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文言文
① 和《捕蛇者說》類似的文言文
甲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犬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卧。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選自《捕蛇者說》)
乙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選自《小石潭記》)
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石壕吏》杜甫)
17.解釋下列短語。(2分)
(1)頓踣:▲(2)翕忽:▲
(3)逾牆走:▲(4)長已矣:▲
(5)語聲絕:▲
1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兩個句子的意思。(4分)
(1)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
(2)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
19.選出理解和分析正確一項。(2分) 【 ▲】
A.甲文、丙文主要運用語言描寫,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揭露了社會弊端;乙文運用間接描寫和直接描寫的方法,寫了小石潭獨特的風景,風格與甲、丙文迥異。
B.甲文運用了大量的對比層層深入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賦斂」,丙文借老婦人之口控訴了賦稅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兇悍囂張,丙文中的官吏開始時態度不好,後來能傾聽百姓的致詞。
D.乙文中因為作者仕途遭遇挫折,獨自游小石潭,所以寫魚的游弋、潭的不可知其源、環境的寂靜,其實都抒發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和凄涼。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請根據選文比較他倆的為官行為。(4分)
▲
參考答案:
17、(1)勞累得跌倒在地上(2)輕快敏捷
(3)跳牆逃跑(4)長久地結束了
(5)說話聲消失了(或「停止了」)
18、(1)那麼我這差事的不幸,還不如恢復我賦稅的不幸來得厲害啊。
(2)急忙到河陽去服役,還來得及為軍隊做早飯。
19、A
20.都用文章來抒寫對老百姓疾苦的同情。柳宗元沒有權力,只能讓觀察民風的官吏來看自己的文章,從而來達到拯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壓迫的時候,他自己畏縮不前,沒能阻止官吏的行為
② 求文言文《捕蛇者說》第四段翻譯
蔣氏(聽了),更加悲傷,滿眼含淚地說:「您是想要哀憐(我),讓我活下去嗎?那麼我這差事的不幸,還不及上恢復我賦稅的不幸那麼厲害啊。假使當初我不做這個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從我家三代住到這個地方,累積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可鄉鄰們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們土地上生產出來的、家裡的收入全部拿去交稅,(仍不夠),只好(被苛稅所迫)哭喊著輾轉遷移,又飢又渴,勞累地跌倒在地上,(一路上)頂著狂風暴雨,冒著嚴寒酷暑,呼吸瘟疫氣體(毒氣),死去人的屍體一個個疊著。從前和我祖父同住在這里的,現在十家中只剩不到一家;和我父親住在一起的人家,現在十家中剩下不到兩三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現在十家中只有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可是我卻由於捕蛇這個差事單獨活了下來。凶暴的官吏來到我的家鄉,到處吵嚷叫喊,到處沖撞破壞,(悍吏那種)喧鬧叫嚷著驚擾鄉間的氣勢,即使是雞狗也不能安寧啊。我小心謹慎的起身,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還在,就放心地又躺下了。小心地喂養蛇,到(規定獻蛇的)時候,把它獻上去。(獻蛇)回來(我)就可以有滋有味的吃著我的土地上生產的東西,過完我的歲月。我一年裡冒著死亡的威脅只有兩次;其餘的日子都能快樂地渡過。哪裡像我的鄉鄰們那樣天天冒死亡的威脅!現在我即使死在這差事上,比起我的鄉鄰們就已經(死)在(他們)後了,又怎麼敢怨恨(捕蛇這件差役)呢?」
③ 捕蛇者說續寫(文言文)
蔣氏汪然別過吾,兀自上山捕蛇。
余獨立此地,思蔣氏所言,蔣氏所言乃其生活之道,嘆!無可奈
吾與其妻子別後徑自離開
路中又有所思,續嘆!此世無奈
期月後,有途徑蔣氏之村
便想再訪蔣氏
吾視其家門帶孝,暗道不好
急急尋將進去
蔣氏之屍,赫然於堂上
旁有一小兒與一夫人,
墮淚連連,余悲之
那婦人曰:官人來此,所為何事,吾夫已亡,又有何事?
余拂袖擦淚
哽咽道:吾乃蔣氏之故人,蔣氏何時死的?
那婦人哭的愈發厲害了
含淚曰:吾夫前日捕蛇之時,蛇咬將致死
期日後,才被人帶回!
