧之顧?為新故之故?」眾咸異之。

翻譯:

何妥小時候就很聰明,他八歲的時候到(中國古代的)教育管理機關游學。他的導師顧良對他開玩笑說:「你姓何,是荷葉的荷還是河水的河?」何妥馬上回答道:「先生姓顧,是眷顧的顧還是新故的故?」眾人都對何妥的回答感到吃驚。

何妥的行為,既巧妙的回答了問題,又將問題給轉這給了導師,但又不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可從此看出何妥的聰明善辯。

(7)機智善辯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何妥善辯》出自《隋書》

《隋書》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制度為後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包括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等十志。敘述了自漢至隋凡六百年中國書籍之存亡、學術之演變,是對中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也是對中國學術文化史的一大貢獻。

《隋書·經籍志》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中國以後的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為後世遵用達一千餘年。《隋書》十志雖成於眾手,但作者都是學有所長的專家,因此它的內容豐富、充實。在正史書志中,一直享有較高的聲譽。

❽ 直言敢諫的文言文翻譯

直言諍友

吳大司馬呂岱卒,年九十六。始岱親近吳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賜巾韝與共言論,後遂薦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壯,好直言,岱時有得失,原輒諫爭,又公論之;人或以告貸,岱嘆曰:「是我所以貴德淵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元,呂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復與何過!」談者美之。
譯文:
吳國大司馬呂岱去世,終年九十六歲,起初,呂岱親近吳郡人徐原,徐原慷慨大方而有才志,呂岱知道他能夠取得成就,就賜與他巾幘、單衣等庶人穿戴的禮服,並與他一起交談,後來就推薦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性情忠厚豪放,喜好直言,呂岱有時出現失誤,徐原就直言進諫爭辯,又公然在眾人之中議論;有人告訴了呂岱,呂岱感嘆地說:「這是我所以看重徐原的原因。」徐原死時,呂岱哭得十分哀痛,說:「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從何處聽人指出我的錯誤?」談論的人十分贊美這件事。

❾ 文言文翻譯,全部,謝謝

  1. 他主持處理陳皇後巫蠱案件時,深入追究同黨。於是漢武帝認為他有辦事能力,逐步提拔他當了太中大夫。

  2. 他所處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酷的監史去辦理;要是皇上想寬恕的,他就交給執法輕而公平的監史去辦理。

  3. 張湯雖做了大官,自身修養很好,與賓客交往,同他們喝酒吃飯。



附全文《漢書--張湯傳》及翻譯:


原文


張湯者,杜人也。其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而鼠盜肉,其父怒,笞湯。湯掘窟得盜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父死後,湯為長安吏,久之。

周陽侯始為諸卿時,嘗一系長安,湯傾身為之。及出為侯,大與湯交,遍見湯貴人。湯給事內史,為寧成掾。以湯為無害,言大府,調為茂陵尉,治方中。

武安侯為丞相。征湯為史,時薦言之天子,補御史,使案事。治陳皇後蠱獄,深竟黨與。於是上以為能,稍遷至太中大夫。與趙禹共定諸律今,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已而趙禹過為中尉,徙為少府,而張湯為廷尉;兩人交歡。而兄事禹。禹為人廉倨。為交以來,舍毋食客。公卿相送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意而已。見文法輒取,亦不復案,或官屬明罪;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始為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之屬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已心內雖不合。然陽浮慕之。

是時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附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沒。奏讞疑事,必預先為上分別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讞決法廷尉(廣屯)令,楊主之明。奏事即譴,湯應謝,鄉上意所便。必引正、監、掾史賢者。曰:「固為臣議。如上大臣。臣弗用,愚抵於此。」罪常釋。問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為此奏,乃正、監、掾史某為之。」其欲薦吏,揚人之善蔽人之過如此。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戶羸弱,時口言,雖文致法,上財察,於是往往釋湯所言。湯至於大吏,內行修也,通賓客飲食。於故人子弟為支及貧昆弟,調護之尤厚。其送請諸公,不避寒暑。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然得此聲譽。而刻深支多為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丞相弘數稱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皆窮根本。嚴助及位被,上欲釋之。湯爭曰:「僅被本畫反謀,而助親幸出入禁闥爪牙臣,乃文私諸侯如此,弗誅,後不可治。」子是上可論之,其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多此類。於是湯益尊任,遷為御史大夫。

