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美術
① 談談你對印象主義美術的認識
19世紀西方美術的中心在法國,主宰法國畫壇的仍然是有勢力的官方學院派。19世紀下半葉法國畫界有一部分青年畫家反對官方學院派藝術的墨守陳規,由於自己的創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龍展出而強烈反對官方的審查制度,他們要求藝術上的革新和創作自由,經常聚集在巴黎的蓋爾波瓦咖啡館自由交換對藝術的見解,共同尋求藝術創新道路。
西方繪畫在發展歷程中,畫家總是將當時的科學成就引進藝術創造之中。由於光學和色彩學研究成果問世,後來又經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與美學相結合,運用到藝術法則上,這使追求創新的畫家們深受影響和啟發,他們嘗試著純粹的「外光」描繪,以及新的色彩關系分析,並把這種自然科學的法則和他們的藝術觀點結合起來進行創作。他們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物體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顯現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結合,太陽光是由七種原色組合而成。如果離開了光和色彩便沒有這個世界。他們還認為:畫家要認識這個世界,主要是從「光」和「色彩」的觀點上去認識,「光」和「色彩」既然成為這個世界的中心,也是畫家認識世界的中心,所以畫家的任務也就在於如何去表現光和色彩的效果。「光」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體的物象和事件只是傳達光和色彩的媒介罷了,它本身的意義是次要的!這種藝術觀念成為他們的主導思想,從而支配他們的創作活動。
由於他們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畫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將畫家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停留在感覺階段,停止在「瞬間」的印象上,這就導致創作中竭力描繪事物的瞬間印象,表現感覺的現象,從而否定事物的本質和內容。在他們看來世界萬物在陽光下一律是平等的。雷諾阿曾說過:「自然之中,決無貧賤之分。在陽光底下,破敗的茅屋可以看成與宮殿一樣,高貴的皇帝和窮困的乞丐是平等的。」這種藝術觀念導致他們在創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繪「光」。只重藝術的形式,忽視乃至否定藝術的內容。如支持印象主義的左拉所說:「繪畫所給予人們的是感覺,而不是思想。」所以我們在印象派的畫中所看到的是充滿陽光的色塊組合,充滿空氣感。總的說來印象派創作只重感覺,忽視思想本質,以瞬間現象取代之;以習作代替創作;以素材代替題材;以偶然代替必然;以次要代替主要的。既然是憑感覺,那必然是主觀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繪的是主觀化了的客觀事物。這標志著與傳統藝術觀念、藝術表現方法和藝術效果的決裂。所以說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藝術流派。不可否認印象派畫家在陽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發現,在對光與色的表現上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技巧,他們倡導走出畫室,面對自然進行寫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間的印象,使畫面出現不尋常的新鮮生動的感覺,揭示了大自然的豐富燦爛景象,這是對藝術創造的一大貢獻。他們的藝術是屬於現實主義范疇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藝術中的反映。他們的藝術創造是具有革新和進步意義的。
印象派產生是西方繪畫發展的必然結果。繪畫自16世紀威尼斯畫派起就關注光和色彩的描繪,尤其是提香,爾後經魯本斯、委拉斯開茲、倫勃朗、哈爾斯和維米爾,在他們的作品中都閃耀著迷人的色彩,尤其是善於描繪陽光的維米爾,他曾描繪過充滿陽光的房間,可謂印象派的先驅者;英國風景畫大師透納和康斯太勃爾畫中充滿陽光和空氣,使法國的德拉克洛瓦如獲至寶,他在自己的畫中就已竭力表現過,人們稱他是「打開印象主義天窗」的畫家;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已經將自己的畫架移到室外大自然中去對景寫生,為印象主義畫家開了先河;庫爾貝的畫中已經充滿了陽光,有人稱他是「印象派之父」,在所有這些大師們的探索成就之上,必然產生印象主義畫派。
由於官方學院派的壓制,這批年輕畫家探索創新的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龍展出,於是他們共同於1863年舉辦了「落選沙龍畫展」,遭到學院派古典主義的猛烈攻擊。年輕畫家們沒有灰心,又埋頭奮斗10年,於1874年在巴黎的鬧市區舉辦了震驚畫壇的「無名藝術家、油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協會」展覽。在這次畫展中展出莫奈的一幅風景畫,題名《印象·日出》。有位叫勒羅瓦的作家發表了一篇小品文評論這次展覽,題為「一次印象主義的展覽」。「印象派」由此而得名。1876年舉辦第二次展覽,有20位畫家參加,這次展覽乾脆打出了「印象主義畫展」的旗號,從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國畫壇,擴及歐洲,影響世界。
② 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美術的主要代表畫家和藝術影響
法國印象主義主要代表畫家:馬奈〈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在船中〉〈莫奈在船上做畫〉;莫奈〈印象.日出〉〈草垛〉〈盧昂教堂〉〈睡蓮〉:雷諾阿〈包廂〉;德加〈沐浴中的女性〉〈舞女〉〈賽馬〉;畢羅沙,印象派的米勒。