余悲之,暗嘆道:
苛政猛於虎,賦斂毒於蛇啊
④ 捕蛇者說可以和哪些文言文做對比
捕蛇者說可以和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做對比,
段太尉①在涇州為營田官②。涇大將焦令諶③取人田,自占數十頃,給與農,曰:「且熟,歸我半。」是歲大旱,野無草,農以告諶。諶曰:「我知入數而已,不知旱也。」督責益急,農且飢死,無以償,即告太尉。太尉判狀,辭甚巽④,使人求諭諶。諶盛怒,召農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鋪背上,以大杖擊二十,垂死,輿⑥來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瘡,手注善葯,旦夕自哺農者,然後食。取騎馬賣,市谷代償,使勿知。
(節選自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注釋】①段太尉:即段秀實,唐朝名臣,死後追究贈太尉,謚「忠烈」。②營田官:掌管屯墾的官員。③焦令諶(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遜」,這里指委婉。⑤判:狀紙。⑥輿:抬。⑦衣:包紮。
⑤ 文言文 捕蛇者說譯文
永州的山野間生長一種奇異的蛇,黑色的身子而有著白色的花級;這種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沒有辦法救治。但捉到它並且把它晾乾,用蛇肉乾製成葯丸,可以用來治療麻風,手足痙攣、頸腫、毒瘡等病;還能去掉腐爛的肌肉,殺死人體內的各種寄生蟲。起初,太醫奉皇帝的命令來徵集這種蛇,每年徵收兩次,招募能夠捕捉蛇的人,用蛇頂替他們的租稅去繳納。於是永州的人爭先恐後地干這件事。
有一家姓蔣的,享有捕蛇而不納稅的好處已經三代了。我問他,他就說:「我的祖父死在捕蛇這件事情上,我父親也死在捕蛇這件事上。現在我繼續干這事已經十二年了,幾乎喪命好幾次了。」他講到這些,臉上好象很悲傷的樣子。
我可憐他,並且對他說:「你怨恨捕蛇這項差事嗎?我打算去對主管收稅的官吏講一講,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那怎麼樣?」
姓蔣的聽了大為傷心,眼淚汪汪地說:「您是哀憐我,想讓我活下去嗎?那末我干這個差使的不幸,還不及恢復我的賦稅那樣嚴重。假使當初我不應這個差,早已經困頓不堪了。自從我家三代居住此鄉,累計至今有六十年了,而鄉鄰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在賦稅逼迫之下,他們竭盡田裡的出產,罄空室內的收入,哭哭啼啼地遷離鄉土,飢渴交加地倒仆在地,吹風淋雨,冒寒犯暑,呼吸著毒霧瘴氣,由此而死去的人往往積屍成堆。先前和我祖父同時居住此地的,現今十戶人家裡剩不到一家;和我父親同時居住的,十家裡剩不到兩三家;和我本人同住十二年的,十家裡也剩不到四五家。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而我卻因為捕蛇獨能留存。每當凶橫的差吏來到我鄉,從東頭鬧到西頭,從南邊闖到北邊,嚇得人們亂嚷亂叫,連雞狗也不得安寧。這時候,我便小心翼翼地爬起身來,探視一下那隻瓦罐,見我捕獲的蛇還在裡面,於是又安然睡下。平時精心喂養,到時候拿去進獻,回家就能美美地享用土田裡的出產,來安度我的天年。這樣,一年裡頭冒生命危險只有兩次,其餘時間便怡然自得,哪像我的鄉鄰們天天有這種危險呢!現在即使死在這上頭,比起我鄉鄰們的死已經是晚了,又怎麼敢怨恨呢?」
我聽了愈加難過。孔子說過:「苛政比老虎兇猛。」我曾經懷疑過這句話。如今拿蔣姓的事例來看,說的還是真情。唉!有誰知道橫征暴斂對老百姓的茶毒,比毒蛇更厲害呢?因此我對這件事加以述說,留待考察民情風俗的官吏參考。
⑥ 古文翻譯高手請幫我翻譯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謝謝
【譯文】
永州的郊野生長一種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質,白色的花紋;它碰到草木,草
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沒有什麼辦法醫治。然而捕捉到這種蛇,把它曬干用作
葯餌,可以用來治癒麻瘋、手腳拳曲、脖腫、惡瘡,消除壞死的肌肉,殺死人體
內的寄生蟲。當初,太醫用皇帝的命令徵集這種蛇,每年徵收兩次,召募能夠捕
到這種蛇的人,讓他捕蛇來抵他的租賦。永州的百姓爭著干這差事。
有個姓蔣的,獨自享受這捕蛇抵賦的好處已有三代人了。我問他,他卻說:
「我爺爺死在捕蛇抵賦這差事上,我父親死在這差事上。現在我接著干這差事十
二年了,有好幾次差點兒死掉。」他說這些話時,臉色好像很悲哀。
我憐憫他,並且說道:「你怨恨干這差事嗎?我打算去告訴主管官,讓他更
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租賦,你看怎麼樣?」
他大為悲傷,眼淚汪汪,說道:「您想哀憐我,讓我能夠活下去嗎?那麼我
告訴您,我干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遠不如恢復租賦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
不幹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從我家住在這個地方,三代人到現在,已
經六十年了。這六十年間,鄉鄰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們把田裡的出產全
部拿出,把家裡的收入全部用盡,(也交不夠租賦),只得哭號著輾轉遷徙,飢
渴交迫而倒斃在地,頂著狂風暴雨的襲擊,受著嚴寒酷暑的煎熬,呼吸著帶毒的
疫氣,常常是死去的人一個壓一個。從前和我爺爺住在一起的人家,現在十戶當
中難得有一戶了;和我父親住在一起的人家,現在十戶當中難得有兩三戶了;和
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現在十戶當中難得有四五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絕了
就是遷走了。聯而我卻由於捕蛇而獨自存活下來。凶暴的官吏來到我們這個地方
,四外狂喊亂叫,到處騷擾毀環,氣勢洶洶,驚駭鄉里,就連雞狗都不得安寧啊
。我心中惦記,起身看看那瓦罐,蛇還在裡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養蛇
,到時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後我有滋有味地吃著田地里長出的東西,來過
完我的歲月。一年當中冒死的情況只是兩次;其餘時間我就可以快快樂樂地過日
子了。哪像我的鄉鄰們天天都有死亡臨頭呢!現在我即使死在這差事上,比起那