會渾邪等降,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仰給縣官,縣官空虛。於是丞上指,請造白金及五缽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個,釒且豪強並兼之家,舞文巧低以輔法。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於湯。百姓不安其生,騷動,縣官所興,未獲其利,奸吏並侵漁,於是痛繩以罪。則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成指湯。湯嘗病,天子至自視病,其隆貴如此。

匈奴來請和親,群臣議上前。博士狄山曰:「和親便。」上問其便,山曰:「兵者凶器,未易數動。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結和親。孝惠、高後時,天下安樂。及孝文帝敘事匈奴,北邊蕭然苦兵矣。孝景時,吳楚七國反,景帝往來兩宮間,寒心者數月。吳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實。今自陛下舉兵擊匈奴,中國有空虛,邊民大困貧。由此觀之,不如和親。」上問湯,湯曰:「此愚儒,無知。」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湯乃詐忠。若湯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詆諸侯,別疏骨肉,使慕臣不自安。臣固知湯之為詐忠。」於是上作色田:「吾使生居一郡,能無使擄入盜乎?」曰:「不能。」曰:「居一縣?」對曰:「不能。」復曰:「居一障間?」山自度辯窮且下吏,曰:「能。」於是上遣山科鄣,至月余,匈奴斬山頭而去。自是以後,群臣震懾。

湯之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始湯為小史時,與錢通,及湯大吏,甲所以責湯行義過失,亦有烈士風。

湯為御史大夫七歲,敗。

河東人李文嘗與湯有卻,已而為御史中丞,恚,數從中文書事有可以傷湯者,不能為地。湯有所愛史魯謁居,知湯不平,使人上蜚變告文奸事。事下湯,湯治論殺文,而湯心知謁居為之。上問曰:「言變事縱跡安起?」湯詳驚曰:「此殆文故人怨之。」謁居病卧閭里主人,湯自往視疾,為謁居摩足。趙國以冶鑄為業,王數訟鐵官事,湯常排趙王,趙王求湯陰事。謁居嘗案趙玉,趙王怨之,並上書告:「湯,大臣也,史謁居有病,湯至為摩足,疑與為大奸。」事下廷尉。謁居病死,事連其弟,弟擊導官。湯亦治他囚導官,見謁居弟,欲陰為之,而詳不省。謁居弟弗知,怨湯,使人上書告湯與謁居謀,共變告李文。事不減宣。宣嘗與湯有卻,及得此事,窮競其事,未奏也。會人有盜發孝文園囗錢,丞相青翟朝,與湯約俱謝,至前,湯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當謝,湯無與也,不謝。丞相謝,上使御史案其事。湯欲致其文丞相見知,丞相患之。三長史皆害湯,欲陷之。

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庄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而湯乃為小變,跪伏使買臣等前。已而湯為廷尉,治淮南獄,排擠在助,買臣固心望。及湯為御史大夫,買臣以會稽守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數年,坐法廢,守長史。見西,湯坐床上,丞史遇買臣弗為禮。買臣楚士,深怨,常欲死之。王朝,齊人也,以術至右內史。邊通,學長短,剛暴強人也,官再至濟南相。故皆居湯右,已而失官,守長史,論體於湯。湯數行丞相事,知此三長史素貴,常凌折之。以故三長史合謀曰:「始湯約與君謝,已而賣君;今欲劾君以宗廟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湯陰事。」使吏捕案湯左田信等,曰湯且欲奏請,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與湯分之,及他奸事。事辭頗聞,上問湯曰:「吾所為,賈人輒先知之,益居其物,是類有以吾謀告之者。」湯不謝。湯又詳驚曰:「固宜有。」氵咸宣亦奏謁居等事,天子果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奪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簿為?」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遂自殺。

湯死,家產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他業。昆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訐惡言死,何厚葬乎!」載以牛車,有棺無棺,天子聞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盡案誅三長史。丞相青翟自殺。出田信。上惜湯,稍遷其子安世。