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出現了「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
新印象主義代表畫家:修拉〈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
後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塞尚,現代繪畫之父。〈有蘋果和橘子的靜物〉;梵谷〈向日葵〉〈農民〉〈郵遞員羅修〉〈夜間咖啡店〉〈星空〉;高更〈黃色基督〉〈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哪裡去?〉
藝術影響:印象主義對19世紀末期西方繪畫藝術乃至二十世紀的現代派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印象主義開始,歐洲的畫家們試圖使繪畫擺脫文學的影響,由過去對主題內容的注重轉化為更多地注意繪畫的形式語言本身。就此意義上來說,印象主義繪畫是傳統藝術與現代美術之間的分水嶺。
③ 後印象主義美術與印象主義美術有什麼不同
後印象主義 POST-IMPRESSIONISM(1890-1900):也稱「印象派之後」或「後期印象派」,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後印象主義一詞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用來描述文森特·梵高、高更和保羅·塞尚等為代表的一群畫家以及畫風的。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並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Roger Fry,1866-1934)提出的。他想對保羅·塞尚立論,就需要一個新術語。幾十年來,法國人並沒有將這三個人和印象主義加以區別,只是近期才用這一術語把他們和那些主要名家區分開來。雖然保羅·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和那群畫家一起展出作品,但「後印象主義」仍是一個方便的術語用來突出這三位後來的畫家,而且他們也確實與該群體十分不同。
所謂後印象主義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創造。他們三個人最初都是學印象主義。塞尚和高更還參加過印象主義畫展,凡·高雖然沒有參加過印象主義展覽,但他一直自稱是印象主義。後來他們三人都認為繪畫不能僅僅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他們雖有共同的創作傾向又有各自鮮明的藝術個性:塞尚一生的創作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恆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後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這使他成為後來的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始祖。高更主張不要面對實物,而憑記憶作畫,提倡綜合的和象徵的美學原則。凡·高的新畫風,可以說是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日本的浮世繪版畫融合在他個人氣質中的產物,是東西方繪畫合流的結果。凡·高的畫,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強烈地表現了自己的個性。有人說,他的畫都是他的自畫像。
這三位畫家都是在去世後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他們三人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產生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是他們徹底地改變了西方繪畫面貌,由客觀再現走向主觀表現,並使之走向現代,他們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嚴格意義講後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畫派,他們之間不是團體,也沒有聯合開過畫展,更沒有什麼宣言,只是三人都脫胎於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後來的美術史家們發現他們既有與印象主義聯系又不同於印象主義,便稱他們為「後印象主義者」。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④ 簡述印象主義繪畫觀與現實主義的聯系
印象派強調人對外界物體的光和影的感覺和印象,在創作技法上反對因循守內舊,主張藝術的革新。繪畫容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光色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印象派著重於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為永恆,並將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
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稱為外光派。一般來說這樣的畫派屬於早期的印象派。
現實主義作為一場藝術運動,是與法國1848年革命同時出現的。畫家庫爾貝和理論家尚弗勒里是其精神領袖。現實主義堅決如是的表現畫家所處時代的風格、思想和面貌,其中至關重要的是真誠。「現實主義」(realism)在西方語言中也可指藝術寫實的手法。因此,「現實主義」也可稱為「寫實主義」。
⑤ 古典主義繪畫與印象主義繪畫差異
1、美學觀念的不同。印象派強調的是寫實,而古典派則是更追求作品的嚴謹。
