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發布時間: 2020-11-22 16:29:16

㈠ 急求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一)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如……何 若……何 奈……何
這是三個意義相同的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中間可以插入名詞、代詞和短語,可以譯為「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怎樣對付(處置、安頓)。」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這種習慣說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構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譯為「為什麼」或「怎麼辦」。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何如」,相當於「怎樣」「哪個」。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也。」(《史記·張釋之列傳》)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個怎樣的人?」皇上說:「忠厚長者。」
又如:因問明帝:「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夙願》)
——因此問明帝:「長安與太陽哪個遠?」
「乎哉」,如側重「乎」,則表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如側重「哉」,則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比如我這樣的人,可以保護百姓嗎?
董生勉乎哉!(韓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為」,表疑問語氣,譯為「為什麼……呢」。
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史記·孫吳列傳》)
——有人說:「你兒子,只是個小兵,但將軍親自為他吮吸疽膿,你為什麼哭呢?」

(二)表示比較的習慣說法:……孰與…… ……何如…… ……孰若…… ……何若……
這些習慣說法都是表示比較,用來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較的結果。都可譯為「跟……比較,哪個更……」。
例如: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②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
③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④救趙孰與勿救?

(三)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1、不亦……乎?
可譯為「不是……嗎?」或「難道不……嗎?」
例如: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今吾之優越,猶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
2、何(以)……為?何……焉為?
可譯為「要……干什麼呢?」或「哪裡用得著……呢?」
例如:①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3、何……之有
可譯為:「有……呢?」
例如:①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晉,何厭之有?
4、何有
可根據上下文譯為「有什麼困難」「有什麼捨不得」「有什麼關系」。
例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何有於我哉,意思是「對我來說有什麼困難呢?」)
5、「無乃……與」,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不是……嗎」。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難道不是該怪罪你嗎?
6、「如之何」「奈何」,相當於「怎麼」。
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詩經·君子於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麼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麼用死來威嚇他們?
7、「得非……與」「豈非……與」,表反反問,相當於「難道不是……嗎」?
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與?(柳宗元《封建論》)
——難道不是強盛的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隨意支配似的過錯嗎?

(四)表示感嘆的習慣說法
1、何其……
可譯為「怎麼那麼……」或「為什麼這么……」。
例如:①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
②賜,汝來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譯為「怎麼……這么……」或「怎麼這么……」,也可譯為「怎麼那麼……」或「為什麼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實也?
②觀大夫類有道術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詩經·氓》)
——過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強調的習慣說法
1、唯(惟)……為……
可譯為「只」「只有」「惟獨」。
例如:①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②唯謹慎為得久。
2、唯(惟)……所……
可譯為「任憑……」「隨便……」。
例如:①臣有三劍,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賜良,唯其所擇。

(六)表示假設的習慣說法
有……於此(斯)
翻譯時只需在有關句子前加一「假設」「假如」之類的詞語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當於「假如」。
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甚。(《晉書·周浚傳》)
——現在違背命令,打了勝仗也不算什麼;假如沒有勝利,罪過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習慣說法
1、有所 無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譯為「有什麼(沒有什麼)所……的」「是什麼」。
例如:①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無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2、有以 無以(有所以 無所以)
可譯為「有什麼(可以)用來……」「沒有什麼(可以)用來……」。
例如:①項王未有以應。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3、無以……為
可譯為「沒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4、「之類」「之屬」,相當於「這一類」。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統一天下,不是挾著太山跳過北海這一類;大王不能(以德)統一天下,是折枝這一類。
而養游俠私劍之屬。(《韓非子·五蠹)
——但是私養游俠武士之類。

(八)表示推測、揣度、商榷的習慣說法
1、無乃……乎
可譯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2、得無……乎
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九)表示認定的習慣說法
……之謂也
可譯為「說的就是……」
例如:聞道百,以為莫已若也,我之謂也。

