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文言文翻譯
全文翻譯。李廣的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李廣,曾率軍戰敗燕太子丹。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抗擊匈奴。因善於用箭,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升為漢中郎,以騎士侍衛皇帝。多次跟隨文帝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曾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劉邦)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為隴西都尉,不久升為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雖有功,但由於李廣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回朝後,沒得到封賞。 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上書:「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史記·李將軍列傳》)於是被任為上郡太守。後李廣又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魚河堡),景帝派一個寵信宦官同李廣一起統率和訓練軍隊抗擊匈奴。一次宦官帶幾十個騎兵出獵,路遇三名匈奴人騎士,與其交戰,結果,匈奴人射殺了所有隨從衛士,還射傷宦官,宦官慌忙逃回報告給李廣。李廣認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鵰手,於是親率百名騎兵追趕三名匈奴射鵰手。 匈奴射鵰手因無馬而步行,幾十里後被追上,李廣命令騎兵張開左右兩翼,自己親自射殺二名匈奴射鵰手,生擒一名。剛把俘虜縛上馬往回走,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的軍隊,以為是漢軍誘敵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李廣的一百名騎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轉馬頭往回奔。李廣說:「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命令所有的騎兵說前進,一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來。李廣又下令道:「皆下馬解鞍!」(《史記·李將軍列傳》)他手下的騎兵說:「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說:「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果真不敢冒攻。這時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騎上馬,帶十幾個騎兵,射殺白馬將,然後重回到他的隊里,卸下了馬鞍。他命士兵都放開馬匹,睡卧地上。這時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半夜時分,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廣回到了部隊。 但「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身為主將冒然追擊而不通知大軍,此不可取。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眾臣認為李廣是名勇將,武帝於是調任李廣任未央宮的衛尉。這時程不識也任長樂宮衛尉,他倆從前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統帥軍隊,卻有截然不同的帶兵方法。程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但如果匈奴進攻,大軍沒辦法抵擋。程不識則以嚴格治軍而聞名,他注重部隊的編制,隊列和陣式。晚上敲刁斗巡邏,軍中事務繁瑣,卻不怕匈奴進犯。可是士兵卻苦於程不識之嚴,都喜歡跟隨李廣作戰,這是程不識對老戰友李廣委婉的批評。程不識景帝時因數次直諫而被任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於文法。 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漢用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誘匈奴軍臣單於入塞。派大軍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節制。最後軍臣單於察覺了漢軍的謀劃撤退,馬邑之圍無功而返。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軍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李廣任驍騎將軍,率軍出雁門關,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700人。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賓士,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斬首,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但李廣展現出的驚人騎射技術給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匈奴稱其為「漢之飛將軍」的由來。 李廣賦閑期間,曾和潁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到藍田南山(藍田南山,今陝西藍田縣東。藍田南山是顯官屏居游樂的地方。魏其侯竇嬰謝病,亦屏居藍田南山下數月。)中隱居遊玩。曾有一次在夜間帶著一個隨從騎馬外出,跟別人在鄉間飲酒。歸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夜間宵禁,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大聲呵斥李廣不讓通行。李廣的隨騎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亭尉說:「就是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將軍!」於是就扣留了李廣等人,留宿霸陵亭下。過了不久,匈奴攻入遼西,擊敗了屯兵漁陽的韓安國。於是皇帝召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武帝,准許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軍中李廣就把亭尉殺了,然後向皇帝上書謝罪。皇帝回報說:「將軍,是國家的爪牙。《司馬法》講:登車不撫車前橫木以禮敬人,遇到喪事不根據親疏關系穿規定的喪服,振兵興師去征伐不順服的人,出征時,要統率三軍之心,協同戰士之力,這樣才能做到一怒千里驚懼,威振則萬物歸順,是以名聲顯露於夷貉,神威使鄰國畏懼。報仇除害這是我期望於將軍的,您若叩頭請罪,這豈是我所指望的!」看來皇帝並沒有因此而責備李廣,倒欣賞他的這種做法。但這件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廣心胸的狹窄。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後,匈奴畏懼,避之,數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廣出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張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個箭頭都射進了石頭里。仔細看去,原來是石頭,再射,就怎麼也射不進石頭里去了。李廣一聽說哪兒出現老虎,他就常常要親自去射殺,居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惡虎撲傷了李廣,李廣帶傷也終竟射死了這只虎。 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裡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閉居時亦以射箭來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為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廣被任命為郎中令,「郎中令」是掌管宮殿門戶的官,但實際權力很大,是皇帝禁內的主要職能官員。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再為後將軍,跟從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大多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廣軍無功而還。 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征匈奴。李廣部隊前進了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四萬名騎兵包圍。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後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副)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致力於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這時博望侯張騫的救兵才趕到,解了匈奴之圍。