印象派在藝術精神上對立於西方古典傳統繪畫,強調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形態。印象派是19世紀中葉歐洲藝術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重要階段,印象派畫家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針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
而古典主義繪畫則是以古代的藝術理想與規范來表現現實的道德觀念,以典型的歷史事件表現當代的思想主題。古典主義繪畫以此精神為內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題材,莊重單純的形式,強調理性而輕視情感,強調素描與嚴謹的外表、貶低色彩與筆觸的表現,追求構圖的均衡與完整,努力使作品產生一種古代的靜穆而嚴峻的美。
2、在繪畫技巧上不同。
印象派繪畫更注重繪畫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體現印象派的藝術與光學相結合的主要特徵。印象派繪畫在構圖上往往較為隨意,力求突出畫面的偶然性,增加畫面的生動和生活氣氛,凸顯對內心主觀意象的表達。
古典主義繪畫強調精確的素描技術和柔妙的明暗色調,並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現出雕塑般的簡練和概括,追求一種宏大的構圖方式和莊重的的風格、氣魄。欣賞藝術帶給人們的那種古韻之美。
(5)印象主義美術擴展閱讀:
國外著名畫派簡介:
威尼斯畫派:
威尼斯畫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最有藝術特色的畫派。威尼斯共和國14世紀起成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經濟、文化日益繁榮,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起色。原受拜占庭影響,15世紀吸收了以喬托、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為代表的佛羅倫薩畫派的經驗,走上新的發展道路。
該畫派代表畫家有喬爾喬涅(1477~1510)、提香(約1490~1576)、委羅內塞(1528~1588)等。他們於15世紀由維發利尼家族和伯利尼家族奠定基礎,至16世紀成為歐洲油畫創作中心,是其鼎盛時期。
作品描繪豪華生活,歌頌人間幸福,充滿樂天、歡快、狂熱的情調,即使宗教題材也被世俗化,滲透著人文主義精神;構圖新穎,色彩絢爛,形式優美,具有濃厚的裝飾味,這就是義大利文藝復興鼎盛時期威尼斯畫派的特色。
印象畫派:
印象派是19世紀下半葉在法國興起的一個畫派。印象派繪畫是注重於繪畫色彩造型的變革,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之中,革新了傳統的固有色觀念,創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現代寫生色彩學。樹立了色彩形式的獨特審美價值,新穎的形式為現代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印象派的命名出於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一幅畫《日出-印象》在「落選沙龍」中展出,引起了許多評論家的嘲笑。革新畫家們就以嘲笑詞「印象」為畫派的名稱,這也正契合了印象派的理念:注重瞬間光色印象,捕捉對景物的真實即時印象,用絢麗大膽的色彩來表達。
抽象派: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
抽象繪畫的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
﹝一﹞幾何抽象﹝或稱冷抽象﹞。這是以塞尚的理論為出發點,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等發展出來。其特色為帶有幾何學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為代表。
﹝二﹞抒情抽象﹝或稱熱抽象﹞。這是以高更的藝術理念為出發點,經野獸派、表現主義發展出來,帶有浪漫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為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象派繪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典主義繪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畫派
⑥ 印象派在美術史上的影響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生長在寫實主義的土壤之中,但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准確而客觀地描繪個人面對世界時的視覺感受。印象派畫家對瞬間視覺感受,對色彩、氛圍、筆觸的關注,超過對社會歷史、宗教、倫理的關注,正是在這一方面,他們與此前的歐洲畫家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他們的作品剛出現時受到已經習慣於古典繪畫形式的觀眾非難,1874年在首屆印象派畫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畫遭到批評,從此以後,「印象派」和「印象主義」就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像莫奈這樣一批藝術家們的作品。
