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怎麼做文言文

怎麼做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3 09:40:47

㈠ 怎樣做文言文閱讀有什麼技巧

常用實詞,是傳統考點之一,文言文閱讀能力提高的關鍵,是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文言實詞的重點是要確定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的具體含義。訓練中要特別注意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及其與現代漢語的差異現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
常用文言虛詞大致分為以下幾類: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起組合作用的,如「以」「為」「於」;起連接作用的,如「乃」「則」「而」;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的文言虛詞有二十多個,要重點掌握「之、其、者、而、則、乃、且、然、以、於、為、也、乎、夫、焉」這十五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其作用和意義,還應與現代漢語作比較,明確哪些作用保留下來了,那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發生了變化;在解釋時,應准確運用現代漢語中與之相當的字詞代替,藉助歸類進行比較,掌握各類虛詞的用法及意義。通過反復訓練,熟記各類虛詞的基本用法。
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譯是在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基礎上進行的。要正確理解詞義及文言句式,需掌握關鍵性詞語在句中的意思,並結合語境,依據各類句式的特點,正確把握文句的意思,著眼點放在對課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譯上。在今後的中考中,句式的理解和翻譯,仍是考查的重點。

怎麼做,文言文

  1. D:方便 2. D



1 (1)忠誠於 ( 2 )取,拿 ( 3)放置 (4)吃


㈢ 文言文 該怎麼做

重視讀事我國傳統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首先讀熟,即「使其言若出於吾之口」。按照朱熹的說法達到這樣的程度: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他要求學生不可牽強暗記,多讀自然上口,將會永久不忘。其次讀精,即在重點文言文學習中不要放過每個字。比如初中階段十一文言實詞積累為主。
多讀幾遍對於文言文中字的用法,意義就會熟悉,這樣在做題的時候就很好辦的,,,,,選擇題多用排除法

㈣ 高考語文文言文大概怎麼做

文言文做題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眾所周知,由於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藉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一遍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初讀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最近幾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傳記的,看這樣的文章要知道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一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 ,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通過人物傳記,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於傳統的道德規范,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屆有些考生在讀文言語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應該說,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還是非常普遍的,其實你應該明白,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它所選的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緊張。
第二步:細讀題目
在這一步驟當中,須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准偏,選出正確項)同時這一步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利用好幾道題目,如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分析概括題等,因為在它們身上,你可以獲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選擇題(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或者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此題信息量非常大,雖然其中肯定有一項或幾項不符題意,但錯誤的也往往只是些小問題。因此通過看最後一題,你對文意的把握必將會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有個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讀全文
這一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大致相當於精讀研讀的水平;既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通過這一步閱讀之後解答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也就駕輕就熟了。
應該說文言應試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復習當中學生須加以掌握和運用。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二、文言文閱讀做題技巧
1、要善於藉助。例如,善於藉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這一階段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
2、代入法----知識遷移。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於知識遷移,聯系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篩選題根據陳述對象可以排除干擾項,確定答案范圍 。 4 、析結構。推斷它在文章中的結構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它的詞義。

㈤ 課外文言文怎麼做

平時重在積累,可以先買一本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刷館的不錯),然後選幾套比較好的課外文言文閱讀題,大量讀大量做,遇到不懂的字詞就查字典,平時准備個積累本,把查到的字詞用法連同例句記在本上,有時間就背。做好課外文言文沒有捷徑,下上功夫就好了。還有要對文言文提起興趣來,這些都是數千年中國文化的精髓,老祖宗的好東西,不學不就可惜了么?平時與老師同學多交流有關知識。祝你成功,加油喔!!!

