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文言文翻譯
我們老師講的:
翻譯文言文有三要:信、達、雅。
信:忠實原文
達:通順流暢
雅:優雅美好
如何做到?
主要就是多積累文言實詞和句型(倒裝、省略句等)
題主說的如何快速學會。
那麼就應按照「信達雅」來。
把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如:「靜」變為「靜止」;「清」變為「凄清」
其實文言實詞中有很多和現代漢語相近,題主只要多用這個要翻譯的字組詞,看看哪個詞語更對文意。(不過有時要注意有些詞古今含義不同,如「湯」,要講成「熱水」,而不是吃飯的湯)
這個就要注意到虛詞和介詞的用法了。這里不多說,只要你能把翻譯出來的詞語重新組成通順的句子就行了。
這個很難的,有時會省略或補充一些短語或句子。如果題主是學生建議不要用,因為老師會認為關鍵的字詞沒有翻譯出來,或亂翻譯。如果非學生黨,那麼倒是無妨,只要增減的合情合理都可以的。
翻譯的時候難免會遇到生僻字,這是就要用字典,推薦題主使用古漢語詞典(商務印館)
⑵ 文言文翻譯的幾個小技巧
一、翻譯的標准
「信、達、雅」是得到公認的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准。「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翻譯的原則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翻譯的步驟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簡言之,通讀全句,標注要點;關注全文,准確理解;按照詞序,對應翻譯;調整全句,符合規范。
四、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有: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
如把「吾、余、予」等
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⑶ 如何學好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
分為以下兩點
一:
字求其訓,句索其旨。讀文言文要弄清楚每個字的詞義,每句話的語意。這是我國宋代著名學者朱熹的讀書經驗。他曾說,讀書須是仔細,逐字逐句,要見著落。前邊的沒有學會,決不急於求後邊的。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比較起來,它們在詞義和上有很大的不同。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就是要搞清楚這種變化,掌握它們之間的差別。
例如「亡羊補牢」中的「亡」,古代漢語常用的是「丟失」,「逃跑」等意思,現代漢語常用的是「死」的意思。還有一詞多義,因為文言字詞比較少,往往一詞多義,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現在把用嘴說話叫做「說」,文言文里寫作「曰」(yuē)。我們現在說「下雨」文言文就用一個「雨」字來表示下雨的意思。我們現在說「他的兒子」,文言文用「其子」兩個字來表示。白話文里的「父」是指「父親」,文言文里的「父」(fǔ)常常是指老翁(一般的老年人)。文言文里的數量詞的用法也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現在把十個中的九個,叫做「十分之九」,文言文卻寫成「十九」。還有,因為古代字詞比較少,有時古人寫文章時,就用一個同音字或形似字代替要用的字,這個代替的字就叫通假字,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經常會碰到通假字的。另外,文言文里詞類活用的現象也很多,名詞活用作動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或動詞,……詞性變了,詞義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以上這些看起來比較復雜,其實只要在閱讀時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是不難掌握的。
二:
熟讀背誦,總結規律。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一樣,必須通過背誦一定數量的文章去積累語言,掌握文言的字、詞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運用,客觀上缺乏實踐的環境,不熟讀背誦是沒有好辦法學好的。多讀多背,就會有語感,才能迅速領會文章內容。而形成語感只有在朗讀背誦中才能見效,因此我國古代讀書十分強調詠誦,背誦。有人說,學習文言文沒有別的竅門,就是讀背二字。熟背五十篇古文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寫文言文。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小時候讀書以致「口舌成瘡」,曹植在十歲時,背誦詩賦十萬言。除了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以外,在學習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多總結,多歸納。
⑷ 如何學習文言文
1、課內文言文
首先把課內的課文弄清弄懂,在學習課內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課下的注釋還有通篇解釋時不懂的字詞意思或者語法,做到最起碼能夠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譯成現代語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學文言文階段,文言文對我們而言如同一門外語,我們不了解的很多,這時需要我們要有一種較真的精神,具體到每一個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讀課文。「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起初不明白的,多讀幾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讀的時候注意怎麼斷句,培養自己的語感。在判斷如何斷句的時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現眼前了。
課內文言文要做到熟練,對文中的字、詞、語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課下做好總結,即同一個詞它的作用遇到過多少個,分別是什麼,根據課文記住例子。
2、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起一個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觸文言文時,由於缺乏對字、詞意思、詞類活用等作用以及語法的了解,起初學生讀不懂很正常,這需要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就像學生開始學習英語一樣,從開始的不懂到後來的熟練,都需要經歷一段知識積累的過程。課外文言文的擴充,是在課內文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同一字、詞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擴充學生的知識庫。
3、准備好古漢語詞典
