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事無大小文言文翻譯

事無大小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3 00:04:38

㈠ 查點文言文原文和翻譯

<魚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生命本是我喜歡的,(可我)喜歡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採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麼,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事情,哪有不採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採用。靠某種不義的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干。這樣看來,喜歡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對優厚的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厚的俸祿對於我有什麼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過去寧願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㈡ 文言文翻譯(有分)

有乞丐張二抄,倭寇叛襲亂時,郡守招募他讓游過水裡去查探賊人,他經常能獲得真實消息/情報,而且不久看了賊人的腦袋呈獻上來。賜給他金銀犒賞他,他都不要。平定賊人作亂,論功勞他應當承襲百戶侯。郡縣長官給他朝章華服,張二擺手說:「為這么能穿這樣的衣帶白袍呢?開始望著進轅門的人一一叩頭,就好像富人和窮人在演戲,哪裡有來往的人群中討飯來得自由。為可以忘記侮辱,又怎麼會羨慕榮華富貴?」有的問他殺倭寇的事,他則笑著不說話。

自己翻譯的,可以參考一下,不一定很准

㈢ 《岀師表》文言文翻譯

先帝創建基業(建功立業)還不到一半,卻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已分三國之勢,我們蜀漢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的確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但是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捨身忘死地作戰。這是因為追念先帝對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報答這份恩情啊。陛下確實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恢復振奮有志之士的士氣,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至於堵塞了大臣們盡忠盡善、直言規勸的道路。
皇宮中的近臣和朝廷中的官吏,本來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為在宮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姦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是盡忠心做善事的人,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啊。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善良誠實、志向思慮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才選拔來輔佐(給予)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無論大小,都可以拿來問問他們,然後再去施行。一定能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增加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善平),通曉軍事,過去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說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如果都能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都能各得其所。
親近賢良的忠臣,遠離奸佞(nìng)的小人,這是漢朝前期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漢朝後期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對於桓帝、靈帝的做法,沒有一次不嘆息並且感覺到痛心和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誠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中揚名做大官。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委屈自己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廬中來探訪我,拿當代國家大事來詢問我,因此我感慨激動,從而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軍事失利,(我)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接受了任命,(我)在危機患難期間受到委任,從那時起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嚴謹慎重,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沒有成效,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才在(建興三年)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充足,應當勉勵並統帥軍隊,北上去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平庸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復興漢朝王室的帝業,遷回到舊日的都城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忠心於陛下的職責和本分。至於考慮事情是否可行採取適當措施,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重任委託給我,(如果)不見成效,那就請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神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用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詢問(治國的)好方法,識別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的追念先帝遺願,(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如今(我)就要遠離陛下,面對這篇奏表,禁不住眼淚就流了下來,不知說了些什麼。

㈣ 古文翻譯

第一句沒看過
2 我不是為我被刖刑而悲,而是因為寶玉被認為是石頭而悲哀
3,我認為宮中得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咨詢他得意見
4,不過這種說法,我還是有所懷疑得

㈤ 古文出師表文言文翻譯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

原文內容: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原文大意:

先帝開創的事業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蜀漢民力睏乏,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然而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捨身忘死的作戰,大概是追念先帝對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不恰當的話,以至於堵塞了忠臣勸諫的道路。

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因在宮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志向思慮忠貞純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選拔來給予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應當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說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好的壞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後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對於桓帝、靈帝的做法,沒有不痛心和遺憾的。侍中郭攸之、費,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誠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處偏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後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做的沒有成效,從而損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裝備充足,應當勉勵三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忠心於陛下的職責的事。至於考慮事情是否可行採取適當措施,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神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用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識別採納正確的言論,追念先帝遺願,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如今正當離朝遠征,面對著奏章眼淚滴落,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

