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後序文言文

後序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23:40:04

⑴ 指南針後序文天祥的 古文翻譯

Mendel presented his ideas in 1866 in a scientific paper published by the Brunn Society for Natural History. Unfortunately, the meaning of his research was not understood by other scientists of the day. His work was rediscovered in 1900 by Carl Correns and Hugo de Vries.
1866年,孟德爾在自然史上發表了他的科學論文,陳訴了他的觀點。不幸的回是,他的研究不答被當時科學家接受。在1900年,他的著作再被發現利用。

⑵ 游黃山後記文言文翻譯

戊午九月初二日,從白岳山榔梅庵出來,到桃源橋。從小橋右邊下去,非常陡,這是從前通往黃山的路。走七十里,在江村住宿。
初四日,走十五里,到湯口鎮。走五里.到湯寺,在湯池裡洗了個澡,柱著拐杖.望著硃砂庵而登。走十里,上黃泥岡,原先在白雲里的群峰漸漸地顯現出來,也漸漸地落在我的拐杖底下。轉而到石門峰,越過天都峰之側是天都峰、蓮花峰的兩個山頂。它們超越所有的群峰,矗立在半空中。路旁一條岔路往東邊上去,是我以前沒有到過的地方,便往前跑去,幾乎到達天都峰的側面。又往北面上去,走在石頭的隙中。石峰片片夾起,道路在石頭中宛轉延伸,阻塞的地方就鑿開它t陡峭的地方就鑿開石階_間斷的地方就架上樹木使它連通,懸著的地方就樹起了梯子接通,往下面俯看那陡峭的山谷陰森森的,楓樹和松樹相間。五色散亂間雜。燦爛得好像綉上了圖畫。因而想到黃山應當是一生中應該觀賞奇景的地方;像這樣的奇景,前次沒有探訪一下,這次游覽覺得暢快又有慚愧。因地勢險要當時僕人被阻走在後面,我也不得不停下來不在往上走。一路的奇異景色不知不覺地吸引著我一人前往。登上峰口,只見一個張看翅膀似的庵堂,這便是文珠院,是我往年想登臨又沒有登臨的地方。左邊是天都峰,右邊是蓮花峰,背靠著玉屏峰,兩山的秀麗景色盡可用手撫摸。往四面看。奇異的山峰交錯排列.山谷縱橫交織,黃山真可為最美妙的地方!不是再來。哪裡知道有像這樣的奇妙遇見游僧澄源到來,興致非常高。當時已過中午.僕人們剛好也到了。站立在庵堂前指點著兩座山峰,庵堂里的僧人說:「天都峰雖然近卻沒有路,蓮花峰可以登上去卻路途遙遠。今天只適合近看天都。明天登蓮花峰頂。」我不同意,決意游覽天都峰,攜同澄源,、僕人,仍然從峽路下來。到天都峰的側面,從流石上像蛇一樣伏地爬行,攀著草,牽著棘條,石塊成堆的地方就越過石塊,,石崖旁邊陡峭就攀著崖壁,每次到手腳沒有放的地方,澄源必定先登上去再倒下來接我。每當想到上來既然是這樣,下去又怎麼辦?最終還是顧及不了那麼多了,經過艱險和努力以後,終於到達峰頂。只有一個石頂,石壁立起還有數十丈,澄源在它旁邊找路,找到台階,扶持我登攀.諸峰下伏,只有蓮花峰與它不相上下,當時濃霧半興半止,每一陣霧到來,面對面都看不見,遠望蓮花各個山峰,大多在霧中。一個人登上天都峰,我到達峰的前面,那霧就移到後面;我越過峰的右邊。那霧就從左邊出來。松樹曲挺縱橫;柏樹樹干大得像手臂,無不平貼在石頭上如同苔蘚一樣,山越高,風也越大,而霧氣也來往不定,下看各個山峰不時現出為青翠的高尖山。又不時隱沒為銀白色的霧海。遠望山下.太陽光燦爛.是另外一種天地了。暮色漸濃,我將腳放在前面,手向後帶著地.坐著往下滑。到非常險要的地方,澄源用肩和手接我們,渡過險要的地方下到山坳,夜色已合攏來了,又從峽谷經過棧道上去,歇在文殊院。
