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文言文翻譯
A. 文言文翻譯
原文是:
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於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禮記•大傳第十六》
參考譯文如下:
同姓的人(即「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合起來成為一個宗族,明確親疏遠近關系;異姓的人(即「來嫁者」,亦即一個家族內的太太媳婦兒們)只是分別她們的輩份,而不再分別她們的支派,如只是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等,而不再問她們誰是誰的妻子,誰是誰的母親等),分清輩分關系以定互相交往的相關禮儀。名分(輩分)既經確定,也就明確了一個家族裡面男女有別。她們的丈夫屬於「父道」范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母道」的范疇;她們的丈夫屬於「子道」范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婦道」的范疇。(這就出現了混亂的情況,)難道兄弟的妻子屬於「婦道」的范疇,而這位兄弟的嫂子卻可以屬於「母道」的范疇嗎?(所以說,)(女人的)名分(輩分),是一個家庭存在、管理的大事(或「關鍵」)啊,難道可以不謹慎(對待)嗎?
注釋:
1、《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同姓」至「有別」。
○正義曰:此一節論同姓從宗,異姓主名,明男女有別之事,各隨文解之。○「同姓從宗」者,同姓,父族也。從宗,謂從大小宗也。○「合族屬」者,謂合聚族人親疏,使昭為一行,穆為一行,同時食,故曰「合族屬」也。○「異姓主名,治際會」者,異姓謂他姓之女,來為巳姓之妻,系夫之親,主為母、婦之名。夫若為父行,則主母名。夫若子行,則主婦名。治,正也。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昏姻交接會合之事。○「名著而男女有別」者,若母、婦之名著,則男女尊卑異等,各有分別,不相淫亂,凡姓族異者,所以別異人也,猶萬物皆各有名,以相分別。天子賜姓賜氏,諸侯但賜氏,不得賜姓,降於天子也。故隱八年《左傳》雲:「無駭卒,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以此言之,天子因諸侯先祖所生,賜之曰姓。杜預雲:「若舜生媯汭,賜姓曰媯;封舜之後於陳,以所封之土,命為氏。舜後姓媯而氏曰陳,故鄭《駁異義》雲:「炎帝姓姜,大皞之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之所賜也。故堯賜伯夷姓曰姜,賜禹姓曰姒,賜契姓曰子,賜稷姓曰姬,著在《書傳》。」如鄭此言,是天子賜姓也。諸侯賜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公孫之子,其親巳遠,不得上連於公,故以王父字為氏,若適夫人之子,則以五十字伯仲為氏,若魯之仲孫、季孫是也。若庶子妾子,則以二十字為氏,則展氏、臧氏是也。若男女,則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為氏,以官為氏者,則司馬、司城是也;以邑為氏者,若韓、趙、魏是也。凡賜氏族者,此為卿乃賜。有大功德者,生賜以族,若叔孫得臣是也。雖公子之身,若有大功德,則以公子之字賜以為族,若「仲遂」是也。其無功德,死後乃賜族,若無駭是也。若子孫不為卿,其君不賜族,子孫自以王父字為族也。氏、族對之為別,散則通也。故《左傳》雲「問族於眾仲」,下雲「公命以字為展氏」是也。其姓與氏,散亦得通,故《春秋》有姜氏、子氏,姜、子皆姓而雲氏是也。○注「若衛」至「納焉」。○正義曰:案《春秋左氏傳》桓十六年:「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又昭十九年《左傳》:楚平王,郹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為大子建良秦女而美,平王自納之。是其淫亂之事也。
2、《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其夫」至「道也」。
○正義曰:此一經言他姓婦人來嫁已族,本無昭穆於己親,惟系夫尊卑,而定母、婦之號也。○「其夫屬乎父道」者,道,猶行列也。若其夫隨屬於己之父行者,其妻皆即己之母行也,故雲「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者,謂其夫隨屬於己之子行者,其妻皆婦行也。故婦人來嫁已伯父之列,即謂之為母也。來嫁於己之子侄之行,即謂之為婦也。○注「言母」至「別也」。○正義曰:雲「母、婦無昭穆於此」者,此謂己之族也。言他姓之女,或為婦,或為母,先無昭穆於己之親族。雲「統於夫耳」者,言所以有母、婦名者,謂系統於夫,始有母、婦之名也。雲「尊之卑之,明非己倫,以厚別也」者,謂之為母者則尊敬之,謂之為婦者即卑遠之。既尊卑縣絕,明知非已之倫位,所以厚重相分別之義也。凡男女若無尊卑,倫類相聚,即淫亂易生,為無相分別也。○「謂弟」至「母乎」。○此一經論兄弟之妻相稱謂之義。凡子行之妻,乃謂之為婦,弟非子行,其妻亦謂之婦者,以兄弟同倫,嫌相褻瀆。弟雖非子行,其妻同子行之妻,謂之為婦,欲卑遠之。弟妻既得為婦號,記者恐兄妻得為母號,故記者明之雲:「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言嫂不可亦謂之為母也。然弟妻既得為婦,兄妻不可亦得為母者,然弟小於己,妻必幼稚,故可謂之為婦。而嫂不可借子妻之名謂之為婦。嫂雖是兄妻,年必與巳相類,既不甚縣絕,何得謂之為母?且弟妻既為婦,兄妻又為母,便是昆弟之倫翻為父子之例,故嫂不可謂之為母,而借嫂老之名以為兄妻之號也。○注「言不」至「相見」。○正義曰:「言不可」者,謂嫂不可為母也。雲「謂之婦與嫂者,以其在己之列,以名遠之耳」者,謂之婦者弟妻,謂之嫂者兄妻。「在己之列」,謂兄弟之妻作己之倫列,恐相褻瀆,故弟妻假以同子婦之名,兄妻假以嫂老之名,殊遠之也。雲「復謂嫂為母,則令昭穆不明」者,既以子妻之名名弟妻為婦,若又以諸父之妻名名兄妻為母,則上下全亂,昭穆不明,故不可也。鄭注《喪服》亦雲:「弟之妻為婦者,卑遠之,故謂之婦。嫂者,尊嚴之,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言其不可也。故言乎以疑之,是弟妻可借婦名,是兄妻不可借母名,與此注正合,無相違也。而皇氏引諸儒異同,煩而不當,無所用也。雲「昆弟之妻,夫之昆弟,不相為服,不成其親也」者,若男女尊卑隔絕,相服成親,義無混雜。此兄弟之妻,己之倫列,若其成親為服,則數相聚見,奸亂易生,故令之無服,所以疏遠之。雲「男女無親,則遠於相見」者,以其全同路人,恩親不接,故雲遠以相見。○「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名謂母、婦之名,言得之則昭穆明,失之則上下亂,是人治之大者也,可得不慎之乎?言須慎名也。
