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礁石
⑴ 文言文翻譯OTZ……跪求……
百喻經·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原文及注釋:
昔有大長者子,共諸(諸:眾,許多)商人入海采寶。
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捉船:掌舵,駕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磯(磯:水中岩石或石灘)激之處,當如是(如是:如此,這樣)捉,如是正,如是住。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悉:全部)知之。」
眾人聞已(已:了),深信其語。
既(既:已經)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
至洄洑駛流(駛流:急流,湍急的水流)之中,唱(唱:大聲報,大聲念)言當如是捉,如是正。船盤迴旋轉,不能前進,至於寶所。舉(舉:全)船商人沒(沒:淹沒 )水而死。
「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就是印度版的「紙上談兵」;其譯文如下:
從前,有一個富有老人的兒子,和許多商人到海上開采寶藏.
這個老人的兒子善於背誦到海上行船方法,比如,進入海水有漩窩洄流或者有岩石激流的地方,就應該這樣掌舵,這樣擺正船身,或這樣使船停下來(這些方法都是書上說的).他對眾人說:"到海上行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眾人聽了,都相信他說的話.
已經進入海中,行不了多久,艄公(駕船的師傅)得了病,突然死了.當時那位老人的兒子立即便代替了艄公的工作.
船行到了有漩窩急流的地方,他便大聲背誦著要這樣駕船,要這樣擺正船身,船卻隨著漩窩來回打轉,不能前進到達有寶藏的地方.全船的商人都沉沒到海中淹死了.
⑵ 文言文:宋人藏石
是這個嗎
2008年秋八年級十二月聯考
語參考答案
1.妄(1分),抄寫2分 2.腐 棗 溢 經 (2分)
3.C B D A (2分) 4.B (3分)
5.對照課文填,錯一字扣0.5分。(4分)
6.調整語序: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影響范圍最廣。(3分)
7.例:色彩繽紛的花園 風景優美的海灣 (2分)
8.⑴D (4分)
⑵例:流行歌曲與時代特徵的關系研究。(言之成理即可) (3分)
⑶針對歌詞的研究,語意連貫,有感染力即可。(3分)
9.(3分)⑴固:頑固。 ⑵儼然:整齊的樣子。 ⑶向:從前。
10.(3分)⑴歸:回來,返回。 ⑵殊:特殊。 ⑶彌:更。
11.(2分)客人們看了這塊石後,低下身子,掩著口大笑。
12.(2分)固執己見。
13.(2分)藏之愈固,守之彌謹。
14.(3分)破牛仔褲、肥褲子、染發、綉花褲子、塗腳指甲……(答出三條即可)
15.(3分)時尚的發明……
16.(4分)外表的時尚,是社會潮流。效仿他人,追求時尚,是年輕人普遍的表現。青年人更應有責任感,有更高遠的精神追求。(意對即可) (答出「責任感、精神追求」給全分)
17.(3分)母親對子女關愛的目光,應該理解、尊重,並珍惜。
18.(3分)天空、礁石、河床。(1分) 表達母愛的執著和深情。(2分)
19.(3分)你在母愛的目光里享受幸福,母親欣賞、愛撫著孩子,也是在享受幸福。(意對即可)
20.(40分)評分參考中考作文評分。
⑶ 三篇文言文+譯文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遂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譯文】
有一群鸚鵡飛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獸都(很喜歡),互敬互愛。鸚鵡想,即使快樂但不能長久,便離開。過了好幾個月以後,山中突然失火。鸚鵡遠遠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濕水,飛到山上,灑水去救火。天神見此,說道:「你雖然很有義氣和志氣,但又有什麼用(效果)呢!」鸚鵡答道:「我雖然知道不能夠把火救滅,但是我曾經住過這座山,與山上的禽獸友好相處,親如兄弟,(山中這樣著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聽了很感動,以示嘉獎,便把山火滅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別人家裡,主人便請他吃飯。這人覺得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說後,便加了些鹽。加鹽之後,菜的味道變得鮮美,這人便想:「菜的味道鮮美,是由於加了鹽,加少許一點便這樣好吃,多放些豈不更好吃嗎?」這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便不要菜,只吃鹽。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為鹽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歲嘗與諸小兒游。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或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幾個小孩子遊玩,看見路邊的李子樹有好多果實,枝斷了,許多小孩爭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實。只有王戎不動。人們問他為什麼,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卻有許多果實,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實品嘗確實是這樣的。
這些都蠻簡單的
⑷ 賈人渡河文言文
濟陰有位商人,渡河的時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漁夫駕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劃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濟上的大戶,你能救了我,我送給你一百兩銀子。」
漁夫用船把他載到岸上去以後,他卻只給了漁夫十兩銀子。漁夫問他:「我救你的時候你親口許給我一百兩銀子,可是現在只給十兩,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馬上變了臉說:「你是個打漁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現在一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很不高興地走開了。過了些日子,這位商人坐船沿著呂梁河東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漁夫剛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見漁夫沒動,便問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漁夫輕蔑地回答說:「這是那位答應給我百兩銀子卻又說不算的人。」於是,漁夫把船停在岸邊,看著那位商人在水裡掙扎了一陣就沉沒於河水之中了
⑸ 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 文言文、翻譯;求大神解答!有好評!