初五日,天大亮時,從天都峰的中間往北下來兩里路,石壁山谷深空。它下面的蓮花洞,正與前坑的石筍峰相對,是一處幽靜的山塢。告別澄源下山。到前面岔路的旁邊,向著蓮花峰方向走去。沿著高高的石壁往西邊走,路途要經過兩次升降,將下百步高的雲梯,有條路可以直接登上蓮花峰。登上去後,石級沒有了,猶疑一陣又下來。隔著山峰的一個僧人高呼著說:「這正是蓮花道!」便從石坡的旁邊,經過石頭的縫隙走去,路小而高陡,峰頂上巨石對峙著,中間空空的像房子。從峰石中踏著層層疊疊的台階朝上攀登,台階走完後洞口轉向,彎彎曲曲奇詭莫測.如同在樓閣中上下,忘記了是在高出天外的地方。走出大約有一里路.那裡有一座茅廬.靠在石頭的裂隙中。我們正徘徊著要登上去,先前喊路的那個僧人來了。這個僧人的法號叫凌虛,在這里修了個茅屋,於是互相握著手臂登上頂峰..頂上一塊石頭,懸著離地面有兩丈高。僧人取來梯子渡過去.那頂上十分寬敞。四面望去一片空曠碧青,即使天都峰也要俯首看了。大概這座山峰位居黃山的中部,它獨立於在群峰之上,四面的岩壁環繞聳立著。早晨出太陽,雲開霧散,耀眼的光芒映照著,一層層發射,令人要大喊、大叫、起舞。就這樣過了很久,返回到茅草庵堂。凌虛拿出粥來給我們吃。我喝了一盂,便下到岔路的旁邊,經過大悲頂、上天門。走三里路後.到煉丹台,沿著台的口子下來。觀看玉屏風、三海門各個山峰,全都是從深曠的山塢撥地而起。丹台的一個山崗垂直而立,沒有什麼奇異高峻的特色.卻可以俯視翠微峰的背面。山塢中,峰巒交錯高聳,上下映照。足以顯現瞻仰眺望的奇趣。回來經過平天砸,下後海峰,進入智空庵,與僧人凌虛告別。走了近三里路後,下獅予林,前往石筍砸,到前些年所登過的尖峰上,依靠松樹坐著,俯著塢中的山峰石塊曲折簇聚,滿眼都覺得斑爛美麗,才覺察到匡廬、石門,或者只是有黃山某一種景物與風光,或者缺少黃山景物、風光的某一方面,不像這里的廣大豐富與美妙。過了好久.我上到接引崖,下眺望塢中,景色幽暗覺得有些異樣,再到山崗上尖峰的旁邊,踩著流石,拉著棘草,隨坑而下,越下越深,各山峰相互遮蔽。不能一眼看完。等到天已經晚了,返回獅子林。
初六日告別僧人霞光,從山坑向丞相原走去。下來七里路。到白沙嶺,霞光又來了,我想看看牌樓石,他惟恐白沙庵沒有指路的人,便再一次追上來自告奮勇當我向導。於是一同到嶺上去,他指著嶺右邊的隔坡。那裡有石頭一叢叢地立著.下面分開而上面並攏.這就是牌樓石。我想跳過坑沿著山澗上去,直接到它的下面。僧人說:「荊棘叢生沒有道路.不能走;如果從坑直下丞相原,不必上這個嶺,如果想從仙燈洞前去,不如就從這個嶺向東邊去。」我聽從了他,沿著嶺的脊背走。嶺橫貫在天都峰、蓮花峰的北面,非常狹窄,旁邊幾乎放不下腳,南北都是高高的山峰對映著。嶺走完後往北邊下去,伸望著右邊山峰的羅漢石,圓頭禿頂,像兩個和尚。下到坑中,越過山澗上去。共四里路,登上仙燈洞。洞口向南,正對著天都峰的北面,僧人在外邊修架棧道,裡面大而深,依然有大自然的情趣。往南邊下去三里遠,經過丞相原,這是山中的一塊夾地。那個寺庵非常齊整,從四面觀察一下沒有什麼奇異的地方.最後沒有進去。又向南沿著山腰走了五里,慢慢下來,山澗中的泉水奔涌翻騰,從石頭闖的九個台階上往下沖瀉著,每下一個台階,就有一個碧青色的深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九龍潭。黃山沒有倒懸的流水和飛濺的瀑布,只有這個潭。又往下走五里遠,經過苦竹灘,轉而沿著太平縣的道路。向東北方向走去。