些死去的鄉鄰已經是要晚了,我怎麼敢怨恨這差事呢?」
我聽了他的話更加痛心。孔子說:「殘酷的政令比猛虎還凶暴。」我曾經懷
疑過這話,現在從蔣氏的遭遇來看,孔子的這句話仍然是可信的。唉!誰知道租
賦的禍害大大超過這種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為這事寫了這篇「說」,以等待
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把上次的張中丞一塊給我紅旗)
⑦ 求與<捕蛇者說>有相同中心的古文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每到端午佳節,江南一帶都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這是我國人民
對偉大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一個貴族
家庭。青年時期,為了掌握淵博的知識,他如飢似渴的閱讀了大量有關天
文、地理、歷法、農業、文學、藝術方面的著作。在刻苦學習的同時,還
努力鑽研寫作,二十多歲時,他根據楚國祭神的歌詞改寫的《九歌》,傳
遍了全國 。屈原的學問和才幹 ,博得了楚懷王的賞識,任命他擔任左徒
(比丞相小一些的官職)。
屈原走上從政的道路後,極力主張實施變革,任用賢能,富國強民,
完成統一全中國的大業。但變法剛開始,就遭到以子蘭為首的楚國貴族集
團的仇恨和排擠,他們在楚懷王面前造謠中傷,昏庸的懷王,誤信讒言,
把屈原降職為「三閭大夫」(管理皇族事務,主持宗廟祭祀的閑職)。
屈原雖然降職了,對楚國的命運仍十分關注。當秦國為了破壞六國聯盟,
派特使張儀來楚國游說時,屈原冒死進宮勸說懷王不要上當。當懷王輕信
秦國,要去與秦王會盟時,屈原流著淚進行勸阻,但都遭到子蘭一夥的阻
攔。後來懷王被秦國軟禁,死在咸陽。屈原悲痛之餘,希望剛即位的頃襄
王能變法強國,洗雪楚國的奇恥大辱!但頃襄王比懷王還要昏庸,親秦派
依然得勢,他們唆使頃襄王把屈原趕出朝廷,放逐漢北。秦國攻破楚國郢
都後,楚國瀕臨滅亡,屈原悲痛之餘,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有《離騷》、《九歌》、《天問》、
《九章》等25篇。《離騷》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
抒情詩。這是秦軍入侵漢北,屈原隨逃難人群橫渡洞庭湖,順沅水南下流
浪到湘西,最後顛沛來到長沙附近這一段時間里所創作的。當時,屈原眼
看自己祖國就要被秦國吞滅,心裡無比悲憤,但自己再沒有機會在朝廷決
策、興邦救國了,就只好用詩歌來揭露楚懷王的昏庸、秦國的殘暴和賣國
賊的罪行;記錄祖國的災難,人民的痛苦,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這血的歷
史教訓。《離騷》表現了詩人為實現崇高理想而進行的熱烈追求和不懈斗
爭,抒發了他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並展示了他憎惡奸佞、羞與之為伍的
高潔品格。總之,全篇色彩濃烈,氣勢宏偉,波瀾壯闊,是傑出的浪漫主
義作品。
《九章》是包括九篇詩歌的總題,是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歷、處境和
苦悶心情的反映,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抒情色彩。
《天問》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奇文。它是對自然、社會的現象和事
物所發出的疑問。篇中所提出的一百七十多個問題中,保存了不少神話傳
說和古史資料。
《九歌》是屈原在民間祀神的樂歌的基礎上,為朝廷舉行大規模祀典
所創作的祭歌。它想像豐富,語言精美,充滿浪漫氣息。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是我國浪漫主
義詩歌的源頭,是繼《詩經》後我國詩歌史上的另一個高峰。屈原以他愛
祖國、愛人民的高貴品格,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
學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建安文學的代表——「三曹」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上涌現了大量作家,打破了東漢末年詩壇上的沉
悶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由於他們都共同經歷了漢末離亂
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覺繼承漢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在詩中通過敘述喪
亂及感嘆身世,吐露建功立業的抱負,具有慷慨悲涼、明朗剛健的獨特風
格。人們把這一時期的文學稱為「建安文學」。
「三曹」即漢、魏間詩人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他們政治地
位顯赫,文學成就很高,成為當時文壇領袖,是集中體現「建安風骨」特
點的代表作家。
曹操初封魏王,是漢末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當時階級矛盾尖銳
的形勢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是
一個很有膽識的統治者。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在長期的戎馬生涯
中寫下了大量的詩文,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他的詩具有強烈的現
實主義精神,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等詩句,被譽為「漢末實錄,為後世所嘆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昂揚地表現了老當益壯,奮斗不息的精神,至今
傳誦不絕。他的詩蒼勁雄渾,開一代詩風,鮮明地體現了「 建安風骨」的
特色。
曹丕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他博聞強記,下筆成章,但他文學創作所
反映的內容遠不及曹操豐富、深刻。他的詩多寫男女戀情和遊子思歸的離
愁別恨,纏綿悱惻,深切動人。在語言與表現方法上吸取了樂府的許多長
處。《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古人稱為「建安