在學習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時候,希望學生養成一個習慣:古漢語詞典不離身。在看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詞典,在看詞典的時候,養成一個習慣,把它的每一個意思看一個遍。同時有例句的,試著自己根據它給出的詞義,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好習慣的養成古漢語詞典不離身—養成查詞典的習慣
多動腦—思考它在文中屬於詞典解釋中哪個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嘗試翻譯對不對。
多動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麼斷句的句子,發聲讀出來,看看怎樣斷句合理。
多動手—查詞典以及注意看懂後把詞典上遇到的幾個比較基本的,比較常見的意思記在這篇文章旁邊,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這份資料。
資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過的資料都放在一起,為復習做好准備。
⑸ 初中文言文學習: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掌握文言文語句翻譯技巧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並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則為理清句意,二則為後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准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並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③「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 「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補」,就是增補。①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並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②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後面一般就不再重復,而在現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為相關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誇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才能明確。
5.關注七個重點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對、拆、增、刪、調」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1: 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2: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准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否則就極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3.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例4.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分辨別。
例5、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為「原來」 「謝」為「推辭」。
例6、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於禍,人以為至行所感雲。(08四川卷)
譯文: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解析】得分點「發」為「打開」,「置」為「丟棄」,「以」為「認為」「 至行」為「崇高品行」。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例7.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里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例8.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
【解析】這里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系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9、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佣」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准如若不能解釋出「佣」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10、遂大困,尋死富陽。
【解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11.謚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12.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
【解析】「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麼」。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1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解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15.金就礪則利。
【解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才會事半功倍。
⑹ 如何學習文言文
高中的文言文一般都很長,所以要注重文言翻譯,但要記住文言翻譯不是死記硬背,要記住重點字詞的翻譯及註解。要自己去嘗試翻譯,有助於背誦文言。還要記住千萬不要藉助參考書上的賞析去死記硬背,要自己去理解再去參考教科書,最後再看教科書上是怎麼說的,結合自己的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還有千千萬萬記住上課時一定注意聽講,不明白立馬去問老師。回家再復習。
再說你只要注意幾點文言中常見的翻譯方法就行
1一字一詞。就是文言中一個字往往會翻譯成現代漢語中的兩個字 如可以=可以用來
2文言中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字是固定的用法 如渚=水中的小舟(我看到的幾乎每一篇都是這么翻譯的的。比如渚清沙白鳥飛回 江渚之間啊什麼的)
3不知道你英語學得怎麼樣。因為英語語法好的話你就可以在文言中推導某個詞的含義 如泣孤舟之嫠(lí 離)婦。你根據語法就可以知道泣是動詞。孤舟是名詞。名詞前狀語應該就是使動用法即使嫠婦哭泣
4背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如 何如就譯為怎麼樣?