㈥ 初中課外文言文怎麼做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歐陽修苦讀》。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

㈦ 怎樣做課外文言文求技巧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定語後置、狀語後置句子,並能准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二)、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主語後置;固定句式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主語後置;固定句式句子,並能准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四)、主語後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麼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裡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關系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課後題)
今日見辱問於長者。——見…於…,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鍾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與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麼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著……呢?"、"還要……干什麼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文言文解題技巧 一、以題解文。 文言文閱讀相對是難點,一般同學往往讀了一遍不很懂。此時,要迅速瀏覽一下試題要求,特別是最後的內容概括判斷題,仔細閱讀,能夠了解全文大致內容,因為這道題往往有一項不符原文,其他三項都正確,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細節問題。那麼通過解讀最後一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原文,就會事半功倍,化難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話來解題。文章中的諸種因素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這是讀者解文的一種依據,例如1994年試題,「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必獨饗白粲」。「白粲」即白米,因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註解文。 文言文命題者會給一些注釋,這些注釋往往能給解題帶來很大幫助。例如1991年試題中有一句「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命題者給「叔段、州吁」的注,並在註解的基礎上出了一道題:「對於琅阝王邪 王,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原因是(什麼)。」「這實際上考查學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譯句子時,要與語境結合,更要善於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給供養」一句中「給」,到底講成「給以」還是「使……豐足?」似乎都可以。但從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豐足」。因為何子平做為退職官員,「竭身運力」就是不滿足於一般的供養,而要「使之豐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譯法,是「在家奉養母親,」還是「扶助母親理家」?拋開詞義的規定性不談,僅從情理上看,也不能講成「扶助母親理家」。因為這「理家」的重任還要靠年近八十的母親,何子平何孝之有?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

㈧ 怎麼做文言文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找到文言文的對應的白話文,然後再按照內容和文言文進行對應。很多時候,文言文都是在敘事,只要明白意思,讀起來還是很有意思。

㈨ 文言文怎麼做

如何做文言文閱讀

答:一、 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高考文言文閱讀解題,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兩點,一是先看考題,先入為主;二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綜觀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認知規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細,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應考時,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題的設置,在不受任何外來影響的前提下,對材料進行整體感知,把握其要點。若是以議論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談論的話題、作者的觀點、選用的材料、論證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就得明確所寫何人,人物之間的關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徵;所寫何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文中流露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題,通讀材料後就能明白,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寫的是漢代飛將軍李廣;總敘之後具體寫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計退凶奴,飲食與士共之,引刀自剄,天下皆為盡哀;突出表現了李將軍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廉潔自律、愛兵如子、勇於承擔過錯的性格特點;作者對其大加贊賞和推崇。從整體上把握這些內容,既克服了先入為主、不及其餘的毛病,又利於局部分析,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二、 瀏覽選項,題中取巧
通讀材料以後,對內容雖有整體感知,但必然留下許多疑點和難點。這時,不要去鑽牛角尖,最巧妙的辦法,就是瀏覽考題,從選項中獲取信息,解決疑難。我們知道,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了體現「簡易」二字,降低解題難度,命題者在設置題干時,一般叫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在設置選項時,常常把深難的材料設成正確選項。因此,我們即使把這些選項全返回閱讀材料去理解,正確率也在80%以上。據此,我們就可以排除許多難點和疑點。如2000年高考全國語文卷第11題,就解釋了「省」、「審」、「樵」、「信」;12題解釋了「故」、「每」、「因」、「及」;13題解釋了「大人清白」、「名譽著聞」、「其都督」;14題翻譯了「食畢,復隨旅進道」,「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確的,加上前面的整體感知,很多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這樣的試題也能給我們以解讀的啟發。如2002年高考全國語文卷11題選出對實詞「竟死」、「將兵」、「曲折」、「結發」的解釋正確的一項。也就是說,這四個實詞的解釋80%以上是錯誤的,逼著我們尋找新的信息源。這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盡量列出每個實詞的義項,再結合語境體悟語義。如A項,「竟死」的意義除選項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們還可以列出「終究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項,「結發」的意義除選項中的「剛成年的時候」,還有「結婚」、「扎頭發」等。我們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較、推斷、選擇的依據,就能更准確的解答考題。
三、 再讀材料,據文正義
從考題選項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要辯清正誤,還得返回材料,據文正義。「據文證義」,就是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考察揣摩字義、詞義、文意。「具體的語言環境」,指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特點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前提下,進行一系列的體味、判斷、推導,以達到准確把握語義、文意的目的。比如上文舉到高考語文2002年全國卷11題A項對「竟死」的理解,我們根據上下文,在「竟然因此而死」、「終究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幾個義項中,很容易選擇後者。又如11題B項,「廣之將兵,乏絕之處…… 將兵:將領和士兵。」若如選項將「將兵」解釋為名詞短語「將領和士兵」,作主語,就與後文「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重復矛盾了,根據上下文應解釋為動賓短語,「帶兵」。再如15題,要求找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其中D項
「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導而迷失道路,他勇於承擔過錯,面對處罰,他認為自己已經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於是引刀自剄。」這里是分析他引刀自剄的原因。根據上下文,從事理上分析,李廣身經百戰,功勛卓著(「結發與匈奴大小七百餘戰」),他雖年老,仍盼殺敵立功(「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無所謂「無力」;迷失道路,誤了戰機(「後大將軍」),雖不完全是他的過失(「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但他已承擔責任(「諸將尉無罪,乃我自失道」),且自認命(「豈非天哉」),用不著請人辯護。他自殺的原因應該是不能受刀筆之吏的侮辱。