⑶ 「以後」或者「將來」這兩個詞用文言文怎麼說

只能是:「來」字。

出處:

宋代·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白話譯文:

我將把這詩稿收藏在家中,使後來的人讀了它,為我的志向而悲嘆。

來拼音:lái

釋義:

1、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與「往」、「去」相對:來回。來往。過來。歸來。來鴻去燕(喻來回遷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書信來往)。

2、從過去到現在:從來。向來。

3、現在以後,未到的時間:來年。將來。來日方長。

4、用在數詞或數量詞後面,表示約略估計:二百來頭豬。

5、做某個動作:胡來。

6、用在動詞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來動腦筋。

7、用在動詞後,表示做過(一般均可用「來著」):昨天他哭來。

8、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趨向:上來。

9、表示發生:暴風雨來了。

10、在數詞一、二、三後面,表示列舉理由:這台收錄機一來音質好,二來價錢便宜,我就買了。

11、用做詩、歌詞中的襯字:八月里來桂花香。

12、表示語氣,歸去來兮!

13、姓。

(3)後序文言文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歷來[lì lái]

從來;一向。

2、來路[lái lù]

向這里來的道路。

3、來勁[lái jìn]

有勁頭兒。

4、古來[gǔ lái]

自古以來。

5、外來[wài lái]

屬性詞。從外地或外國來的;非固有的。

⑷ 金石錄後序文言知識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甫①所著書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訛謬,去取褒貶,上足以合聖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氏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②之民也。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③。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綉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④、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於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芸簽縹帶,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 (節選自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注】①趙侯德甫:指趙明誠,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趙明誠曾為萊州等地太守,故稱「侯」。②葛天氏:傳說中的遠古帝王。③鉛槧(qiàn):古代文具。鉛為鉛條,可書寫;槧為木板,可書文字。④刓(wán)闕:磨損殘缺。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始歸趙氏 歸:回家
B.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 質:典押
C.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 信宿:連宿兩夜
D.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 重:即「再」,重復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竭其俸入以事鉛槧 則或咎其欲出者
B.為飲茶先後 公為我獻之
C.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7.下列對文中畫 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
B.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
C.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
D.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
8.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介紹了《金石錄》的內容及成書過程和目的,同時回憶了她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詳寫了夫婦早年的生活經歷、集書經過,重點描敘了金兵侵宋,兵荒馬亂,圖書散失的情況。
B.本文涉及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很大,事件繁多。作者以時間為序把歷歷往事構織成一條縱向的明線,以「得之艱而失之易」為主線,貫穿全文。
C.深入體味,作者還隱置了一條以夫妻感情為經的暗線,採取路隨峰轉的手法,讓暗線與明線表裡同行,渾然一體:慨嘆金石書畫「得之艱而失之易」是結構主線,睹書懷人、撫今追昔是情感暗線。
D.文本對比手法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得之艱」與「失之易」,二是收集二十多年與損失幾年時間,三是得藏品的歡愉與失藏品的痛苦,四是成書前的恩愛苦樂與成書時的孤獨慘怛等。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4分)
譯文:
(2)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3分)
譯文:
(3)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3分)
譯文:

答案:

5.答案:A(歸:出嫁)
6.答案:C(而,表轉折,反而,卻;A,代詞,他的;代詞,那些;B,動,作為;介,替;D,代,它;助,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7.答案:D
8.答案:A(文章沒有重點描敘「金兵侵宋,兵荒馬亂,圖書散失的情況」,而是重點在敘述其成書經過)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答案:(我們)得到書、畫以及彝和鼎(這樣的酒器),也摩挲把玩或展開來欣賞,批評上面的毛病,每晚(品評)以燒盡一支蠟燭為標准。(得分點:摩玩,疵病,盡,為率)
(2)答案:在歸來堂中建起了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了書冊。(得分點:起,簿甲乙,置)
(3)答案:或者天意認為我資質菲薄,不足以享有這些珍奇的物件嗎?(得分點:以,菲薄,尤物)
文言文參考譯文:
以上《金石錄》三十卷是誰的著作呢?是先夫趙德甫所撰的。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這些見之於金石鏤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錯字異文,進行了汰選和品評,上足以合聖人的道德標准,下能夠訂正史官失誤的,這里都記載了,可以稱得上內容豐富了!
我在建中辛巳年間,嫁到了趙家。明誠當年21歲,還在太學當學生。我們兩家都是寒族,向來清貧簡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誠都請假出去,把衣服押在當鋪 里,取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回到家中,我們面對面地坐著,展玩碑文,自己覺得很像遠古時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樣自由和快樂。曾記得崇寧年間,有 一個人拿來一幅南唐徐熙所畫的《牡丹圖》,要二十萬錢才肯賣。當時就是貴家子弟,要籌備二十萬銅錢,也很不容易啊!我們把它留了兩夜,終於因為想不出法子 而還給了他。我們夫婦倆為此惋惜悵惘了好幾天。
後來我們回青州故鄉閑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餘。明誠又接連做了萊州和輜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來,從事書籍的刻寫。每得一 本,我們就一起較勘,整理成集,題上書名。我天性博聞強記,每次吃完飯,和明誠坐在歸來堂上烹茶,指著堆積的書史,說某一典故出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 以猜中與否決定勝負,作為飲茶的先後。猜中了,便舉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懷中,起來時反而飲不到一口。甘心在這樣的環境中過一輩子!所以我們雖處於憂患貧 窮之中,而胸中的志願從沒有屈服過。
收書的任務既已完成,就在歸來堂中建起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書冊。如需講讀,就拿來鑰匙開櫥,在簿子上登記,然後取出所要的書 籍。我有時把書籍損壞或弄臟了一點,他定要給以批評,並責令揩完塗改,不再像過去那樣平易和藹了。我性子實在忍耐不住,就想辦法不吃第二道葷菜,不穿第二 件綉有文彩的衣裳,頭上沒有明珠翡翠的首飾,室內沒有鍍金刺綉的傢具。遇到諸子百家的書籍,只要字不殘缺、版本不假的,就馬上買下,儲存起來作為副本。於 是羅列在幾案上,堆積在枕席間,我們意會心謀,目往神授,這種樂趣遠遠超過聲色狗馬之上。
今天無意之中翻閱這本《金石錄》,好像見到了死去的親人。因此又想起明誠在萊州靜治堂上,把它剛剛裝訂訂成冊,插以 芸簽,束以縹帶,每十卷作一帙。現在他的手跡還像新的一樣,可是墓前的樹木已能兩手合抱了,悲傷啊!從前梁元帝蕭繹當都城江陵陷落的時候,他不去痛惜國家 的滅亡,而去焚毀十四萬冊圖書;隋煬帝楊廣在江都遭到覆滅,不以身死為可悲,反而在死後把唐人載去的圖書重新奪回來。難道人性所專注的東西,能夠逾越生死 而念念不忘嗎?或者天意認為我資質菲薄,不足以享有這些珍奇的物件嗎?抑或明誠死而有知,對這些東西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嗎?為什麼得來非常艱難而失 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後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鑒戒。