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博望侯張騫延誤行程,當斬,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當年同他一起為漢中郎的堂弟李蔡,「蔡為人在下中」,「下中」,即《漢書古今人物表》之第八等,下等之中。名聲也遠在李廣之下,景帝時,李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後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位至三公。李廣的許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廣卻未得爵邑,官職也沒有超過九卿。一次李廣與望氣算命的王朔交談,說:「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王朔說:「將軍想想難道做過什麼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廣想想說:「我為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引誘他們投降,來降的有八百多人,在他們投降的當天我就殺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王朔說:「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武帝認為他年老未被啟用。直到元狩四年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出塞,衛青得知單於的駐扎地,衛青決定自率部隊正面襲擊單於,而命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東路道迂迴且遠,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李廣希望做為先鋒正面對抗單於,說:「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於,臣願居前,先死單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可是武帝認為李廣年老又命數不好,出征時總是遇到各種狀況,暗地裡囑咐衛青不要讓李廣與單於正面對陣。李廣堅決拒絕調動。衛青不接受他的請求,命令長史下道文書,讓李廣趕快到所在部隊去,照文書說的辦。李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動身了,內心極其惱怒地回到營中,領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部隊因無向導或者向導死亡(軍亡導),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漠北之戰,衛青「見單於兵陳而待」,李廣趙食其卻「失期」戰時不曾趕到,衛青當機立斷,創造性地運用車騎協同的新戰術,命令部隊以武剛車「自環為營」,以防止匈奴騎兵的突然襲擊,而令5000騎兵出擊匈奴。伊稚斜單於乃以萬騎迎戰。此戰漢軍追擊200餘里,俘斬敵軍1.9萬余名,但伊稚斜單於「視漢兵多面士馬尚強,戰而匈奴不利」,遂趁夜幕降臨,跨上一匹善於奔跑的精騎,率領數百壯騎殺出重圍向西北方向逃去。衛青乘勝向北挺進,攻入顏山(今杭愛山南面的一支)趙信城,繳獲了匈奴屯集的大批糧食和軍用物資。漢軍在此駐留一日,然後放火燒毀趙信城及城內未能運走的余糧,回師南下。到達漠南之後,衛青與李廣、趙食其會合。 會合後,由於要向武帝匯報此戰的經過,衛青派長史拿了干糧酒食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李廣沒有回答,衛青便「使長史急責廣之莫府對簿」,「之」,前往。 「簿」指文書法令。這里的「莫府」,有兩種可能性,一為衛青的幕府,一為李廣的幕府。兩幕府都有文書為依據,皆可對質。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筆利如刀的主辦文案的官吏)。」(《史記·李將軍列傳》)言畢引拔刀自刎。李廣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
⑵ 文言文《李廣列傳》翻譯
將軍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時任將軍,就是追獲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的家原來在槐里縣,後來遷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騎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沖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 到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可是由於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授給李廣,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調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來交戰。典屬國公孫昆對皇上哭著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己仗恃有本領,屢次和敵人正面做戰,恐怕會失去這員良將。」於是又調他任上郡太守。以後李廣轉任邊境各郡太守,又調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都以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宦官,幾乎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能手。」李廣於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於是匈奴騎兵終於不敢來攻擊。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賓士,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里,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卧。這時正值日幕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後接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2 09:22
過了好幾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的禁衛軍長官,程不識也來任長樂宮的禁衛軍長官。程不識和李廣從前都任邊郡太守並兼管軍隊駐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靠近水豐草茂的地方駐扎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程不識對隊伍的編制、行軍隊列、駐營陣勢等要求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要到天明,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拚死。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時漢朝邊郡的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廣的謀略,士兵也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景帝時由於屢次直言進諫被封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守朝廷文書法令。 後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於,派大軍在馬邑兩旁的山谷中埋伏,李廣任驍(xiāo,消)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統領節制。當時單於發覺了漢軍的計謀,就逃跑了。漢軍都沒有戰功。四年以後,李廣由衛尉被任為將軍,出雁門關進攻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軍隊,並生擒了李廣。單於平時就聽說李廣很有才能,下令說:「俘獲李廣一定要活著送來。」匈奴騎兵俘虜了李廣,當時李廣受傷生病,就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裝在繩編的網兜里躺著。走了十多里,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縱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匈奴出動追捕的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因此才能逃脫。於是回到漢朝京城,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敵人活捉,應該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削職為民。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2 09:23
轉眼間,李廣在家已閑居數年,李廣家和已故穎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一起隱居在蘭田,常到南山中打獵。曾在一天夜裡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李廣駐守右北平,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他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里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頭,箭頭都射進去了,過去一看,原來是石頭。接著重新再射,始終不能再射進石頭了。李廣駐守過各郡,聽說有老虎,常常親自去射殺。到駐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老虎跳起來傷了李廣,李廣也終於射死了老虎。 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祿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始終也不談及家產方面的事。李廣身材高大,兩臂如猿,他善於射箭也是天賦,即便是他的子孫或外人向他學習,也沒人能趕上他。李廣語言遲鈍,說話不多,與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然後比射箭,按射中較密集的行列還是較寬疏的行列來定罰誰喝酒。他專門以射箭為消遣,一直到死。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因此他領兵有幾次被困受辱,射猛獸也曾被猛獸所傷。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2 09:24
