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易耳

文言文易耳

發布時間: 2020-11-23 01:19:22

文言文的耳是什麼意思

①<名>耳朵.《鄒忌諷齊王納諫》:「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陋室銘》:專「無絲竹之屬亂耳.」《石鍾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②<名>形狀像耳朵的東西.如「木耳」、「銀耳」
③<動>聽說;耳聞.《漢書·外戚傳》:「又耳曩者所夢日符.」
④兼詞,相當於「而已」,譯作「罷了」.《庄暴見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
⑥<形>位置在兩旁的.「耳門」、「耳房」.

⑵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麼意思

ěr 耳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耳朵)

(2) 同本義

耳,主聽也。――《說文》

耳者,腎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穀子·權篇》

坎為耳。――《易·說卦》

忠言逆耳利於行。――明·劉基《苦齋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宋·蘇軾《石鍾山記》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4) 聽覺,聽力 。如:耳識,耳性(記性);耳重(重聽。耳朵聽覺不靈敏);

(5) 耳狀的東西。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兩側有便於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穀物在雨淋後所生的芽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杜甫《秋雨嘆三首》

(7) 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耳 ěr

(1) 聽到,聽說。如:耳食之學(傳聞中得到的浮淺知識);耳頑(聽不進去);耳生(聽來生疏);耳決(猶耳聞)

(2) 附耳而語 。如:耳言(猶耳語);耳報(暗中報告,私下傳言);耳提面命(當面講,甚至揪著耳朵講。比喻教導得殷勤懇切)

(3) 通「佴」。退後,居次

人自為種而天下耳。――《莊子·天運》

耳 ěr

(1) 表示限制,相當於「而已」、「罷了」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

(2)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於「了」、「啊」、「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鑒》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

耳 ěr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而」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⑶ 文言文:景初日:『高才固易耳』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

⑷ 此易於耳,不足勞主憂焉。的譯文

按說文言文的翻譯是要看上下文的,不然貿然斷章取義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不過還是附上我的見解:這對於我(耳應該是此人名)來說是很容易的,不值得勞煩主公您擔憂了。

⑸ 此易於耳,不足勞主憂焉.的譯文

按說文言文的翻譯是要看上下文的,不然貿然斷章取義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不過還是附上我的見這對於我(耳應該是此人名)來說是很容易的,不值得勞煩主公您擔憂了.

⑹ 古文中 耳 怎麼解釋

【說文解字】
耳 [er3]
卷十二 耳部
反切:而止切
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從耳

I
ěr
ㄦˇ
〔《廣韻》而止切,上止,日。〕
1.耳朵。人與哺乳動物的聽覺和平衡器官。
《詩‧小雅‧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孟子‧梁惠王上》:「聲音不足聽於耳歟?」宋蘇軾《東坡志林‧龐安常耳聵》:「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乎?」田漢《麗人行》第一場:「好,休息一會兒吧,這叫『耳不聽為凈』。」
2.像兩耳分列兩旁之物。
3.指位置在兩旁者。如:耳房;耳門。
4.指形狀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銀耳。參見「耳菜」。
5.穀物經雨所生的芽。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秋甲子雨,禾頭生耳。」
五代李建勛《間出書懷》詩:「溪田雨漲禾生耳,原野鶯啼黍熟時。」
清馮桂芬《林文忠公祠記》:「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陰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6.聽到;聽說。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宋歐陽修《贈潘景溫叟》詩:「通宵耳高論,飲恨知何涯。」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翁素耳其名,而貧之。」
魯迅《墳‧人之歷史》:「則中國抱殘守闕之輩,耳新聲而疾走。」
7.附耳而語。
8.連詞。表示轉折,相當於「而」。
漢賈誼《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9.語氣詞。表示限止語氣,與「而已」、「罷了」同義。
《論語‧陽貨》:「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郭沫若《游大理‧負石觀音》詩:「觀音之說附會耳,只表人民愛國心。」
10.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
《荀子‧天論》:「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戴安道年十餘歲,在瓦官寺畫,王長史見之,曰:『此童非徒能畫,亦終當致名,恨吾老不見其盛時耳。』」
11.姓。
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II
réng
ㄖㄥˊ
〔《集韻》如蒸切,平蒸,日。〕
見「耳孫」。

⑺ 文言文,景初日:『高才固易耳』是伺意

景初日:「高才固易耳。」
晏景初說:「有本領的話本應是容易管的。」

原文: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作無面湯餅乎?」景初曰:「有面則拙婦亦辦矣。」僧慚而退。(陸游《老學庵筆記》)
譯文:尚書晏景初請一位和尚住持禪院,和尚以禪院太窮沒法管推辭。晏景初說:「有本領的話本應是容易管的。」和尚說:「巧婦沒麵粉怎能做湯餅?」景初說:「有麵粉的話那麼笨婦也會做。」和尚慚愧地退下了。

⑻ 文言文句子翻譯「不然,誅一人易耳。山東未降者尚多,全素得人心,殺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

不能這樣做,殺一個人容易。山東沒有投降的城市還有很多,李全向來得人心,殺了他不能立威,只會失去民眾的擁戴。

⑼ 文言文中「耳」除了有「罷了」意思之外,還有哪些

1.耳朵。人與哺乳動物的聽覺和平衡器官。
《詩‧小雅‧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孟子‧梁惠王上》:「聲音不足聽於耳歟?」宋蘇軾《東坡志林‧龐安常耳聵》:「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乎?」田漢《麗人行》第一場:「好,休息一會兒吧,這叫『耳不聽為凈』。」
2.像兩耳分列兩旁之物。
3.指位置在兩旁者。如:耳房;耳門。
4.指形狀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銀耳。參見「耳菜」。
5.穀物經雨所生的芽。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秋甲子雨,禾頭生耳。」
五代李建勛《間出書懷》詩:「溪田雨漲禾生耳,原野鶯啼黍熟時。」
清馮桂芬《林文忠公祠記》:「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陰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6.聽到;聽說。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宋歐陽修《贈潘景溫叟》詩:「通宵耳高論,飲恨知何涯。」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翁素耳其名,而貧之。」
7.附耳而語。
8.連詞。表示轉折,相當於「而」。
漢賈誼《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9.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
《荀子‧天論》:「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戴安道年十餘歲,在瓦官寺畫,王長史見之,曰:『此童非徒能畫,亦終當致名,恨吾老不見其盛時耳。』」

熱點內容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