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傳文言文
㈠ 文言文閱讀《明史鄧愈傳》翻譯
鄧愈,虹人。初名鄧友德,太祖為其賜名。其父鄧順興占據臨濠,與元兵作戰而死,其兄鄧友隆代替父親,又病死,部眾共推鄧愈統領軍中事務。鄧愈年方十六,每次作戰必定率先沖鋒陷陣,軍中將士全都佩服他的勇敢。朱元璋起兵滁陽,鄧愈從盱眙前來歸附,授為管軍總管。跟隨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擊敗並擒獲陳野先,平定溧陽、溧水,攻下集慶、鎮江,鄧愈都有功勞。晉升為廣興翼元帥,出守廣德州,在城下擊敗長槍帥謝國璽,俘其總管武世榮,獲得士卒千人。鄧愈移軍鎮守宣州,率領其軍攻取績溪,又與胡大海一起攻克徽州,遷升為行樞密院判官,駐守徽州。
苗帥楊完者率十萬大軍前來進攻,徽州防守薄弱,鄧愈激勵將士,與胡大海合力進攻,將楊完者軍擊走。進而攻取休寧、婺源,俘獲士卒三千,又巡行攻下高河壘。鄧愈與李文忠、胡大海進攻建德,途經遂安,擊敗長槍帥餘子貞,向北追擊至淳安,又敗其援兵,於是攻克建德。楊完者率軍來攻,鄧愈擊敗並擒獲其將李副樞,降服溪洞三萬軍隊。一月過後,在烏龍鎮再敗楊完者。鄧愈又升為僉行樞密院事。
鄧愈率軍攻取臨安,李伯升率軍前來救援,鄧愈在閑林寨將其擊敗。又派遣使者勸降了饒州守將於光,鄧愈於是移軍駐守饒州。饒州在彭蠡湖畔,與陳友諒相鄰,陳友諒軍屢次前來侵犯,鄧愈每次都將其擊退。進升為江南行省參政,總領各路兵馬。又攻取浮梁,攻戰於樂平,余干、建昌都被攻下。
陳友諒撫州守將鄧克明被吳宏所攻,便派遣使者假裝投降以作緩兵之計。鄧愈得知此情,率軍夜奔二百里,天明時進入其城。鄧克明未曾料到,只得獨自騎馬逃走。鄧愈號令嚴明,秋毫無犯,於是平定撫州。鄧克明不得已而降。正巧當時陳友諒丞相胡廷瑞進獻龍興路,太祖將它改為洪都府,命鄧愈為江西行省參政駐守此地,而命降將祝宗、康泰率所部跟隨鄧愈。祝、康二人當初並不想投降,等到奉命跟隨徐達進攻武昌時,於是反叛。戰船停泊女兒港,兩人率軍迅速趕回,乘夜攻破新城門而入。鄧愈倉促之間獲悉兵變,率領數十人騎馬逃走,多次與賊軍遭遇。隨從騎兵幾乎全部死去,鄧愈處境十分困迫。連換三匹戰馬,卻全部倒斃。最後乘上其養子之馬,才得以奪撫州門而出,奔返應天。太祖沒有將他治罪。不久徐達回師恢復洪都,太祖又命鄧愈輔佐大都督朱文正鎮守洪都。第二年,陳友諒率領六十萬部眾入侵,其樓船高至與城相等,乘水漲之時直抵城下,包圍數百層。鄧愈分守撫州門,正當要沖。陳友諒親督部眾來攻,城牆壞達三十餘丈,鄧愈且築且戰。敵軍進攻日益猛烈,鄧愈軍衣不解帶,晝夜防守達三月之久。太祖親自率軍來援,城圍才得以解除,論功之時,鄧愈之功與克敵相等。太祖平定武昌後,命鄧愈率軍攻戰於江西還未歸附的州縣。鄧克明之弟鄧志清占據永豐,有兵二萬。鄧愈將其擊敗,擒獲其大帥五十餘人。又隨常遇春平定沙坑、麻嶺諸寨,進兵攻取吉安,包圍贛州,五個月後將其攻克。鄧愈晉升為江西行省右丞,時年二十八。自從起兵以來,被迅速提升者,諸將中無人能比得上鄧愈和李文忠。
鄧愈為人簡練而穩重、謹慎而細致,不憚危苦,治軍嚴格,善於安撫投降、歸附者。他攻戰於安福時,部卒中出現擄掠百姓者。判官潘樞前來謁見,當面指責鄧愈。鄧愈驚起謝罪,急忙下令搶掠百姓者斬,並將軍中部卒所掠百姓子女搜索交出。潘樞於是將他們安置在空屋當中,自己坐在屋外煮粥給他們吃。士卒中有人企圖乘夜劫取,鄧愈便將這些士兵鞭打示眾。潘樞將被掠百姓子女全部護送回家,百姓十分高興。不久,常遇春攻克襄陽,朱元璋命鄧愈為湖廣行省平章鎮守此地,並賜信說:「你戍守襄陽,應當謹守法度,山寨中前來歸附者,兵民全部仍屬舊籍,小校以下全部命令他們屯種田地,邊耕邊戰。你所戍之地與擴廓相鄰,如果你對百姓仁愛有加,在軍中嚴於執法,則擴廓所部將士都將慕義來歸,就如掙脫虎口,投靠慈母一樣。我把你當長城一般地依靠,你要盡力啊。」鄧愈披荊斬棘,設立軍府營屯,招徠、安撫歸附者,恩威並重。
