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修辭手法
❶ 高中古詩文修辭手法有哪些
1 比喻 基本詩里用到 像 如 是 這類的詞 就很可能是比喻了: 「我所熱愛的你——就像惡魔身邊的精靈!」
2 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大或縮小.用來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寧願顛覆整個世界,我只想擺正你的倒影.」 明顯我沒那個能力,但是加強了渲染力.
3 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性格總讓人捉摸不定,而我卻心甘情願地 墜入這片優美的沼澤之地.」 把抽象的性格用沼澤地的神秘和優美表現出來.
4 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世界上最美好的,我都想獻給同樣美好的你.就像我在月桂樹下的起誓」我覺得你美好 於是覺得世上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5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我喜歡年輕時的你, 可我更愛你被歲月摧殘的美麗.」年輕的女子姣好的面容和 歲月摧殘後的 面容 形成強烈對比
6 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我喜歡年輕時的你, 可我更愛你被歲月摧殘的美麗.」這句話出自瑪格麗特 杜拉斯的《情人》 我稍作了修改 更押韻一點
7 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開頭我只寫了 冬天和秋天 兩段 如果再加上一個春天 或者夏天 就構成了排比
8 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同樣是開頭兩段 基本算是對偶了
9 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秋天 花謝 風搖曳 來不及告別這個世界」 花是不會跟世界告別的 當做人寫了
10 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1 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與你相遇的季節是夏天 我們的背影被鍍金在那條長街」 用 夏天 長街 概括了所有我和她相遇的所有時間和地點
其餘的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僅說下定義和作用
12 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13 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14 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15 聯想: 看到某事物,從而聯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像.
16 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作用: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7 頂真: 頂真也作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18 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19 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
20 呼告: 寫文章時,對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跟他(它)說起話來,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呼告.
❷ 文言文或者修辭手法
一)比喻文言文的比喻與現代漢語的比喻一樣,有本體和喻體,也有比喻詞,當然,有的只出現喻體,有的沒有比喻詞。例1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o項羽本紀》)譯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廚房的刀和砧板,我們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魚
❸ 分析孫權勸學文言文的修辭手法
1、當塗是指正在當權;(借代)
2、涉獵是指粗略地閱讀,不作深入研究;(借代)
3、孰是疑問代詞「誰」,若是「像」,意為「有誰像……」;(比喻)
4、刮目相待指不能以老眼光看人或事物。(誇張)
❹ 文言文中用的修辭手法
《隕石》一文中多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
主要寫了隕石墜地時的情況包括聲音,形狀,大小,顏色,重量。
如:(隕石)幾如月
一竅如杯大
希望樓主能採納!謝謝!
❺ 文言文中用的修辭手法
互文、對偶、排比、反復、比喻、比擬、借代、誇張 、反問、設問
頂針
這種修辭方法最明顯的特徵是:第一句的末尾部分是第二句的開始部分;第二句的開始部分是第一句的結尾部分.
簡單來說,第二句的開始部分和第一句的末尾部分相同.
❻ 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 有哪些
1、比喻
比喻即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對音樂的比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游刃有餘地將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來,或者反之,將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來,給人以多重感觀美的享受。像這樣的比喻在古詩詞曲中不勝枚舉。
2、擬人
擬人即通過想像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同時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3、誇張
誇張即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徵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像,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贊頌。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5、設問
設問即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以引導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6、反問
反問即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7、對偶
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
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復用字;.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
8、互文
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煉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
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
❼ 哪些文言文中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1、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2、月色入戶。——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❽ 怎樣賞析初中文言文閱讀的修辭手法
首先明確文言文中有什麼修辭手法,題主可以自行網路「修辭手法」。把專其中常見的背過,然屬後判斷題目給出的部分具體使用的是哪種修辭手法。
答題的時候,先寫上使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稍微解釋一下(比如把什麼比做什麼、連用了幾個排比句等等),然後回答這樣修辭的作用,比如渲染了什麼樣的環境、烘託了什麼感情,達到了什麼樣的語言效果(比如增強語勢、節奏感、表現力)等等
❾ 古詩詞善用修辭,一般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1、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2、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寄託),互文,設問,反問,引用,等
3、特殊性描寫方法:
a.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頂針),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b. 有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
c. 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踏。
二、最常用的八種修辭方法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
1. 比喻:用具體常見的事物、情境或道理來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使語言形象、生動,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2. 擬人: 擬物為人,把事物人格化,將它寫成和人一樣有感情、有行為的修辭方法。
【作用】:增強語言親切感、形象性,使讀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鮮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3. 誇張:運用豐富的想像,為了更突出、鮮明地勾畫某一事物而對其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傳神的擴大或縮小描述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或在增強讀者對作者主觀感情、態度和理解上起積極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4. 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基本相同或相似、語氣基本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或短語遞相排列,用來表達相近或相關語意的修辭方法。
【作用】:便於把復雜的內容表達得比較集中、透徹、感情強烈,使氣勢貫通、流暢,使形式整齊,音節響亮。
【例句】: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
5.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內容關聯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辭方法。
【作用】:從形式上看句式整齊,增強語言的形式美;從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加強了語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來琅琅上口,意義嚴謹而又富有表現力。
【例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6. 反復:根據表達的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一種修辭方法。包括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
【作用】:可以強調突出某一事物,表達綿綿不斷的情思或加強語氣,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7. 設問:先提出問題,然後緊接著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的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點,增強語言氣勢,引起讀者注意,發人深思,有助於更好地抒情論理;同時可使行文有波瀾,達到生動、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8.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它的特點是用肯定的語氣表達否定的內容;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可以使確定的意思得到增強,不容置疑,語感強,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
❿ 文言文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抄手法
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主要著眼於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徵、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畫、寓庄於諧、聯想和想像等等。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都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但表現手法是用以增強文章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表達效果,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於對句子的修飾;表現手法是從宏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而修辭手法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的。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總之,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當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產生了一種整體的效果,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或是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反復使用後產生了整體的表現力,那麼這種修辭手法也可視為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