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學科滲透的意義

學科滲透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0-11-23 03:11:46

1. 學科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研究有什麼意義

科學精神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活動及其成果的精神積淀,包括尊重科學、重視技術的理性精神,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嚴謹態度,奮發向上、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等.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無可替代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高度重視和努力發展科學技術,能使和諧社會建設獲得強大的物質基礎.科學精神源於探索科學真理、追求技術創新的科學活動,其第一要義就是重視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能夠轉化為巨大的物質財富,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不斷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就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把社會物質財富這塊「蛋糕」做大,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自覺遵循和運用客觀規律,能使和諧社會建設高效有序地向前推進.在科學的視野里,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人類社會也不例外.社會是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界為環境,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等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有機體,這些要素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相互作用.當社會建設的主體遵循這些規律時,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出和諧的狀態;當社會建設的主體違背這些規律時,就會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矛盾緝粻光救叱嚼癸楔含盲激化,甚至引發震盪和沖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和把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政治、文化,人、自然、社會,階層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組織結構等因素的現實狀況和相互作用的客觀規律,使對和諧社會建設發揮作用的各種規律都得到妥善運用,使和諧社會建設走上高效有序、健康發展的軌道.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能使和諧社會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科學真理具有相對性:事物總是處於發展和變化之中的,人類對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認識也是不斷發展、永無止境的.這就決定了從事科學研究的主體必須根據客觀條件的發展變化不斷探索新領域、揭示新規律、取得新成果.從特定的歷史階段來看,和諧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是內在統一、和諧有序、生機勃勃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對社會和諧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變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發社會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轉變為遏制社會生機的障礙.如果社會建設的主體不具備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不能與時俱進地體察這些變化,而是抱著過時的經驗和教條不放,那麼,社會和諧就難以有效推進,社會活力也難以長久保持.因此,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使和諧社會建設永葆生機和活力. 人文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支撐 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對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尋,對自由、平等、正義等的渴望,對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義等問題的反思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等等.和諧社會建設是以人為主體來展開的,又是為實現人的自身價值服務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還要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 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於引導和諧社會建設向著正確的目標健康發展.始終把人置於核心的位置,維護人的正當權益,滿足人的合理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於人類社會逐步向著更加符合人類本性的狀態演進,最終達到高度和諧的理想境界.可以說,人文精神是引導社會從不和諧走向和諧、從初級階段的和諧走向高級階段的和諧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突出人作為社會建設主體的創造性、價值和尊嚴,這是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在當代的創新和發展,有利於引導和諧社會建設向著正確的人文目標健康發展. 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於調動人們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把人文關懷送到社會的每個角落,輻射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們充分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進而自覺地參與和諧社會建設.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既充分發揮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建設和諧社會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勵和支持新的社會階層和其他階層人員積極貢獻力量,使一切能為和諧社會建設作出貢獻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榮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幹事、人人能幹事、人人干成事的社會環境,能使一切有利於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得到最廣泛最充分的調動. 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於整個社會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是人文精神的產物,也是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條件.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社會利益關系日益復雜,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忽視在全社會營造團結互助、誠信友愛、諒解寬容的人文環境,就有可能使社會群體之間產生隔閡和鴻溝,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在新的形勢下,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承擔起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營造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社會氛圍,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整個社會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和諧社會建設中,我們既要看到它們相互區別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們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面,自覺地把二者統一起來. 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服從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要滿足這一要求,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自覺遵循和運用客觀規律.同時,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應使對社會發展狀態、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運用融入體現人文精神的價值判斷,實現社會歷史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一;把社會建設的目標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轉到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來;創新科技價值觀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開發運用由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變為同時注重生態環境效益和追求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考慮其對於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影響;推動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學習與借鑒,促進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發展與繁榮,培養造就身心和諧、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的方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五個重要特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涉及人的身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充分體現了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是人文精神在和諧社會建設問題上的重要體現.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一刻也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必須堅持科學的方向.在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我們應當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以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為參照來衡量、校正與檢驗社會發展的人文目標的合理性,使之科學可行;應當深刻認識實現社會發展人文目標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從當代中國的國情出發,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科學對待和解決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使社會發展人文目標的實現過程成為應用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過程;在對人們進行人文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加大科學精神的含量,把科學精神作為反對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動、偽科學的銳利武器,引導人們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始終離不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重大而又艱巨的歷史任務.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應堅持弘揚科學精神與弘揚人文精神並舉,並使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機統一起來.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高度重視和努力發展科學技術以促進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自覺遵循和運用客觀規律,用發展的眼光和思路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有助於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高效有序、充滿生機和活力. ●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幹事、人人能幹事、人人干成事的社會環境,有助於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有利於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健康發展.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堅持弘揚科學精神與弘揚人文精神並舉,實現社會歷史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一

