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形象
在中考中,對文言文涉及的人物進行分析是司空見慣的題型。
這種題型是以選擇題和問答題的形式來考查。只有準確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是結合具體的事件來分析。
二是抓住作者運用的各種藝術手法來分析。
三是從文章整體內容上感知作者對人物所持的態度。
初中文言課文,寫人篇目比例較高,以人物形象分析帶動文言學習,是閱讀這類文章的一個有效路徑。如學習《曹劌論戰》,我們可以分析曹劌和魯庄公形象;學習《愚公移山》,愚公、智叟以及愚公妻子的形象研討我們就不應放過;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和齊王的形象也應是我們討論的重點;等等。但也要注意,「貼標簽」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值得提倡,同學們在分析文言文里的人物形象時,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時還應聯系相關的課外材料來印證自己的分析,以便獲得較為准確的認知與評價。
比如《桃花源記》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篇課文了,說到漁人,一般都把他視作百姓形象的代表,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以此說明當時社會之黑暗;還有同學在漁人品行問題上爭論不休。但如果我們深入文本,就會發現一個新的「桃源仙境」。中科院范子燁先生就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范先生認為偶然闖入桃花源的「漁人」是一個懂得自然審美、喜歡觀賞風景的人。他說,「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描寫,暗示「漁人」不是一個沒文化的普通漁夫,至少他不是一個為著生計而捕魚的人。因為為生計的漁人很難具有審美的情懷,他不會為絢爛的桃花、鮮美的芳草而驚異,而沉醉,甚至忘記路途的遠近。的確,山區的農民不以登山為樂,海邊的漁民也缺少劃船的雅興。這個漁人不尋常。
再進一步,針對「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的描寫,范先生指出,「在等級森嚴的東晉時代,這位『漁人』居然可以很隨便地拜訪郡中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他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奇聞異事,不僅如此,他的講述還能夠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視,乃至派人跟隨他去重覓桃花源。」據此推斷,「漁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會背景的隱士。
如果與屈原的《漁夫》、柳宗元的《江雪》《漁翁》聯系,不難發現,漁人實際是寄託著詩人情志的一個意象。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囿於傳統分析,疏於研究,自然缺少了發現的眼光,也就缺少了享受驚喜的機會。
『貳』 文言文中的文學形象具體包括
文學形象具有不同的類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即語象、形象和意象。
1.語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又能引起讀者具體感受和豐富聯想的各種語言用法。
2.形象的特點是語言的描繪能使人聯想到某種物象。
3.意象是指為表現思想感情而創造的一種形象。
文學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現的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著作家的審美理想的、有著審美價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圖畫。然而,這只是文學形象的總體特徵,至於不同性質的文學形象,還有著它們不同的具體特徵,還要結合著對其高級形態的討論才能看的更清楚。總之文學形象是人的知、情、意的精神結構有著某種對應的關系。這就形成了文學形象總體的系統性。這種系統性絕對文學形象的一般形態可分為寫實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三種,其中高級形態也就是藝術至境形態則由文學典型、文學意境和象徵意想構成,成為獨立互補的三足鼎立的藝術止境結構。
『叄』 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有哪些詞語。
在文言文原版《聶小倩》中,寧采臣對聶小倩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結合他的語言和行為分析一下寧采臣這個人的人物形象。
『肆』 用古文描寫的人物形象
都是寫美女的
<<洛神賦>>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神女賦>>