吳元年(1367),朱元璋建立御史台,召鄧愈為右御史大夫,統領御史台事務。洪武元年(1368),鄧愈兼任太子諭德。大軍經略中原,鄧愈為征戍將軍,率領襄、漢軍隊攻取南陽以北還未歸附的州郡。於是攻克唐州,進攻南陽,在瓦店擊敗元兵,向北追擊,直抵城下,攻克南陽,擒獲史國公等二十六人。隨、葉、舞陽、魯山各州縣相繼投降。鄧愈又率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全部平定。三年,鄧愈以征虜左副將軍跟隨大將軍兵出定西。擴廓軍駐扎車道峴,鄧愈直抵其堡壘,設立柵欄進行威逼,擴廓敗逃。明軍分兵自臨洮進克河州,諭降吐蕃諸酋長,宣慰何鎖南普等都交出印章,請求投降。明軍追擊豫王至西黃河,直抵黑松林,擊斬敵軍大將。河州以西朵甘、烏斯藏各部全部歸附。明軍兵出甘肅西北數千里而返。論功之時,鄧愈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為衛國公,參與軍國要事,年祿三千石,給予世襲憑證。
四年,明軍伐蜀,太祖命鄧愈前往襄陽操練兵馬,為軍隊運送糧食。五年,辰、澧諸蠻作亂,太祖命鄧愈為征南將軍,江夏侯周德興、江陰侯吳良為副將軍,率軍征討。鄧愈率楊王景、黃彬兵出澧州,攻克十八洞,又捕斬房州反叛者。六年,鄧愈以副將軍身份跟隨徐達巡察西北邊境。十年,吐蕃川藏阻塞道路,搶劫貢使,鄧愈為征西將軍偕同副將軍沐英前往征討。分兵三路,窮追至昆侖山,俘斬數以萬計,俘獲馬牛羊十餘萬頭,留軍戍守各處要害,然後才班師回朝。鄧愈在歸途中生病,在壽春病逝,終年四十一歲。追封為寧河王,謚號武順。
㈡ 節選自《明史沐英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沐英,字文英,定遠人。幼年時便死去父親,跟隨母親躲避戰亂,母親又死。太祖與孝慈皇後憐惜他,收為養子,讓他跟隨朱姓。十八歲時,授為帳前都尉,駐守鎮江。後升為指揮使,駐守廣信。不久,跟隨大軍征討福建,攻克分水關,奪取崇安,另外又攻克閔溪十八寨,捕獲馮谷保。太祖這時命他恢復己姓。沐英移軍鎮守建寧,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不久升為大都督府僉事,晉升為同知。府中機務繁雜堆積,沐英年紀雖輕,卻聰明敏悟,剖決事務,毫無遺漏。孝慈皇後多次稱贊他的才幹,太祖也十分器重他。
洪武九年(1376),沐英受命乘坐驛站的傳車前往關、陝,抵達熙河,詢問民間疾苦,發現有不利百姓之事,便加以更置,然後上奏。第二年,沐英擔任征西副將軍,跟隨衛國公鄧愈征討吐番,西攻川、藏,耀兵昆侖。因功勞頗多,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年祿二千五百石,並被授世襲憑證。第二年,沐英被授為征西將軍,征討西番,在土門峽將其擊敗。然後取道洮州,俘獲其首領阿昌失納,又在東籠山築城,擊擒酋長三副使癭嗉子等,平定朵甘納兒七站,拓地數千里,俘獲男女二萬、各種牲畜二十餘萬,這才班師回朝。元朝國公脫火赤等駐扎和林,屢次騷擾明朝邊境。十三年,沐英受命總領陝西軍隊出塞,攻取亦集乃路,橫渡黃河,攀越賀蘭山,涉過流沙,七天之後到達和林境內。兵分四路夜間進擊,沐英親自率領驍勇騎兵直沖敵軍中堅。擒拿脫火赤及知院愛足等,俘獲全部敵軍而返。第二年,沐英又隨大將軍北征,分道出塞,攻取公主山長寨,攻克全寧四部,然後渡過臚朐河,捉拿住知院李宣,並盡俘其部眾。