既至海中——到了海上後。「既」:……之後,已經
未經幾時——沒過多久。「幾時」:一會兒,不久。
船師遇病——船夫遭逢疾病。「遇」:遭遇,遇上。
忽然便死——不久就死了。「忽然」:一下子,不久。
這樣解釋希望對你有幫助啦!
⑹ 賈人渡河文言文翻譯
翻譯:
從前,濟水的南面有個商人,渡河時從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裡求救。有一個漁夫用船去救他,還沒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濟水一帶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漁夫把他救上岸後,商人卻只給了他十兩金子。
漁夫說:「當初你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可現在只給十兩,這豈不是不講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個打魚的,一天的收入該有多少?你突然間得到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失望地走了。
後來有一天,這商人乘船順呂梁湖而下,船觸礁沉沒,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過他的那個漁夫也在那裡。有人問漁夫:「你為什麼不去救他呢?」漁夫說:「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一百兩金子而不兌現承諾的人。」漁夫遠遠地看著商人在水中掙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6)文言文礁石擴展閱讀:
《賈人渡河》原文: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
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
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人無信不立。既然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兌現承諾。言而無信,必失信於人。「濟陰之賈人」就是因為不信守承諾,當他再次遇到險情時,無論他怎樣對漁夫承諾,漁夫都不會再聽他的話去救他,最終把自己最為寶貴的生命丟掉了。
《賈人渡河》選自《郁離子》,作者劉基,字伯溫。明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還著有《誠意伯文集》。
劉伯溫(1311年-1375年),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元末明初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歲。劉基出身名門望族,自幼聰明好學,有神童之譽。
⑺ 求幾篇文言文的准確譯文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三月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修禊活動。時賢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這地方有高高的山嶺,茂密的樹林,修長的竹子,還有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左右,從中引出一條供流觴用的曲折水流,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邊。雖然沒有絲竹管弦齊奏的熱鬧場面,然而臨流飲酒,對酒賦詩,也足可以暢敘幽雅的情懷。
這一天,天空晴朗,空氣清新,春風和煦,舒心爽人。抬頭觀望宇宙的廣大無窮,低頭細察地上萬物的繁多,縱目遠眺,舒展胸懷,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極大的歡娛,實在令人快樂。
人們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聚集在室內,暢談懷抱;有的人喜歡寄情於喜好的事物,放縱自己,不拘形跡。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雖然不一樣,性格也有文靜和浮躁的不同,但當遇到高興的事,從中有所得,他們都會感到愉快滿足,覺察不到衰老即將到來;等到他們對津津樂道的東西感到厭倦,情緒就隨事情的變化而轉移,感慨也就產生了。原來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陳跡,而且還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況人的壽命隨著自然造化而有長有短,但最終都要完結!所以古人說:「生與死也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大事情啊」,我們能不感到痛惜嗎?
我每看到前人發生感慨興嘆的原因,發現都像符契那樣相同相合,我曾對前人的文章嗟嘆傷情,但往往不能明白為什麼會如此。現在才明白,把生與死等同起來是多麼荒誕,把長命與夭亡看做一回事純是無稽之談。後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多麼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記下這次參加集會的人,錄下他們的詩作,雖然時代不同,事情各異,但之所以興嘆抒懷的原因是相同的。後來讀到這個集子的人,也會對其中的作品產生同樣的感慨。
赤壁賦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於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於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麼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麼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於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麼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簫的,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餘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麼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鬱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裡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穀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遊,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餘音寄託給這悲涼的秋風。」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並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麼,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佔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客人聽了之後,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餚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亮了。
詩歌是不需要翻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