3、際會:聚首;聚會。《禮記•大傳》:「異姓主名,治際會。」西漢•鄭玄註:「際會,昏禮交接之會也。」唐•孔穎達疏:「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昬姻交接會合之事。」清•孫希旦集解:「際會,謂於吉凶之事相交際而會合也…… 鄭氏專以昏禮言,非是。蓋同姓族屬漸眾,懼其離,有宗以統之,則不至於離。異姓男女相聚,懼其亂,有名以別之,則不至於亂。」
4、呂思勉《中國文化史》:
我國古代婚姻制度親族有別。以上所述,都是社會學家的成說。返觀我國的古事,也無乎不同。《白虎通義.三皇篇》說,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正是古代的婚姻,無所謂夫婦的證據。人類對於男女性交毫無限制的時代,去今已遠,在書本上不易找到證據。至於輩行婚的制度,則是很明白無疑的。《禮記•大傳》說宗子合族之禮道:「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這正是古代婚姻,但論輩行一個絕好的遺跡。這所謂同姓,是指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老太爺、老爺、少爺們。異姓,鄭《注》說:「謂來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們。從宗,是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的,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參看下章自明。主名,鄭《注》說:「主於婦與母之名耳。謂但分別其輩行,而不復分別其支派。質而言之,就是但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問其孰為某之妻,孰為某之母。「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翻作現在的話,就是:「把弟媳婦稱為少太太,算做兒媳婦一輩,那嫂嫂難道可稱為老太太,算做母親一輩嗎?」如此分別,就可以稱為男女有別,可見古代婚姻,確有一個專論輩行的時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遺跡還未盡泯。
B. 禮記.大同 翻譯 文言文
以前孔子曾參加蠟祭陪祭者的行列,儀式結束後,出遊到闕上,長嘆的樣子。孔子之彈,大概是嘆魯國吧!子游在旁邊問:「您為何感嘆呢?」孔子說:「(說到)原始社會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則的實行,跟夏商周三代傑出人物(禹湯文武相比),我趕不上他們,卻也有志於此啊!」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公眾的。選拔道德高尚的人,推舉有才能的人。講求信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它達到和睦。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終,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兒童有使他們成長的條件和措施。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少而無父者、老而無子者,都有供養他們的措施。男人有職份,女人有夫家。財物,人們厭惡它被扔在地上(即厭惡隨便拋棄財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裡。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即都想出力氣),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奸詐之心都閉塞而不產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出現,因此不必從外面把門關上。是高度太平、團結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不見,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禮義作為准則:用禮義擺正君臣的關系,使父子關系純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用禮義來建立制度,來建立戶籍,按照禮義把有勇有謀的人當作賢者(因為當時盜賊並起),按照禮義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詐之心由此產生,戰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任務,(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出來的。這六位傑出人物,在禮義上沒有不認真對待的。以禮義表彰他們(民眾)做對了事,以禮義成全他們講信用的事,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把仁愛定為法式,提倡禮讓。以禮義指示人們要遵循固定的規范。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在位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把這(不按「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小的安定。」
C. 禮記。大同! 文言文和翻譯!
這篇是從【禮記】第九篇【禮運】節選出來,標題是另加的。