從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進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畫家筆下,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被引入畫面,繪畫由此變得清新明麗而有生機。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努力在印象派時代達到頂峰,然後開始回落。從馬奈到塞尚,歐洲繪畫傳統在自我否定的同時又在自我完善,這樣的進程構成了整個西方現代繪畫的發展框架。印象派畫家雖然在開始其藝術活動時受到誤解甚至嘲諷,他們共同活動的時間也沒有持續很久,但他們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並波及音樂和文學。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繪畫在世界各地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仍然超過繪畫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或塞尚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這次畫展將介紹法國印象派的演變:它的開始、發展和它對後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參觀者不僅可以觀察到這些傑出畫家處理的題材的多樣性(涉及風景、靜物和肖像),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繪畫經驗的發展。一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這次畫展顯得很難得。這次來中國展出的印象派作品共51件,法國印象派的主要畫家可以說囊括無遺———莫奈11件,西斯萊5件,德加4件,雷諾阿4件,馬奈3件,畢沙羅7件,凡汀———拉圖爾、莫里索、巴齊耶等人也都有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其中像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館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課》、《咖啡館,又名苦艾酒》、《年輕女人像》,莫奈的《魯昂大教堂》、《睡蓮》,雷諾阿的《半身像,陽光的效果》,畢沙羅的《蓬圖瓦茲:艾爾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萊的《魯弗申的花園小路》等作,都屬於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典範之作。
印象派繪畫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觀眾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國文化年活動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繪畫,開創了我國對外藝術交流史的先例。這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的5l件作品,屬於法國國家收藏珍品,大部分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奧賽博物館是專門收藏近代美術作品的國立博物館,它位於巴黎塞納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巴黎之旅的必選站點。奧賽博物館一次拿出這樣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遠隔重洋的中國展出,堪稱世紀性的藝術盛會。這次畫展希望向民眾提供一次機會,在中法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認識中法文化相近和區別的東西,中法文化共有和互補的東西。
印象派強調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主張藝術上的革新。繪畫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把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在陽光下直接對景寫生,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這在繪畫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由於印象派繪畫很少反映人類生活的主題,使創作題材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馬奈1832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因為熱愛藝術,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前程,成為一位畫家。馬奈是最早打破傳統的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他受過古典藝術的薰陶,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宏大和莊重的氣魄,他的畫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但在色彩上還沒有發展到其後一些印象派畫家那樣去分解物體顏色的程度。他對色彩的處理比較完整,每一色塊都很協調柔和,又很鮮亮,給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總的暗調子中,突出幾塊明亮鮮艷的色彩,使之更加響亮耀眼。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奧林比亞》也同樣運用了這樣的表現手段。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一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印象·日出》表現的是畫家對所看到的「日出水面」這一轉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畫中表現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朧晨霧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藍綠色彩輕松的勾畫出來,整個畫面的一切物體都融成一片。