之傑」。他的一生以曹丕稱帝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深受曹操寵愛和賞識。
後期由於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抑鬱不得志,終於在憤懣和苦悶中死去。
他的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達了
對這種迫害的控訴。曹植的詩脫胎於樂府民歌,但致力於對語言的加工和
提煉,提高了詩歌創作的藝術技巧,對後世文學特別是五言詩的發展,有
較大影響。他的《洛神賦》最為歷代傳誦。
田園詩人陶淵明
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傳為美談。詩人堅
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成為後世正直文人
的人生目標。
由於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陶淵明少年時代起就對統治階級抱有幻
想,立志為國為民干一番事業。但當時東晉社會,貴族壟斷了高官要職,
出身庶族寒門的人則遭到無理壓制,陶淵明雖有濟世之才,卻一直得不到
重視。他的政治抱負不僅難以施展,而且還要忍受屈辱與一些官場人物周
旋,這使他十分痛苦。加上當時老莊思想和隱居的風氣非常盛行,就產生
愛慕自然、嚮往隱逸的思想。他在41歲時毅然解職歸田, 從此隱居不再做
官在田以後的20年中,他同勞動人民有了廣泛的接觸,還親自參加農業
勞動,這使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他創作田園詩提供了重要條
件。
陶淵明流傳下來的詩歌大約有一百二十多首,另外還有散文、辭賦多
篇。其中田園詩是陶詩的重要部分,內容描寫農村生活、田園風光和淳樸
的風俗人情。如四言《時運》、五言《歸園田居》等。這些田園詩抒發了
作者對寧靜、閑逸生活的衷心喜愛,表現了作者淡泊曠達、安貧樂道的品
格。藝術上,他追求詩歌語言樸素明潔,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從「胸
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為古典詩歌開辟了田園詩的新境地。
同時,詩人還寫了一些詠懷、詠史的篇章,這些詩通過對自己一生經歷中
的種種感受、體驗和對歷史的緬懷,寄託詩人的社會理想,對黑暗的現實
具有批判意義。與田園詩相比較,這類詩更富於政治性和現實性。陶淵明
的辭賦散文,數量不多,但在思想、藝術上都有獨特的成就。像《桃花源
記》、《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直到今天仍是傳誦的名作。
「詩仙」李白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
中仙。」這是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的幾句詩,它像一幅素描,把
李白狂放不羈、不阿權貴的性格,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
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出生在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一個
商人的家庭里。李白5歲那年,突厥人入侵碎葉,舉家東遷,來到蜀中綿
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定居。他從小聰穎過人,不少書他看一
二遍就印在腦海里。但他貪玩,讀著讀著就不肯用功了。據說有一天,他
看到一個老奶奶把一根胳膊般粗的鐵杵在磨石上用勁地磨,說是要把它磨
成針。李白大吃一驚:「這么粗的鐵棍,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針呢?」老奶
奶滿懷信心地說:「只要不停地磨下去,總有一天能磨成針。」這件事使
李白悟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讀書學習不也
是這樣嗎?」從此,他刻苦讀書,學問大有長進。
除向書本學習外,李白還重視向社會學習。他一生出三峽,入湖北,
游洞庭,登廬山,下揚州,走中原,訪東魯,進山西……走遍了祖國的大
多數省份,尋訪名勝古跡,開拓了自己的知識領域,為他的詩篇提供了書
寫不完的素材。
天寶元年(742),唐玄宗召見李白,並讓他當了翰林供奉,專門
在宮廷里寫作詩文。李白本以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偉意願很快可以實現,
但腐敗的朝政使他逐漸清醒地認識到,皇帝根本沒有認真聽取過他的治國
之策,只把他作為「幫閑」文人對待罷了。那些達官顯貴更是把他當作眼
中釘,處處與他作梗。李白極為失望,就主動要求離開朝廷,又開始了漫
游和創作生涯,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萬古傳頌的詩篇。
李白晚年因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蒙冤入獄,流放途中遇赦返回。寶
應元年(762)中秋,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風中,一代詩仙凄涼地離
開了人間。
李白的詩歌現存九百九十多首,豪邁奔放,別具一格。像著名的組詩
《古風》,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負;樂府《行路難》、
《梁甫吟》、《將進酒》等,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秋登宣城謝朓北
樓》、《望廬山瀑布》、《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篇,以充滿想像的神奇
之筆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盡管李白有的詩歌也隱含著人生如夢、縱酒狂
歡的頹喪情緒,但不滿於社會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揚
向上的精神是他詩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杜甫並稱「李杜」,對後
代的詩歌創作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詩聖」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杜少陵,誕生在河南鞏縣城