沐英隨即被授為征南右副將軍,與永昌侯藍玉一起跟隨將軍傅友德攻取雲南。元梁王派遣平章達里麻率軍十餘萬在曲靖抵禦。沐英乘著大霧率軍直趨白石江。霧散之後,兩軍相望,達里麻大驚。傅友德想馬上渡江,沐英則說:「我軍應停止前進,因為我擔心會被敵軍所扼。」於是率領諸軍嚴陣江邊,就好像即將渡江一樣。另外卻派遣奇兵從下游渡江,出現在敵軍之後,在山谷中張開迷惑敵人的旗幟,並且每人吹一銅角。元軍大受驚擾。沐英迅速指揮軍隊渡江,命令善於潛水者先行,用長刀直砍敵軍。敵軍退卻,明軍全部渡江。鏖戰良久,明軍又派出鐵騎,於是大敗敵軍,生擒達里麻,僵屍遍布十餘里。明軍長驅直入雲南,梁王逃亡途中死去,右丞觀音保以城投降,屬郡全被攻下。獨大理憑借點蒼山、洱海,扼住龍首、龍尾兩關。兩關為以前南詔所築,由土酋段世駐守。沐英自己率軍直抵下關,派遣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胡海由石門抄小路渡河,攀上點蒼山,樹立旗幟。沐英率軍橫渡河流、闖關而進,山上軍隊也賓士而下,夾擊敵軍,擒獲段世,於是攻克大理。然後分兵收取還未歸附的諸蠻,設官立衛駐守。這才率軍返回,與傅友德在滇池會合,分道平定烏撒、東川、建昌、芒部諸蠻,設立烏撒、畢節二衛。土酋楊苴等又煽動諸蠻二十餘萬人包圍雲南城。沐英奔赴援救,蠻軍潰竄山谷之中,沐英分兵將其捕滅,斬首六萬。第二年,太祖下詔命傅友德及藍玉班師回朝,而留下沐英鎮守滇中。
十七年,曲靖亦佐酋長作亂,沐英將其征討降服。並趁機平定普定、廣南諸蠻,打通田州糧道。二十年,平定浪穹蠻族,並奉詔自永寧至大理,每六十里設一堡壘,留下軍隊屯田。第二年,百夷思倫發反叛,誘使群蠻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寧正率軍將其擊敗。二十二年,思倫發再次侵犯定邊,軍隊號稱三十萬。沐英挑選騎兵三萬奔往援救,設置三行火炮勁弩。蠻軍驅趕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欄盾,左右挾著大竹筒,筒中裝設標槍,銳氣十足。沐英將軍隊分成三路,都督馮誠率領前軍,寧正率領左軍,都指揮同知湯昭率領右軍。即將開戰,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戰,有進無退。」於是乘風大呼,炮弩齊發,象都掉頭而跑。昔剌亦是蠻寇梟將,他殊死而戰,左軍稍有退卻。沐英登高望見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將左帥首級砍來。左帥見一人握刀奔下,心中恐懼,奮力大呼而突入陣中。大軍乘機沖殺,斬首四萬餘人,生獲三十七頭象,其餘的象全被射死。蠻賊將帥各遭百餘箭,伏在象背死去。思倫發逃走,諸蠻深受震懾,麓川從此不再被阻塞。不久,沐英會合潁國公傅友德討平東川蠻,又平息越州酋長阿資及廣西阿赤部。這年冬天,沐英入朝覲見,太祖在奉天殿賜宴招待,賞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五千兩、鈔五百錠、彩帛百匹,然後派其返回。辭行之時,太祖親切地撫摸著沐英說道:「使我對南方能高枕無憂的人,是你沐英啊。」沐英返回滇中後,在景東再敗百夷。思倫發乞降,進貢土產。阿資又反叛,沐英率軍將其擊敗。南中全部平定。又派遣使者以兵威諭降諸番,番部有通過翻譯輾轉前來進貢者。
二十五年六月,沐英獲悉皇太子去世,哭得十分傷心。當初,高皇後去世,沐英哭得吐血。到了現在身染疾病,死於滇中,終年四十八歲。軍民在里巷間相聚號哭,遠處夷族也都為之流涕。沐英歸葬京城,追封為黔寧王,謚號昭靖,配享太廟。
沐英深穩剛毅,寡言少笑,喜歡禮賢下士,安撫部卒,恩惠有加,從不妄殺無辜。沐英在滇之時,百事並舉,選拔地方官,督促農桑,每年以屯田增減進行賞罰,因而墾田達到百萬余畝。滇池狹小,沐英下令將其疏通拓廣,使它不再造成水災。又以鹽井之利招來商隊,辨別土產以確定貢稅,視百姓人數多寡以均攤勞役。凡事井井有條,治理有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沐英在家經常讀書,手不釋卷,閑暇之時則邀請諸儒生講解經史。太祖起兵之初,將許多他姓小孩收為養子,攻下郡邑,總是派他們前去駐守,多達二十餘人,惟獨沐英在西南功勛最大。其子沐春、沐晟、沐昂都鎮守雲南。沐昕為駙馬都尉,娶成祖之女常寧公主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