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的文言文
⑴ 文言文中足的意思
①<名>腳。《勸學》:「假輿馬者,非利~也,而致千里。」《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而置之其坐。」②<名>動物的腳。《核舟記》:「細若蚊~,鉤畫了了。」③<名>器物的支撐部分。《赤壁之戰》:「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之形成矣。」④<形>充足。《趙威後問齊使》:「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補不~。」⑤<形>滿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蘭亭集序》:「快然自~。」⑥<副>足夠。《鴻門宴》:「料大王士卒~以當項王乎?」 《赤壁之戰》:「兵精糧多,~以立事。」⑦<副>值得。《桃花源記》:「不~為外人道也。」《〈論語〉十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觀也已。」【足下】⒈稱對方的敬詞。戰國時多稱諸侯國國君為足下。⒉腳下;立足的地方。
⑵ 《朱熹療足》文言文翻譯
朱熹有足疾,曾有一個江湖郎中來為他治療。針灸以後,老夫子感到腿腳輕便了不少。朱十分高興,重金酬謝的同時,還送給這個道人一首詩:「好多年走路靠一根瘦竹撐動,想不到針灸還真有神奇之功。扔開拐杖出門兒童看了發笑,這難道就是從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書的詩章,就離去了。沒幾天,朱熹足疾重新發作,且比沒針灸前更厲害了。急忙派人去追尋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裡去了。朱嘆息道:「我不是想懲罰他,只是想追回贈的那首詩,唯恐他拿去招搖撞騙,誤了別人的治療。」
⑶ 「足」在古文中有那些意思
足 z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跡。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別人的學生)。舉足輕重。畫蛇添足。
器物下部的支撐部分:鼎足。碗足。
充分,夠量:足月。足見。足智多謀。
完全:足以。足色。
值得,夠得上:不足為憑。微不足道。
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說文解字》。按,膝下至跖之總名也。從止,即趾字,從口,象膝形。
震為足。——《易·說卦》
足恭而口聖。——《大戴禮記》
手足胼胝,面目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折臂斷足。——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東坡現右足。——清·魏學洢《核舟記》
魯直現左足。
細若文足。
充實;完備;足夠〖enough;complete;ample〗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穀梁傳·庄公二十有八年》
殺所不足。——《墨子·公輸》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兵甲已足。——諸葛亮《出師表》
力不足。——唐·韓愈《雜說》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一缽足矣。——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足紋(成色十足的銀子);足錢(每貫足實一百枚的錢幣);足食足兵(指國內糧食兵備均甚充足)
純的〖pure〗。如:十足(成色純)
富裕的〖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莊子》
【動】
使滿足〖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聲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魏禧《大鐵椎傳》
不足子所乎。——明·劉基《賣柑者言》
重視〖attachimportanceto〗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
止〖stop〗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老子》
完成〖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傳》
【副】
值得〖beworth〗
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向、對。)——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豈足托乎。——《資治通鑒》
不足與圖大事。
何足道。——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⑷ 文言文的「足下」是什麼意思
古文言文中「足下」有五種含義。
1、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對同輩、朋友的敬稱,古時也用於對上。
出處:《韓非子·難三》:「今足下雖強,未若知氏 ; 韓、魏雖弱,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史記·項羽本紀》:「大將軍足下。」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昔稱吾於穎川 ,吾常謂之知言。」 唐 韓愈 《與孟東野書》:「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余之同鄉,彼此素無讎隙。」
2、腳底下。
出處《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唐·馮贄 《雲仙雜記·飛雲履》:「 樂天著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雲,計不久上升朱府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謂真之進步,在於己之足下。」
3、指腳底板上。
出處:《漢書·宣帝紀》:「[宣帝]身足下有毛,卧居數有光燿。」 顏師古註:「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足所立之處。
出處:《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喻指身邊。
出處:《宋書·夷蠻傳·訶羅陀國》:「所遣二人,一名 毗紉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⑸ ''足''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足:
〈名〉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腳,合起來指整個腳。本義:腳)
(同本義。秦漢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腳」;「腳」表示小腿。魏晉以後,三者都表示腳,但在書面語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說文》。按,膝下至跖之總名也。從止,即趾字,從口,象膝形。
震為足。——《易·說卦》
足恭而口聖。——《大戴禮記》
手足胼胝,面目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折臂斷足。——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東坡現右足。—— 清· 魏學洢《核舟記》
魯直現左足。
細若文足。
又如:足心(腳底的中心);足爐(用來暖腳的小火爐);足不出戶(形容深居家門很少出門);足衣(襪子);足音跫然(形容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便感到歡欣)
支撐器物的腳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又如:鼎足
〈形〉
充實;完備;足夠 [enough;complete;ample]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穀梁傳·庄公二十有八年》
殺所不足。——《墨子·公輸》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兵甲已足。——諸葛亮《出師表》
力不足。——唐· 韓愈《雜說》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一缽足矣。——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足紋(成色十足的銀子);足錢(每貫足實一百枚的錢幣);足食足兵(指國內糧食兵備均甚充足)
