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文言文
Ⅰ 「最後」用古文怎麼說
當「最後」表示 「結果」的意思時,可以用古文「竟」「終」「卒」「遂」表示;當「最後」表示 「次序在末尾」的意思時,可以用「末」來表示。
1、末,表示最後的時候。
例句:西漢劉向的《戰國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
譯文是: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也說明要完成最後百分之十的工程,卻要花費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
傳統戲曲里的一種角色,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的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京劇歸入老生一類,原為京劇五大行生旦凈末丑當之一,現已與生合並。
2、竟,表示終究;終於。
例句:西漢司馬遷的《毛遂自薦》中的「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譯文是:平原君最後和毛遂一起走了。其中「竟」是最終的意思,「偕」是一起,一塊的意思。
「竟」最早見於甲骨文,構型說法不一。一種說法為會意字。字的下面是「人」字,表示有個人站著,上面的字形像人用口在吹奏樂器的樣子。這兩個字形結合在一起,表示演奏樂器結束了,含有「終止」的意思。從這個角度看,「竟」也是個指事字。
3、終,表示最終。
例句:周朝佚名的《詩經》中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譯文是: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
此字的右邊是「冬」字,冬乃四季之盡頭,故引伸為「盡頭」之意, 而「冬」字的下面兩點表示「冰」,上面部份則表示織線用完時的樣子,和左邊的糸字部相呼應,來表示完結之意。
4、卒,表示終於;最終。
例句:西漢司馬遷的《垓下之戰》中的「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譯文是:現如今我被困在這里,是上天讓我滅亡,不是戰爭的罪過。
同「猝」。倉促,急速 [hastily]
行西逾隴卒。——《漢書·食貨志》。
5、遂,表示終於。
例句:西晉陳壽的《隆中對》中的「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譯文是:然而曹操最終能夠戰勝袁紹,不只是占據天時之利,也是因為人的謀略。
Ⅱ 初中文言文中「馳「「從」」出」的所有解釋
馳
chí
①<動>驅趕車馬奔跑。《鴻門宴》:「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木蘭詩》:「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②<動>特指驅趕車馬進擊,追擊。《曹劌論戰》:「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③<動>車馬疾行;奔跑。《<指南錄>後序》:「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
【又】特指驅馬進擊。《垓下之戰》:「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
④<形>疾速;快。《滿井游記》:「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⑤<動>傳揚。《華陽國志·後賢志》:「辭章燦麗,馳名當世。」(辭章:指文章。)
從的文言文意思和發音
cóng
①<動>跟隨;跟從。《垓下之戰》:「有美人名虞,常幸~。」《荷蓧丈人》:「子路~而後。」《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嘗~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又】<動使動>使……跟從;讓……跟隨。《鴻門宴》:「沛公旦日~百餘騎來見項王。」《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又】追趕;追隨。《孫子兵法?軍爭》:「佯北勿~。」《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②<動>順從;聽從。《論語?十則》:「多聞,擇其善者而~之。」③<動>參與。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及使之~政,則茫然不知其方……。」《琵琶行》:「弟走~軍阿姨死。」
④<動>依傍;緊靠著。《鴻門宴》:「樊噲~良坐。」
⑤<形>副,與「正」相對。《魏書?官氏志》:「前世職次皆無~品,魏氏始置之。」
⑥<動>行;做;處理。《教戰守策》:「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事。」《群英會蔣干中計》:「汝既為水軍都督,可以便宜~事。」
⑦<動>任;任憑。《論語?為政》:「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
⑧<介>由;自。《鴻門宴》:「~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鄒忌諷齊王納諫》:「旦日,客~外來。」《木蘭詩》:「願為市鞍馬,~此替爺征。」
⑨<介>跟;向。《項脊軒志》:「~余問古事。」
zòng
①通「縱」。1.