在莫奈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領域的探索,忽視對物象形體的寫實。側重於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上色彩關系的獨立美。他是第一個真正強調外光寫生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戶外寫生完成,而且態度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時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一個景物,分別畫出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如油畫《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畫家進行這種色彩試驗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他的這些經過了深思熟慮,追求瞬間光色細微變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這種藝術追求在莫奈晚年創作的油畫《睡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是最長壽的,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畫家中的積極活動者和重要成員,以描繪舞蹈演員和浴女著稱。德加是一個銀行家之子,生活富裕並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較高。
德加早年接受過嚴格的古典主義藝術的熏陶,培養了他熱愛傳統藝術的感情,所以在印象派畫家中他是始終堅持嚴格造型的畫家。他受到馬奈的影響,開始注重對色彩的研究,並參加印象派的畫展,成為印象派畫家中風格獨特的一員。德加一生中對撲朔迷離的動感追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舞台燈光下的舞蹈演員和賽馬場上的情景,表現得極為生動。他常常在後台和包廂里冷靜地觀察對象,默寫演員們舞蹈時一瞬間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舞蹈者輕柔的動作和跳動起來的生動姿態,更成功的是他將舞台燈光下的感覺傳達得格外真切。德加的代表作品是《舞台上的舞女》《熨衣婦》等。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1841年他出生在一個窮裁縫家,曾以在陶瓷器皿上作畫謀生。他天性樂觀、純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雷諾阿主要畫婦女肖像和裸體,他的畫總是充滿著歡樂的氣氛,人物塑造得有著無法形容的柔和與微笑。同時在他的畫中嘗試著運用印象派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人物畫生動活潑,色彩豐富。
雷諾阿的繪畫創作中少女和兒童題材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筆下的兒童天真稚氣,所畫的少女更能傳達出沉靜、優雅的情態。《少女肖像》是他這一類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雷諾阿筆下的作品在筆觸運用上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他還經常喜歡使用各種由淺到深的紅色作畫。畫中的人物被描繪得非常悠閑愉快,充滿青春的美麗,猶如一首贊美和抒情的樂曲,它能使人感到生活是這樣美好而富於浪漫情調,作品《遊船上的午餐》《餅干坊街的舞會》《包廂》等都十足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
畢沙羅(1830~1903),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畢沙羅出生在法國安提爾群島的聖多馬小島上,他的父親是一位開雜貨鋪的小老闆。年輕時他曾當過店員,由於酷受繪畫,在他25歲時離開了家鄉小島,來到以藝術都城著稱的巴黎。柯羅和米勒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堅信著藝術唯一可遵循的大師就是自然。畢沙羅比其他印象派畫家中任何人都更早在外光中開始作畫。他常說:「在戶外生動的光線中,按著自然忠實地畫吧!」
畢沙羅一生清貧,但卻總是帶著愉快明朗的面容生活著。他非常喜歡田園生活,毫不誇張、粉飾地畫眼中看到的極其普通的一切。在畫面上他常常採用飽和的顏色和筆筆壓蓋的細膩筆法描繪對象,具有一種淳厚的藝術韻味。代表作品有《逢圖瓦茲的紅屋頂》《蒙馬特爾大街》等。
⑦ 舉例說明三個不同時期印象主義美術的特點
據小生所知三個東西並非一會事!印象派是以馬奈為代表的在屏棄了古典繪畫中只重視素描關系而沒有發現色彩關系的畫法.他們重視光色的研究.印象派經過發展又有新印象主義和後(反)印象主義.
現代派是20世紀的產物,以二戰為分界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他們主張一些荒誕的\屏棄傳統的\與機器相融合的思想...屬於現代主義的有很多畫派例如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
抽象派也是現代主義的一類,有熱抽象和冷抽象等一些說法.代表的是康定斯基等他們屏棄了具體的形直接來表達一種情感...屬於唯情的藝術形式...
寥寥幾句難以盡意,一家之言,謹供參考!
⑧ 印象主義繪畫藝術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印象主義繪畫藝術的產生有如下主要原因:
第一,19世紀哲學上的實證主義導致了文學藝術上的自然主義。自然主義要求藝術對客觀對象做出外表上酷似的描寫,印象派藝術正是自然主義藝術發展的強烈表現。
