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始見於
A. 西方建築發展史
西方建築主要包括古埃及建築、古西亞建築、古希臘建築等。
1、古埃及建築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其建築分為3個主要時期。
一是古王國時期的建築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代表。古埃及的建築師們用龐大的規模、簡潔沉穩的幾何形體、明確的對稱軸線和縱深的空間布局來體現金字塔的雄偉、庄嚴、神秘的效果。
二是中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石窟陵墓為代表。這一時期已採用樑柱結構,能建造較寬敞的內部空間。建於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實例。
三是新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神廟為代表。它主要有圍有柱廊的內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廳和只許法老和僧侶進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組成。其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和盧克索的阿蒙神廟。
2、古西亞建築
古西亞建築是指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孕育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建築,在建築藝術史上,他們為自己的神建立了雄偉的神廟。如位於烏爾的觀星台,著名的薩爾貢王宮·波斯波利斯王宮·空中花園等。
古西亞的建築成就還在於創造了以土為基礎原料的結構體系和裝飾方法。古西亞建築發展了券·拱和穹窿結構。隨後又創造了可用來伯虎和裝飾牆面的面磚和彩色琉璃磚,這些使建築的材料·構造和造型藝術有機結合的成就,對後面的拜占庭和伊斯蘭教建築產生很大的影響。
古西亞建築古西亞建築在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築兩河下游的文化發展最早,同埃及約略同時。公元前四千紀,在這里建立了許多小小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9世紀之初,巴比侖王統一了兩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3、古希臘建築
古風時期: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建築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愛奧尼亞人城邦形成了愛奧尼式建築、風格端莊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利克式建築,風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紀,這兩種建築都有了系統的做法,稱為「柱式」(見古典柱式)。柱式體系是古希臘人在建築藝術上的創造。
古典時期:公元前5~前4世紀,是古希臘繁榮興盛時期,創造了很多建築珍品,主要建築類型有衛城、神廟、露天劇場、柱廊、廣場等。不僅在一組建築群中同時存在上述兩種柱式的建築物,就是在同一單體建築中也往往運用兩種柱式。
雅典衛城建築群和該衛城的帕提農神廟是古典時期的著名實例。古典時期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科林斯城形成一種新的建築柱式──科林斯柱式,風格華美富麗,到羅馬時代廣泛流行。
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後期到公元前1世紀,是古希臘歷史的後期,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遠征,把希臘文化傳播到西亞和北非,稱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建築風格向東方擴展,同時受到當地原有建築風格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點。
4、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
5、美國現代主義建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82年落成的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是美國第一座後現代主義的大型官方建築。樓高15層,呈方塊體形。外部有大面積的抹灰牆面,開著許多小方窗。每個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裝飾物,排列整齊的小方窗之間又夾著異形的大玻璃牆面。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
B. 《送別 長亭外》的完整歌詞
《送別 長亭外》是作者李叔同寫的一首歌曲,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種美國歌曲在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
歌詞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2)美術始見於擴展閱讀
《送別》及李叔同(弘一法師):戊戌而下,及至五四,在中國當時文化人中,有一類很特別的人物,李叔同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國廣告畫始祖,使用裸體教學美術的第一人,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傳播西洋音樂的先驅者,創辦了中國第一本音樂小雜志。
他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被稱為民國第一奇才、第一全才,又是第一高僧。早在1905年李叔同就創作出版了《國學唱歌集》,為同時期歌曲精品。
李叔同之歌曲《送別》最具代表,影響最大,且故事特別多。弘一法師在寫《送別》這首歌詞時,還有一段動人傳說故事。「天涯五好友」之許幻園在木年冬天的舊上海,因破產揮淚向李叔同道別。隨後,李叔同含淚寫下《送別》這首傳世佳作。
「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李叔同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蘊藏著禪意,給人啟迪,寧靜淡雅。李叔同的詞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凈,淡中知真味。
《送別》採用了美國J.P.奧德韋「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歌詞受日本詞作者犬童球溪《旅愁》的影響。我國電影《早春二月》(1964)和《城南舊事》(80年代中)曾將《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
C. 江南八怪是哪八怪
也稱揚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躍在江南揚州一代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美術史上稱為「揚州畫派」。較為公認的是指: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
揚州八怪之八位畫家,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後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板橋所作《櫻筍圖》,即吟誦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南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
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存畫目》記載,為國內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餘幅。
(3)美術始見於擴展閱讀:
江南八怪之一鄭燮軼聞
1、鄭燮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影響,要求自己「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出仕作官,要「立功天地,字養生民」。在文學創作上也主張「理必歸於聖賢,文必切於日用」。
2、在繪畫和書法上,他深感「以區區筆墨供人玩好」是可恥的「俗事」,而提出:「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3、鄭燮主張「胸無成竹」的創作方法,指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聯系和區別,詳盡敘述了從觀察感受、構思醞釀,到落筆定型的創作過程,見解獨到,為前人所未道。
4、鄭燮在詩歌方面,也頗有造詣,他的詩歌多為描繪窮苦人民生活,揭露富豪和胥吏的殘暴貪婪。他在創作中盡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