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科目
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類社會 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回科學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真理性探索,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價值觀和社會集團的利益。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實踐的依賴,具體體現為社會實踐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促進和制約兩個方面。
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系統性科學,是科學地研究人類社會現象的模型科學。通常指研究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一個以社會客體為對象,包括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龐大知識體系。
區別之一是研究對象。人文科學,顧名思義是對「人」的研究。是對人類的文化遺產進行學習和研究,探求人的生存價值和生存意義。探究的主體是人和人的精神、文化、心理等。是對人和客觀事實的辯證關系進行學習研究。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人類社會和「人」的差別是很大的哦。不能理解想想我們個人和我們國家政黨之類的區別)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發展方向,組織形式等進行分析研究。像政治學、法學、經濟學都是社會科學。
區別之二是研究方法。對於人文科學,主要是意義的解釋和精神心靈的感悟,而社會科學與客觀事實的聯系就較大了。
② 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有什麼區別分別包括哪些學科
人文科學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其中包括人文科學)和思維科學是科學體系的三大支柱,是人們認知、維護、改善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工具。人文科學是指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類社會 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僅是一種真理性探索,而且還代表了一定的價值觀和社會集團的利益。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實踐的依賴,具體體現為社會實踐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促進和制約兩個方面。
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系統性科學,是科學地研究人類社會現象的模型科學。通常指研究社會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一個以社會客體為對象,包括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龐大知識體系。
③ 什麼是人文學科
人文學科是研究人本身或與個體的精神直接相關的文化世界的學問。人文類學科,是專指以人的情感、屬心態、理想、信仰、文化、價值等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大致可以包括語言學、歷史學、文學、哲學、宗教學、藝術等大的學科。
人文學科培養的專業人才,是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傳承者和創造者。人文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社會傳續人文知識的有力保證,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手段,是反思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方向的必要指南,同時,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文化基礎。人文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宏觀課題。
④ 人文學科都包括哪些學科
人文學科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
較廣義的"人文學科"則還可以包括諸如現代語言內和古典語容言、語言學、考古學、乃至含有人道主義內容並運用人道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
⑤ 人文學科的與科學的區別
人文學科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主要有三:
一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其目的都是要揭示對象的性質和規律、獲取關於對象的盡可能普遍的知識,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對象「是什麼」、「怎麼樣」以及「為什麼」等問題。與此不同,人文學科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獲取關於對象的知識,而是要探尋人的生存及其意義、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問題,並由此表達某種價值觀念和價值理想,從而為人的行為確立某種價值導向,其所要回答的主要是對象「應如何」的問題。可以說,科學是一種純粹的知識體系,一切科學都是一種「物學」;而人文學科則是建立在一定知識基礎上的價值體系,一切人文學科都是一種「人學」。比如說,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研究人,但它們只是把人當做一種既成的事實性存在即當做一種「物」來研究,致力於發現支配人這種事實性存在的種種規律,因而它們對人的研究與對別的存在物的研究並沒有本質的不同。與此不同,人文學科不是把人當成一種既成的事實性存在而是把人當作人即當作一種始終未完成的存在物來研究。可以說,科學研究和人文學科的研究都是要探尋某種東西,其中,科學研究所要探尋的是事實,如電子、人的生理特點或心理活動規律等等,它所要探尋的東西本身是確定可尋的,而一旦探尋到了這種東西,一項具體的實證科學研究即告完成;人文學科的情況則很不相同,它所要探尋的東西從一開始就註定是找不到的,或者說,先前的探尋者總是以為他們找到了而後來的探尋者卻認為他們並未完全找到。但是,這絲毫也無損於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也不在於它探尋的結果而在於探尋的過程。這是因為,人文學科所要探尋的東西是人的生存意義或人的價值,而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並不是現成地擺在什麼地方等待我們去發現,而是在人文學科的探尋過程中不斷地被開掘出來、不斷地生成著。正是通過對於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的永無止境的開掘和追問,人文學科不斷地從新的方面、新的高度展示出人不同於任何其他存在物的始終未完成狀態。
人文學科也要研究物、研究各種事實性存在的性質和規律,但它決不滿足於、決不止於發現對象的性質和規律,而總是要進一步追問如此這般的對象、對象如此這般的性質和規律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對人的價值及其實現有何意義。 對於科學與人文學科在致思方向上的區別,新康德主義弗萊堡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凱爾特曾作過說明。李凱爾特曾分析過文化科學(大體上相當於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的區別。他認為,因為要發現一般規律,所以自然科學在研究對象時總是致力於「抽象化」或「普遍化」,也就是說,它總是致力於把個別事實歸結為某種規律的作用和表現,並把特殊規律提升為一般規律,從而抽象出越來越普遍的規律。因此,用科學的眼光來看人,人必然被抽象為無差等的「類」。與此不同,文化學科在研究對象時則總是致力於「具體化」或「個別化」,它強調和珍視各種個別的東西、富有個性特色的東西、獨特的東西的價值,並藉此來開掘人的生存的豐富意義。文學、史學、哲學的研究都莫不如此,它們都是只有在表達了一種獨特的價值時才會受到人們的重視。
李凱爾特的上述看法是有道理的。其實,不僅自然科學的致思方向是「抽象化」或「普遍化」,而且社會科學的致思方向也是如此。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等社會科學學科都旨在發現支配某一社會生活領域的盡可能普遍的規律,並力圖用這種普遍規律去解釋個別的社會事件。在19世紀後期這些學科剛剛獨立的時候,為了獲得成為「科學」的入門券,這些學科甚至還不得不服從自然科學的「科學」標准,並大量借用自然科學的方法。20世紀以後,特別是當代以來,各門社會科學逐漸形成了與自己的獨特研究對象相適應的研究方法,但在致力於探索和發現支配本學科研究對象的普遍規律、獲取關於本學科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的普遍知識這一點上,卻沒有任何變化。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變化,那就是它們由於有了合用的、更有效的方法而比以往做得更好。總之,「抽象化」或「普遍化」與「具體化」或「個別化」,是一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在致思方向上的重要區別。
英國著名科學家和作家斯諾在他的名著《兩種文化》一書中分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對立和區別時,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科學文化的進步是誰都不會懷疑的,但人文文化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比如說,我們很難說我們今天比莎士比亞時代的人能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亞。這個問題的實質在於:人文學科在其歷史發展中是不是在不斷地進步著呢?顯然,這個問題是由人文學科獨特的致思方向引起的。