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相衛文言文翻譯
㈠ 孔子相衛,弟子子皋為獄吏,刖人足,所刖者守門。的譯文
孔子擔任衛相,他的弟子子皋擔任獄吏,子皋依法砍掉一個犯人的腳,被砍腳的人得看守大門。
㈡ 孔子相衛告訴我們什麼
告訴我們:(1)不偏袒,不嚴苛,依法懲處。
(2)對被懲處者予以應有的人文關懷。
滿意的話,望採納~
㈢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孔子相衛重點字詞意思和翻譯
原文:
孔子侍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哀公曰:「請用。」仲尼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專右皆掩口屬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對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廟。丘之聞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蓏之下,是從上雪下也。丘以為妨義,故不敢以先於宗廟之盛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譯文:
孔子陪坐在魯哀公身邊,魯哀公賜給他桃子和黍子。哀公請孔子吃。孔子先吃黍子而後吃桃子,魯哀公身邊左右侍從都掩口而笑。魯哀公說:「黍子,並不是吃的,而是用來擦拭桃子的。」孔子回答說:「我知道這種用法。那黍子,是五穀中排在第一位的東西。祭祀先王時它是上等的祭品。瓜果蔬菜有六種,而桃子為下等品,祭祀先王的時候不得拿進廟中。我孔丘聽說,君子用下等的東西擦拭高貴的東西,沒有聽說用高貴的東西來擦拭低賤的東西。如今用五穀中高貴的來擦拭瓜果蔬菜中低賤的,是用上等的來擦拭下等的。我以為這樣做損害了禮義,所以不敢把桃子放在宗廟的祭品前面先吃。」
㈣ 求以下這篇古文的譯文
孔子擔任衛相,他的弟子子皋擔任獄吏,子皋依法砍掉一個犯人的腳,被內砍腳的人得看容守大門。有個在衛君面前中傷孔子的人說:「孔子圖謀作亂。」衛君打算捉拿孔子。孔子逃跑了,弟子們也都逃跑。子皋跟著跑出門,斷足守門人引導他逃到門邊屋子裡,官吏沒有捕到他。半夜,子皋問斷足守門人說;「我不能破壞君主的法令,只得親自砍掉了你的腳,現在是你報仇的時候,為什麼競肯幫我逃走?我憑什麼得到你的幫助呢?」斷足守門人說:「我被砍掉腳,本來就是我罪有應得,『沒有辦法的事。但是當您按刑法給我定罪時,您反復推敲法令,先後為我說話,很想讓我免罪,這些我也清楚。等到案子和罪刑決定了,您心裡十分不快,臉色上都表露了出來,這我又清楚地看在眼裡。您並不是徹私照顧我才這樣做,而是與生俱來的仁愛之心本就這樣。這便是我心悅誠服並要報答您的原因。」 孔子說:「善於做官的人樹立恩德,不會做官的人樹立怨仇。概這種器物是用來量平斗斛的,吏這種官員是用來公平行法的。治理國家的人,不可以失去公正。」
㈤ 韓非子·外儲說下》 孔子相衛,弟子子皋為獄吏,刖人足,所刖者守門。人有惡孔子於衛
譯文:
孔子要在衛國當相國,他的弟子子皋做了管理監獄的官員,他砍掉了犯人的腳,讓這人去守門。有個在衛君面前中傷孔子的人,說:「孔子想作亂。」衛君想捉拿孔子。孔子逃走了,弟子們都跟著逃跑。子皋跟隨著跑出大門,那個被他砍腳的守門人引著他逃到大門邊的地下室中,差役們沒有追捉到子皋。
半夜時分,子皋問斷腿人說:「我不能損害君主的法令從而親自砍掉你的腳,這時正是你報仇的時候,而你為什麼緣故肯幫助我逃跑?我憑什麼從你這里得到這樣的報答?」斷腿人說:「我被砍斷腳,本是我的罪行應受到這樣的處罰,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然而當您在公堂上審理我的時候,盡量在法令規定的范圍內爭取從輕處理,並指導我按照從輕處理的法令來申訴,您這番心意我是知道的。等到案子已經定罪,您皺著眉頭很不高興,悲傷的心情表現在臉色上,我看見也知道了您的心意。您並不是偏袒我才這樣做的。而是您天生的本性中的仁愛之心使您這樣做的。這就是我之所以喜愛您而報答您的原因。」
㈥ 翻譯「孔子御坐於魯哀公」那段
孔子在魯哀公處侍坐,魯哀公賞給他桃子和黍子。哀公說:「請吃吧。」孔子先吃黍子,然後吃桃子,旁邊的人都捂嘴偷笑。哀公說:「黍子不是當飯吃的,是用來擦拭桃子的。」
孔子回答說:「我早就懂得。黍子是五穀之首,祭祀先王時屬於上等祭品。瓜果有六種,桃子屬於最下等的,祭先王時不能進入宗廟。我聽說,君主用低賤的擦拭高貴的,沒聽說過用高貴的擦拭低賤的。現在用五穀之首的黍去擦拭瓜果中最下等的桃子,這是用上等的去擦拭下等的。我認為這有害於禮義,所以不敢把桃子放到宗廟祭品的前面來吃。」
原文片段:
孔子御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哀公請用。仲尼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右皆揜口而笑①。哀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
仲尼對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廟。丘之聞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蓏之下,是從上雪下也。丘以為妨義,故不敢以先於宗廟之盛也。」
(6)孔子相衛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片段出處:戰國韓非子《韓非子》中的一篇散文《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文章的特點:
《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韓非(約公元前280~233年),戰國時期韓國人,為韓國公子,與李斯同學於荀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全書由五十五篇獨立的論文集輯而成,裡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韓非,除個別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該文主旨。其學說的核心是以君主專制為基礎的法、術、勢結合思想,秉持進化論的歷史觀,主張極端的功利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主要是利害關系而仁愛教化輔之,強調以法治國,以利用人,對秦漢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
該書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邏輯嚴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經整理之後又輯為各種寓言集,如《內外儲說》、《說林》、《喻老》、《十過》等即是。
㈦ 孔子相衛那篇文言文翻譯以及聯系答案。
是大范德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