夫何神女之姣麗兮,含陰陽之渥飾。披華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奮翼。其象無雙,其美無極;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近之既妖,遠之有望,骨法多奇,應君之相,視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獨悅,樂之無量;交希恩疏,不可盡暢。他人莫睹,王覽其狀。其狀峨峨,何可極言。貌豐盈以庄姝兮,苞濕潤之玉顏。眸子炯其精郎兮,多美而可視。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質干之實兮,志解泰而體閑。既姽嫿於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宜高殿以廣意兮,翼故縱而綽寬。動霧以徐步兮,拂聲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奮長袖以正衽兮,立躑而不安。澹清靜其兮,性沉詳而不煩。時容與以微動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遠兮,若將來而復旋。褰余而請御兮,願盡心之。懷貞亮之清兮,卒與我兮相難。陳嘉辭而雲對兮,吐芬芳其若蘭。精交接以來往兮,心凱康以樂歡。神獨亨而未結兮,魂煢煢以無端。含然諾其不分兮,揚音而哀嘆!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伍』 用文言文描寫一個俊男的形象
白馬從驪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陸』 形象 用文言文怎麼說
貌,狀,形,相。
『柒』 如何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
初中文言課文,寫人篇目比例較高,以人物形象分析帶動文言學習,是閱讀這類文章的一個有效路徑。如學習《曹劌論戰》,我們可以分析曹劌和魯庄公形象;學習《愚公移山》,愚公、智叟以及愚公妻子的形象研討我們就不應放過;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和齊王的形象也應是我們討論的重點;等等。但也要注意,「貼標簽」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值得提倡,同學們在分析文言文里的人物形象時,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時還應聯系相關的課外材料來印證自己的分析,以便獲得較為准確的認知與評價。
比如《桃花源記》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篇課文了,說到漁人,一般都把他視作百姓形象的代表,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以此說明當時社會之黑暗;還有同學在漁人品行問題上爭論不休。但如果我們深入文本,就會發現一個新的「桃源仙境」。中科院范子燁先生就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范先生認為偶然闖入桃花源的「漁人」是一個懂得自然審美、喜歡觀賞風景的人。他說,「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描寫,暗示「漁人」不是一個沒文化的普通漁夫,至少他不是一個為著生計而捕魚的人。因為為生計的漁人很難具有審美的情懷,他不會為絢爛的桃花、鮮美的芳草而驚異,而沉醉,甚至忘記路途的遠近。的確,山區的農民不以登山為樂,海邊的漁民也缺少劃船的雅興。這個漁人不尋常。
再進一步,針對「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的描寫,范先生指出,「在等級森嚴的東晉時代,這位『漁人』居然可以很隨便地拜訪郡中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他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奇聞異事,不僅如此,他的講述還能夠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視,乃至派人跟隨他去重覓桃花源。」據此推斷,「漁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會背景的隱士。
如果與屈原的《漁夫》、柳宗元的《江雪》《漁翁》聯系,不難發現,漁人實際是寄託著詩人情志的一個意象。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囿於傳統分析,疏於研究,自然缺少了發現的眼光,也就缺少了享受驚喜的機會。
再看一例,《陳涉世家》中對陳勝的形象分析。我曾經試著讓同學們對「苟富貴,無相忘」的兩種翻譯進行比較,要求說出哪一個翻譯更貼近陳勝性格。
①如果將來我富貴了,一定不忘記你這個老朋友。
②如果有一天誰富貴了,我們彼此不要互相忘記。
結果很是驚喜。顯然,第一個翻譯更能凸顯出不滿現狀、自命不凡的陳涉形象,一個有大志有抱負的年輕人的形象通過這一句而躍然紙上。陳勝認為自己有朝一日可能富貴,而「佣者」為「燕雀」,目光短淺,無富貴之可能。如果譯成第二句,富貴是所有的人,那陳勝的形象就變成一個謙謙君子了,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徵。再從下文的「佣者笑而應」中可見,佣者是很瞧不起陳勝的這個頭腦發熱的理想的,佣者不敢想富貴。