翻譯


張湯是杜縣人。他父親當長安縣丞,有一次出門去,張湯當時是小孩,父親就讓他在家看門。父親回家後,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對張湯發怒,用鞭子打了他。張湯掘開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沒吃完的肉,就舉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審問,記錄審問過程,反復審問,把判決的罪狀報告上級,並且把老鼠和剩肉取來,當堂最後定案,把老鼠分屍處死。他父親看到這情景,又看到那判決辭就象老練的法官所寫,特別驚訝,於是就讓他學習斷案的文書。父親死後,張湯就當了長安的官員,做了很長一段時間。 周陽侯田勝開始做九卿之官時,曾經被拘禁在長安,張湯盡其全力加以保護。待田勝出獄封了侯,與張湯密切交往,並把當朝權貴一一介紹給張湯,讓張湯同他們相識。張湯在內史任職,做寧成的屬官,因為張湯才華無比,寧成就向上級官府推薦,被調升為茂陵尉,主持陵墓土建工程。

武安侯田蚡當了丞相,徵召張湯做內史,經常向天子推薦他,被任命為御史,讓他處理案件。他主持處理陳皇後巫蠱案件時,深入追究同黨。於是漢武帝認為他有辦事能力,逐步提拔他當了太中大夫。他與趙禹一起制定各種法律條文,務求苛刻嚴峻,約束在職的官吏。不久,趙禹提升為中尉,又改任少府,而張湯當了廷尉,兩人友好交往,張湯以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趙禹。趙禹為人廉潔傲慢,當官以來,家中沒有食客。三公九卿前來拜訪,趙禹卻始終不回訪答謝,務求斷絕與知心朋友和賓客的來往,獨自一心一意地處理自己的公務。他看到法令條文就取來,也不去復查,以求追究從屬官員的隱秘的罪過。張湯為人多詐,善施智謀控制別人。他開始當小官時,就喜歡以權自謀私利,曾與長安富商田甲、魚翁叔之流勾結。待到了九卿之官時,便結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內心雖然同他們不合,但表面卻裝出仰慕他們的樣子。

這時,漢武帝正心向儒家學說,張湯判決大案,就想附會儒家觀點,因此就請博士弟子們研究《尚書》、《春秋》,他擔任廷尉史,就請他們評判法律的可疑之處。每次上報判決的疑難案件,都預先給皇上分析事情的原委,皇上認為對的,就接受並記錄下來,作為判案的法規,以廷尉的名義加以公布,頌揚皇上的聖明。如果奏事遭到譴責,張湯就認錯謝罪,順著皇上的心意,一定要舉出正、左右監和賢能的屬吏,說:「他們本來向我提議過,就象皇上責備我的那樣,我沒採納,愚蠢到這種地步。」因此,他的罪常被皇上寬恕不究。他有時向皇上呈上奏章,皇上認為好,他就說:「臣我不知道寫這奏章,是正、左右監、椽史中某某人寫的。」他想推薦官吏,表揚人家的好處,掩蔽別人的過失,常常這樣做。他所處理的案件,如果是皇上想要加罪的,他就交給執法嚴酷的監史去辦理;要是皇上想寬恕的,他就交給執法輕而公平的監史去辦理。他所處理的如果是豪強,則一定要玩弄法律條文,巧妙地進行誣陷。如果是平民百姓和瘦弱的人,則常常用口向皇上陳述,雖然按法律條文應當判刑,但請皇上明察裁定。於是,皇上往往就寬釋了張湯所說的人。張湯雖做了大官,自身修養很好,與賓客交往,同他們喝酒吃飯,對於老朋友當官的子弟以及貧窮的兄弟們,照顧得尤其寬厚。他拜問三公,不避寒暑。所以張湯雖然執法嚴酷,內心嫉妒,處事不純正公平,卻得到這個好名聲。那些執法酷烈刻毒的官吏都被他用為屬吏,又都依從於儒學之士。丞相公孫弘屢次稱贊他的美德。待到他處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謀反的案件,都能窮追到底。嚴助和伍被,皇上本想寬恕他們,張湯爭辯說:「伍被本來是策劃謀反的人,嚴助是皇上親近寵幸的人,是出入宮廷禁門的護衛之臣,竟然這樣私交諸侯,如不殺他,以後就不好管理臣下了。」於是,皇上同意對他們的判決。他處理案子打擊大臣,自己邀功的情況,多半如此。於是,張湯更加受到尊寵和信任,升為御史大夫。