2. 學科滲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實施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的法定責任;是「法律進學校」的工作重點;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工作;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

3.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相關學科的滲透 博客

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相關學科的滲透,已成為歷史教學的當務之急。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相關學科的滲透呢?筆者的作法是:

一、與政治學科滲透,提高學生理論水平

與政治學科進行滲透,是歷史的使命,也是對政治學科的有益補充。同時,歷史學科又是理論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沒有理論,不成史學。正因如此,在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特別要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如果運用恰當,既提高了學生分析歷史的能力,又能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如在講述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一節時,筆者先運用唯物主義內因外因關系的原理分析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使學生明確中國的三大發明是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的外因,對資本主義的興起不起決定作用,只是一個重要條件;而歐洲各國經濟的發展,即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商品經濟的繁榮才是內因,它對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決定的作用。然後又運用政治學科經濟常識中的商品、貨幣、資本的理論,分析資本主義產生的特點,即貨幣是如何轉化為資本的。通過運用政治學科中的相關原理去分析認識歷史,既提高了學生運用理論的水平,又提高了對歷史的分析能力,使政治與歷史有機地結合起來,還簡化了教材的知識結構,真是一舉多得。又如在講述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引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分析英法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前的具體原因,使學生明確了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因而兩國革命的發生不可避免。就這樣,既使學生復習了政治科的原理,高屋建瓴地把握了教材,又解決了學生史論不能結合的難題。依此方法,再讓學生分析我國春秋奴隸社會的瓦解過程,學生很快就能運用該原理,得出正確結論。象這樣,運用政治科原理解決歷史教材問題,每章節都有,不一而足。

二、與語文學科滲透,提高 歷史學科能力

俗話說文史不分家。由於歷史絕大部分均是由語言文字描述的,這就決定了學習歷史必須要有對語言文字進行閱讀、分析、歸納、概括等能力,而這些能力實質源於語文學科。近年的高考試題中,與語文學科的能力滲透有不斷上升之勢。材料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等,沒有一樣不藉助於語文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語文學科的滲透尤為重要。筆者的做法是:首先,了解語文教材課文,盡可能把歷史知識與語文教材聯系起來,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如在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時,與語文課本中的《過秦論》聯系 起來,讓學生回憶語文中的觀點,再用歷史史實來判斷,辨別其觀點的正誤。這樣,蘇洵的觀點正確與否不言自明,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又如,在講楚漢戰爭時,讓學生與語文課中的《鴻門宴》相聯系,既復習了語文,又為項羽失敗,劉邦獲勝找到了歷史的佐證。其次,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多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用語文課中分析現代文的辦法分析整理教材,從找課文中的關鍵句子到段落大意,再分析概括這個子目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礎上,分析該子目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並要求語言精煉,邏輯嚴謹,以此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這樣,在提高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同時又升華了語文能力。