原文是: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惡其不出於其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身體,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共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翻譯成現代漢語是:
從前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並且擔任助祭。祭祀完畢,走到宮門外兩邊的望樓上參觀,非常感慨地嘆息起來。孔子的嘆息,大概是為了魯國而慨嘆。弟子言偃陪侍在旁,問孔子說:「先生為什麼嘆氣呢?」孔子說:「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周三代賢君當政的時代,我沒能趕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況。」 「當大道得以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社會上進選賢能做事,講求信義,教人團結和睦。所以每個人不英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單愛護自己的子女,還使社會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長起來。使鰥夫、寡婦、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顧。使到男子都有本身適當的工作,女子都有歸宿的家庭。人們不讓財貨資源白白浪費於地上,於是努力開發,然而不必據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可是並不是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既然這樣的話,社會上就再不會有陰謀詭計的使用,也不會有搶劫、偷竊和作亂的事發生了。因此,人們也不用關上門來彼此防範。這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生產財貨和付出勞力,都只為了自己而已。在上位的將爵位傳給自己子弟,成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築起內外城郭、挖掘壕溝,來保衛一己的領土。並且按照禮義來定出法度,去確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弟和睦相親,令夫妻和諧相處。由此而設立各種制度,劃定田裡強界;以此推許勇敢和聰明的人,獎勵為自己效力的人。這樣一來,一切陰謀詭計就產生了,而戰爭也就由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這六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運用禮制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行事的是非標准,養成百姓誠實守信的風氣,又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過錯所在,標榜仁愛,講求互相推讓,使老百姓能有法規可去遵從。如果有人不按照這樣做的話。即使是有權有勢的,也會被罷免,而民眾都會視之為禍根。這就叫做『小康』世界。」
D. 《禮記·大學》翻譯全文
《禮記·大學》翻譯全文
創作年代:春秋末期、作品出處:《禮記》、文學體裁:散文、作者:曾子。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後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就與《大學》的宗旨相差不遠了。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
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品德作為根本。人的根本敗壞了,末節反倒能調理好,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這樣的事情,還未曾有過。這就叫知道了根本,這就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4)禮記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E. 《禮記全文》的翻譯是什麼
以前孔子曾參加蠟祭陪祭者的行列,儀式結束後,出遊到闕上,長嘆的樣子。孔子之彈,大概是嘆魯國吧!子游在旁邊問:「您為何感嘆呢?」孔子說:「(說到)原始社會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則的實行,跟夏商周三代傑出人物(禹湯文武相比),我趕不上他們,卻也有志於此啊!」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公眾的。選拔道德高尚的人,推舉有才能的人。
講求信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它達到和睦。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終,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兒童有使他們成長的條件和措施。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少而無父者、老而無子者,都有供養他們的措施。
男人有職份,女人有夫家。財物,人們厭惡它被扔在地上(即厭惡隨便拋棄財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裡。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即都想出力氣),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奸詐之心都閉塞而不產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出現,因此不必從外面把門關上。是高度太平、團結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不見,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禮義作為准則:用禮義擺正君臣的關系,使父子關系純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用禮義來建立制度,來建立戶籍,按照禮義把有勇有謀的人當作賢者(因為當時盜賊並起),按照禮義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詐之心由此產生,戰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任務,(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出來的。這六位傑出人物,在禮義上沒有不認真對待的。