①<名>特指合縱。戰國時六國聯合反對秦國的聯盟。王充《論衡?答佞》:「六國約~,則秦畏而六國強;三秦稱橫,則秦強而天下弱。」2.南北方向。《詩經?齊風?南山》:「衡~其畝。」(衡:東西方向。)
②<動>放縱。《漢書?王吉傳》:「其後復放~自若。」
【從良】1.封建社會奴婢皆有籍,被釋放或贖身為平民叫「從良」。張鷟《朝野僉載三?韋桃符》:「隋開皇中,京兆韋袞有奴曰桃符……袞至左衛中郎,以桃符久從驅使,乃放~。」2.舊指妓女脫離樂籍而嫁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十:「新太守至,營妓陳狀,以年老乞出籍~。」
【從容】不慌不忙;悠閑舒緩。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侍臣緩步歸青瑣,退食~出每遲。」
【從事】1.辦事;處理事務。《史記?張儀傳》:「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於易。」2.官職名。《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其後用兵,則遣~以一少牢告廟。」
【從一而終】《周易?恆》:「婦人貞吉,~也。」本指用情始終如一。後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不得再嫁。
【從親】合縱相親。《戰國策?楚策一》:「故為王至計,莫若~以孤秦。」
漢字 出
釋義 chū
①由內向外走,與「入」相對.《國殤》:「~不入兮往不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又】使……出來.《中山狼傳》:「先生舉手~狼.」
②付出;支付.《禮?王制》:「量入以為~.」
③出發.《餚之戰》:「吾見師~,而不見其入也.」《觸龍說趙太後》:「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
④脫離,離開.《梅花嶺記》:「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世入世之面目.」《紅樓夢》:「記得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家.」
⑤離京為官,外放,外遷.《張衡傳》:「永和初,~為河間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⑥發出,發布.《屈原列傳》:「每一令~,平伐其功.」
⑦出產.《捕蛇者說》:「殫其地之~,竭其廬之入.」
⑧出現,發現.《教戰守策》:「戰者,必然之勢也.……不~於西,則~於北.」《醉翁亭記》:「……水落而石~者,山間之四時也.」
⑨超出,超過.《師說》:「古之聖人,其~人也遠矣.」《馮婉貞》:「敵~不意,大驚擾.」
⑩花瓣.任昉《述異記》:「花雜五色,六~.」
⑾古代戲曲的一個大段落叫一出.
【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際,瀟灑~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羅漢.」
【出貸】出錢.
【出合】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雖穠華可尚,~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
【出官】京官外調.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宮女出嫁.
Ⅲ 文言文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的故是什麼意思
您好,解釋為因此。
原文說:「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內畏虎也.」
意思是:容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為了加深這個詞的理解,我把故的幾個解釋放在下面,您自己做個比較,加強一下記憶。
故:
①事故;變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報劉一丈書》:「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
②緣故;原因.《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舊;舊的;原來的.《墨池記》:「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④舊時;從前.《項脊軒志》:「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
⑤老朋友;舊交情.《垓下之戰》:「若非故人乎?」《鴻門宴》:「君安與項伯有故?」
⑥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來顏色故.」
⑦死亡;去世.《紅樓夢》:「目今其祖早故,只有個兒子.」
⑧故意;特意.《陳涉世家》:「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⑨還是;仍然.《孔雀東南飛》:「大人故嫌遲.」
⑩通「固」,本來.《促織》:「此物故非西產.」
⑾所以;因此.《屈原列傳》:「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Ⅳ 高中文言文"得"的一詞多義
得
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得到,取得
往往有得 這個要有前後文要好理解一點
與公甚相得 投緣
得
釋義 dé
①<動>獲得;得到;取得。與「失」相對。《魚我所欲也》:「一簞食,一豆羹,~之則生,弗~則死。」《垓下之戰》:「漢皆已~楚乎?」
②<動>貪求;貪得。《論語?季氏》:「戒之在~。」
③<名>心得;收獲。《游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往往有 ~。」
④<形>得意;滿足。《蘭亭集序》:「當其欣於所遇,暫~於己,快然自足。」
⑤<動>領會;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公之心。」
⑥<形>合適;恰當。《六國論》:「此言~之。」
⑦<動>實現;達到。《信陵君竅符救趙》:「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諫太宗十思疏》:「既~志則縱情以傲物。」
⑧<動>能;能夠。《垓下之戰》:「項王自度不~脫。」《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遍觀群書。」
⑨<副>應該;應當。《鴻門宴》:「君為我呼入,吾~兄事之。」
⑩<助>表示完成或補充說明結果。《琵琶行》:「十三學~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倉皇北顧。」
Ⅳ 古文中「蓋」有哪幾種解釋
(gài,gě,)gài
①<名>用草編的覆蓋物。【引】器物的蓋子。《項脊軒志》:「庭有枇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矣。」【又】特指車蓋,遮陽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竊符救趙》:「平原君使者冠~相屬於魏。」《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
②<動>遮蓋;掩蓋。《孔雀東南飛》:「枝枝相覆~,葉葉相交通。」《敕勒川》:「天似穹廬,籠~四野。」
③<動>勝過;超過。《垓下之戰》:「力拔山兮氣~世。」《赤壁之戰》:「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世,眾士仰慕。」
