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改字文言文翻譯
1. 武則天改字翻譯
《武則天改字》翻譯
武帝喜歡改新字,又有許多禁忌。幽州有人名叫尋如意,上書寫到:「國」字中「或」字會擾亂天象,請把「武」字放在「口」中用來鎮壓它。武則天非常高興,下令馬上改字。
一個多月後,又有上書的人寫到:「武」後退在「口」中,與「囚」字沒有區別,很不祥。武則天吃驚,急忙下令再改字。後來孝和帝即位,果然將武則天幽禁在上陽宮。
《武則天改字》原文
武好改新字,又多忌諱。有幽州人尋如意上封雲:「國字中『或',或亂天象,請口中安『武'以鎮之。」則天大喜,下制即依。
月余有上封者雲:
「『武'退在口中,與囚字無異,不祥之甚。」則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為
「八方」字。後孝和(唐中宗李顯的謚號)即位,果幽則天於上陽宮。
(1)武則天改字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1] ),自名武曌(zhào)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智略過人,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十六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則天文字
2. 武則天改字這篇古文中武則天兩次改字的原因各是什麼
兩次改的都是國字,第一次有人說,國(國)字中有『或』,或在古文中意為有人,這個字就是有人擾亂天象,請在口中安『武』以鎮邪惡。第二次又有人說武在口中,與囚字無異,不祥之甚,於是又改。
3. 武則天改字文言文的翻譯
宋·宋敏求《武則天改字》白話釋義:
武帝喜歡改新字,又有許多禁忌。幽州有人名叫尋如意,上書寫到:「國」字中「或」字會擾亂天象,請把「武」字放在「口」中用來鎮壓它。武則天非常高興,下令馬上改字。
一個多月後,又有上書的人寫到:「武」後退在「口」中,與「囚」字沒有區別,很不祥。武則天吃驚,急忙下令再改字。後來孝和帝即位,果然將武則天幽禁在上陽宮。
原文:
武好改新字,又多忌諱。有幽州人尋如意上封雲:「國字中『或',或亂天象,請口中安『武'以鎮之。」則天大喜,下制即依。
月余有上封者雲: 「『武'退在口中,與囚字無異,不祥之甚。」則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為 「八方」字。後孝和(唐中宗李顯的謚號)即位,果幽則天於上陽宮。
(3)武則天改字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則天文字的歷史意義和應用價值,目前學者關注較少,主要是中國著名學者施安昌根據自己已有的研究基礎認為,可以「藉助新字,對武周時期和武周以後的歷史文物進行斷代和研究,如對敦煌和吐魯番文書的研究。
又如,對唐代傳入日本的《王勃詩序集》、《文館詞林》唐寫本殘卷的研究,對日本的平安時代空海撰書《益田池碑銘》和對韓國佛國寺釋迦塔藏《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的研究」,作為歷史時間坐軸的斷代研究,對於開拓則天文字的研究視角與思路而言,未嘗不是值得肯定的途徑。
則天文字的歷史意義主要在於其政治意義,即是武則天為維護、鞏固其統治而進行的文化專制的嘗試。盡管最後的實踐證明了這種嘗試是失敗的,但從新字的推廣過程及新字構造的用意來看,不難發現其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創設背景:
武則天在位期間年號變更之勤是其他帝王難以企及的,這是她迷信語言文字的表現。武則天造新字就是希望改字得以帝位永存、江山永固。
這批文字的創設目的與歷代皇帝的登基改元,制禮作樂,提倡斯文,以彰顯一代新人新氣象的傳統做法別無二致。事實上,則天文字的創制,不外是愚民政策的手段,不管是最初改元的十二文,還是「天授」的「授」字。
或因聖跡作證的「證聖」,以及重視疆域生民的「國」或「人」字,多少都含有政治意涵。而且,應用了武後新字的佛經《大雲經》疏文注釋,假神道以設教,刻意曲解經文文意而另賦新意,對疏通武則天登基稱帝遇到的政治阻力起到了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