三、與地理學科滲透,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和人文意識

自然地理和行政區劃是學習歷史的基礎,它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形成科學的空間概念。列寧曾說過,「地理環境的特性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著經濟關系及隨在經濟關系後面的其它社會關系的發展。」由此可見,地理學科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在歷史教學中,筆者盡可能利用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來幫助他們分析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分析四大文明古國的共同點時,指出他們的出現都與大河流有關,因為羅尼河、印度河、兩河流域、黃河等流經的地方其氣候、土壤、動植物的生長均有利於原始社會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講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時,引導學生分析江南的氣溫、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使學生明白這些均比北方優越,利於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從而更全面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在講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歷史壯舉時,筆者先介紹了鄭和船隊的基本情況,然後告訴學生,鄭和的船隊一般都在冬季出發至南洋各國,第二年夏季又從南洋各國返回。這是什麼原因呢?通過引導學生回憶高中地理中關於季節和洋流的知識,學生很快就發現鄭和船隊選擇了正確的季節,利用風力和洋流系統,順風順水,省時省力的道理,從地理的角度證明了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在講清初農業的發展時,筆者有意識地告訴學生,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此時洞庭湖地區、江漢平原澇災嚴重,一般年份受災面積在千萬畝以上。然後指導學生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通過分析,學生認識到:清初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過快,導致人與山、湖爭地,盲目移民墾荒,圍湖造田,破壞了生態,降低了湖泊的調洪蓄水能力。因此,在發展經濟時,應注意調節人口、保護環境,這樣也就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意識。另外,歷史教材中的地圖、地名特別多,運用好這些地圖,便於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加強對歷史的學習。如在講奴隸社會的瓦解時,筆者讓學生認真觀察《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這兩幅圖對比有哪些重大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通過比較發現,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時被趙、魏、韓三國取代,說明社會經歷著劇變,新興地主階級紛紛崛起,奪取了政權。北方出現了長城,反映出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強大,南下搔擾中原,導致民族關系緊張。各國出現了不少新興城市和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說明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起來,等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又提高了歷史的分析能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應樹立大文科意識,在搞好本科的同時,盡可能向其它學科滲透、輻射。這既是適應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時代對人才結構調整的需要,更是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4. 如何利用歷史學科的滲透作用做好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課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人才是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如何做到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一、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中學歷史滲透德育的特點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蘊含性、漸進性、多樣性、評判性等特點。了解這些特點,把握這些特點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知道,世上事物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的內部聯系。不了解這一點就無從確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體從物質微孔中透過一樣,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於、寓存於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的。「政治」憑其科學理論說服人,文學依託人物、情節的描寫感染人,歷史則以事實為基礎上的評價啟迪人。由於歷史事實是不依賴任何人的意識而存在,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因而,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失去其科學性,也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的是事實勝於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滲透」就成為空話。
(二)蘊含性。又可以說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不可否認,它也可像政治學科那樣公開、正面宣傳灌輸教育,但是,這畢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歷史教學准確完成明確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有意識地但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那種「同學們要這樣」、「同學們要那樣」硬貼「標簽」和口號式的教育或許氣勢磅礴,但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滲透」,也難收到滲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含性教育中受啟發、得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來得迅猛強烈,但是,一旦領悟,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漸進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課教學、某一歷史內容教學的事。應該說,任何時候、任何內容的歷史教學都蘊含有相應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這種一點一滴點點滴滴不間斷的積累過程,就構成德育滲透的漸進性。它告訴我們,每一堂歷史課教學,從滲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沒有,同時也告訴我們,難以過多。純粹講述歷史,就事論事,不承認或不屑於德育滲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題發揮、喧賓奪主乃至空洞說教也是不可取的。漸進性的特點決定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忌諱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韌性,鍥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歷史事件進行滲透歷史是由歷史人物創造的,然而歷史也是一幅由一個個歷史事件所串聯成的優美的畫卷。偉大的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心靈為之震撼,而著名的歷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並最終打動和征服他們的善良和正義之心。女媧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秦滅六國、長平之戰、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垓下之圍、匈奴西遷、昭君出塞、三國鼎立、三顧茅廬、黃袍加身、蒙古西征、鄭和下西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這些生動的歷史事件一定能讓學生在聆聽中洗滌靈魂。