④<副>表下而說的話帶推測性,用在句首,相當於「推想」、「大概」。《游褒禪山記》:「~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⑤<副>大概;大約。用在句中,表示推測、推斷。《諫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實繁,克終者~寡。」《與妻書》:「吾之意~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⑥<連>連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說原由。相當於「本來」、 「原來」。《出師表》:「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六國論》:「~失強援,不能獨完。」
⑦<助>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表議論。《答司馬諫議書》:「~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
hé
通「盍」。
①<副>何;怎麼。《庖丁解牛》:「技~至此乎?」
②兼詞,何不。《齊桓晉文之事》:「~亦反其本矣。」
資料來自http://wyw.5156e.com/index.php
Ⅵ 《垓下之戰》全文翻譯
項王訂約後,就帶上隊伍罷兵東歸了。漢王也想撤兵西歸,張良、陳平勸他說:「漢已據天下的大半,諸侯又都歸附於漢。而楚軍已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亡楚之時。不如索性趁此機會把它消滅。如果現在放走項羽而不打他,這就是所謂的『養虎給自己留下禍患』。」漢王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漢五年,漢王追趕項王到陽夏南邊,讓部隊駐紮下來,並和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好日期會合,共同攻打楚軍。漢軍到達固陵,而韓信、彭越的部隊沒有來會合。楚軍攻打漢軍,把漢軍打得大敗。漢王又逃回營壘,掘深壕溝堅守。漢王問張良道:「諸侯不遵守約定,怎麼辦?」張良回答說:「楚軍快被打垮了,韓信和彭越還沒有得到分封的地盤,所以,他們不來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們共分天下,就可以讓他們立刻前來。如果不能,形勢就難以預料了。君王如果把從陳縣以東到海濱一帶地方都給韓信,把睢陽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給彭越;使他們各自為自己而戰,楚軍就容易打敗了。」漢王說:「好。」於是派出使者告訴韓信、彭越說:「你們跟漢王合力擊楚,打敗楚軍之後,從陳縣往東至海濱一帶地方給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給彭相國。」使者到達之後,韓信、彭越都說:「我們今天就帶兵出發。」於是韓信從齊國起行,劉賈的部隊從壽春和他同時進發,屠戮了城父,到達垓下。大司馬周殷叛離楚王,以舒縣的兵力屠戮了六縣,發動九江兵力,隨同劉賈、彭越一起會師在垓下,逼向項王。
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團團包圍了好幾層。深夜,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王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麼楚國人這么多呢?」項王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騅(zhuī,追),項王一直騎著。這時候,項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麼辦,虞姬呀虞姬,怎麼安排你呀才妥善?」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個人能抬起頭來看他。於是項王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趁夜突破重圍,向南沖出,飛馳而逃。天快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項王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肯定得決心戰死了,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沖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於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沖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於是項王高聲呼喊著沖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里。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沖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光項籍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項王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相識嗎?」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於是指給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徵求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說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最後,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nie,聶)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漢王,只有魯縣不降服。漢王率領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魯城,但考慮到他們恪守禮義,為君主守節不惜一死,就拿著項王的頭給魯人看,魯地父老這才投降。當初,楚懷王封項籍為魯公,等他死後,魯國又最後投降,所以,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
(6)垓下之戰文言文擴展閱讀: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Ⅶ 「引」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①<動>拉開(弓)。《塞翁失馬》:「丁壯者引弦而戰。」
②<動>延長;伸長回。《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答,屬引凄異。」
③<動>拉;牽引。《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動>延請。《廉頗藺相如列傳》:「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⑤<動>帶領。《垓下之戰》:「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⑥<動>招出;牽連。《蘇武傳》:「虞常果引張勝。」
⑦<動>拿;舉。《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
⑧<動>招引;引來。《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⑨<動>避開;退卻。《赤壁之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⑩<動>掉轉。《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引車避匿。」
