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B
小題1:B C
小題1:①不尊重別人的父母,也就等於不尊重自己的父母。②他治理地方政策寬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罰,百姓也不犯法。(4分。每句2分。有欠缺酌扣)
小題1:示例:司馬朗少年時即能從容應對質疑,初露才華;執政不靠刑罰而靠寬厚仁慈,百姓照樣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當軍隊出現瘟疫時,司馬朗能體恤下屬,親自為軍士送醫送葯。
⑵ 文言文《 司馬朗傳》的意思
原文譯注供參考: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
後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駭,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姦宄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抄①。
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雲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執以詣卓,卓謂朗曰:「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②,清除群穢,廣舉賢士,此誠虛心垂慮,將興至治也。威德以隆,功業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雖四關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此朗之所以於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里。到謂父老曰:「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③東黎陽。黎陽有營兵,趙威孫鄉里舊婚,為監營謁者,統兵馬,足以為主。若後有變,徐復觀望未晚也。」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咨,將家屬俱與朗往焉。後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熒陽及河內。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飢,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時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後遺薨望子洪嗣。
參考譯文: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地人。九歲時,有人直接叫他父親的名字,司馬朗說:「輕慢別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這個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歲時,通過通經考試成為童子郎,監考的人因為司馬朗身體健壯高大,懷疑他隱瞞了年齡,就訊問他。我的父族和母族,歷代人都長得個頭高大,我雖然年幼,卻沒有希望高攀的習性,少報年齡來求得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監考的人對他的話感到驚訝。
後來關東的軍隊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勢險要的地方,他打算遷居到溫地。司馬朗對李邵說:「唇齒相依的比喻難道只是指虞國和虢國嗎?溫和野王兩地也正是這樣;現在您離開那裡而居住到這里,只是躲避早上滅亡的時刻罷了。況且您是郡國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現在敵寇還沒有到來您就先遷走,依傍山地的各縣百姓必定發生騷亂,這樣就會動搖民心而成為違法亂紀的根源,我私下為郡內百姓的安危感到擔憂。」李邵沒有聽從他的勸告。沿山一帶的百姓果然發生騷亂,他們向內遷徙,有的還進行搶劫。
這時董卓遷移天子改都長安,董卓仍留在洛陽。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應當向西遷移,因為天下各地紛亂如雲,就派司馬朗帶著家屬返回本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來送到董卓那裡,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死去的兒子同歲,怎麼這樣辜負我!」司馬朗於是就說:「您憑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災難的機會,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這確實是您的虛心納下,殫精竭慮的結果。(這樣下去)將會出現興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勢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勛和業績因此顯著,然而戰爭災難一天天興起,各州郡紛亂不安,郊野四境之內,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他們拋棄了住房財產,到處流浪逃竄,雖然四面的關口設卡制止,對逃亡的人加重刑罰懲治,但仍然不能禁絕止息,這就是我憂愁不安的原因。」
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請求返回故鄉。他回到故鄉後對父老們說:「董卓犯上作亂,被天下人仇恨,這正是忠臣義士發奮有為的時候。我們郡和京城境界相連,洛陽城東面有成皋,北面毗連黃河,天下興起義兵的人們如果不能前進,那情勢必然使他們停留在這里。這里是軍隊四分五裂交戰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黎陽有軍營,趙威孫過去同我們鄉里有姻親,擔任監營謁者,統領軍隊,足可以做我們的首領。如果以後有變化,再慢慢觀望也不晚。」父老們留戀故土,沒有跟著司馬朗遷走的,只有同縣的趙咨,帶著家眷一起和司馬朗遷往黎陽。幾個月後,關東各州郡起兵,聚眾幾十萬人,都集結在滎陽、河內一帶。將領們不能統一行動,放縱士兵搶掠,百姓被殺死的近一半。過了很久,關東的兵散去,太祖和呂布在濮陽一帶相互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人回到溫地。這一年發生大飢荒,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裡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們,不因為是衰亂時期就放鬆學業。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當時四十七歲。
魏明帝即位之後,封司馬朗之子司馬遺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戶。司馬朗之弟司馬孚又將其子司馬望過繼給司馬朗,司馬遺去世之後,由司馬望之子司馬洪繼承其嗣。