二、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基本內容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於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天下為公的愛國奉獻精神、勤勞儉朴的艱苦奮斗精神、不畏強暴的自強不息精神等道德內容在歷史教科書中都可找到鮮活的事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節約標兵」雷鋒等等。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於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並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應有貢獻。
(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奮斗史、探索史。翻開歷史的書卷,從遠古到現代,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我們應該牢記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表現出的忠貞的民族氣節;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他們豪壯的愛國義舉;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他們表現出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各階層的愛國志士,自覺地承擔起挽救中華民族、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個獨立、自立的新中國。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都是極好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而這一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跡,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可尊可敬的優秀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他們的名言、名句、名聯,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我們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但歷史史實中既有正義的、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優秀歷史人物,他們的剛正不阿、堅貞不屈、凜然大義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導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棄義為人們所唾罵的,懦弱的民族敗類,對此我們可以提醒我們的學生明辨是非善惡並引以為戒。引導我們的學生在對待歷史人物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這些內容的講授,不僅要讓學生繼承、弘揚祖國燦爛的文化、優秀的傳統並發揚光大,更是要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膽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產,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識和強烈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現代公民。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極其事跡的講授,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充分利用課堂、歷史教材及地方史來對中學生進行滲透德育
(一) 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比較法的教學,要求學生將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明清以來中國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後狀況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增強學生為祖國振興而發奮讀書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在講述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時候,要求學生歸納近百年來中國各階級的救國道路及其結果,在培養學生歸納問題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認清中國的國情。因此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生的自我教育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成為了所謂的「副科」,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課前五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演小品,圍繞著德育教育的主題,素材都由學生自己尋找,學生通過自己看教材、看課外書、找資料,自編自導,講故事、演小品,在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又完成了自我教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方向盤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歷史的資料、信息
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這些歷史信息,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物、古跡、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順昌大捷、阜陽四.九暴動等。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
(五)組織積極有趣的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對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歷史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來臨時,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功能,同時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或專題報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級或全校學生開展,可以舉辦圖片展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所需圖片可由學生自行收集。(2)播放錄像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時,對中華的石窟藝術,可以播錄像片,把石窟藝術的雄奇,精美展觀在學生面前彷彿使他們融入到藝術的海洋里,還播放了《七七事變》、《長征》、《南京大屠殺》以及抗日戰爭的影片。這樣的形式學生深受喜愛。(3)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教師要求學生在仔細研讀教材和課外書籍的基礎上,對某個重要歷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動進行專題探討,然後以撰寫人物小傳的形式,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並對其功過進行客觀評價。例如寫秦始皇、曹操、陳獨秀、拿破崙等的小傳。(4)開展專題讀書活動並撰寫讀書報告。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歷史著作、人物傳記、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包括介紹所讀書籍或文章內容、作者觀點的讀後感(5)歷史故事報告會或演講會、歷史成語故事會等。可以分組,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感到為集體爭榮譽。這項活動富於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深受中學學生的喜愛,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這種教學效果很好。(6)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這些紀念活動,組織專題報告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這些歷史情景,如有勿忘國恥「九一八」,中國共產黨誕生,香港回歸,辛亥革命等,特別是關於抗日戰爭史實,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社會現象可以對學生進行政治和階級觀點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跡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品德教育,這些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至於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在全部歷史課程的每個課時以至每個環節之中。
要實現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創新和嘗試,但是一定要構建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只有將滲透德育教育置於歷史規律之中,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准確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德育教育目的。