外瑤灣村。他畢生酷愛詩歌創作,被後人譽為自有詩人以來最偉大的「詩
聖」。
杜甫年輕時就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治世雄心。20歲
那年,杜甫南遊江浙,飽覽名勝,憑吊遺跡,觀賞壯麗的江山,增長了實
際知識,為以後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生活基礎。
杜甫雖有治世的雄心和博學的才幹,但他的仕途卻很不得志。他想通
過科舉考試,得到一個官職,一直未能如願。他出入權貴門下,希望得到
引薦,結果也處處碰壁,生活逐漸陷入困境,過著「賣葯都市,寄食朋友」
的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貧困,使他有機會接近下層勞動人民,聽到
他們的呼聲,從而了解了人間的黑暗,成為一個現實主義的大詩人。他寫
出了《麗人行》、《兵車行》等大膽揭露封建王朝腐朽,反映人民生活疾
苦的詩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代表了詩人這個時期創作的最
高成就。當時詩人剛好從京城回奉先探親。在長安街上,凍死的老人使他
慘不忍睹;路過驪山時,華清宮里笙歌聲聲,深深刺痛他的心。想不到一
進家門 ,他的心愛的小兒子已經餓死床上 。於是詩人滿腔悲憤地寫下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千古名句。
後來在別人的推薦下,杜甫做過參軍的小官,但不到一年就爆發了安
史之亂,杜甫又開始了流亡和逃難生活。動亂的社會和不平凡的經歷,進
一步把杜甫的詩歌創作推向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 。 這期間他先後寫下了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
家別》等稱之為「三吏」「三別」的不朽詩篇。苦難的生活使杜甫熟悉了
人民,寫下了許多對勞動人民有深厚感情的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又呈吳郎》等,寄寓著詩人對勞動人民和貧寒知識分子的深厚同情。
杜甫的晚年,生活越來越艱難,身體越來越衰弱,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自己的詩歌創作,相反,越是貧病交困,詩作越多。在成都,他一度被任
命為工部員外郎,在此期間,以驚人的毅力寫了四百三十多首詩,佔了他
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二。在他生命彌留之際,他還僵卧在破船上寫出了長詩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念念不忘國家的災難。這首詩寫出不久,這位被
後人譽為「詩聖」的大詩人就在湘江上游的一隻破船上去世了。
杜甫的思想主要受儒家的影響,「窮年憂黎民」、「濟時肯殺身」是
他一貫的精神。他的詩現存一千四百多首,內容極為廣泛深刻,多方面地
反映了唐代中期社會的急劇變化,被人們稱為「史詩」。
「詩鬼」李賀
宋代以來,不少學者、詩人常用「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來形容唐朝
兩位著名詩人。長吉是李賀的字,「鬼才」,並非只說他喜歡寫神仙鬼魅
的題材,而主要是指他的詩想像豐富奇特,意境新穎詭異,富於浪漫主義
色彩。可見,李賀詩歌在唐朝詩壇上佔有獨特的位置。
李賀(790-816)是唐朝宗室的後裔,但早已沒落破敗,家境
貧困。他才華出眾,少年時就獲詩名,但一生只作了一個職掌祭祀的九品
小官,鬱郁不得志,窮困潦倒,死時年僅27歲。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
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
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
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像力,構造出波譎
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他的
《蘇小小墓》詩寫到:「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
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
陵下,風吹雨。」把楚辭《山鬼》的意境和南齊妓女蘇小小的傳說結合起
來,創造了荒誕迷離、艷麗凄清的幽靈世界。
李賀的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甚至到了嘔心瀝血的程度。傳說他每
次出門,跟隨的書僮身上總背一隻錦囊,他邊走邊吟詩,每得佳句就寫下
來放進囊中,歸來時再補足成篇。他的詩歌繼承《楚辭》和樂府民歌的傳
統而有所創新,在詩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語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
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優秀作品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
《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
「黑雲壓城城欲摧」、「桃花亂落如紅雨」等,為後世所傳頌。
多才多藝的王維
被蘇軾稱贊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大詩人王維,不但
詩歌創作卓有成就,還善於繪畫,精通音律,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多才多
藝的詩人。
王維(701?-761)早年生活比較順利,但安史之亂把他寧靜
的生活打破了,他被安祿山抓獲,並被迫任偽職。叛亂平息後,他一度被
貶官,最後又升為尚書右丞,所以後人稱他「王右丞」。
王維的思想,以張九齡罷相為界限,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具有一定
的嚮往開明政治的熱情,對當時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曾經表現過不滿,
所以前期寫過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例如,《濟上四賢詠》、《老將