沒過多久,石建死了,於是皇上召見李廣,讓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過了兩年,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行兩條路。行軍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賓士。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向李廣報告說:「匈奴敵兵很容易對付啊!」士兵們這才安心。李廣布成圓形兵陣,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匈奴的副將,殺死了好幾個,匈奴軍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自然,更加註意整頓軍隊。軍中從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奮力作戰,博望侯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才解圍退去。漢軍非常疲憊,所以也不能去追擊。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當初,李廣的堂弟李蔡和李廣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時,李蔡累積功勞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時,做到代國的國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為輕車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規定,被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間,代公孫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幹在下等之中,聲名比李廣差得很遠,然而李廣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沒超過九卿,可是李蔡卻被封為列侯,官位達到三公。李廣屬下的軍官和士兵們,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閑談說:「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由於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還是本來就命該如此呢?」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難道曾經有過值得悔恨的事嗎?」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2 09:25
李廣說:「我曾當過隴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又過了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征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好久才准許他前去,讓他任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前119)。 李廣不久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於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於,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並,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於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於決一死戰。」大將軍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於對敵,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於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於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並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yì,義)其(jī,基)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向導,有時迷失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於交戰,單於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於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2 09:25
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右將軍趙食其單獨被交給執法官吏,應判為死罪,用財物贖罪,降為平民。 李廣有三個兒子,名叫當戶、椒、敢,都任郎官。一次天子和弄臣韓嫣戲耍,韓嫣有點放肆的舉動,李當戶去打韓嫣,韓嫣逃跑了,於是天子認為當戶很勇敢。當戶死得早,李椒被封為代郡太守,二人都比李廣先死。當戶有遺腹子名李陵。李廣死在軍中的時候,李敢正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李廣死後第二年,李蔡以丞相之位侵佔景帝陵園前大道兩旁的空地,因而獲罪,應送交法吏查辦,李蔡不願受審對質,也自殺了,他的封國被廢除。李敢以校尉官職隨從驃騎將軍出擊匈奴左賢王,奮力作戰,奪得左賢王的戰鼓和軍旗,斬殺很多敵人首級,因而賜封了關內侯的爵位,封給食邑二百戶,接替李廣任郎中令。不久,李敢怨恨大將軍衛青使他父親飲恨而死,就打傷了大將軍,大將軍把這件事隱瞞下來,沒有張揚。又過了不久,李敢隨從皇上去雍縣,到甘泉宮打獵。驃騎將軍霍去病和衛青有親戚關系,就把李敢射死了。霍去病當時正在顯貴並且受寵,皇上就隱瞞真相,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又過一年多,霍去病死了。李敢有個女兒是太子的侍妾,很受寵愛,李敢的兒子李禹也受太子寵愛,但他貪財好利,李氏家族日漸敗落衰微了。 李陵到壯年以後,被選任為建章營的監督官,監管所有騎兵。他善於射箭,愛護士兵,天子認為李家世代為將,因而讓李陵率領八百騎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兩千多里,穿過居延海,觀察地形,沒有遇見敵人就回來了。後被封為騎都尉,統率丹陽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教練射箭,屯駐在那裡防備匈奴。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2 09:26
幾年後,天漢二年(前99)秋天,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在祁連山進攻匈奴右賢王,武帝派李陵率領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敵人的兵力,不讓他們專門去對付貳師將軍。李陵已到預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單於用八萬大軍包圍截擊李陵的軍隊。李陵軍隊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們殺傷匈奴也有一萬多人。李陵軍邊退邊戰,接連戰鬥了八天,往回走到離居延海還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攔堵住狹窄的山谷,截斷了他們的歸路。李陵軍隊缺乏糧食,救兵也不到,敵人加緊進攻,並勸誘李陵投降。李陵說:「我沒臉面去回報皇帝了!」於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全軍覆沒,餘下逃散能回到漢朝的只有四百多人。 單於得到李陵之後,因平素就聽說過李陵家的名聲,打仗時又很勇敢,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使他顯貴。漢朝知道後,就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兒全家。從此以後,李家名聲敗落,隴西一帶的人士曾為李氏門下賓客的,都以此為恥辱。 太史公說:《論語》里說:「在上位的人自身行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實行;自身行為不正,發下命令也沒人聽從。」這就是說的李將軍吧!我所看到的李將軍,老實厚道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講話,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他那忠實的品格確實得到了將士們的信賴呀!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講話,樹下卻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可以用來比喻大道理呀
⑶ 求李廣善射文言文翻譯,急急急!