5.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教學開題報告

國學,是祖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博大精深。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教師要學習和傳播國學經典,努力營造課堂的國學文化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舉行經典誦讀活動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國學經典詩詞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學生自覺按聖賢的要求約束自己,身體力行去實踐。經典詩詞中,還蘊含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勵志哲理,展現了「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思維方法,也體現了「吾日三省吾身」、 「人貴有自知之明」的立人之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使學生體驗到「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處處暖人心」的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從「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中體驗那種辛勤為民、毫無私心、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聲情並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在平時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方式,例如課前五分鍾誦讀、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讀、古詩新唱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我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在國學課上做一些講解與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內涵。讓國學經典課堂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學經典傳承活動中來,增長見識,修養身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把國學與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結合
好的習慣包括舉止文明、尊重他人、誠實守信、認真聽課、規范寫字讀書、感恩、勤儉節約、惜時守時等,這些都可以在國學經典中找到。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要做到三到,在《弟子規》內容中說道: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時,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腦到和信心,才能發揮實力。肯用心思索,用眼睛專注書中的文字,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動手搜集資料,並且養成力行的習慣,這樣讀書、做事就能成功了。古人寫字使用毛筆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寫出來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來。有同學因為不小心地碰撞而吵起來,互相指責對方,我就用《弟子規》:「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些內容教育他們,讓他們懂得要講究文明、和睦相處。通過類似的國學經典,讓孩子們懂得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同時,加強養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把國學經典與養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國學經典無不滲透著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名言,經久不衰,至今仍散發著勃勃生機和魅力。我們寶安中學附屬小學創作的《附小三字經》,就是把國學經典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相聯系,讓學生學會感悟和反省,督促自己,規范自己言行舉止,做一個文明守紀的學生。
三、開展傳統節日的教育活動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進行國學教育時,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國學文化的魅力。我在重陽節的時候,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做手抄報。並開展一次交流會,讓學生匯報關於重陽節的知識,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並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利用周末,我組織學生去爬福永鳳凰山,在登高遠眺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並給孩子們介紹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四、把經典誦讀與感恩教育結合起來
結合《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根據新形勢的要求,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和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在我們班開展的「感恩教育」主題班會課上,一幕幕愛的故事、一首首激情澎湃的歌曲、一幅幅感人肺腑的圖片、一句句生動形象的語言,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人。同學們通過朗誦、歌唱、真情表白等形式表達了對親情的珍惜,真正領悟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含義,學會了「感恩父母」。 通過感恩教育,在家裡學生自覺做到進家出門主動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東西讓長輩先嘗,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等;在學校學生自覺尊敬老師,關愛同學。使他們懂得了學會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應該從小做起。

6.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育人價值

第一、充分利用課前、課後幾分鍾,寓德育於情感教育中。
為了上好一節課,我會提前五分鍾進入教室,查閱一下班級日記,找科代表了解一下最近的課堂紀律,對發現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及時進行分析處理。或者找一些學生聊聊天,及時了解一下他們的所思所想,以及在家學習表現情況,對一些表現不好的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和激勵,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預備鈴響後,我會面帶微笑地注視學生快步進入教室,課前兩分鍾,我要求學生做好三件事,首先60秒內回到座位坐好,然後30秒內做好課前准備,最後30秒抬頭、挺胸、收腹,雙手交疊放桌上,做幾次深呼吸,提醒自己精神飽滿准備上課。我會積極巡視,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同學,督促差的同學,同時檢查一下教室的衛生保潔情況,培養學生守時、惜時和保潔的良好習慣。課後我也不急於離開教室,耐心解答學生所提問題,督促課堂表現欠佳的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於情感教育中。
第二、 充分利用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養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說明了教師的人格特徵和道德素養對學生的影響,青少年會在不知不覺中將生自己喜歡的教師的價值觀念和標准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標准。我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自己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例如:上課時,講標准普通話,語言清晰、流暢、有邏輯性。課堂上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幽默的數學教學語言,板書整齊,書寫規范,體現嚴謹、靈活、嚴密、探索、創新的數學科學精神,輔導「後進生」有信心、耐心等,讓學生在教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我還注意發現那些突出表現的學生,用榜樣來激勵其他同學。例如:對上課認真聽講,學習認真刻苦,作業正確、整潔,思考問題機智靈活等各方面表現好的同學,我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學習的榜樣。同時也有意識地去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培養學生嚴格認真、努力拚搏、大膽探索、敢於質疑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樂觀向上、精益求精的精神。既能使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又能讓學生在心裡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並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樣對學生以後的工作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身為人民教師的我們平時更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對道德教育和道德滲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三,充分挖掘教材教參,從中發現德育教育的素材!
初中數學課堂中的學習內容不僅體現了具體的數學知識,而且蘊含了豐富的道德內容,數學學習內容中的公理、定理、公式、法則、推理過程、計算過程,以及結合數學介紹我國數學發展史、數學成就和數學家的故事等,這些都包含著理性、嚴謹、細致、堅韌、審美等道德因素和道德價值。不僅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我要求自己認真鑽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充分利用數學內容中的道德因素,發揮其對學生思想、信念和價值觀的積極作用。例如在教學七年級第一章《走進數學世界》時,我向學生介紹哥德巴赫猜想時,提到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在經濟困難,身患疾病等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進行數學研究,甚至在住院期間,瞞著醫護人員進行工作。介紹的目的,主要是激勵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發展數學,為人類的進步做貢獻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鑽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這樣的例子在數學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是可
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7. 如何把音樂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使其產生共鳴效應