行》、《觀獵》、《使至塞上》、《少年行》等作品,風格雄渾,氣象開
闊,充滿建功立業的思想與批判現實的精神。後期由於叛亂中受牽連,政
治上遭挫折,就日趨消沉,在佛教和山水中尋找寄託,詩歌格調也顯得比
較低沉、冷漠。
王維的詩,保留下來的有四百多首,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色的是描繪
山水田園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這些詩藝術成就很高。王維是盛唐山水
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渭川田家》、《終南山》、《山居秋暝》等都是
膾炙人口的作品。
王維的田園山水詩歌善於捕捉景物的形象特徵,並熔詩歌、繪畫、音
樂於一爐,構成獨到的意境。特別是他的《使至塞上》,全篇氣勢磅礴,
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 ,寫景尤為壯麗 。《出塞行》的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氣勢也很開闊。蘇軾說:「味摩詰
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的確說出了王維山水詩最突
出的藝術特色。
王維的繪畫也極見功力,山水、花鳥、人物樣樣精通,特別拿手的是
山水畫。明代董其昌推尊他為山水畫「南宗」鼻祖,並說「文人之畫,自
王右丞始」。
善作諷喻詩的白居易
詩聖杜甫之後,唐代詩壇上又出現了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白
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少年時期家境貧
寒,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從小刻苦學習,十幾歲就能寫出很好的詩,
他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曾得到當時大詩人顧況的好評,從此進入仕途。
社會現實和個人聞見,使詩人立志要「為民請命」。他針對當時社會存在
的問題,寫成《策林》75篇,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意見;同時又利用詩歌
的特點來配合斗爭。《秦中吟》和《新樂府》等一批諷喻詩,就是這個時
期寫出來的。這些詩像弩箭射向黑暗的現實,刺痛了權貴們的心。
有一次,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書皇帝,要
求嚴厲懲治殺人兇手,權貴們則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指責白居易越級
奏事,干預朝政,在皇帝面前造謠中傷,最後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白
居易自己也很清楚,他得罪的真正原因是那些「為民請命」的意見和諷喻
詩,所以他自己說:「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白居易以後又歷
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做了許多有益於當地人民的好事。如在杭
州任刺史期間,發動人民,築堤浚井,治理西湖,深得人民擁戴。今天西
湖上的白堤,據說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
白居易一生留下了詩作近三千篇,還提出了一整套詩歌理論。主張詩
歌創作必須來源於現實生活,反映社會,批判現實,大膽揭發封建政治的
黑暗現象。所作《秦中吟》、《新樂府》等譴責宦官和藩鎮互相勾結,危
害人民和國家的罪行;所作《觀刈麥》、《賣炭翁》、《紅線毯》等表達
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所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
行》是流傳千古的名作。白居易的詩歌一直以平易通俗著稱,詩歌大都深
入淺出,表現形式上採用直言其事的方法,敘事完整,情節生動,刻劃人
物神態維妙維肖,連一些不識字的老人、兒童都能聽懂。
心有靈犀的李商隱
在晚唐詩人中,詩歌成就藝術最高、最為人傳誦的,是擅長寫作愛情
詩的李商隱。
李商隱(813-858)仕途不得志,一生過著幕僚生活。坎坷的
政治生活對李商隱的詩歌創作影響很大。在流傳下來的六百多首詩歌中,
直接觸及政治的佔了相當比重。他的政治詩往往選擇歷史上的封建帝王荒
淫誤國作為主題,諷喻現實政治。《長安城樓》就是這類詩的代表作。
李商隱的作品中,最為人傳誦的,還是他的愛情詩。這類詩或名《無
題》,或者取篇中兩字為題,以婉轉的情思,精麗的詞藻,和美的聲調,
抒發纏綿悱惻的愛情和相思相戀的痛苦。像「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
一點通」、「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就是這類無題詩的精妙佳句。深情綿邈,典雅華
麗,屬對工整,形象鮮明,是他的詩歌藝術風格的顯著特徵。
李商隱的詩歌,特別是他的愛情詩,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唐宋婉約
派詞人及元明清一些寫愛情題材的戲曲作家,都曾向他學習。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
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
生文集》,後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
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
以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
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
上復古的道路。影響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學者在散文創作中一味以模擬秦
漢古人為能事,其作品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作為前後七子的反對派而
出現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強調唐宋作家的散文