西漢來武帝時期,名將李廣,號稱源飛將軍。李廣善射,且臂力過人。李廣領兵出征匈奴時,夜晚巡營,見一老虎,拔箭射擊隊之,箭穿虎背。天明後再到現場去看,原來是一塊石頭。再射石不能入。
譯文:
一日,李廣狩獵回來,路過虎頭石村,已是夜幕降臨時分,月色朦朧。這里怪石林立,荊棘叢生,蒿草隨風搖曳,刷刷作響。行走間,突然發現草叢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動非動。這時,李廣讓士兵閃過,拉弓搭箭,只聽「嗖」的一聲,正中獵物,於是策 馬上前察看,當正要搜取獵物時,不覺大吃一驚,原來所射並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 細一看,鏃已入石。這時眾隨從也圍攏過來觀看,均贊嘆不已。當時李廣也不自信,又 回到原處上馬重射,比前更加用力,可是連射數箭,都沒入石。
⑷ 文言文《飛將軍》的翻譯
翻譯:李廣從王尉調為將軍,出兵雁門攻擊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部隊,活捉了李廣。單於一向聽說李廣賢能,下令說;「一定把李廣活著送來!」李廣當時受傷生病,匈奴騎兵就把李廣放在兩馬之間的網兜里躺著。走了十幾里,李廣裝死,瞥見旁邊有一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躍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推下匈奴少年,奪下他的弓,鞭馬向南賓士幾十里,又遇到他殘余的部隊,便領著進入關塞。匈奴派了幾百騎兵追捕他,李廣一邊跑一邊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所以得以逃脫。
⑸ 古文:飛將軍
原文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
譯文
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數年,不敢進右北平。過兩年,李廣作郎中令帶領四千名騎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帶領一萬名騎兵和李廣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大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名騎兵包圍李廣。李廣的軍士都恐慌,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向敵人馳去。李敢獨自帶領幾十名騎兵沖去,一直穿過匈奴騎兵的包圍圈,抄過敵人的左右兩翼再回來,他向李廣報告說:「敵人很容易對付啊!」這樣軍心才安定下來。接著李廣布成圓形陣勢,所有的人都面向外,匈奴猛烈攻擊,箭如雨下,漢兵死亡過半,漢軍的箭將要用盡。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發箭,李廣親自用大黃強弩射敵人的裨將,射殺數人,敵人攻勢逐漸減弱。這時天剛黑,將吏士兵都面無人色,而李廣意氣自如,更加努力整頓軍隊。軍中從此更佩服他的勇氣了。第二天,再奮力作戰,博望侯的軍隊也來到,匈奴軍隊就解圍而去。
⑹ 《武將李廣》文言文翻譯急需!!!!