(十)其他
1、「而已」,相當於「罷了」。
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我懂得種樹而已,當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當於「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高祖)見韓信被殺死,又高興又憐憫他。
3、「所以」,有兩個意義,一是「……的原因」,二是「用來……的辦法」。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項羽本紀》)
——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盜賊的進入和意外事件的發生。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推行百姓認為好的,防範百姓認為壞的,這大概才是用來增多財物衣食的辦法吧!
4、「焉耳」,語氣詞,相當於「罷了」。
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國焉耳。(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
——他盜竊兵符,不是為了魏國,不是為六國,為了趙國罷了。
5、「非……則……」,相當於「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柳宗元《捕蛇者說》)
——不是死了,就是遷徙了。
6、「然則」,相當於「既然這樣,那麼」。
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
——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
7、「焉耳矣」,表肯定語氣,相當於「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算是盡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斷,二表強化解釋原因。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勝吳廣列傳》)
——陳勝,是陽城人。
然則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史記·屈原列傳》)
——然而破滅的國家接連不斷,聖明的君主太平的國家幾代不見的原因,就是因為(君主認為的)忠臣並不忠,賢才並不賢。
9、「以為」,一是相當於「把(它)作為」,二與現代漢語語意相同,即「認為」。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來客)的主人。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我私下裡認為太後您疼愛燕後超過長安君。」
10、「因遂」,相當於「於是」。
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記·刺客列傳》)
——(田光)想自殺激勵荊軻,說:「希望你趕快去拜訪太子 ,說我已死,表明不會泄密。」於是自殺而死。
11、「於是」,一是相當於「在這時」,「在這件事上」;二是相當於現在漢語「於是」。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史記·周本紀》)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諸侯都來(請他)公平決斷。在當時,虞國、芮國的人有案件不能決,就到周伯那裡。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史記·始皇本紀》)
——於是讓御使詳細地調查詢問各個書生。

㈡ 高中一年級文言文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有:
①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分為:
1、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①陳勝者,陽城人也。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標準的是「者……也」表判斷。也就是要翻譯成「XX是XX」的現代漢語句式。
2、被動句----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例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要翻譯成「XX被XX」的現代漢語句式。

㈣ 高中語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鍾山記》)。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用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㈤ 高考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些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類: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其中較難理解的是倒裝句。現代漢語習慣的常規語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即主語在謂語前,謂語在賓語前,修飾語在中心語前;但有時因修辭、強調等的需要語序會發生變化。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斷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⑶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記》)
⑷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北朝民歌《木蘭詩》)
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⑸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①「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③且相如素賤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⑤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陶淵明《桃花源記》)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②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例如:
①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是吾劍之所從墜」同樣是判斷句。主語由「是」充當,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構(所……的地方)充當的。全句翻譯為: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點: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被動句】
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也叫意念被動句。
一古代漢語中有標志的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
⑴用「於」表示被動關系。
用介詞「於」引出行為的主動者,「於」放到動詞後,它的形式是:「動詞+於+主動者」。例如:王建禽於秦。(禽,通「擒」)句中的「於」用在動詞「禽」的後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於」可譯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一是主語是被動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動的詞「於」。
⑵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
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後加「於」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⑶用「為」表示被動關系。
「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③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⑤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⑥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⑷用「受」「被」「受……於」表示被動關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
②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二古代漢語中無標志的被動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這需要根據上下文的語義來判別。例如:
①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③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無明顯標志的被動句
這種被動句沒有明顯的標志,但翻譯時需要翻譯成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也叫做意念被動句。例如:
①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范曄《張衡傳》)
②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范曄《張衡傳》)
注意點:「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就是此種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其中的「見」不表示被動,可以理解為「我」。還有,「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同上)上面的兩個「見」都相當於代詞「我」,指的是劉蘭芝,後面都接動詞。這是一個難點,注意理解掌握。
【省略句】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漢語中,省略現象更為普遍,而且按照現代漢語習慣,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語的省略,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說》)
⑵蒙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⑶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自序》)
⑷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王)曰:『不若與人。』」
2、謂語的省略,就是把謂語省略掉。例如:
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荀子》)
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例如:
①杞子自鄭使(人)告於秦。(《左傳.餚之戰》)
②鄭穆公使(人)視客館。(《左傳.餚之戰》)
③屠懼,投(之)以骨。(蒲松齡《狼》)
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 例如:
①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戰國策.千金市馬)
②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司馬遷《鴻門宴》)
③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蒲松齡《促織》)
④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⑤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至遠),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討論: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倒裝句】
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
1、動+以+賓。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
2、動+於(乎,相當「於」)+賓。
例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3、形+於+賓。
例如: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4、介詞賓語後置:介詞「以」「於」「乎」「自」等後面帶上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短語。這種介賓短語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前邊充當狀語,在古代漢語中,卻多數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後邊充當補語。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
主謂倒裝
古漢語中為了強調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於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號將主謂隔開。
感情較強烈;謂語由形容詞充當。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東阿。《晏子治東阿》
渺渺兮予懷。《赤壁賦》——我的心思飄得很遠很遠。
快哉此風!《黃州快哉亭記》
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舉例: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2、疑問句中疑問詞作賓語。例如:「沛公安在?」(《鴻門宴》)(應為「沛公在安」)
3、以「是」、「之」為標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銘》)(應為「有何陋之」)
定語後置
1、「之…者…」為標志,即「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馬之千里者。」(《馬說》)
2、「中心詞+後置定語+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中心詞+數量詞。如:⑴「聞道百」(莊子《秋水》)⑵「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4、「中心詞+之+後置定語」,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㈥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幫忙總結一下