作品是學習和繼承秦漢古文優秀傳統的典範,應該加以提倡,並著手編選
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選集。
由於這八位作家的文學觀點比較接近,都主張實用,反對駢體,他們
的散文創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經提出,便為後
人普遍接受,成為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
韓愈(768-824)是中唐文壇的一位大作家。他一生在政治、
哲學、文學方面都有建樹,而文學的成就最大。他對中國古代文學最突出
的貢獻是倡導了唐代的古文運動。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主要目的是為了繼承先秦兩漢的散文精神,並
與六朝以來的華而不實的駢文相對立。他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提倡文
章要言之有物。主張對古文應「師其意不師其辭」,做到「辭必己出」,
「文從字順」。在韓愈的努力提倡下,古文運動發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
人向韓愈請教,他因之團結了一批知名古文家如樊宗師、李翱、皇甫湜、
李漢、沈亞之等,共同努力,抵制了流俗非議,銳意進取。以後又得到了
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影響更大,並逐漸壓倒了駢文,成為文壇的主要
風尚。
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譬巧喻,形象鮮明,具有多種多
樣的藝術特色。他的論說文《原道》、《師說》、《論佛骨表》、《進學
解》,贈序《送孟東野序》、《送高閑上人序》,和敘述文《張中丞傳後
敘》,墓誌銘《 柳子厚墓誌銘 》,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傳奇小說
《毛穎傳》等,都是公認的名篇,對後代散文創作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的成就。他的詩吸取了杜甫詩中某些新特點,把散
文篇章結構運用於詩歌寫作;把少量的議論成分引進詩歌中,創造出「以
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的獨特風格,但是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
發議論、追求險怪的不良風氣。韓愈的代表詩作有《山石》、《聽穎師彈
琴》、《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等。
寫山水游記的高手柳宗元
與韓愈一起倡導古文運動的柳宗元(773-819),是中國文學
史上傑出的散文家,尤其在寫作山水游記方面,成為一代名家,在文學史
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柳宗元的思想有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 。《 天對》回答了屈原的《天
問》,否定天地是神所創造;《天說》、《非國語》、《斷刑論》、《貞
符》等都是重要的唯物主義的文獻。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世稱「韓
柳」,並同韓愈一起領導了古文運動。他一生留下了六百多篇作品,大多
是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精湛藝術技巧的珍品。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都寫於他貶謫永州以後。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
於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他的游記文筆
清新優美,富於詩情畫意,並能曲折表現抑鬱不平的感情和對丑惡現實的
抗議。他繼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成為後世寫作山水游
記的楷模。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鉧潭
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
《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他描寫山水,能寫出山水
的特徵,文筆簡練而又傳神。在《鈷鉧潭西小丘記》里,他把一個普通的
小丘,描繪得極其生動:「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
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
羆之登於山。」那些無知的奇石,一經作者勾畫,彷彿都有了血肉靈魂。
柳宗元寫水,寫樹木,寫岩石,寫游魚,無論寫靜態和動態,都生動
細致,精美異常。
一代宗師歐陽修
北宋詩文革新,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唐代古文運動以後的又一次文風改
革,歐陽修(1007-1072)就是這場革新運動的領袖。
歐陽修與唐代的韓愈一樣,認為內容對文章起決定作用,內容又通過
文章來表現。他主張文章要切合實用,反對空談獵奇;文章應當反映現實
生活,為政治服務。他還積極扶掖後起之秀,如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
人,都得到過他的栽培。他是北宋中葉文壇的領袖。
歐陽修的詩、詞、散文都很有名。他的論說文體現了他的政治倫理觀
點和文學主張,寫得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朋黨
論》、《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秋風賦》都是名篇。
他的詩也開創了北宋的詩風,特點是「以文為詩」,詩中抒發議論。
很多詩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如《食糟民》、《晚
泊岳陽》等。
歐陽修的詞數量不多,大部分是描寫愛情的作品,表現了蘊藉風流的
情調,注重心理刻畫。他的詞一洗晚唐、五代以來的脂粉氣和婉約情緒,
詞風清新。
⑧ 捕蛇者說 一樣結尾是說的文言文有哪些
愛蓮說、少年中國說、黃生借書說、師說、馬說、問說
⑨ 文言文。捕蛇者說,全部字譯求大神!