⑶ 司馬朗傳(節選)文言文翻譯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地人。九歲時,有人直接叫他父親的名字,司馬朗說:「輕慢別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這個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歲時,通過通經考試成為童子郎,監考的人因為司馬朗身體健壯高大,懷疑他隱瞞了年齡,就訊問他。我的父族和母族,歷代人都長得個頭高大,我雖然年幼,卻沒有希望高攀的習性,少報年齡來求得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監考的人對他的話感到驚訝。
後來關東的軍隊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勢險要的地方,他打算遷居到溫地。司馬朗對李邵說:「唇齒相依的比喻難道只是指虞國和虢國嗎?溫和野王兩地也正是這樣;現在您離開那裡而居住到這里,只是躲避早上滅亡的時刻罷了。況且您是郡國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現在敵寇還沒有到來您就先遷走,依傍山地的各縣百姓必定發生騷亂,這樣就會動搖民心而成為違法亂紀的根源,我私下為郡內百姓的安危感到擔憂。」李邵沒有聽從他的勸告。沿山一帶的百姓果然發生騷亂,他們向內遷徙,有的還進行搶劫。
這時董卓遷移天子改都長安,董卓仍留在洛陽。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應當向西遷移,因為天下各地紛亂如雲,就派司馬朗帶著家屬返回本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來送到董卓那裡,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死去的兒子同歲,怎麼這樣辜負我!」司馬朗於是就說:「您憑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災難的機會,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這確實是您的虛心納下,殫精竭慮的結果。(這樣下去)將會出現興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勢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勛和業績因此顯著,然而戰爭災難一天天興起,各州郡紛亂不安,郊野四境之內,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他們拋棄了住房財產,到處流浪逃竄,雖然四面的關口設卡制止,對逃亡的人加重刑罰懲治,但仍然不能禁絕止息,這就是我憂愁不安的原因。」
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請求返回故鄉。他回到故鄉後對父老們說:「董卓犯上作亂,被天下人仇恨,這正是忠臣義士發奮有為的時候。我們郡和京城境界相連,洛陽城東面有成皋,北面毗連黃河,天下興起義兵的人們如果不能前進,那情勢必然使他們停留在這里。這里是軍隊四分五裂交戰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黎陽有軍營,趙威孫過去同我們鄉里有姻親,擔任監營謁者,統領軍隊,足可以做我們的首領。如果以後有變化,再慢慢觀望也不晚。」父老們留戀故土,沒有跟著司馬朗遷走的,只有同縣的趙咨,帶著家眷一起和司馬朗遷往黎陽。幾個月後,關東各州郡起兵,聚眾幾十萬人,都集結在滎陽、河內一帶。將領們不能統一行動,放縱士兵搶掠,百姓被殺死的近一半。過了很久,關東的兵散去,太祖和呂布在濮陽一帶相互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人回到溫地。這一年發生大飢荒,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裡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們,不因為是衰亂時期就放鬆學業。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當時四十七歲。
魏明帝即位之後,封司馬朗之子司馬遺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戶。司馬朗之弟司馬孚又將其子司馬望過繼給司馬朗,司馬遺去世之後,由司馬望之子司馬洪繼承其嗣。
⑷ 《司馬朗傳》翻譯
翻譯: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九歲的時候,有人說起他父親的字,司馬朗說:「不尊重別人的父母,也就等於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個人對他表示了歉意。十二歲的時候,通過經學考試,成為一名童子郎。因為司馬朗長得又高又壯,監考的官員懷疑他隱瞞了年齡,便盤問他。
司馬朗說:「我內外的親戚,歷來都長得高大。我雖然幼稚柔弱,卻沒有攀高依賴的習氣,折損年歲來謀求學業的成就,這不符合我的志向。」監考官對他的回答感到驚異。後來關東一帶黃巾軍起事,原來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縣,臨近險要的山區,打算遷徙到溫縣居住。
司馬朗勸說李邵道:「唇亡齒寒的道理,難道只限於春秋時的虞國和虢國嗎?溫縣與野王縣就是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現在您離開野王而遷居溫縣,只不過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卻不能把死期延緩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託著一郡人民的希望,現在賊寇還沒到您就要先離開。
原文: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
監試者異之。後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帶山之縣必駐,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姦宄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

(4)司馬朗傳文言文答案擴展閱讀
司馬朗的早年經歷:
司馬氏是漢末河內世族,司馬朗的祖父司馬俊官至潁川太守,父司馬防年輕時擔任地方官員,歷任洛陽令、京兆尹,年老之後轉任為騎都尉,他對司馬兄弟的管教相當嚴格,「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相處時態度很嚴肅。
司馬朗九歲時,有客人直接稱呼其父的字,司馬朗便對那人說:「輕慢他人的親長,就等於是不尊敬自己的親長。」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光和五年(182年),在司馬朗十二歲時,便通過經學考試而成為童子郎,但是當時的監考官覺得司馬朗身體高大強壯,懷疑他匿報年齡,便質問他。司馬朗回答說:「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來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
我雖然年輕幼弱,卻沒有急功近利向上層攀援的習氣,從而謊報年齡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監試官因此覺得司馬朗品行才能果然異於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