純的 [pure]。如:十足(成色純)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莊子》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豐足(富裕)
〈動〉
使滿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聲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鐵椎傳》
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重視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
止 [stop]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老子》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傳》
〈副〉
值得 [be worth]
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向、對。)——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豈足托乎。——《資治通鑒》
不足與圖大事。
何足道。——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足信(值得信賴);不足(不值得;不夠格)
⑹ 「足」在古文里有哪些解釋
1、腳,腿,足下(對對方的敬稱)。
2、器物下部的支撐部分,鼎足,碗足。
3、充足,足夠,富足。
4、足以(多用於否定式),不足為憑。
5、夠得上某種數量或程度。
⑺ 足下在古文里是什麼意思
1. 古代下稱上或抄同輩相稱的襲敬詞。
《韓非子·難三》:「今足下雖強,未若 知氏 ; 韓 魏 雖弱,未至如其在 晉陽 之下也。」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昔稱吾於 穎川 ,吾常謂之知言。」 唐 韓愈 《與孟東野書》:「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余之同鄉,彼此素無讎隙。」
2. 腳底下。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唐 馮贄 《雲仙雜記·飛雲履》:「 樂天 著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雲,計不久上升朱府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謂真之進步,在於己之足下。」
3. 指腳底板上。
《漢書·宣帝紀》:「﹝ 宣帝 ﹞身足下有毛,卧居數有光燿。」 顏師古 註:「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 足所立之處。
《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 喻指身邊。
《宋書·夷蠻傳·訶羅陀國》:「所遣二人,一名 毗紉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⑻ 「足」在古文中有那些意思
1、支撐器物的腳。
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2、充實;完備;足夠。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4、使滿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鐵椎傳》
5、重視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
6、值得
不足為外人道也。——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⑼ 初中里文言文中的足有幾個
實如語文有諸多版本,各版中的文言文篇目都不盡相同。這里只能列出一些常見的供參考:
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向、對。)——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東坡現右足。—— 清· 魏學洢《核舟記》
魯直現左足。—— 清· 魏學洢《核舟記》
細若文足。—— 清· 魏學洢《核舟記》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兵甲已足。——諸葛亮《出師表》
力不足。——唐· 韓愈《雜說》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一缽足矣。——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鐵椎傳》
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⑽ 文言文中足的用法歸納總結
◎ 【足】【 zú】〈名〉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腳,合起來指整個腳。本義:腳)
(2) (同本義。秦漢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腳」;「腳」表示小腿。魏晉以後,三者都表示腳,但在書面語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說文》。按,膝下至跖之總名也。從止,即趾字,從口,象膝形。
震為足。——《易·說卦》
足恭而口聖。——《大戴禮記》
手足胼胝,面目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折臂斷足。——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東坡現右足。—— 清· 魏學洢《核舟記》
魯直現左足。
細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腳底的中心);足爐(用來暖腳的小火爐);足不出戶(形容深居家門很少出門);足衣(襪子);足音跫然(形容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便感到歡欣)
(4) 支撐器物的腳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5) 又如:鼎足
◎ 【足】【 zú】〈形〉
(1) 充實;完備;足夠 [enough;complete;ample]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穀梁傳·庄公二十有八年》
殺所不足。——《墨子·公輸》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兵甲已足。——諸葛亮《出師表》
力不足。——唐· 韓愈《雜說》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一缽足矣。——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紋(成色十足的銀子);足錢(每貫足實一百枚的錢幣);足食足兵(指國內糧食兵備均甚充足)
(3) 純的 [pure]。如:十足(成色純)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莊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豐足(富裕)
◎ 【足】【 zú】〈動〉
(1) 使滿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聲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鐵椎傳》
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2) 重視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
(3) 止 [stop]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傳》
◎ 【足】【 zú】〈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向、對。)——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豈足托乎。——《資治通鑒》
不足與圖大事。
何足道。——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賴);不足(不值得;不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