以禮義表彰他們(民眾)做對了事,以禮義成全他們講信用的事,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把仁愛定為法式,提倡禮讓。以禮義指示人們要遵循固定的規范。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在位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把這(不按「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小的安定。」
F. 求《禮記》的全文翻譯
禮運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餚.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盞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盞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仆.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吊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無禮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餚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餚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
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朿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於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飢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荅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大學,曲禮,檀弓,王制,月令,曾子問,文王世子,禮運,禮器,郊特牲,內則,玉藻,明堂位,喪服小記,大傳,少儀,樂記,雜記,喪大記,喪服大記,祭法,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深衣,投壺,儒行,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
編輯本段
《禮記》編定及地位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東漢鄭玄的《六藝論》、晉代陳邵的《周禮論敘》和《隋書·經籍志》都認為是西漢禮學家戴聖編定的。這是傳統的說法。經近代學者研究,斷定這種說法有問題。西漢時期立於學官的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所謂《禮》,指的是《士禮》,也就是晉代以來所稱的《儀禮》。先秦禮學家們傳習《儀禮》的同時,都附帶傳習一些參考資料,這種資料叫作「記」。所謂學所記也。」西漢禮學家們傳授《儀禮》的時候,也各自選輯一些「記」,作為輔助材料。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一、都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抄寫的;二、附《儀禮》而傳習,沒有獨立成書;三、因為是附帶傳習的資料,往往隨個人興趣而有所刪益,即使是一個較好的選輯本,它的篇數、編次也沒有絕對的固定性。
西漢的禮學純屬今文學派,盡管禮學家們彼此的學術觀點也存在著歧異,但他們都排斥古文經記,再說當時一些古文經記都藏在皇家秘府,一般人也見不到。西漢末期,掌管校理古文經籍的劉歆,建議把《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列為官學,結果遭到學官博士們的一致反對,劉歆斥責他們「抱殘守缺」。內此可以推知,西漢禮學家們各自選輯的「記」,不會也不可能收進他們所排斥的而當時尚未行世的古文經記。可是由東漢中期傳留至今的《禮記》中,就羼進了古文學派的文字。比如「記」,就是對經文的解釋、說明和補充。這種記,累世相傳原是很多的,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到了西漢時期,禮家傳抄的記就不多了。東漢史學家班固在他的《漢書·藝文志》禮家項目中說:「《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奔喪》、《投壺》就是逸《禮》中的兩篇。因此,不能說今天所見的這部《禮記》是西漢禮學家戴聖編定的。
西漢平帝時期,王莽當政,把《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立於學官,此後大力推行古文經學二十多年。東漢王朝建立後,立經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經學,《禮》的方面,立的是大戴、小戴兩家,把王莽時期所立的各種古文經學再次排斥在官學之外。雖然如此,由於古文經學已大興於世,從
總的情況來看,今文古文兩個學派日趨混同。東漢時期的大多數今文學派的禮學家,為了適應皇朝的禮制需要,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不再甘心「抱殘守缺」地傳習《士禮》,而致力於「博學洽聞」,從而在資料的匯揖上也趨向並蓄兼收。因此西漢經師們選編傳抄下來的各種選輯本,經過東漢經師之手,自然不免羼進了一些已經行世的古文記。