ps:積累經驗。你現在時間肯定是不夠了。我覺得你只有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文言閱讀上才行
剛剛說的那些只能幫你應付一小部分的閱讀而已。如果你每門科目都很好你可以這樣。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拖後腿的科目。那還還是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雖然我怎麼覺得你好像要速成。。。。畢竟文言文不能算是太拿分的題目。。。 這樣就一定可以學好文言文的,交友吧,我也是這么過來的,一高中不好上。
⑺ 文言文要怎麼學
文言文學習方法
雖然文言文不是現實中的語言,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文的源泉,還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所以,要學好現代文,必須有堅實的文言基礎。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2.斷句
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准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志。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雲爾、雲雲等復音虛詞。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一篇譯文好壞的標准,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的譯文能夠將一篇文章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採的文章翻譯得乾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並凝縮。此外,還要注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
4.多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復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乾巴巴地去記一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復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文言文學習方法初探
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初級中學 劉宇涵
有不少中學生感嘆文言文難學,越學越沒勁。其實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要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我們今天學習文言文,不是為了寫古文,而是為了使我們多掌握一種工具,為了更好地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也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現代漢語。其次還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以下方法可供同學們參考:
一、熟讀成誦法。誦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1)要帶有明確的目標去讀。查閱工具書,結合注釋給生字生詞注音,清楚准確地朗讀課文;結合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從整體上通讀了解課文。(2)要在大聲朗讀中培養語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大聲朗讀是培養語感,提高語言學習效果的必要手段。有關研究資料表明,人的各種器官可以相互溝通,相互作用。在我們開口誦讀時,不僅運動了口腔器官,而且讀出來的聲音又作用於耳朵,當語感信息輸入人的視覺、聽覺器官時,大腦的感受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時間差大大縮小了,准確率卻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將會成倍提高。
二、思考提問法。現在同學手頭資料多了,會不可避免地讓同學們產生依賴思想,上課不認真聽,不注重思考,總認為資料上寫著,何苦去白費勁,結果影響了自己學習文言文能力的鍛煉。可以通過獨立思考,課堂提問來改變這種現狀,這就要求同學們做好充分的預習准備:先在自讀的基礎上,把不理解的詞圈出來;其次試找出文章中的重點句,並將自己理解中的難句梳理出來;再試著准備把課文用故事形式講出來。堅持用這種方法來學文言文,既可以培養同學們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有助於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三、語意推斷法。學習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掃除文字障礙是關鍵,同學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尋求隱含信息、推知疑難詞句的意思,培養自己的推斷能力。(1)聯繫上下文、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文言文因漢字特有規律及行文習慣特點,有一定規律可循,養成結合語境來推斷語意的習慣,有助於提高翻譯文言文能力。(2)聯系舊知識來推斷語意。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要善於聯系舊知識,進行綜合、比較、歸類。如學到「策之不以其道」(《馬說》)的「策」可聯系「策勛十二轉」的「策」(《木蘭詩》),這樣聯系新舊知識進行比較,能舉一反三,既鞏固了舊知識,獲取了新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真所謂「溫故而知新」。
四、對應翻譯法。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如保留、刪減、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採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力求將所有能夠譯出的字詞落到實處。看懂課文下面的注釋,藉助工具書,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師點撥。在此基礎上,再用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增補、調配,規范語言。至於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 年號、官名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五、歸類積累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知識的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文言文知識的積累主要在詞彙上的積累。同學們可以准備一本筆記本,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搜集、歸類、整理、積累。例如:(1)古今異義的積累。古今異義常見有四種情況:①詞義的擴大;②詞義的縮小;③詞義的轉移;④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中的「妻子」一詞,古義是指「妻子與兒女」,今義則專指「男人的配偶」,屬詞義的縮小。此外,還有通假字的積累、虛詞的積累等。通過歸類、比較、積累,學生不僅能提高文言詞語分析能力,還能體會到學會積累所帶來的喜悅和益處。
重視文言文的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對同學們全面扎實地掌握知識,發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⑻ 文言文翻譯要怎樣學的更快
多讀一些,很多東西都是融會貫通的,我初中的老師告訴我們文言文其實很簡單,背誦翻譯也不難,很多通假字啊什麼的都一樣的。
所以書讀多了自然就能看懂一些,慢慢來
⑼ 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怎麼學好
你可以看一些文庫里歷年高考狀元的語文筆記,裡面文言文的要點都比較齊。平常把學過的文言文裡面的解釋熟記背誦,在翻譯的時候就不會太難。在翻譯的時候不需要句句都直譯,可以意譯,不需要死摳個別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