⑸ 後邊有"序″字的文言文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韓愈《送孟東野序》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⑹ 文言文翻譯: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 求幫忙

翻譯:其他(文)人各自探求一個方面,同背道而馳的人相較,差距仍要更專遠。

背景:出自柳宗元《楊屬評事文集後序》。該文是柳應岳家要求給楊評事文集作序,難免有過溢之詞,至少我們很難聽說這么一位楊凌楊評事來。但文中還是表述了柳宗元作為倡導古文運動的一代文宗的一些文論觀點。文中,「著述」指文,「比興」指詩,柳宗元認為二者「旨義乖離」,故「罕有兼者」。其後,他論及當代文人,首尊陳子昂,然後抑張若虛及張說不能兼顧二道,最後評其他人距兼顧之道就相去更遠了(這邊是lz提問句)。緊跟著是他的論點「文之難兼,斯亦甚矣」。後面就開始捧楊君了,不贅述。。。

原文節選:「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梓潼陳拾遺。其後,燕文貞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曲江以比興之隙,窮著述而不克備。其餘各探一隅,相
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文之難兼,斯亦甚矣。若楊君者……

⑺ 朝花夕拾中的後記里的文言文是什麼意思求翻譯

裡面那麼多篇,都要翻譯嗎?
我看了,你寫的這句的意思大概是:坊間所刻的《二十四孝》,很好。但是其中郭巨埋兒子的事,從天理人情方面來看,實在是不可以把它當做學習的對象。
下面是句子中幾個字的解釋

kuí
①<動>度量;考察。《詩經?鄘風?定之方中》:「~之以日,作於楚室。」
【引】<動>揣測;估量。陸機《演連珠》:「臨淵~水,而淺深難知。」
②<名>推測;道理。高知幾《史通?疑古》:「以古方今,千載一~。」
③<動>管理。《左傳?文公十八年》:「以~百事,莫不時序。」
【引】<名>宰相。《晉書?禮志上》:「桓溫居~,政由己出。」訓xùn
①<動>訓誡;教誨。《訓儉示康》:「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
②<動>訓練。《晉書·羊祜傳》:「祜繕甲卒,廣為戎備訓。」
【訓典】⒈教導人的常規、法則。⒉先王之書。
【訓詁】解釋古書字義。與「訓」相關的詞語 「殊」在這里的意思是「特別,尤其」的意思。

⑻ 文言文翻譯《先大夫集後序》...

①雖然多次因意見不合而貶官到外地,他的言論卻更激切,不因為利害禍福而動搖自己的本意。
②所以(因此),最後曾公在同當政者意見不合中去世。
③當政者喜歡他的少,史書就果真可信嗎?

⑼ 古文中後記有沒有其他的名稱

《書<文章名>後》

後記 後記postscript
寫在書籍或文章之後的文字。多用以說明寫作經過,或回評價內容等,又稱答跋或書後。唐代韓愈作《科斗書後記》便有後記之稱。古人多用書某書或某文後這一題名,如宋代歐陽修即有《書梅聖俞稿後》,曾鞏有《書魏鄭公傳後》,王安石有《書李文公集後》,都以書後為題。偶或用讀某書或某文後題這一名稱,如唐代柳宗元《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便名之讀後題。後世所謂題跋,都是後記。後記實際是列在書後的序文(見序),但與序文稍有不同。其差異之處在於後記或跋,篇幅往往小於序,在內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說得那麼全面,體制規模也都小於序文。
如何寫後記:
寫完一篇文章後,如果要有補充的或遺漏的問題,都可以用後記的形式。有些采訪性的或新聞性的文章,在事後有了新的發展而又不便單獨介紹的,都可以後記的形式加入文章。既能豐富文章內容又不耽誤出版,兩全其美。
有時作者故意用後記的形式對某個問題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讓讀者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有題記不一定要有後記。後記只是對你的文章中心的升華。你可以在最後用一個自然段來表達中心,而不一定用後記。有時用了後記反而顯得文章過於累贅。

熱點內容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