我認為,就歷史上人文學科領域中的每一重要理論或思想都表達了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價值理想而言,它們在人類思想史上都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永遠不會過時;但就各門人文學科研究在不斷地從新的方面、新的高度開掘出人的生存意義、探尋到人的價值而言,各門人文學科又都在不斷地實現著歷史性的進步。 各門科學都以探尋對象的性質和規律、獲取關於對象的知識為己任,這樣一種旨趣決定了一切科學的思維方式都必然是實證的。比如說,你要探索金屬的導電性,要揭示水的沸點或冰點,要弄清商品流通和交換的規律等等,你就必須進行實證的研究,並用實驗或實證材料來說服人們相信你的研究結論。與此不同,人文學科的旨趣在於表達一定的價值觀念或價值理想,因而它的思維方式不可能是實證的,其中,尤其是哲學的思維方式是非實證的。人文學科中那些體現出某種人文精神的命題,往往看起來是一些事實命題(作為對事實的描述,事實命題的典型特點是可以用「A是P」的句式來表達),而實際上卻是一些價值命題(作為對某種價值觀念或價值理想的表達,價值命題的典型特點是可以用「A應該是P」的句式來表達)。例如,普羅塔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克羅齊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丹納的「藝術是一種既高雅而又通俗的東西」等等命題,都莫不如此。這些價值命題既不能從事實命題中推導出來,也不可能用經驗來予以驗證,它們都是非實證的。
當然,我們說一切科學的思維方式都是實證的,並不是說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實證性或可證實度都是一樣的。自然科學的命題都是價值中立的事實命題,它們原則上都是可實證的;與此不同,雖然社會科學的命題也是事實命題,但由於這些命題所意指的社會事物往往與研究者之間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利益關涉,因而這些命題在多數情況下並不完全是價值中立的,其實證性實際上比自然科學命題要低得多。不過,社會科學家們常常傾向於為他們所提出的社會科學命題的價值中立性作辯護,因為價值負荷的存在畢竟會損害社會科學命題的科學性,它們本身是社會科學命題不完善的表現。按照其總的旨趣和致思方向,社會科學命題必然會不斷地趨向於價值中立,不斷地提高其實證性或可證實度。
同樣,我們說人文學科的思維方式是非實證的,也並不意味著各門人文學科的思維方式都是一樣的。雖然各門人文學科的根本旨趣是相同的,都是要揭示人的生存意義、探索人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但它們的思維方式也是很不相同的。其中,文學和藝術是表達性或「顯示」性的,語言學和歷史學是理解性的,而哲學則是反思性的。
總之,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是很不相同的東西,將它們籠而統之地稱為人文社會科學、甚至將人文學科完全並入社會科學是很不恰當的。
⑥ 人文學科指的是什麼
人文學科的主幹就可以現成地用我們常說的「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來指稱,或者再加上藝術。較廣義的「人文學科」則還可以包括諸如現代語言和古典語言、語言學、考古學、乃至含有人道主義內容並運用人道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說句開玩笑的話,今天辨別大學文科中「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一個便捷的辦法是:文科中凡是不那麼實用、因而也不那麼賺錢、趨於冷門的學科大致就是「人文學科」了,而比較實用、賺錢和熱門的學科、例如經濟學、法學,則大致屬於「社會科學」。
下面試列舉一些「人文學科」的一般特徵,主要是在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比較(尤其是後者)中展開:
1、根源性:人文學科可以說是今天許多其他學科、尤其社會科學諸學科的母體,它們大多是近代以來從其分化出來的。
2、歷史性:與社會
科學相比,它主要是縱向的,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根基深厚,眼光長遠,這不僅對深入認識現代社會及其未來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認識人類的歷史本身亦是一自在的目的。
3、差異性:或者說聯系於各民族,各文明傳統的特殊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較注意探討普遍規則,而人文學科則與各民的特性緊密相關,它不僅有助於個人確立恰當的認同,也提醒人們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異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補。另外,人文學科還有一種聯系於個人的特殊性,它注重個別。
4、綜合性、貫通性:人文學科相對來說眼界廣闊,適用廣泛,它們不是太重視具體專業的界限(或者說本身是領域寬廣的專業),它著眼於培養通才,或者說使任何專業的人才都有一廣博的眼光和胸襟,有專業以外的知識和對文學、藝術、道德的較高鑒別力。
它尤其與語言文學有關,重視通才、通識、「君子不器」;或不為小器而正欲成大器,具有某種業余性,不僅中國古代的君子之學如此,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亦然。
5、經典性:人類現在公認的經典絕大部分可說是人文經典,而學習人文學科的主要方法也是親近大師,了解經典。
