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末勤學文言文翻譯
『壹』 文言文河南王,求學須早,晉王述的翻譯!!!急!!!!!!11
河南王
參看http://..com/question/41596910.html
求學須早
譯文:人生在幼小的時期,精神專一,長大以後,思慮分散,所以須要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我七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會忘記。二十歲以後,所誦讀的經書,一個月擱置,就生疏了,但如果人因困頓不得志而在壯年失去機會學習,在晚年還應該學習,不可以自己放棄。孔子就說過:「五十歲來學《易》經可以沒有大過失了。」曹操、袁遺到了老年卻更專心致志;這都是從小學習到老年仍不厭倦。曾參七十歲才學習,仍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游歷學習,仍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憑此就做上丞相;朱雲也到四十歲才學《易》經、《論語》,皇甫謐二十歲才學《孝經》、《論語》,都終於成為儒學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幼年學習的人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習的人,像夜裏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麽也看不見要好。
晉王述
譯文:當初,王述家裡很窮。請求朝廷試用他擔任宛陵縣令。收受了不少饋贈。於是修補房屋增加用具,被上級檢舉彈劾,收受的贈品有一千三百多項。王導派人對他說:「你父親是個名士,你就不用擔心沒有富貴,你在一個小縣裡面屈尊做官,很不合適。」王述回答說:「我應當停止了。當時我還沒有發達。(接受饋贈的借口)。」後來多次在州郡做官,清廉無比,俸祿賞賜都分散給親戚朋友,住宅用具很破了都不改換,才開始被當時的人們所稱贊。但是性子急躁誤事。有一次吃雞蛋,用筷子插它,沒有插上,就勃然大怒把雞蛋扔在地上。雞蛋在地上轉個不停,王述就下床來用木頭鞋底踩它,又沒踩到。更加惱怒,拾起來放進嘴裡,咬爛它然後吐掉。擔任高職以後,總是柔和的處理事情。謝奕(人名)性格粗魯,又一次被王述惹惱,大聲咒罵王述。王述一句都不回應,只是面對著牆壁(不離他),過了半天,謝奕離去,王述才重新入座。當時的人因為這個稱贊他。
『貳』 鍥而不舍 蘇武牧羊 顏回好學 任末勤學 文言文翻譯 急急急!!!也要字義解釋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即不斷地鏤刻。意為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出處為《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成語信息編輯【詞性】:中性詞,含貶義或褒義詞,本詞的詞性仍處於爭議中;【正音】:鍥,音qiè,古「契」同「鍥」,意為用刀子刻; 現代漢語中多用「鍥而不舍」;【辨形】:「契」同「鍥」,前者音為qì,後者為qiè。【辨析】:「鍥而不舍」和「持之以恆」都可形容有「恆心」。但是「鍥而不舍」是帶有比喻性,更加形象;而「持之以恆」是直陳性的。[1] ===================================== 衛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卧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始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翻譯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卧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把他當作神,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 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醒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注釋編輯 1.律:指衛律,原是漢朝大臣,投靠匈奴 2.武:蘇武 3.幽:囚禁 4.天雨雪:天落雪,雨,做動詞用 5.嚙:咬、嚼 6.盡:都 7.羝:公羊 8.廩食:食物的供應 9.節:符節,古代用來做憑證 10.白:稟告 11.始:才 12.徙:遷徙 13.並:一起 14.絕:斷絕 15.以為:把……當作 16.去:除去 17.使:命令句 1.律知武終不可協:衛律知道蘇武不會受降。 2.羝乳始得歸:公羊產了小羊後才准蘇武回國。 3.杖漢節牧羊:拄著代表漢朝的節去牧羊。 ================================== 原文編輯回(1)年二十九,發盡(2)白,蚤(3)死。孔子哭之慟(4),曰:「自(5)吾有回,門人益親(6)。」魯哀公(7)問:「弟子孰(8)為(9)好(10)學?」孔子對(11)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12),不貳過(13)。不幸短命死矣(14),今(15)也則亡(16),未聞好學者也。」 2注釋編輯(1)回:指孔子的弟子,顏回。(2)盡:全部;全都。(3)蚤:通「早」。(4)慟(tòng):極度的哀傷。(5)自:自從。(6)門人益親:學生更加親近。益:(副詞)更,更加。(7)魯哀公:魯國國君。(8)孰:誰。(9)為:最。(10)好:喜好, 愛好。(11)對:回答。(12)不遷怒:不轉移憤怒。遷,轉移。(13)不貳過:不重復犯一個錯誤。貳,重復。 過,錯誤。(14)短命死矣:命太短而死。(15)今:現在。(16)亡:通「無」,沒有。 3譯文編輯顏回二十九歲的時候,頭發全都發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傷,說道:「自從我有了顏回這樣好學的弟子,學生更加親近我了。」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學的是誰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喜歡學習,他不把怒氣轉移到別人頭上,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命短而死,現在就再也沒有聽說有好學的人了。」 =============================== 原文編輯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④,削荊⑤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⑦其勤學,常以凈衣易⑧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⑨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行屍走肉耳⑩。」 3譯文編輯任末14歲的時候,學習常常沒有老師(的教導),背著書籍跟從老師學習,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憑借什麼成功呢?他貧窮無家,有時依靠在樹木的下面,編織茅草做成小屋。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著看書,昏暗時就捆綁麻蒿點燃照明。(每當)看書看到領會意義的地方時,便把它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下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經常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臨終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熱愛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4注釋編輯 ①任末:人名。 ?負:背,以背載物。 ②笈:書箱。 ③或:有時。為:做。 ④庵:茅草小屋。 ⑤荊:灌木名。這里指荊的枝條 ⑥麻蒿:植物名,點燃後可照明。 ⑦悅:敬佩。 ⑧易:交換。 ⑨雖:即使。 ⑩耳:罷了。 ?縛:捆紮。 ?題:寫。任末是東漢學者、經學家和教育家。