學習文言虛詞的注意點
1.分清虛實
文言虛詞和實詞的分類大體上和現代漢語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詞一般也歸入虛詞一類。特別要注意的是,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或實詞虛化而來的,因而某個詞可以同時兼有實、虛兩種用法的情形極為常見,學習時必須分清哪是實詞,哪是虛詞。如,《鴻門宴》中「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中,前一個「為」是介詞,義為「替」、「給」;後一個「為」是動詞,義為「作出」、「制定」。分清詞意的虛實要根據語境作具體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虛詞不僅兼有實詞的用法,而且在虛詞范圍內又大都有多種用法,這要根據它在句子里的作用來確定。如,《師說》中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前一個「其」是代詞,代上文的「君子」;後一個「其」是副詞,相當於「難道」,加強反詰語氣。
另一種情況是詞雖不同,但卻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於」都可以有介詞的用法。

3.通曉古今
要確切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還應常與現代漢語進行比較,弄清一些常見虛詞的古今變化,准確掌握這些詞與現代漢語中那些詞相當。
虛詞古今變化的情況大致有以下四種:少數沿用下來;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發生了變化;有時改用了別的詞。

4.注意特殊現象
文言虛詞中還有一些特殊現象,學習時要特別注意。
(1) 兼詞。兼詞是指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詞,它所兼的兩個詞屬於兩個不同的詞類。
(2) 虛詞的連用。虛詞的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較多的是兩個虛詞的連用,也有三個連用的。
(3) 雙音異義。文言中原為兩個單音詞(有的兩個都是虛詞,有的一個是虛詞,一個是實詞),發展到現代漢語變為一個雙音虛詞,而二者的意義有很大差異。
常見文言虛詞對譯
而:你,你的; 並且,而且,來,可是,地,如果; 就,才。
何:多麼;哪裡,什麼,為什麼,怎麼。
乎:於,在;嗎,呢,吧。
乃:才,卻,竟,甚至;你,你的。
其:大概,或許,難道,還是,應該;是……還是……;他(他們),他(他們)的,我(的)其中的,這(個),那(個)。
且:暫且,姑且;將要;況且,尚且,而且,並且。
然:然而;這樣;……的樣子;地。
若:如果;你,你的。
所:……的人,……的事,……的地方,處所。
為:被,替,因為;呢。
焉:它,哪裡;不譯,呢,……的樣子,……的聲音;於此,於之。
也:用於句末、句中,不譯。
以:通「已」;因為,而且,來,著;因為,在……時候,憑,把,用。
矣:了。
因: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於是,便。
於:從,比,對,和,與,向,在。
與:和,跟,同;呢,啊。
則:就,卻;那麼,如果。
者:句中不譯;的人、的東西、的事情,個,樣,項;……時候。
之:的,主謂之間,提賓標志,詞尾均不譯;他,我,這(些、個、樣)。
常見文言固定結構對譯
誠……則……,如果……那麼(就)……。
得以:能夠。
俄而:不久,一會兒。
而況:何況,況且。
而已:罷了。
否則:如果不……就……。
何乃:何況是,豈只是;為什麼竟。
何其:為什麼那麼,怎麼這樣;多麼。
既而:隨後,不久。
既……且……:又……又……。
見……於……: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來,足以用來;可以,能夠。
乃爾:居然如此,竟然如此,這樣。
且夫:再說,而且。
然而:這樣卻;但是;(既然)這樣,那麼。
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幾:或許,可能;差不多;但願,希望。
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謂:所說的,所認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為什麼……;用來……的方法,用來……的東西,是用來……的,用來……的地方,用來……的人(事),靠它來……的。
往往:處處,到處;常常。
唯……是……:只。
為……所……:被。
未嘗:從來沒有。
謂……曰……:對……說,告訴……說;把……叫做……。
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
無幾何:沒有多久,不久,一會兒。
無慮:大約,大致。
毋寧,無寧:寧肯,寧願;莫不是,不是。
無所:沒有……什麼人(或物),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地方……,沒有什麼辦法,沒有條件……。
無以……為:用不著。
無以: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有什麼用來,沒有辦法;不能,無法。
無庸:不用,無須。
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
相率:竟相,一起。
相與: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處,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麼;為什麼……那麼……。
一切:一律,一概;權宜,暫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為……所以……。
以是:因此。
以……為……認為……是……,把……當作……;讓……作……,任用……為……;用……做……,把……作(為)……。
以為:認為他(它)是,認為;用它來。
以至於:一直到;結果。
因而:據此而,藉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麼……;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辦法。
有以:有條件,有辦法,有機會,能夠。
於是:這時候,在這里,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這個原因。