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特的蛇,(它有著)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如果這種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乾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齒咬人,沒有能夠抵擋(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後晾乾把它用來作成葯餌,可以用來治癒大風、攣踠、瘺、癘,去除死肉,殺死人體內的寄生蟲。起初,太醫用皇帝的命令徵集這種蛇,每年徵收這種蛇兩次,招募能夠捕捉這種蛇的人,充抵他的賦稅繳納。永州的人都爭著去做(捕蛇)這件事。
有個姓蔣的人家,享有這種(捕蛇而不納稅的)好處已經三代了。我問他,他卻說:「我的祖父死在捕蛇這件差事上,我父親也死在這件事情上。現在我繼承祖業干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險些喪命也有好幾次了。」他說這番話時,臉上好像很憂傷的樣子。
我很同情他,並且說:「你怨恨這差事嗎?我打算告訴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讓他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那怎麼樣?」
蔣氏(聽了),更加悲傷,滿眼含淚地說:「你要哀憐我,使我活下去嗎?然而我干這差事的不幸,還比不上恢復我繳納賦稅的不幸那麼厲害呀。(假使)從前我不當這個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從我家三代住到這個地方,累計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可鄉鄰們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們土地上生產出來的都拿去,把他們家裡的收入也盡數拿去(交租稅仍不夠),只得號啕痛哭輾轉逃亡,又飢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頂著狂風暴雨,冒著嚴寒酷暑,呼吸著帶毒的疫氣,一個接一個死去,處處死人互相壓著。從前和我祖父同住在這里的,現在十戶當中剩不下一戶了;和我父親住在一起的人家,現在十戶當中只有不到兩三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現在十戶當中只有不到四五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遷走了。可是我卻由於捕蛇這個差事才活了下來。凶暴的官吏來到我鄉,到處吵嚷叫囂,到處騷擾,那種喧鬧叫嚷著驚擾鄉民的氣勢,(不要說人)即使雞狗也不能夠安寧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來,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還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養蛇,到規定的日子把它獻上去。回家後有滋有味地吃著田地里出產的東西,來度過我的余年。估計一年當中冒死的情況只是兩次,其餘時間我都可以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哪像我的鄉鄰們那樣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脅呢!現在我即使死在這差事上,與我的鄉鄰相比,我已經死在(他們)後面了,又怎麼敢怨恨(捕蛇這件事)呢?」
我聽了(蔣氏的訴說)越聽越悲傷。孔子說:「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要凶暴啊!」我曾經懷疑過這句話,現在根據蔣氏的遭遇來看這句話,還真是可信的。唉!誰知道苛捐雜稅的毒害比這種毒蛇的毒害更厲害呢!所以(我)寫了這篇「說」,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來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注釋
1.之:的。
2.野:郊外。
3.產:生產。
4.異:奇特的。
5.章,花紋。
6.觸:碰。
7.盡:全。
8.以:假設連詞,如果。
9.嚙:咬。
10.御:抵擋。
11之:代詞,指被毒蛇咬後的傷毒。
12然得而臘之:然,但。得,抓住。而,表順接。之,它,代永州的異蛇。
13臘(xī):干肉,這里作動詞用,指把蛇肉晾乾。
14以為餌:以,用來。為,作為。餌,糕餅,這里指葯餌。即葯引子
15可以:可以用來。可,可以。以,用來。
16已:止,治癒。
17去死肌:去除腐肉。去,去除。死肌,死肉,腐肉。
18三蟲:泛指人體內的寄生蟲。
19其始:其,助詞,不譯。始:剛開始。
20太醫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徵集。之:這種蛇,指永州異蛇。
21歲賦其二:歲,每年。賦,徵收、斂取。其,這種蛇,指永州異蛇。二,兩次
22募:招收。
23者:……的人。
24當其租入:(允許用蛇)抵他的稅收。當,抵。
25奔走:指忙著做某件事。
26焉:兼詞,於之,在捕蛇這件事上。也可理解為——語氣詞兼代詞。
27專其利:獨占這種(捕蛇而不用交稅的)好處。
28則:卻。
29死於是:死在(捕蛇)這件事上。
30今:現在。
31嗣:繼承。
32數:幾次
33為之:做捕蛇這件事。
34幾(jī):幾乎,差點兒.
34幾死者:幾乎要被蛇咬死的情況。
35數:多次。
36言之:之,音節助詞,無實義。
37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憂傷的樣子。戚,憂傷。
38餘悲之:我同情他。
39且:並且。
40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這件事嗎。
41將:打算。
42於:向。
43蒞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蒞事:視事 ,處理公務。
44更若役:更換你的差事。役:差事。
45復:恢復。賦:賦稅。
46則何如:那麼怎麼樣。
47大:非常。
48汪然:滿眼含淚的樣子。
49涕:眼淚。
50生:使……活下去。
51斯:此,這。
52若:1、比得上。2、好像3、你
53甚:那麼。
54向:從前。
55為:做。
56病:困苦不堪。
57自:自從。
58居:居住。
59積於今:算到現在。積,一年一年累積起來。
60生:生活。
61日:一天天。
62蹙:窘迫。
63徙: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