學科滲透法制教育,首先應充分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滲透方法,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兩者處在一個相融的統一體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實效。

1、在生活中滲透。在法制內容滲透時,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法制,體現「法制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來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在學完課文《我家門前的小河》後,學生都對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愛,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再聯系現實,看看現在周邊的河流沒有一條是清澈的,和二十幾年前完全不一樣,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裡的魚鮮美能吃,婦女在河裡洗衣服,現在河裡的魚已不能吃,就連河的顏色有時泛黑,發出怪味,這是為什麼?學生通過分析、通過討論、通過比較就會發出感嘆「保護環境多麼重要啊!」此時再適時介紹《環境保護法》,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這個問題,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這樣聯系實際滲透法制知識,使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自然認同。

2、在情境中滲透。創設優美的教學環境和藝術氛圍,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氣氛中,可以將學生思想和情緒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濃郁的氛圍之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如: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畫《我是小小執法員》時,先把美術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型法庭,讓牆上、黑板上、櫃子里掛滿或擺滿各種有關法制的繪畫、工藝、雕塑……另外在教室的後牆上方,貼上一些標語,創設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使學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教學時先讓學生觀摩模擬法庭庭審錄像,再放有關法律知識的小動畫,使學生產生小小執法員公正無私的表,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激發了繪畫慾望,從而筆下畫出的線條,色塊再也不是無情之物,而是表達真摯情感的符號,達到情與畫完美結合。

3、在游戲中滲透。愛玩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時,就能主動進行學習。另外,學生在積極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加強了組織和紀律觀念,培養了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如在教學Oxford
English2A中要求學生看到紅綠燈會說幾句簡單的命令,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動動手、剪一剪、畫一畫,每人准備紅、綠、黃三種指示燈,然後讓學生做游戲,請三人分別扮演指示燈、警察、行人,表演過馬路的情景,邊表演邊學習句型Red
light. Stop ! Yellow light .Wait! Green
light.Go!在熟練掌握這些句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練習。教師將一些簡單的禁令標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轉、右轉、禁止停車等標志,讓小小的教室變成公園、馬路、停車場,然後讓學生邊游戲邊掌握句子No
parking! No bicycles! Don』t cross! Turn left! Turn
right!等,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既掌握了英語知識,又了解了許多交通法規,增強了學生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維護交通秩序的觀念。