經過長時期的流傳刪益,到東漢中期大多數「記」的選輯本先後被淘汰,而形成和保留了八十五篇本和四十九篇本。前著篇數多,遂名之為《大戴禮記》;後者篇數少,遂名之為《小藏禮記》。其實這兩個「記」的選輯本,都不是大戴(戴德)小戴(戴聖)各自附《儀記》而傳習的「記」的選輯本的原貌。關於這個問題,洪業先生在他的《禮記引得序》中有極為精細的考辨。
東漢學者鄭玄給東漢中期定型的收有四十九篇的「記」的選輯本——《禮記》做了出色的註解,這樣一來,使它擺脫了從屬《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漸漸得到一般士人的尊信和傳習,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不少有關《禮記》的著作。到了唐朝,國家設科取土,把近二十萬字的《左傳》和十萬字的《禮記》都列為大經,五萬字的《儀禮》和《周禮》、《詩經》等列為中經。因為《禮記》文字比較通暢,難度較小,且被列為大經,所以即使它比《儀禮》的字數多近一倍,還是攻習《禮記》的人多。到了明朝,《禮記》的地位進一步被提高,漢朝的五經里有《儀禮》沒有《禮記》,明朝的五經里有《禮記》沒有《儀禮》。《禮記》由一個附庸蔚為大國了。而《儀禮》這個往昔大國則日趨衰落了。
從西漢到明清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為什麼《禮記》越來越受重視,而《儀禮》越來越被漠視呢?因為《儀禮》記的是一大堆禮節單子,枯燥乏味,難讀難懂,又離現實生活較遠,社會的發展使它日益憔悴而喪失了吸引力。而《禮記》呢?它不僅記載了許多生活中實用性較大的細儀末節,而且詳盡地論述了各種典扎的意義和制禮的精神,相當透徹地宣揚了儒家的禮治主義。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使封建統治階級越來超深切地認識到,在強化國家機器的同時,利用以禮治主義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廣大知識階層,規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動,是維護統治聯序從而獲得「長治久安」的不容忽視的大政方針。這就是《禮記》受到歷代王朝的青睞,以至被推上經典地位的根本原因。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意識形態影響最大的書是儒家的書。從所起作用的大小來估計,《禮記》僅次於《論語》,比肩於《孟子》,而遠遠超過《荀子》。西漢以後,《禮記》由一部儒學短篇雜編上升為泱泱大國的一部重要經典,這史實本身,就值得注意。
編輯本段
《禮記》內容及價值
由鄭玄作注而能夠傳世的《禮記》,共收四十九篇文字。目錄是:《曲禮上》第一,《曲禮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月令》第六,《曾子問》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禮運》第九,《禮器》第十,0《郊特牲》第十一,《內則》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喪服小記》第十五,《大傳》第十六,《少儀》第十七,《學記》第十八,《樂記》第十九,《雜記上》第二十,《雜記下》第二十一,《喪大記》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義》第二十四,《祭統》第二十五,《經解》第二十六,《哀公問》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閑居》第二十九,《坊記》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記》第三十二,《緇衣》第三十三,《奔喪》第三十四,《問喪》第三十五,《服問》第三十六,《間傳》第三十七,《三年問》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壺》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學》第四十二,《冠義》第四十三,《昏義》第四十四,《鄉飲酒義》第四十五,《射義》第四十六,《燕義》第四十七,《聘義》第四十八,《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禮記》這部儒學雜編,內容很龐雜,大體上可分成以下幾個方面:有專記某項禮節的,體裁跟《儀禮》相近,如《奔喪》、《投壺》。有專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鄉飲灑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它們是份別解釋《儀禮》中《士冠禮》、《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儀》、《燕禮》、《喪服》各篇的,跟《儀札》關系最為密切。
有雜記喪服喪事的,如《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
有記述各種禮制的,如《王制》、《禮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傳》、《祭法》、《祭統》、《深衣》等篇。有側重記日常生活禮節和守則的,如《曲禮》、《內則》、《少儀》等篇就是。
有記孔子言論的,如《坊記》、《表記》、《緇衣》、《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哀公問》、《儒行》等,這些篇大都是託名孔子的儒家言論。
有結構比較完整的儒家論文,如《禮運》、《學記》、《祭義》、《經解》、《大學》、《中庸》。此外還有授時頒政的《月令》,意在為王子示範的《文王世子》。
以上所列並非科學分類,只不過想通過它粗略地反映各篇的性質。
