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健課
㈠ 對於稱為小學一年級必修課的科學課專家有何建議
2017年從9月起,小學復一年級將增制設一門重要課程小學科學課程,專家認為,小學科學課地位的提高代表了教育部門對科學素養的重視,但科學教育僅僅依靠課堂是不夠的,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要大力提倡科學教育從「娃娃」抓起,讓更多科學家走進校園,科學精神應成為每一個家庭重視培養、貫穿人們一生的基本素養。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在科普平台上為青少年講解生命科學課,她說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就是從一個「香蕉萃取實驗」開始的。希望通過自己的啟發,讓更多孩子體會到科學的樂趣。
㈡ 如何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一、科學課高效課堂教學要從研讀教材開始
以往,教材總被視為「聖經」,一堂課都是圍繞教科書進行,教科書中編排的順序就是教學順序,教科書中的內容就是課上教師所要教的內容,來不得半點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陳舊的課程觀念。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當成聖經來念。新課標也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准確把握教材編寫的意圖,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用教材教」並不意味著教學可以「任意施為」。它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教材熟練把握的基礎上,是在充分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之上實施的。如教學四年級下冊11課《種茄子》一課時,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植物的一生。讓學生自由結組回家種植。過了幾天一問,種茄子的學生少的可憐。於是我就將這個實驗進行改動,讓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大飲料瓶,在教室里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通過這一改動,使學生有了充足時間觀察,同時將科學課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增強。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學內容,又保護和提高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讓學生知道科學課學習不僅在課堂上,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二)教師應做課程的開發者、創生者
在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更應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課程設計的能力,特別是要有這樣一種能力——能夠捕捉到學生感興趣的物體或事件,及時地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這其實就是在創生課程。組織學生對這些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和探究,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質疑、探疑、釋疑。例如一些突發事件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如講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先提去年日本海嘯、講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時可聯系我國的航天技術……這些都是可以和課堂教學相聯系的。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不斷用層層深入的問題保持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科學課高效教學要以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
(一)高效課堂教學首先是學生自主的學習
我這堂課講什麼呢?以往我們教師備課時總有這么一種定式。教師沒有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去摸索、去探究,讓學生達到探究的目標,獲得科學概念。因此高效的課堂,還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在四年級下冊《燃燒的秘密》一課中,在研究燃燒的秘密時,一些學生可以創設出新的實驗方法,進行研究;在匯報交流時,學生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完成。學生所進行的是自主的探究、自助的實驗和個性化的實驗總結。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發揮,創新的能力得以有效培養,才能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
(二)高效課堂教學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主要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把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激發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實踐活動,更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合作,懂得思考。
1、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自主探索的氛圍。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材關注的重點轉入到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讓科學探究活動成為課堂自然的需求上。活動前准備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冀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的設計以學生身邊的資料或親歷生活中的事情為主線,通過學生准備課堂的實踐性資料和搜集相關信息資料的活動,做好方法與心理准備。這樣的設計,為教學注入了更多的學習設計的內涵。課前准備時,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交流、形成師生之間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關系,讓和諧的氛圍成為探究活動生成的「營養液」。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1課《小草和大樹》一課時,教師上課前帶領學生到學校操場和田野里採集各種植物,在採集過程中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植物的特點、給植物分類等,引領學生在探究中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使學生課堂上的科學探究活動有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和比較明確的目標。
㈢ 為什麼用科健播放器播放科健沒有聲音啊
用終極解碼試試。
㈣ 淺談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台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台上領取材料,想領什麼材料就領什麼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麼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准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於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後,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後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麼,並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並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麼,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㈤ 很急~小學社會科學課大體講什麼方面內容有什麼好的教學建議,謝謝~
給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再聯系一下實際就可以啊! 我小學老師就是這么教的
㈥ 怎樣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
一、科學課高效課堂教學要從研讀教材開始
