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求學文言文

求學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3 01:36:07

Ⅰ 關於求學上進的古文名句

1、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出自唐代詩人顏真卿的《勸學》

原詩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奮學習,到老了後悔讀書少就太遲了。

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出自兩漢佚名的《長歌行》

原詩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

園中的葵菜都鬱郁蔥蔥,晶瑩的朝露等待陽光照耀。春天給大地普施陽光雨露,萬物生機盎然欣欣向榮。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老來悲傷也沒用了。

3、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出自宋代詩人朱熹的《勸學詩》

原詩

《勸學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台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4、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出自唐代孟郊的《勸學》

原詩

《勸學》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譯文

只有擊打石頭,才會有火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人也是這樣,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來。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別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詩人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原詩

《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

古人在學習上不遺餘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不夠完善,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自實踐。

Ⅱ 求一篇古文:求學

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上的艱苦情景,主要寫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開篇即點出學習上難以解決的矛盾:「家貧」和「嗜學」,由此引出了求學的艱難:常借書於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觀群書。苦無名師引導,趨百里外,從師叩問。經過作者的主觀努力,頑強拼搏,在付出了無數辛勤的勞動,經歷了無數辛酸後,終於克服了學習上「無書」和「無師」的困難,獲得了知識,成為飽學之士。作者特別渲染了從師求學的艱難:窮冬時節,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生活上艱苦異常,粗茶淡飯一日也只有兩頓,穿的是破衣舊袍。但這些都未動搖作者求學的意志。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捨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艷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作者最後以「勤且艱」小結自己的學習生涯,想必馬生能從中受到啟發。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 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譯文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裡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裡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懈怠。抄寫完了,快步走去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未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終於獲得多教益。

當我去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籍,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著凜冽的寒風,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拿被子(給我)蓋上,過很久才暖和過來。在旅館里,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閃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思。因為我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我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現在這些學生在太學里學習,政府天天供給膳食,父母年年送來冬服夏裝,(這就)沒有挨凍挨餓的憂慮啦;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屋之下讀著《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問而不告訴,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應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這就)不必象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然後才能看到啦。(要是)他們學業(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樣專注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失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Ⅲ 求學的古文有哪些

送東陽馬生序、王冕求學。

Ⅳ 一篇求學的古文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 qú ) 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文言文《求學》的翻譯譯

【譯來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自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賞析】文章告訴我們: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於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Ⅵ 求學文言文的書

初中文言文全解一本通

參與書評
查看書評(共0條)

作者 : 《初中文言文全解一本通》編寫組編
ISBN : 7500070748
頁數 : 277
封面形式 : 簡裝本
出版社 :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04-6-1
定價 : 15.8 元
現賣價 : 13.4
您節省了 : 2.4 元

內容簡介 本書目錄

配送說明: 北京地區貨到付款,其他地區郵寄。
付款說明: 1.貨到付款 2.匯款 3.網上支付

內容簡介

本書具備以下特點:內容全、質量高通過編排,將原的的資料重新整合、分類,凸顯文章的側重面,結合背景資料逐一進行講解,做到內容全、質量高、講解簡練透徹。版式簡潔,為便於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應用,本書在版式上突出重點,體現結構的完整性、豐富性和多樣性,讓學生易於把握和選擇。貼近考試內容,針對近年考試重點,汲取一線教師多年教學經驗,結合知識的側重面,將考試重點圈定於每課中,做到每課自我檢測,將綜合性、模擬性和實戰性的功能進一步有效結合起來。並有作者及作品簡介,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文白參讀、評點賞析、課後習題解答、古漢語常識備考金題。

Ⅶ 王冕求學文言文

《王冕求學》出自:宋濂《宋學士全集-王冕傳》

朝代:元末明初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壟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

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後。鄉里小兒競遮道訕笑,冕亦笑。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

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安陽一個叫韓性的人聽說後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學成了博學多聞、通曉古今的儒者。韓性過世,(韓性的)門人對待王冕就像對待韓性。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於是王冕把自己的母親迎接到越城撫養。

時間長了,母親想要回到故鄉,王冕買白牛來駕母親的車,自己穿著古代的官服跟在車後。鄉里的小孩都聚集在路旁笑,王冕也笑了。

(7)求學文言文擴展閱讀:

1、《王冕求學》啟示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於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

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2、王冕簡介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放牛,家貧,但好學如痴,讀書不倦。常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漸深。

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當時會稽一個讀書人韓性,韓收他為學生,教他讀書、畫畫。王冕青年時期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考進士屢試不中,於是他滿懷憤郁,燒毀了文章。

流浪江湖,永絕士途。他曾到過杭州、金陵,又渡長江,過淮河,經徐州、濟南到大都(今北京市),達居庸關。

Ⅷ 「求學」二字在文言文詩詞等古文中怎麼


參看第三個解釋
釋義
①<名>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二千五百人一師。泛指軍隊。《燭之武內退秦師容》:「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必退。」
②<名>老師。《師說》:「~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③<名意動>以……為師;向……求學。《師說》:「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之。」
④<動>學習;效法。《師說》:「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⑤<名>有專門知識或技藝的人。《石鍾山記》:「而漁工水~雖知而不能言。」
⑥<名>對宗教徒的尊稱。多指佛教徒的。

Ⅸ 文言文——求學篇

為學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1,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2;屏棄而不用3,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4。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5: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6,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7?」曰:「吾一瓶一缽足矣8。」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9,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10?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11。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詞句注釋
1、資:天資,天分。之:助詞。
2、倍人:「倍於人」的省略。
3、屏:同「摒」,除去、排除。
4、聖人:指孔子。卒:終於。魯:遲鈍、不聰明。
5、鄙:邊遠的地方。
6、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
7、何恃:「恃何」的倒裝。恃,憑借、依靠。
8、缽:和尚用的飯碗。
9、買舟:租船。買,租、雇的意思。
10、顧不如:難道還不如。顧,難道。
11、自敗者也:判斷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白話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麼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麼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說:「您憑借著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雇船沿著長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借著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Ⅹ 求學。文言文翻譯

樓上回答各有千秋,但卻各有謬誤不當之處。我不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回,但為學要實事求是。
疑難答字詞註解——
橫:沒有緣由地,無端地,突然地。
聲色:聲指娛樂,色指女色。指壞的生活習慣。
為益:帶來的益處。
既:固然。
滋味:食物的味道,借指食物種類。
積年:積,滿。積年,滿一年。指很久以後。
卒:通假字,通「猝」,立即,很快。
翻譯——
各種疾病突然發作,多是由於日常飲食習慣導致的禍端。飲食習慣帶來的壞處甚至要超過縱欲過度,飲食的益處固然很廣多,但它的壞處也很深遠。而且食物種類繁多,如果不合理進食,觸犯了它們的禁忌,更是會成為沉積體內的毒素。慢的,過去很久才會發病;快的,疾病禍患就會立即降臨到身上了。

熱點內容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