繼續分析,有同學認為,「苟富貴,無相忘」說明陳勝一心只想著榮華富貴,並沒有什麼大志向;一旦目標達到,他就會沉迷下去,終究難成大業。的確,聯系陳勝最後的失敗,這便可視作他目光短淺的明證。
由此可見,我們的文言學習還有很大的研讀空間,我們務必要充分地佔有材料,高瞻才能遠矚。唯有這樣,你的人物形象分析才可能新意迭出。
『捌』 高念東文言文是什麼形象
高念東少宰家居時,夏月獨行郊外,於堤邊柳陰中乘涼,一人車載瓦器抵堤下,屢擁不得上,招公挽其車,公欣然從之。適縣尉張蓋至,驚曰:「此高公,何乃爾?」公笑而去。
達官遣役來候公,公方與群兒浴河內,役亦就浴,呼公為洗背,問高侍郎家何在,一兒笑指公曰:「此即是。」役於水中跪謝,公亦於水中答之。
——高念東以少宰職位而在家裡居住時,夏天獨自在郊外行走,於堤邊柳陰中乘涼時,見一個推車的人車上載滿了陶器來到河堤下,幾次往上拱都沒有推上河堤,招呼高念東拉車,高念東很高興地答應了他。恰恰縣尉張蓋這時候來了,吃驚地說:「這么高身份的人,為何做這種事?」高念東笑一笑走了。
一個大官派遣差役來看望高念東,高念東正與一群小孩兒在河裡洗澡,這個差役也下去洗,喊高念東幫著搓背,並問高侍郎的家在哪裡,一個小孩兒笑著指高念東說:「這就是的。」差役嚇得在水中下跪請罪,高念東也在水中應答他。
由文中可以看出高念東是身居高位卻很平易近人的形象,。
『玖』 求問文言文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湖北陳梓柔)
【名師解惑】
初中文言課文,寫人篇目比例較高,以人物形象分析帶動文言學習,是閱讀這類文章的一個有效路徑。如學習《曹劌論戰》,我們可以分析曹劌和魯庄公形象;學習《愚公移山》,愚公、智叟以及愚公妻子的形象研討我們就不應放過;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和齊王的形象也應是我們討論的重點;等等。但也要注意,貼標簽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值得提倡,同學們在分析文言文里的人物形象時,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時還應聯系相關的課外材料來印證自己的分析,以便獲得較為准確的認知與評價。
比如《桃花源記》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篇課文了,說到漁人,一般都把他視作百姓形象的代表,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以此說明當時社會之黑暗;還有同學在漁人品行問題上爭論不休。但如果我們深入文本,就會發現一個新的桃源仙境。中科院范子燁先生就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范先生認為偶然闖入桃花源的漁人是一個懂得自然審美、喜歡觀賞風景的人。他說,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描寫,暗示漁人不是一個沒文化的普通漁夫,至少他不是一個為著生計而捕魚的人。因為為生計的漁人很難具有審美的情懷,他不會為絢爛的桃花、鮮美的芳草而驚異,而沉醉,甚至忘記路途的遠近。的確,山區的農民不以登山為樂,海邊的漁民也缺少劃船的雅興。這個漁人不尋常。
再進一步,針對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的描寫,范先生指出,在等級森嚴的東晉時代,這位‘漁人’居然可以很隨便地拜訪郡中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他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奇聞異事,不僅如此,他的講述還能夠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視,乃至派人跟隨他去重覓桃花源。據此推斷,漁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會背景的隱士。
如果與屈原的《漁夫》、柳宗元的《江雪》《漁翁》聯系,不難發現,漁人實際是寄託著詩人情志的一個意象。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囿於傳統分析,疏於研究,自然缺少了發現的眼光,也就缺少了享受驚喜的機會。
再看一例,《陳涉世家》中對陳勝的形象分析。我曾經試著讓同學們對苟富貴,無相忘的兩種翻譯進行比較,要求說出哪一個翻譯更貼近陳勝性格。
①如果將來我富貴了,一定不忘記你這個老朋友。
②如果有一天誰富貴了,我們彼此不要互相忘記。
結果很是驚喜。顯然,第一個翻譯更能凸顯出不滿現狀、自命不凡的陳涉形象,一個有大志有抱負的年輕人的形象通過這一句而躍然紙上。陳勝認為自己有朝一日可能富貴,而佣者為燕雀,目光短淺,無富貴之可能。如果譯成第二句,富貴是所有的人,那陳勝的形象就變成一個謙謙君子了,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徵。再從下文的佣者笑而應中可見,佣者是很瞧不起陳勝的這個頭腦發熱的理想的,佣者不敢想富貴。
由此可見,我們的文言學習還有很大的研讀空間,我們務必要充分地佔有材料,高瞻才能遠矚。唯有這樣,你的人物形象分析才可能新意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