之謂:叫做,就是,才算;這就叫做;就是,說的就是。
之於:對待,對……的態度(做法);同,對於;同……相比。
至於:到了,一直到;竟至於,結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據什麼……?憑什麼……?
何所……?所……的是什麼?
奈何……?……怎麼辦?……為什麼?
如……何?奈……何?拿……怎麼樣呢?
孰與……?與……相比,哪個……?
安……乎?怎麼……呢?
獨……耶?難道……嗎?
何為……?為什麼……?
何……哉?怎麼能……呢?
何……為?……干什麼呢?
何……之有?有什麼……呢?
如之何……?怎麼能……呢?
獨……哉?難道……嗎?
何其……也!怎麼那麼……啊!
直……耳!只不過……罷了!
……何如哉?該是怎麼樣的呢?
無乃……乎?恐怕……吧?
得無……乎?該不是……吧?
……庶幾……歟?或許……吧?
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其……其……也……?是……還是……呢?
常見文言倒裝句對譯
定語後置句:中心詞+定語+者=定語+之+中心詞。
求人可使報秦者=求可使報秦之人=尋找可以出使通報秦國的人。
賓語前置句:主語+賓語(疑問代詞)+謂語(介詞)=主語+謂語+賓語。
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憑什麼而前往?
主語+否定詞+賓語+謂語=主語+否定詞+謂語+賓語。
時人莫之許也=時人莫許之=當時人沒有誰贊同他這種說法。

㈦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特點、、要附加例句的。。急。。。 要是還有高中文言虛詞和實詞就更好了(全部的)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專題
第一課時
一、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課時
二、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被動句總結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1、 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三課時
三、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例如:(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是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 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 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 謂語的省略
例如「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3、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於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4、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功在不舍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代漢語習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省略句總結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第四課時
四、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第五課時
(二)、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第六課時
(四)、主語後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麼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裡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關系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課後題)
今日見辱問於長者。——見…於…,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鍾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與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麼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著……呢?"、"還要……干什麼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㈧ 高中文言固定句式有哪些

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用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㈨ 高中課內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整理比如說賓語前置有哪

高中課內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面用「者」,謂語回後面用答「也」表示判斷,「……者,……也」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高中課內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整理比如說賓語前置有哪

熱點內容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
初一下學期地理 發布:2025-07-12 06:27:41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