李廣。善射。有才氣。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入境。廣之軍吏。士卒。或封侯。而廣不得爵。嘗語望氣王朔曰。豈吾相不當侯耶。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有所恨乎。廣曰。我嘗誘降羌八百餘人。詐而殺之。至今大恨。朔曰。禍莫大乎殺已降。此將軍所以不得封侯也。後因失道。自剄。至孫凌降單於。漢族陵母妻子。又廣嘗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射之。終不能入。(李廣列傳)
李廣漢朝成紀人(今甘肅省天水縣),才氣過人,胳臂長,善射箭。景帝即位時,提升為將軍,曾經與匈奴交戰七十多次,每次制敵先機,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武帝在位時派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李廣來了,都畏懼得相率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內。
李廣曾經出獵,看見草中一塊大石,誤以為虎,隨即張弓射箭,正中大石,近前一看,箭頭深沒石中,心中十分驚奇,何以竟有如此功力,於是對准石頭,引箭再射,可是終究不能射入。
⑺ 文言文《飛將軍》翻譯中,生得廣的「得」什麼意思
生得:活捉
那麼得就應該是捉住的意思
佯:假裝
致:送來
⑻ 《陝西李廣為上郡太守》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陝西人李廣是上郡的太守,有次帶著一百騎兵出來,遇到匈奴好幾千的騎兵,匈奴看見李廣,以為是引誘他們上當的騎兵,都很吃驚,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都很驚恐,想要疾馳回去,李廣說:我們離大軍有幾十里地,現在要是這樣走,匈奴追逐射箭,我們立馬就完了,現在我們留下,匈奴必然認為我們是來引誘他們上當的,肯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前進!快到匈奴陣前兩里地的地方,停止,命令說:全部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匈奴很多離得又近,有急事,怎麼辦?李廣說:那匈奴以為我們會走,現在解鞍下馬以表示不走,來堅定他們認為誘軍的意志。於是匈奴不敢攻擊。匈奴中有一個白馬將軍出來,帶著護衛。李廣上馬,和十多個騎兵奔走,射殺白馬將軍後又返回來,到了騎兵中又解下鞍馬,命令將士都讓馬休息,這時天快黑了,匈奴都很疑惑,不敢攻擊,到了半夜,胡兵以為有漢軍在周邊埋伏,漢軍想要夜裡攻擊他們,他們就帶著兵都走了,到了凌晨三四點鍾,李廣也回到了大軍之中。
⑼ 《飛將軍》原文 譯文
原文: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1,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
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白話譯文:
將軍李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時任將軍,就是追獲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的家原來在槐里縣,後來遷到成紀。
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肆舉兵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術和射箭,斬殺敵人首級眾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被任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騎常侍,年俸八百石糧食。
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沖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好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
到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
可是由於梁孝王私自把將軍印授給李廣,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調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來交戰。典屬國公孫昆對皇上哭著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己仗恃有本領,屢次和敵人正面作戰,恐怕會失去這員良將。」
於是又調他任上郡太守。以後李廣轉任邊境各郡太守,又調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都以奮力作戰而出名。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之《李將軍列傳》。
(9)飛將軍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漢武帝征伐匈奴的過程中,曾經涌現出無數勇敢善戰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不能不為他們立傳,又不能為他們一一立傳。衛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寫的,因為他們是三次大規模出征匈奴的統帥。此外,司馬遷選擇了李廣。這緣於多種因素。
李廣精於騎射,沉著機智,愛護士卒,具備良將的素質;李廣守邊數十年,匈奴入侵,戰功卓著,威名遠播,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引而避之,負有名將的聲望;李廣自言「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即經歷了征伐匈奴的全過程,具有夙將的資歷。
這一切,都是不可忽視的條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廣的不幸遭遇。李廣一生經歷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時就因為與匈奴力戰有功,遷中郎。文帝務在與民休息,不願輕動干戈,因此雖然稱贊其才幹,卻又惋惜他「不遇時」。
景帝時,參加平吳楚七國之亂,屢建戰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將軍印,戰功被取消了。武帝時,大規模出征匈奴,按理說,李廣可以大有作為,但武帝重用外戚,別的將領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況李廣性格正直剛強,漢武帝和衛青都不喜歡他。
再加上李廣為人忠厚,每次戰勝,他都功歸部下;每次戰敗,又主動承擔罪責,論功行賞,自然顯不著他。李廣搏戰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種因素造成的。漢武帝說他「數奇」,不過是為自己不肯重用李廣找借口而已。在整個征討匈奴的戰爭中,封侯的人數畢竟很少。
⑽ 文言文李廣翻譯 急
將軍李廣,隴西郡成紀縣人,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
李廣駐守右北平,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他好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里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
元朔六年李廣又被任為後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
過了兩年,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qiān,千)率領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行兩條路。行軍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賓士。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向李廣報告說:「匈奴敵兵很容易對付啊!」士兵們這才安心。李廣布成圓形兵陣,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匈奴的副將,殺死了好幾個,匈奴軍才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自然,更加註意整頓軍隊。軍中從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奮力作戰,博望侯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才解圍退去。漢軍非常疲憊,所以也不能去追擊。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又過了兩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征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天子認為他已年老,沒有答應;好久才准許他前去,讓他任前將軍。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廣不久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於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於,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並,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於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於決一死戰。」大將軍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於對敵,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於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於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並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向導,有時迷失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於交戰,單於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干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衛青要給天子上書報告詳細的軍情。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於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廣軍中的所有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認識的不認識的,也不論老的少的都為李廣落淚。右將軍趙食其單獨被交給執法官吏,應判為死罪,用財物贖罪,降為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