⑾<動>延長;延續。子子孫孫,忽替引之。《詩·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忽替引之。」
⑿<動>伸著。《中山狼傳》:「引首顧曰。」
⒀<動>援引;引錄;引用。《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⒁<動>薦舉。《史記·魏其武安侯傳》:「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動>承認;承擔。《三國志·吳志》:「權引咎責躬。」今有「引咎辭職」。
⒃<量>長度單位。古代以十丈為一引。
⒄<名>序言。《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經引。」(轉)
Ⅷ 見 在古文中都有哪些意思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頭上加隻眼睛,就是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義:看見,看到)
2. 同本義 [see;catch sight of]
見,視也。——《說文》
未見君子。——《詩·周南·汝墳》
利見大人。——《易·乾》
見龍在田。——《易·乾》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韓非子·主道》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樂府詩集·木蘭詩》
見兩小兒辯斗。——《列子·湯問》
兒童相見不相識。——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虎見之。——唐· 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尋常見。——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 又如:見雌雄(看到結果);見人(見證人);見喜(出痘疹的忌諱說法);見不過(看不慣;見不得);見頭知尾(比喻聰明透頂)
4. 進見;會見 [meet;call on]
往見楚王。—— 晉· 干寶《搜神記》
見蔡桓公。——《韓非子·喻老》
扁鵲復見。
正見清河。——《世說新語·自新》
5. 又如:見駕(參見皇帝);見面掛腳(古時風俗新娘拜見公婆和諸姑姊妹時,所奉上作為見面禮的刺綉鞋面);見禮(朝見之禮)
6. 遇到;碰見 [com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
宋華父 督見 孔父之妻於路。——《左傳·桓公元年》
7. 又如:這種葯怕見光;見齒(露齒而笑);見顧(光顧);見難(遇到危難);見禮(受到禮遇)
8. 指死——主要用於口語中 [kick]。如:見閻王
9. 聽到 [listen]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東揖 山東隆準公。—— 李白《梁甫吟》
10. 又如:見說(聽說);見話(聽說,聽講)
11. 觀察;知道;了解 [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見。——《韓非子·主道》
本無辭輦意,豈見入空官。——李賀《感諷》
12. 又如:見幾(明察事物細微的傾向);見知(知道);見便(識相;知趣)
13. 比試;較量 [match]。如:見高低;見陣(交戰,對陣);見仗(交戰)
〈名〉
1. 看法,見解 [opinion]
敢陳愚見。——《晉書·王渾傳》
2. 又如:依我之見;政見;我見;各抒己見;各執己見;固執己見;主見
3. 見識 [view]。如:淺見;偏見;見趣(見識情趣);見短(見識短淺)
〈助〉
1. 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be+過去分詞]
不見保。——《孟子·梁惠王上》
見犯乃死。——《漢書·李廣蘇建傳》
誠恐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悲獨見病。——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2. 又如:見笑於人;見笑於人;見重於當時;見執(被捉拿);見罔(被誣陷枉屈);見害(被害);見款(承蒙款待)
3. 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麼樣
見辱問於長者。——唐· 李朝威《柳毅傳》
4. 又如:見告;見示;見教
5. 用在動詞後表示結果。如:碰見;聞見;聽見
Ⅸ 日在文言文中都有哪些意思,出自哪篇文言文
①<名>太陽.《誇父逐日》:「誇父與~逐走.」
②<名>白晝;白天.《荊軻刺秦王》:「此臣~夜專切齒拊心也.」屬
③<名>一晝夜;一天.《垓下之戰》:「嘗一~千里,不忍殺之.」【又】每天;天天.《勸學》:「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已.」【又】一天天地.《涉江》:「鸞鳥鳳皇,~以遠兮.」
④<名>日子;時間.《過故人庄》:「待到重陽~,還來就菊花.」
⑤<名>往日;從前.《左傳?襄公三年》:「~君乏使,使臣斯司馬.」
⑥<名>他日;以後的某一天.《列子?湯問》:「~以偕來,吾與若俱觀之.」
Ⅹ 「固」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1、堅固。
《赤壁之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
譯文:荊州和(吳)國接壤,周圍山水險要,防守堅固。
2、穩固;牢固。
《餚之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譯文:君臣牢固地守衛著,藉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
3、固執;頑固。
《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譯文: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程度。
4、堅決;堅持。
《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固止之。」
譯文: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
5、本來;原來。
《齊桓晉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譯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於心不忍啊!
6、當然。
《垓下之戰》:「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
譯文: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願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
(10)垓下之戰文言文擴展閱讀: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固,四塞也。從囗,古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固,四周阻塞不易進出。字形採用「囗」作邊旁,「古」作聲旁。
相關詞彙解釋:
1、牢固[láo gù]
結實;堅固:基礎牢固。
2、頑固[wán gù]
思想保守,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頑固守舊。
3、堅固[jiān gù]
結合緊密,不容易破壞;牢固;結實:陣地堅固。
4、固守[gù shǒu]
堅決地守衛:固守陣地。
5、強固[qiáng gù]
堅固: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強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