正巧趕上匈奴渾邪王等投降漢朝,漢朝出動大軍討伐匈奴,山東遇到水澇和乾旱的災害,貧苦百姓流離失所,都依靠政府供應衣食,政府因此倉庫空虛。於是張湯按皇上旨意,請鑄造銀錢和五銖錢,壟斷天下的鹽鐵經營權,打擊富商大賈,發布告緡令,鏟除豪強兼並之家的勢力,玩弄法律條文巧言誣陷,來輔助法律的推行。張湯每次上朝奏事,談論國家的財用情況,一直談到傍晚,天子也忘記了吃飯時間。丞相無事可做,空占相位,天下的事情都取決於張湯。致使百姓不能安心生活,騷動不寧,政府興辦的事,得不到利益,而奸官污吏卻一起侵奪盜竊,於是就徹底以法懲辦。從三公九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都指責張湯。張湯曾經生病,天子親自前去看望他,他的高貴達到這種地步。

匈奴來漢朝請求和親,群臣都到天子跟前議論此事。博士狄山說:「和親有利。」皇上問他有利在何處?狄山說:「武器是凶險的東西,不可以屢次動用。高帝想討伐匈奴,被圍在平城,就和匈奴結成和親之好。孝惠、高後時期,天下安定快樂。待到孝文帝時,想征討匈奴,結果北方騷擾不安、百姓苦於戰爭。孝景帝時,吳、楚七國叛亂,景帝往來於未央宮和長樂宮之間,憂心了幾個月,吳楚七國叛亂平堅後,直到景帝去世不再談論戰爭,天下卻富裕殷實。如今自從陛下發兵攻打學努,國內因此而財用空虛,邊境百姓極為困苦。由此可見,用兵不如和親。」皇上又問張湯,張湯說:「這是愚蠢的儒生,無知。」狄山說:「我固然是愚忠,象御史大夫張湯卻是詐忠。象張湯處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用嚴酷的刑法,放肆地詆毀諸侯,離間骨肉之親,使各封國之臣自感不安。我本來就知道張湯是詐忠。」於是皇上變了臉色,說:「我派你駐守一個郡,你能不讓匈奴進京來搶掠嗎?」狄山說:「不能。」皇上說:「駐守一個縣呢?」狄山回答說:「不能。」皇上又說:「駐守一個邊境城堡呢?」狄山自己想到,如果辯論到無話回答,皇上就要把自己交給法官治罪,因此說:「能。」於是皇上就派遣狄山登上邊塞城堡。過了一個多月,匈奴斬下狄山的頭就離開了。從此以後,群臣震驚恐懼。

張湯的門客田甲雖是商人,卻有賢良的品行。張湯開始做小官時,他與張湯以錢財交往,待張湯當了大官,他責備張湯品德道義方面的過錯,很有忠義之士的風度。

張湯當了七年御史大夫,失敗了。

河東人李文曾經同張湯有嫌隙,以後他當了御史中丞,心中怨恨張湯,屢次從宮中文書里尋找可以用來傷害張湯的材料,不留餘地。張湯有個喜愛的下屬叫魯謁居,知道張湯對此心中不平,就讓人以流言向皇上密告李文的壞事,而這事正好交給張湯處理,張湯就判決李文死罪,把他殺了,他也知道這事是魯謁居乾的。皇上問道:「匿名上告李文的事是怎樣發生的?」張湯假裝驚訝地說:「這大概是李文的老朋友怨恨他。」後來魯謁居病倒在同鄉主人的家中,張湯親自去看望他的病情,替魯謁居按摩腳。趙國人以冶煉鑄造為職業,趙王劉彭祖屢次同朝廷派來主管鑄鐵的官員打官司,張湯常常打擊趙王。趙王尋找張湯的隱私之事。魯謁居曾經檢舉過趙王,趙王怨恨他,於是就上告他們二人,說:「張湯是大臣,其屬官魯謁居有病,張湯竟然給他按摩腳,我懷疑兩人必定一同做了大的壞事。」這事交給廷尉處理,魯謁居病死了,事情牽連到他的弟弟,就把他弟弟拘禁在導官署。張湯也到導官署審理別的囚犯,看到魯謁居的弟弟,想暗中幫助他,所以假裝不察看他。魯謁居的弟弟不知道這個情況,怨恨張湯,因此就讓人上告張湯和魯謁居搞陰謀,共同匿名告發了李文。這事交給減宣處理。減宣曾同張湯有嫌隙,待他接受了這案子,把案情查得水落石出,沒有上報。正巧有人偷挖了孝文帝陵園里的殉葬錢,丞相庄青翟上朝,同張湯約定一同去謝罪,到了皇上面前,張湯想只有丞相必須按四季巡視陵園,丞相應當謝罪,與我張湯沒關系,不肯謝罪。丞相謝罪後,皇上派御史查辦此事。張湯想按法律條文判丞相明知故縱的罪過,丞相憂慮此事。丞相手下的三個長史都忌恨張湯,想陷害他。