第二,自然主義的文學藝術家們常常把表現自然美的藝術作品看作是高於表現現實生活或政治色彩的藝術作品。法國繪畫在19世紀後期明顯的表現為偏離重大的時代和社會題材的表現,印象派在繪畫中所表現的題材就僅限於日常生活。
第三,光學和色彩學的發展影響了印象派的出現。由於當時在光學上的進一步發展,法國出現了將光和色彩的關系直接與美學結合起來,並說明與之有關的藝術法則的科學實驗,印象派畫家們深受這些實驗的影響,提高了對光和色的興趣。
第四,歷代大師的優秀色彩作品都閃爍著迷人的光彩,他們在漫長的經驗積累中凝練出的色彩技巧吸引著印象派畫家們,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色彩的突破和改革才有可能。
第五,19世紀法國的時代精神是反對墨守成規,主張藝術創新和變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再到現實主義,無不體現這時代變革精神的主調。印象派就是在這樣一種時代精神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
第六,浪漫主義在色彩上的研究。巴比松畫派的對景寫生,庫爾貝的「闊大的色彩筆觸」以及英國康斯太勃爾和透納的風景畫等當代畫家們直接影響了印象主義畫家們對光與色的追求。
第七,群體意識是印象派藝術形成的又一主要原因。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咖啡館里走出了印象派繪畫。
第八,來自東方的日本美術對印象派藝術產生深刻的影響,尤其對後期印象派的影響。
(2)印象派的美學追求:
印象主義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沉湎在中世紀騎土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在19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啟發下,注重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印象主義畫家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繪陽光下的物象。從而摒棄了從16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並根據畫家自己的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印象主義繪畫的美學追求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追求瞬間印象的表現,追求明亮的光調。第二,表現當代的曰常生活的題材。第三。取客觀場景之片斷作為構圖,求不完整的效果。
印象主義繪畫對光色的追求,大大提高了畫面上的色彩明度,使色彩顯得更加光輝燦爛,從而使歐洲繪畫在色彩上出現了一次重大的革新。這是印象主義畫派對於歐洲繪畫所做出的貢獻。它對19世紀末期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許多國家相繼出現了印象主義畫派,同時還影響到了法國音樂中以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主義音樂的產生。
從印象主義開始,歐洲的畫家們試圖使繪畫擺脫文學的影響。更多地注意繪畫語言本身。就此意義上來說,印象主義繪畫又是現代藝術的開端。
⑨ 美術中的印象派有什麼特點
法國畫家塞尚(1839~1906年)、高更(1848~1903年)和荷蘭畫家梵·高(1853~1890年)是印象主義畫派的創始人,特別是塞尚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他們反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現手法,1874年該派在巴黎舉行畫展,莫奈的《日出印象》曾遭眾人嘲笑,由此該派便被稱為印象派。塞尚曾屬於早期印象派畫家,成為後期印象派的代表。作品包括許多靜物畫和風景畫,畢生追求表現形式,強調色彩造型和描繪客體內在結構。代表作有《果盤》、《玩紙牌者》等。他的理論和繪畫是在死後才受到重視,並因而成名的。梵·高是荷蘭畫家,30歲開始學畫,常以勞動人民為題材,在其短促一生的最後5年來到巴黎,成為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吃馬鈴薯的人》、《農民》、《囚徒散步》等。高更是法國人,30多歲才專攻繪畫,他因厭惡巴黎的城市生活而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以島民純朴的生活為題材,作畫十餘年。他畫的《兩個塔希提婦女》、《毛里的房屋》等被認為是後期印象派的代表作。他們強調表現自我,畫家不是畫其所見,而是畫其所想,追求抽象的畫面,強調色彩的單純化和畫面的大幅度簡化。吸收東方繪畫的設色法,在畫面上加進主觀設想的色彩。
⑩ 印象主義繪畫的特徵
關於印象派繪畫的文化內涵,擇其要者而述之:
一是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反映印象派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在藝術精神上對立於西方古典傳統繪畫,強調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形態;他們對主題性地再現現實不以為然,提出應自然而隨意地表現生活與客觀物象;他們游離於傳統藝術所關注的社會功用與教育職能,離開了藝術表現現實的情節化和戲劇性結構,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注重畫家對現實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覺表現,擅長對現實情景的生命狀態和存在形式進行直覺式的客觀再現與描繪,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以迎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並不反對以自然為師,只是強調「不要失掉你所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