我們能從中學到任末先進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 5重點句翻譯編輯(1)負笈從師,不懼險阻:背著書箱,外出拜師求學,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2)人若不學,則何以成?: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去完成一番事業?(3)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照亮自己。(4)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一同求學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為了要研讀他寫的心得體會,他們),經常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5)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是庸碌無能。(6)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住那件事。 =================================
『叄』 誰知道《任末勤學》的翻譯呢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的下面,編白茅作為小草屋,削荊製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書有符合心意的,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更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不是聖人的話不看。他臨終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象活著;不學的人,即使是活著,也稱他是庸碌無能罷了。」
『肆』 任末勤學的重點句翻譯
(1)負笈從師,不懼險阻:
背著書箱,外出拜師求學,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
(2)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去完成一番事業?
(3)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
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照亮自己。
(4)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
一同求學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為了要研讀他寫的心得體會,他們),經常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
(5)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是庸碌無能。
(6)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
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住那件事。
『伍』 任末勤學的翻譯
①任末:人名。②笈:書箱。③或:有時。④庵:草屋。⑤荊: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點燃後可照明。⑦悅:敬佩。⑧易:交換。⑨雖:即使。⑩耳:罷了。⑪負:背著。⑫縛:捆紮。⑬題:寫。
任末是東漢學者、經學家和教育家。
任末14歲的時候,學習常常沒有老師(的教導),背著書籍跟從老師學習,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憑借什麼成功呢?他貧窮無家,有時依靠在樹木的下面,編織茅草做成小屋。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著看書,昏暗時就捆綁麻蒿點燃照明。(每當)看書看到領會意義的地方時,便把它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下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經常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臨終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熱愛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1)負笈從師,不懼險阻:背著書箱,外出拜師求學,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
2)人若不學,則何以成?: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去完成一番事業?
3)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照亮自己。
4)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一同求學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為了要研讀他寫的心得體會,他們),經常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
5)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是庸碌無能。
6)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住那件事。
『陸』 《任末勤學》的翻譯是什麼原文(任末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
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④,削荊⑤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⑦其勤學,常以凈衣易⑧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書箱。③或:有時。④庵:茅草小屋。⑤荊: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點燃後可照明。⑦悅:敬佩。⑧易:交換。
譯文
任末,他14歲時就背著書箱拜了很多老師,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憑什麼去完成一番事業。他貧窮無家,有時沒有宿處,只在樹下搭一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平日里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為了要研讀他寫的心得體會,他們經常輪流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不是古代聖賢的著作他是不看的。臨死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柒』 任末勤學翻譯
原文:任末年十四時,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譯文:
任末14歲,背著書籍跟從老師學習,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憑借什麼成功呢?他貧窮無家,有時依靠在樹木的下面,編織茅草做成小屋。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著看書,昏暗時就捆綁麻蒿點燃照明。平日里每當看書看到領會意義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下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經常用干凈的衣服跟他交換。臨終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熱愛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