最初,長史朱買臣是會稽人,攻讀《春秋》。庄助讓人向皇帝推薦朱買臣,朱買臣因為熟悉《楚辭》的緣故,同庄助都得到皇上的寵幸,從侍中升為太中大夫,當權。這時張湯只是個小官,在朱買臣等面前下跪聽候差遣。不久,張湯當了廷尉,辦理淮南王案件,排擠庄助,朱買臣心裡本來怨恨張湯。待張湯當了御史大夫,朱買臣從會稽太守的職位上調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之中。幾年後,因犯法罷官,代理長史,去拜見張湯,張湯坐在日常所坐的椅子上接見朱買臣,他的丞史一類的屬官也不以禮對待朱買臣。朱買臣是楚地士人,深深怨恨張湯,常想把他整死。王朝是齊地人,憑著儒家學說當了右內史。邊通,學習縱橫家的思想學說,是個性格剛強爆裂的強悍之人。當官,兩次做濟南王的丞相。從前,他們都比張湯的官大,不久丟了官,代理長史,對張湯行屈體跪拜之禮。張湯屢次兼任丞相的職務,知道這三個長史原來地位很高,就常常欺負壓制他們。因此,三位長史合謀並對庄青翟說:「開始張湯同你約定一起向皇上謝罪,緊接著就出賣了你;現在又用宗廟之事控告你,這是想代替你的職位。我們知道張湯的不法隱私。」於是就派屬吏逮捕並審理張湯的同案犯田信等人,說張湯將要向皇上奏請政事,田信則預先就知道,然後囤積物資,發財致富,同張湯分臟,還有其他壞事。有關此事的供辭被皇上聽到了,皇上向張湯說:「我所要做的事,商人則預先知道此事,越發囤積那些貨物,這好象有人把我的想法告訴了他們一樣。」張湯不謝罪,卻又假裝驚訝地說:「應該說一定有人這樣做了。」這時減宣也上奏書報告張湯和魯謁居的犯法之事。天子果然以為張湯心懷巧詐,當面欺騙君王,派八批使者按記錄在案的罪證審問張湯。張湯自己說沒有這些罪過,不服。於是皇上派趙禹審問張湯。趙禹來了以後,責備張湯說:「皇上怎能不知道情況呢?你辦理案件時,被夷滅家族的有多少人呢?如今人家告你的罪狀都有證據,天子難以處理你的案子,想讓你自己想法自殺,何必多對證答辯呢?」張湯就寫信謝罪說:「張湯沒有尺寸之功,起初只當文書小吏,陛下寵幸我,讓我位列三公之位,無法推御罪責,然而陰謀陷害張湯的罪人是三位長史。」張湯於是就自殺了。

張湯死時,家產總值不超過五百金,都是所得的俸祿和皇上的賞賜,沒有其他的產業。張湯兄弟和兒子們仍想厚葬張湯,他母親說:「張湯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惡言誣告而死,何必厚葬呢?」於是就用牛車拉著棺材,沒有外槨。天子聽到這情況後,說:「沒有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的兒子。」就窮究此案,把三個長史全都殺了。丞相庄青翟也自殺。田信被釋放出去。皇上憐惜張湯,逐漸提拔他的兒子張安世。


熱點內容
幼兒英語口語培訓 發布:2025-07-13 08:37:47 瀏覽:292
2017全國數學文科二卷 發布:2025-07-13 07:49:17 瀏覽:155
水泥多久干 發布:2025-07-13 07:12:13 瀏覽:105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
自體脂肪填充哪裡好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74
幼兒園片段教學 發布:2025-07-13 02:47:43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