認為「記憶」和「想像」可以「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還提醒畫家「應防止傾向於文學」,在繪畫中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畢沙羅的《農家女》的純朴與率真、《牧羊女》的靈動與鮮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為師」,描繪了「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德加的《賽馬》的投入與動情、《騎馬散步》的閑情與瀟灑、《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歡快與忘我等,正疊加了「記憶」和「想像」,試圖「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彎曲的樹》的豁達與野趣、《馬納河上的橋》的靜謐與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簡練與張揚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邏輯」。印象派畫家從具有「社會學功能」的傳統藝術傾向中走出,又帶著「繪畫的獨立性」步入當時的社會生活。馬奈的傑出風俗畫,如《咖啡音樂會歌手》、《咖啡館里》、《弗利·貝傑爾酒館》等,恰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勞特累克盡管出身貴族,卻以帶有諷刺意味的心情表現現實,他筆下的巴黎上流社會的夜生活,沒有優雅高貴的生活情趣,卻是一個墮落、污穢並充滿欺詐的世界,他的《紅磨坊的舞會》中喧囂中的狂歡、《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靜思與無奈等,實是痛苦的呻吟。這里,也可以領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傳統藝術中的「社會學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種矛盾交雜的社會之中,即便再三強調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其實是無法真正步入游離於「社會學功能」的「獨立性」之中的。
二是注重繪畫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體現印象派的藝術與光學相結合的主要特徵。印象派繪畫在光與色的表現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與色的謳歌表現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繪畫語言中的辯證關系,把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引入畫面,繪畫隨之變得清新明麗、生機盎然。在印象派繪畫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繪畫語言、藝術要素、快速跳動的音樂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號,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藝術起始點,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達意、示美。印象派畫家最基本的繪畫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種有效方法,以突破物體單一的、表面看來一成不變的「固有」色;他們力圖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自然呈現的瞬息色彩,那種受一定環境條件、空間距離和周圍其他物體影響的顏色。他們從畫水開始,把水波反射出來的五光十色描繪得惟妙惟肖。他們進而擴大到從建築物到天空的光與色的表達。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探索得益於19世紀初期科學家對光的本質的新發現,孕育了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躍遷。莫奈曾反復畫不同時間的魯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為了捕捉瞬間的光與色。這次珍品展展出的《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與《魯昂大教堂,陽光的效果,傍晚時分》便是莫奈為教堂繪制的30餘幅油畫中的兩幅。畫這批畫時,他曾在給妻子的信中寫到,他每天都會有一些頭天未曾見到的新發現,於是趕緊將其補上,但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
三是採用原色並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繪畫語言。為了表現物體的動態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光怪陸離,印象派畫家採用小筆觸和色調並列方法,有些顏色不再在調色板上調配,而是紅、黃、藍三原色並列,時而重疊,並把紅和綠、黃和紫、藍和橙色補互對比,使色彩在強烈視覺沖擊中產生新的和諧。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繪畫語言,令人耳目一新。
四是「把畫架搬到戶外」,成為印象派的重要繪畫方式。它不是簡單的繪畫場所位移,而是繪畫方式變革,改變了西方傳統繪畫方式,是為了在陽光下對景寫生,捕捉和描繪物體在陽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雷諾阿喜歡在戶外林下寫生模特兒,以悉心研究模特兒身上、臉上的綠色反光和燦爛的斑點效果。雷諾阿從清新的自然風光中揭示色彩暈染流動的奧秘,感悟色彩的爭妍與和諧、陽光的歡愉與變化、自然的節奏與坦誠、人生的明朗與溫馨,於是,有了《打陽傘的麗絲》中的傘下陰影處、回眸一瞬間視覺色彩的晶瑩剔透與麗絲眼神的非視覺色彩的真誠魅力,有了《夏杜的春天》的春光明媚、春色涌動、春訊匯集和春意盪漾,有了《泛舟塞納河》的河水淌動、河光波動、小舟劃動和泛舟人的靈動。「陽光下的繪畫」,為印象派繪畫的崛起和發展在繪畫方式上奠定了基礎。