以往,教材總被視為「聖經」,一堂課都是圍繞教科書進行,教科書中編排的順序就是教學順序,教科書中的內容就是課上教師所要教的內容,來不得半點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陳舊的課程觀念。教師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當成聖經來念。新課標也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准確把握教材編寫的意圖,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用教材教」並不意味著教學可以「任意施為」。它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教材熟練把握的基礎上,是在充分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之上實施的。如教學四年級下冊11課《種茄子》一課時,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植物的一生。讓學生自由結組回家種植。過了幾天一問,種茄子的學生少的可憐。於是我就將這個實驗進行改動,讓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大飲料瓶,在教室里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通過這一改動,使學生有了充足時間觀察,同時將科學課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增強。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學內容,又保護和提高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讓學生知道科學課學習不僅在課堂上,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
(二)教師應做課程的開發者、創生者
在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更應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課程設計的能力,特別是要有這樣一種能力——能夠捕捉到學生感興趣的物體或事件,及時地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這其實就是在創生課程。組織學生對這些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和探究,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質疑、探疑、釋疑。例如一些突發事件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如講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時先提去年日本海嘯、講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時可聯系我國的航天技術……這些都是可以和課堂教學相聯系的。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不斷用層層深入的問題保持學生的探究興趣。
㈦ 如何加強小學數學科組建設,構建高效課堂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顯的尤其重要,高效課堂的基礎是「有效備課」,而「有效備課」是相對無效備課或低效備課而言的。什麼是無效或低效備課?是指老師在沒有認真研究教材、研究課標、掌握學生學情的情況下,照抄照搬,缺乏思考,沒有創新的備課,表現形式有:「現抄現賣式」備課,備課缺乏計劃性,課前看看教科書,翻翻參考書,設計一下教學過程,編寫一個簡單的教案,敷衍了事,以應付學校的檢查考核,備課內容與具體教學實際嚴重脫節。「重復昨天故事式」備課,就是一些相對年長的教師,認為對所教的內容已經教過或者還不止一遍,不去備課而是使用過去的舊教案,「穿新鞋走舊路」,有的甚至僅憑經驗與感性認識上課,課堂上缺乏有效控制,教學隨意性大。什麼是有效備課?有效備課是相對以上無效或低效備課而言的,是指教師在認真鑽研教材、研究課標,備學生、備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吸收、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力爭達到課堂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實施有效備課?就我校的實際,我們提出教研組活動要圍繞「三個一」展開,即備課小組每周備一節精品課、教研組每周上一堂優質課和研討一節典型課。結合校本教研活動,我談幾點看法,供老師們參考:一、自主備課是前提自主備課就是教師獨立完成的備課,它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是教師實現自我發展和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自備課應該是備精品課,要達到「三個層次」上的要求。首先是基礎層次,即第一次備課就是教師拿到教材後,憑著自己的認知水平,憑著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挖掘進行備課。其次是發展層次,即第二次備課,就是查閱參考資料、教學參考書後,對自己的備課進行反思,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真正讀懂編者對教材的編排意圖,把握本學科知識體系,掌握教學要求、重點、難點。在反思的基礎上,再進行修改備課。再次為創新層次,即第三次備課,就是通過課堂上教學的實踐認識和親身體驗,總結上課中的成敗得失,再反思總結,實現跳出教材教教材,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備精品課、設計精品教案,是教師通過教材,對課標、對自己、對學生的分析,再經過深思、反思後的創造性勞動,對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專業成長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二、合作備課是關鍵合作備課即集體備課。將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教師組成備課小組,一是便於分組討論互相學習,二是有利於相互檢查自主備課情況。這環節要求首先是獨立自主備課,然後交流合作。通過小組合作來明確備課內容在本冊、本章的地位和作用,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關鍵,設計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突破關鍵點的思路,統一設計合理的習題、課堂檢測和課後作業。合作備課有很大好處,能集中多人的智慧和經驗,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教師在高起點上發展,提高教學水平和業務水平,也能促進教師間的團結協作。但集體備課組織起來有難度,費時費力,時間一長易流於形式,難長期堅持。為此我們必須要明確做法,要「授之以漁」。(1)選定課例,每一周每一個教研組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選定一個典型課例。(2)確定主備人,要求主備人進行精心自主備課。(3)研討,由主備人先說課(說課標要求,內容特點,學情分析,目標確定,教學過程,教法學法,教學資源),全組教師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鼓勵人人提出問題和見解,在思想上真正的交鋒碰撞,就普遍存在的問題展開辯論和思考,最後主備人綜合集體的意見,對主備教案進行修訂,形成具有群體智慧的最佳的教學方案。(4)執教,小組選定一位教師執教,可以不是主備人,推薦輪渡執教方法。(5)再研討,在小組教師全體聽課的基礎上再研討,總結得與失,成與敗,進一步互相切磋、互相啟迪、互相提升,讓教師真正掌握教材處理方法,教學過程有效控制、課堂教學的創新等,以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集體備課。三、反思備課能提升反思備課即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應貫穿於備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如前所述自主備課中就有兩次反思,第一次備課的反思就是第二次備課的基礎,課堂教學後的反思結果就是第三次備課。教師要經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操作性進行現場驗證,對其成敗進行歸納、整理、反思,撰寫「備後感」和「教後感」,通過反思、體會、感悟,則可以幫助自己總結和積累一套適應學生實際,有效控制課堂教學的基本能力和本領。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的再認識,教學經驗的再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能促進自己教學思想、教學特色的生成。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有效備課才能構建高效課堂。備課不能流於形式,應「不拘一格」,要張揚個性、大膽嘗試、勇於創新。在「有效」核心的統領下,發揮集體智慧,強化備課環節,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了解情況,溝通思想,真正落實有效備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構建有效、高效課堂,不斷促進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㈧ 一名合格的中小學科學課教師應該如何構建自己的專業知識
要著眼全局,需要躬身於社會實踐,社會就是一所大學,也是一本最大的網路全書,教師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深入到企事業單位、工廠車間、學生家庭調查研究、了解情況、豐富閱歷、增長才幹,教師還要善於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提升素質。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土壤,離開了實踐,教師的專業發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通過積累教育通識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來升華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師要積累專業知識,升華專業思想。
㈨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的教學活動建議有哪幾條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根據立德樹人工作總體部署,教育部組織專家對小學科學課程標准進行修訂完善印發的實施標准。由教育部於2017年2月15日印發,於2017年秋季開始執行。[1] 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教育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小學一、二年級要按照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