6、悟性:更重智慧而不是知識、定律。它不像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那樣注重普遍規律和累積知識,而是更注重一種智慧和能力的培養,更注重緊張和有創造性的探討過程而非固定的結論。它對個人的獨創性留有更浩大的空間和更多樣的表現形式。
7、非實用性:對外在物質條件和利益的某種獨立性和距離,人文學科一般不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那樣依賴實驗條件,物質條件,當然,另一方面,由於它並非直接實用的學科,它一般也不能給其學習者或從業者帶來直接的物質利益,但將帶來一種心靈的豐富和滿足。
⑦ 為什麼人文學科不能理解為文科
人文學科(humanities)這一名稱本身就是科學所界定的,是20世紀對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外的學科的簡便總稱。現代哲學是由科學形成時清除出來的東西界定的,其他現代人文學科則首先以古典語文學的形式出現,其後衍生出歷史、現代語言甚至藝術史。
人文學科的主幹可以現成地用人們常說的「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來指稱,或者再加上藝術。較廣義的「人文學科」則還可以包括諸如現代語言和古典語言、語言學、考古學、乃至含有人道主義內容並運用人道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辨別大學文科中「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一個便捷的辦法是:文科中凡是不那麼實用、因而也不那麼賺錢、趨於冷門的學科大致就是「人文學科」了,而比較實用、賺錢和熱門的學科、例如經濟學、法學,則大致屬於「社會科學」
⑧ 人文學科有哪些
較廣義的「人文學科」則還可以包括諸如現代語言和古典語言、語言學、考古學、乃至含有人道主義內容並運用人道主義的方法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說句開玩笑的話,今天辨別大學文科中「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一個便捷的辦法是:文科中凡是不那麼實用、因而也不那麼賺錢、趨於冷門的學科大致就是「人文學科」了,而比較實用、賺錢和熱門的學科、例如經濟學、法學,則大致屬於「社會科學」。 下面試列舉一些「人文學科」的一般特徵,主要是在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比較(尤其是後者)中展開: 1、根源性:人文學科可以說是今天許多其他學科、尤其社會科學諸學科的母體,它們大多是近代以來從其分化出來的。 2、歷史性:與社會 科學相比,它主要是縱向的,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根基深厚,眼光長遠,這不僅對深入認識現代社會及其未來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認識人類的歷史本身亦是一自在的目的。 3、差異性:或者說聯系於各民族,各文明傳統的特殊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較注意探討普遍規則,而人文學科則與各民的特性緊密相關,它不僅有助於個人確立恰當的認同,也提醒人們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異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補。另外,人文學科還有一種聯系於個人的特殊性,它注重個別。 4、綜合性、貫通性:人文學科相對來說眼界廣闊,適用廣泛,它們不是太重視具體專業的界限(或者說本身是領域寬廣的專業),它著眼於培養通才,或者說使任何專業的人才都有一廣博的眼光和胸襟,有專業以外的知識和對文學、藝術、道德的較高鑒別力。 它尤其與語言文學有關,重視通才、通識、「君子不器」;或不為小器而正欲成大器,具有某種業余性,不僅中國古代的君子之學如此,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教育亦然。 5、經典性:人類現在公認的經典絕大部分可說是人文經典,而學習人文學科的主要方法也是親近大師,了解經典。 6、悟性:更重智慧而不是知識、定律。它不像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那樣注重普遍規律和累積知識,而是更注重一種智慧和能力的培養,更注重緊張和有創造性的探討過程而非固定的結論。它對個人的獨創性留有更浩大的空間和更多樣的表現形式。 7、非實用性:對外在物質條件和利益的某種獨立性和距離,人文學科一般不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那樣依賴實驗條件,物質條件,當然,另一方面,由於它並非直接實用的學科,它一般也不能給其學習者或從業者帶來直接的物質利益,但將帶來一種心靈的豐富和滿足。
⑨ 什麼是人文學科
http://www.guoxue.com/
http://bbs.guoxue.com/
http://www.sinology.cn/
http://post..com/f?kw=%B9%FA%D1%A7
⑩ 人文學科價值何在
人文學科這一名稱本身就是科學所界定的,是20世紀對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外的學科的簡便總稱。現代哲學是由科學形成時清除出來的東西界定的,其他現代人文學科則首先以古典語文學的形式出現,其後衍生出歷史、現代語言甚至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