五是變革西方傳統繪畫和借鑒各種畫派,留下印象派叩開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的文化軌跡。印象主義藝術思潮隨印象派繪畫而生,印象派繪畫又在印象主義藝術思潮的涌動中而興。印象派之興,在於對西方傳統繪畫的變革和對19世紀上半葉各種畫派的借鑒,包括借鑒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印象派繪畫的反叛表現在眾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繪畫特徵和文化風采,在獨樹一幟馳騁19世紀下半葉藝術舞台的同時,也顯現了自身的藝術選擇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於困惑、分化不斷。在這種進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相繼而生。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衰落後,立體主義和20世紀各種理性化抽象藝術從中吸取了動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叩開了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
印象派畫家的文化肖像
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的演進中,出現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畫家,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到印象派旗幟之下;有的雖然沒有印象派的「團隊意識」,但他們的筆下卻吐露出印象派的藝術風格;有的雖然參加了印象派初期的藝術活動,但其總體藝術傾向更接近後印象派,或者成了後印象派代表人物。這次「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共選作品51幅,有4幅以上作品的為馬奈、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德加、塞尚。馬奈是印象主義的奠基者,他在繪畫創作題材上開創了從日常生活和自然風光中取材的先河,強調繪畫的色塊運籌要高於描繪作用。莫奈是印象主義繪畫運動的發起人、引領者和堅定不移的實踐者,「光和色」的謳歌者。畢沙羅是點彩法的引領人。西斯萊在印象派中畫風較為穩健。雷諾阿是法國印象畫派的先驅,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義的真實寫照,充滿了閃爍的色彩和光線。德加被譽為表現動態人物的繪畫大師。塞尚是後印象派傑出畫家之一,現代繪畫藝術之父,他的作品和思想對20世紀許多美術家及美術運動(特別是立體主義)的審美觀念發展很有影響。
印象派畫家各有風采、各顯個性,同時又共顯亮麗,共具特徵。
一是藝術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繪畫在本質上是批判的、「叛逆」的,被正統沙龍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強了「叛逆」性,更堅韌地走上了探索之路。1874年一群青年畫家假借巴黎著名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行首次畫展,即是受正統沙龍排斥的產物,至1886年,印象派共舉辦8次畫展。其間,印象派繪畫曲折發展,印象派畫家離合聚散。然而,整體而言,印象派藝術思想的批判性銳意不減。
二是藝術體系的獨創性。印象派代表人物雖然仍保持了繪畫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審美理念,卻撼動了傳統繪畫方式,松動了傳承性極強的藝術之鏈,在美學理念、光色處理、視覺建構和審美情趣等方面創造了新的藝術體系。
三是藝術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畫家始終處於探索之中,起步於探索,發展於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新展藝術軌跡,在探索中沖撞而分手,在探索中從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走來,又向20世紀現代藝術走去。
四是藝術珍品的漸顯性。印象派繪畫被世人接受有個過程。當印象派畫家作品被正統沙龍拒之門外時,其作品隨之遭受冷落,甚至已買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1933年7月,當雷諾阿的《小藝術家》在巴黎以17萬法郎售出時,常書鴻先生曾感慨地在巴黎寫了《雷諾阿的勝利》:「雷諾阿和莫奈可說是印象派前鋒隊伍中兩個最獨特的具備著卓絕的情操、艱苦奮勇窮畢生精力向時代挑戰著的純藝術家……人說雷諾阿是勝利了!然而請不要忘記他在仇視和譏刺中的奮斗,他不斷地追求,而且這個勝利的報酬是在1933年距他死後14年的今朝。」在這里,藝術珍品的漸顯過程經歷了14個春秋!
五是藝術技法的借鑒性。印象派畫家借鑒了巴比松派畫家和英國畫家的技法與審美理念。西斯萊曾對評論家阿道爾夫·達維尼埃說:「我喜歡的畫家是誰?如果只說同代人,那就是德拉克洛瓦、柯羅、米勒、盧梭和庫爾貝,他們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們熱愛大自然並強烈地感受到大自然。」巴比松派風景畫家對印象派畫家的影響顯而易見。畢沙羅則承認:「我們的道路是從英國大畫家透納開始的……」印象派畫家還從中國、日本等東方藝術中吸取營養。凡·高指出:「我敢預言,別的畫家們會喜歡一種在強烈陽光下的色彩,喜歡日本繪畫中那種晶瑩澄澈的色彩。」「日本藝術……在法國印象派藝術家中生了根。」1870年,莫奈對日本浮世繪發生了興趣,並且於1871年開始收集浮世繪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