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割席文言文翻譯
A. 管寧割席翻譯
翻譯: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
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乘軒服冕: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席:坐具,坐墊。古代人常鋪席於地,坐在席子上面。現在擺酒稱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
出自:南北朝 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1)管寧割席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啟示:
做事不能過於武斷,要多一點觀察,不要輕易下結論,才可以做到更好。不要被金錢和名譽迷惑了,失去了自我,否則很難交到好的朋友。
人物成就:
管寧與華歆、邴原並稱為「一龍」。漢末天下大亂時,與邴原及王烈等人至遼東避亂。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並引來大量同是逃避戰亂的人,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他的教導。
直到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遼東太守公孫恭親自送別。此後曹魏幾代帝王數次徵召管寧,他都沒有應命。
管寧著有《氏姓論》,又有文集三卷。《全三國文》收錄有《辭疾上書》、《辭征命上疏》、《辭辟別駕文》、《答桓范書》。
B. 管寧割席的字詞翻譯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
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C. 管寧割席文言文翻譯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之回如同瓦石答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D. 管寧割席文言文 翻譯
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欲廢書出觀.寧分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E. 文言文《管寧割席》譯文
管寧割席 成語解釋:
詞題:管寧割席分座
發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釋義 本篇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原屬《德行》第十一則。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縣東)人,傳為管仲之後。少恬靜,不慕榮利。華歆,字子魚,高唐(今屬山東)人,漢桓帝時任尚書令,曹魏時官至太尉。管寧:漢末時人名;席:古代人常鋪席於地,坐在它的上面。現在擺酒稱為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軒冕:軒,車子。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 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軒服冕,此處指貴官;捉:握/撿起。廢書:放下書。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xīn)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③。寧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示例:像那種不仁不義的朋友,早該「~,一刀兩斷。」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
原文:
管寧,華歆,俱為漢末人。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xuan mian)者過門.寧讀如故,華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都是漢末人。一天早晨,兩個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當做沒看見,把它看作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十分高興,偷偷看看管寧的臉色,就扔掉了。又曾經有一次,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體會:
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准,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而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斷。
我們應該向管寧學習,淡泊名利,不慕虛榮.
管寧的特點——淡泊名利,性淡氣清,愛憎分明
華歆的特點——唯利是圖,易受誘惑,用心不專
翻譯:
管寧、華歆同在園中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管寧揮鋤不停,和看到石頭瓦片一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他們又曾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個坐著四周有障蔽的高車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讀書不停如故,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分開坐,說:「您不是我的朋友。」
F. 管寧割席的解釋翻譯
解釋:
鋤菜______除菜中雜草
捉______揀起
子______你
翻譯:
管寧、華歆同在園中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管寧揮鋤不停,和看到石頭瓦片一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他們又曾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個坐著四周有障蔽的高車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讀書不停如故,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分開坐,說:「您不是我的朋友。」
概括內容
這里我們似乎讀出了管寧的脫俗和華歆的俗,其實有心人還應該讀出管更似為了脫俗而去脫俗少了生活的氣息,而華歆更是有率真之美
管寧、華歆鋤草看見金子,華歆立即去揀起看了看然後丟了;兩人又一起讀書看見大官,華歆又跑去看.於是管寧和他斷交了
G. 管寧割席的全文翻譯,最好是每個字詞都翻譯
管寧割席
釋義 席:坐席。把席割斷,分開坐。比喻朋友絕交。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十一割席分座
管寧①、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③,曰:" 子非吾友也!"
「注釋」
①管寧:字幼安,漢末魏時人,不仕而終。
②軒冕:此單指車子。
③寧割席分坐:後人以" 管寧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斷交。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H. 管寧割席文言文 翻譯
【原文】
管寧、華歆①xīn)共②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③而喜竊見管神色乃擲④去之。又嘗⑤同席讀書,有乘軒服冕⑥(miǎn)過門者,寧讀如故⑦,歆廢書⑧出觀⑨。寧割席⑩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譯文】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菜,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不停,把它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看到了管寧的神色又扔了它。他們又曾經同坐在同一張座位上讀書,有個坐著華貴車輛帶著官帽的人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釋義】
①管寧:字幼安,漢末魏人,不仕而終。華歆:字子魚,東漢人,桓帝時任尚書令,入魏後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來,舉起 ④擲:扔。 ⑤去:拋去。 ⑤嘗:曾經,從前。 ⑥乘軒服冕:復詞偏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華貴車輛。軒:古代的一種有圍棚的車,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這里指貴官。 ⑦如故:像原來一樣。如:像。 ⑧廢書:放下書 。廢:放下。 ⑨觀 :看 ⑩席:坐具,坐墊。古代人常鋪席於地,坐在席子上面。現在擺酒稱筵席,就是沿用這個意思。 ⑾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你
【心得體會】
「管寧割席」的故事傳頌至今,人們一直把管寧作為不慕榮華,不貪金錢的典型加以宣傳。但管寧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採取絕交的態度,實在過於片面。
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准,便斷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也過於絕情寡義。而但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的嚮往之心,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斷。但是,他很有定力,而且他發現了與華歆不志同道合,遲早會割席!
I. 《管寧割席》原文和譯文
「管寧割席」是出自南朝劉義慶主持編著的《世說新語 ·德行第一》中的故事,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朋友。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穿著禮服的人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9)管寧割席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相關人物
管寧:東漢末年人(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仲的後人,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高士,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號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當時的名士,後因厭惡華歆為人而傳有割席而坐的佳話。一生講學,居住於遼東。
管寧漢末亂世,講聽學者諸多,影響甚廣,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華歆:東漢末年人(xīn)(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名士,三國時期魏司徒。漢靈帝時舉孝廉,任郎中,後因病去官。後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征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替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表歆為軍師」。後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後,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後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晉封博平侯。卒謚敬侯。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
J.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文言文翻譯
第一則,管寧割席管寧,華歆(xīn)俱為漢末人。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喜,竊見管神色,仍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乘軒冕(miǎn)過門者,寧讀如故,華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第二則,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選自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 第三則,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世說新語·言語》 第四則,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世說新語》 第五則,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世說新語》 第六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