㈥ 翻譯文言文

文章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quē)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nú)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
文章注釋
先帝:指蜀昭烈帝劉備。先,尊稱死去的人
創:開創,創立。
業:統一中國的大業。
中道:中途。
崩殂(cú):古代天子死稱崩,也稱殂。
今:現在。
益州疲弊:弱,處境艱難。
益州:漢代行政區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陝西省一帶。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無,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為孫權,曹操,劉備三大勢力。
此:這。
誠:的確,實在。
之:的。
秋:這里是「時候」的意思
然:然而。
侍,侍奉。
衛,護衛。
懈:鬆懈,懈怠。
於:在。
內:皇宮中。
忘身:捨身忘死。
蓋:大概。
追:追念。
殊遇:優待,厚遇。
誠:的確,確實。
宜:應該。
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開張,擴大。
光:發揚光大。
遺德:留下的美德。
恢弘:發揚擴大,用作動詞。恢,大。弘,大,寬。這里是動詞,也做「恢宏」。
妄自菲薄:隨便看輕自己。
妄,過分。
菲薄,小看,輕視。
氣,志氣。
引喻失義:講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
喻:比如。
義:適宜、恰當。
以,以至,從而。
塞:阻塞。
諫:勸諫。
俱:通「具」全,都。
宮:指皇宮。
府:指朝廷。
陟(zhì):提升。
罰:懲罰。
臧(zāng):好。
否(pǐ):壞。
臧否(pǐ):善惡,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好壞。
作姦犯科:做姦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作奸,做了姦邪的事情。
科:科條,法令。
及:以及。
為:做。
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
刑:罰。
昭:顯示,表明。
平:公平,
明:嚴明。
理:治理。
偏私:偏袒,有私心。
內外異法: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內外,指宮內和朝廷。異法,刑賞之法不同。
志:志向,
慮:思想,心思。
忠純:忠誠純正。
簡:挑選。一說通「揀」,挑選。
拔:選拔
遺(wèi):給予。
悉以咨之:都拿來跟他們商量。悉,全部。
咨:詢問,徵求意見。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裨(bì):補。闕,通「缺」 缺點,疏漏..
有所廣益:收到最多的好處。
廣益:增益。益,好處。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曉暢:精通。
試用:任用。
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
營:軍營、軍隊。
行(háng)陣:指部隊。
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傾頹:傾覆衰敗。
痛恨:痛惜,遺憾
死節:為國而死的氣節,能夠以死報國。
隆:興盛。
計日:計算著天數,指時日不遠。
布衣:平民百姓。
躬:親自。
耕:耕種。
苟:苟且。
全:保全。
聞達:顯達揚名。
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卑,身份低下。
鄙,地處偏遠。與今義不同。
猥(wěi):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駕屈就。
顧,拜訪。
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蘇教)
許:答應。
驅馳:奔走效勞。
夙夜憂嘆:早晚憂愁嘆息。
不毛:不長草的地方,比喻地方偏遠。
獎率:激勵率領,獎勵統帥。
庶:希望
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駑 ,劣馬,走不快的馬。鈍,刀刃不鋒利。
攘(rǎng)除:排除,鏟除。
奸凶:姦邪凶惡的敵人。
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或西漢都城長安。
斟酌損益: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斟酌,考慮。損,除去。益,興辦、增加。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
托,託付。
效,重任。
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有成效。
慢:怠慢,疏忽。
彰:表明,顯揚。
攸之、禕、允:這時是人名,分別指郭攸之、費禕、董允
咎:過失。
咨諏(zōu)善道:徵求好的建議。諏(zōu),詢問。
察納:觀察採納。
雅言:好的言論。
深追:深切地追念。
先帝遺詔:劉備給後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涕零:落淚。零:流(眼淚)。

文章譯文
先帝開創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部分,益州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實在是形勢危急、存亡難料的關鍵時刻啊。然而侍奉守衛的大臣們在宮廷里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在疆場上捨身忘死地戰斗的原因,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厚遇,想要報答給陛下您。陛下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發揚擴大有志之士的勇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至於堵塞了忠臣勸諫的道路。
皇宮中的侍臣和丞相府所屬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朝廷中而異。如果有做姦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者盡忠心做善事的人,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中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都是些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給予(輔佐)陛下的。我認為宮內的事情,無論事大事小,都應當拿來問問他們,然後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很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軍事,過去試用過他,先帝稱贊說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為中都督。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都拿去問問他,一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後漢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沒有一次不痛心遺憾,對桓帝、靈帝的昏庸誤國表示感嘆惋惜。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室的興盛,就用不了多長時間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諸侯中揚名顯貴。先帝不認為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拿當時的大事詢問我,因此我深為感慨和奮激,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嚴謹慎重,因此在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害怕託付沒有成效,以至於損傷了先帝知人之明。因此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經平定,兵器裝備已經充足,應當獎賞率領三軍,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復興漢朝王室,回到以前的都城。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忠於陛下職責本分的事情。至於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任務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臣,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詢問治國的好道理,察明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深地追念先帝的遺詔(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受到的恩德感激不盡。
現在我要出征遠離陛下,面對著表文眼淚滴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http://ke..com/link?url=_V75

㈦ 在線古文翻譯

1.原文,浟使告曰:「吾直道而行,何憚權威?卿等當成人之美,反為權威所言!專」修等慚悚屬而退。翻譯:王高浟派人告訴(羊修等人)說:「我走正道,怕什麼權威?你們應當助我秉公辦事,怎麼反倒說什麼不能冒犯權威的話!」羊修等人慚愧而又害怕地退下去了。
2.高浟明白熟悉日常事務,辦事干練果決,事無大小,都根據實情來處理。
翻譯要根據上下文,當然基本功(對單個字詞的翻譯)要扎實。我這個網上找的,此文網路上有。加油吧,同學……

㈧ 用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

予入學堂而中道拾遺,夫十一月廿八,獲銀契於門階,竊以為失者疲敝,此誠憂慮飢寒之秋也。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蓋先師之仁義,欲張於天下也。誠不知失其者何,宜立帖以告,以光孔孟之道;不宜自作主張,明珠暗投,以塞仁德之路也。愚以為銀契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告之,不宜偏私,然後完璧歸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今當遠離,臨帖涕零,不知所言。

㈨ 文言文翻譯技巧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彷彿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准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㈩ 文言文《出師表》的翻譯

先帝創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激發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宮外執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咨詢他們,然後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將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於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託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於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姦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捨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於先帝的英靈。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征詢臣下的意見,考察並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10)事無大小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文章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當時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勢,闡述開張聖聽、內外同法、親信賢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後主勵精圖治,迅速改變龜縮於西南一隅的被動局面;下半部分,回顧自己的一生經歷,緬懷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務求成功的雄心壯志。

前半部分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一節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震聾發聵的作用,又能激發繼承遺志的感情。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後人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了全文。

表文的第二部分,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敘述,好象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系不緊。其實,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實密。這是因為。

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

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

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

第四,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使後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一步打動後主的心,樂於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哀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熱點內容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