四、 審視選項,逐一排除
運用前面的三種方法,經過前面的三次反復都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得進入第四步,仔細審視考試題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錯誤選項。如高考語文2002年全國卷12題,選出「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A組,「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後一句是學生學過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詞「把」、「拿」的意思。前一句的「以」如果講成「把」、「拿」就講不通了。兩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餘幾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斷,以作檢驗。B組,「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後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加點的「會」是「恰逢」、「正遇」的意思。用此意思解釋前一句的「會」,也是正確的。C、D兩組也可以用學過的後一句去比較、類推前一句,從而得到正確的解釋,達到逐一排除的目的。

㈩ 怎麼做,文言文

第一步
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
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學生應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
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遇到個別疑難詞句像「絆腳石」一樣橫在途中,我們就要聯繫上下文認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來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一般來說,作者通過短小的文言語段,記敘一件事,表達一個中心或一種哲理。所以我們了解了全文的內容後,還要進一步思考作者蘊藏在文章里的寫作意圖。有時作者將主旨蘊藏在敘事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時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時發表議論,直抒胸臆,以此來揭示文章的中心,我們也要倍加註意。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者將自己的寫作意圖蘊藏在敘事和寫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顯旨,贊頌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曠達胸襟,勉勵自己和朋友以天下為己任,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怎樣准確理解詞義、翻譯句子
基本原則是通過解釋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
首先,必須准確把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掌握文言實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感情色彩的變化等)、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虛詞著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於、則、乃、也、者、乎、然、焉、何、夫、爾等,其中出現頻率高更應重點掌握的是:之、其、而、以、於五個。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及其特點。掌握文言文中有別於現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有:判斷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為」、「則」等,表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也有用「是」表判斷的)、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或介賓短語)、倒裝句(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被動句(藉助於被動詞,如「被」、「於」、「為……所……」表示被動;不藉助被動詞,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動)。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譯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翻譯文言句子是考試的難點,也是重點。
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准確、忠實於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簡明、優美、有文采)。
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 留、補、刪、換、調。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彙。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解詞——串意——順句。
註:直譯即逐字逐字地譯。意譯即譯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用意譯。

熱點內容
美術蟬課件 發布:2024-05-17 14:31:28 瀏覽:384
家庭教師集數名稱 發布:2024-05-17 14:24:33 瀏覽:1000
人民的名義師生戀 發布:2024-05-17 14:09:28 瀏覽:311
獨坐敬亭山教學實錄 發布:2024-05-17 12:59:10 瀏覽:193
高考數學雙向細目表 發布:2024-05-17 11:33:11 瀏覽:743
七年級上冊語文測試 發布:2024-05-17 11:32:22 瀏覽:944
青志生物 發布:2024-05-17 08:59:01 瀏覽:478
2014溫州師德培訓總結鄭 發布:2024-05-17 07:22:52 瀏覽:777
運營商英語 發布:2024-05-17 06:37:12 瀏覽:480
中醫外科學教學視頻 發布:2024-05-17 05:35:15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