4、在案例中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最後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識。如在教學思品課《維護公共秩序》這一課時,便可以採用實例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討論後再得出結論。課堂上教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想要低價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輛自行車,你是買還是不買?教師的話音剛落就有同學說:「便宜東西幹嘛不買?!」有的說:「偷來的東西不能買,買了就是幫助小偷銷贓。」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教師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出示相關的法律條文對他們說:「《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對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警告。因為明知是贓物而購買的行為,直接幫助了犯罪分子逃脫罪責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擾了司法機關查處贓物,給社會帶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么一說,同學們都明白了購買贓物是違法行為,紛紛表示不能貪圖便宜購買贓物,而且表示如果發現別人有銷贓的行為要舉報到有關部門。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法律知識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裡,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5、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中滲透。當今時代已經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教學的手段也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及時地、廣泛地了解各種信息,同時也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數學學科統計初步的學習中,要求學生要有較一個知識面,而學生在書上接觸內容較窄,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法律知識方面的信息,如空氣污染情況、噪音情況、青少年犯罪率、貴州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後讓學生製成一張張統計表,使學生既掌握繪制統計表的方法,又了解相關法律知識。如五年級教學「折線統計圖」,教師可以設計「城區大氣中二氧化硫和煙塵監測結果統計情況」的題型,進行環境保護法的滲透。在教完例題後適時講到本市城區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嚴重超標,氣味讓人頭暈欲嘔,長江水越來越混濁、快要變成第二條黃河等,並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由於人們破壞環境所造成的,使學生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由此既完成了數學教學目標,又和法制教學有機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在課堂小結中滲透。結課點睛是教師在課堂結束部分的處理上運用的滲透法。一堂課即將結束之際,教師在對學科教學進行言簡意賅的結課時,把課上學生所接觸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處地點上一點,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對法制的感受,通過教師的指點變得明了起來,這種結課時教師的輕輕一點,往往會給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8.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興起於20世紀40年代,為增進民族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的國際理解教育,伴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進,越來越受到基礎教育的關注。近年來在我國,國際理解教育以學科滲透方式在許多學校展開。國際理解之所以能夠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是因為國際理解無論在知識、技能,還是在情感態度培養上都在某些基本點上與學科教育相契合。找准國際理解教育和學科教學的結合點,可以增進學科教育的人文價值。

9.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意義以及要注意些什麼

在學科教學中該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認為,有五個方面需要引起教師注意:
一、教師對心理健康要有理性認識
教師要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對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標准以及對學生而言心理健康又有什麼樣的特殊內涵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二、教師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教學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因為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這兩項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證。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才能夠在教學中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為學生樹立心理健康的榜樣。一個性格開朗、情感健康的教師,往往會以積極的方式對待學生,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書育人,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三、教師要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課堂心理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自主地選擇,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動,才能迸發出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火花,更多地意識到人的力量,才會因能作為自己生活的設計師而變得日益自主和有創造性。因此,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課堂心理環境的創設,要成為教師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的一個關注點。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課堂心理環境,關鍵是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愛學生,善於激勵學生。當學生能夠在每天、每節課的學習中獲得的是尊重、人際關系和諧、自我實現等諸如此類的良好情感體驗時,自然會產生一種自覺進取的健康心態,個性品質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對學科內容的學習也會有所促進。
四、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適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載體,有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教師在備課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課堂教學目標,善於挖掘教材中的有關心理健康的教育因素,並把這些因素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比如文科教材中,對人類各種情感的體驗、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人取得成功或失敗的關系的認識、人物自身的情商因素對他們生活、工作、事業的影響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理科教材中,科學家在科學活動中體現出的創新思維品質、邏輯思維品質、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等,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對於一些確實不含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教材內容,教師通過學習活動,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及公平競爭的心理品質。
五、教師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個別化教學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智力、情緒、意志、人格、人際交往能力等一系列的調查、測試,全面把握學生的特徵,了解學生的優勢與不足,使教師在教學中能有的放矢。比如對於性格內向,總喜歡一個人行動,極力避免與他人交往的學生,教師可以多給他提供一些當眾發言的機會,多鼓勵他,肯定他,以鍛煉他的膽量,增強他的自信心;對於性格外向、熱情活潑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學生,教師可給他提供一些具有難度的學習任務,以培養其耐心,磨煉其毅志。這種針對性的個別化教學,原則上應運用於每個學生,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由於時間、精力、能力等多種原因,至少對所謂的「問題學生」更應該有意識地運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使每個學生心理健康地成長,使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熱點內容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
歷史課前演講 發布:2025-07-09 20:27:46 瀏覽:635
三年級數學同步 發布:2025-07-09 20:04:31 瀏覽:338
高考全國卷化學 發布:2025-07-09 19:48:29 瀏覽:845
如何查看聊天記錄 發布:2025-07-09 19:15:55 瀏覽:807
化學元素族 發布:2025-07-09 17:19:25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