《禮記》是部儒學雜編,裡麵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當豐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讀《論語》,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讀《禮記》了。讀《論語》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確立,讀《孟子》、《荀子》、《禮記》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發展。從《禮記》這部書里,可以看到儒家對人生的一系列的見解和態度。《王制》、《禮運》談到了儒家對國家、社會制度的設想。如《禮運》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謂大同。」這類光輝的語言,並不因為年長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極為精煉地反映了我們祖先對美滿而公正的社會的強烈嚮往。
《禮記》有不少篇章講修身作人的,象《大學》、《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學的重要資料。專講教育理論的《學記》,專講音樂理論的《樂記》,其中精粹的言論,至今仍然有研讀的價值。
《曲禮》、《少儀》、《內則》等篇記錄了許多生活上的細小儀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代貴族家庭成員間彼此相處的關系。今天看來,這些細節極為繁瑣、迂腐、呆板、缺乏生氣,不過有些地方,還是可以借鑒的。讀了這些篇,我們可以知道,說中國是個文明禮義之邦,絕不是個空泛的贊語。
《禮記》關於喪祭之類的篇章佔了很大的比重。這類文字有四大特點:瑣碎、枯燥、難懂、遠離今天的生活。可是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特別是研究中國宗法制度的人們來說,實是珍貴的文字資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對《儀禮·喪服》的補充和說明。
《禮記》中還有不少專篇是探討制禮深義的。這類文章是研究儒家禮治思想的重要依據。舉例來說,《昏義》是解釋《昏禮》制定意義的專篇。一開始就解釋為什麼要重視婚禮,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要在家長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禮節。從而得知,結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並不著眼於當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一,密切兩個家族的關系;二,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了;三,傳宗接代。儒家認為,結婚只能是家族中的一件莊重的事,不是個人的美事。傳宗接代意味著新陳代謝,這樣,做人子的不能無所感傷,所以《郊特牲》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鄭玄注說「序猶代也」。
此外,儒家對各種祭禮、喪禮、冠禮、鄉飲酒禮、射禮、聘禮等等,在《禮記》中也都有一套解釋。顯然,研究這些都有助於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體系。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中有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起消極作用的部分,如全力維護等級制度,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等等。這些,在《禮記》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總之,《禮記》是了解和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編輯本段
《禮記》思想成就
反映思想理論性的集中在《禮運》、《禮器》、《學記》、《樂記》、《大學》、《中庸》、《儒行》等篇,還有借孔子的答問而發揮儒家學說的篇章,如《曾子問》、《哀公問》、《表記》、《坊記》、《孔子閑居》、《仲尼燕居》等。在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後學的不同派別思想觀點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學派、子夏學派、曾子學派、子思學派、孟子學派、荀子學派等儒家內部的諸多派別。從中還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農家、陰陽家等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滲透於其間。由此而反映出《禮記》輯成的時代是一個對儒家各派求同存異,對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時代。《禮記》中的思想理論性內容深厚而豐富,它以禮樂為核心,涉及到政治、倫理、哲學、美學、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學說。因此,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禮記》中所包含的思想學說的。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學習過程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人的完善八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育教學九原則:教學相長、豫、時、孫、摩、長善救失、、啟發誘導、藏息相輔、因材施教
G. 禮記全文 翻譯
禮記全文及翻譯
請登錄
http://www.3721z.net/bei/guoxue2.asp?id=76
,裡面有禮記全文及翻譯,可能符版合你的需要權。
H. 禮記全文 翻譯
【原文】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①,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②、節、退、讓以明禮。
【注釋】
①禱祠、祭祀:不同的祭祀方式。吳澄說:「禱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常事之祭。」祭祀時,都要以牲(犧牲)和幣(束帛)敬奉鬼神。
②撙:zŭn,剋制。
【譯文】
道德仁義這四種美德,沒有禮制(約束)就得不到發揚;教化訓導扶正民俗,失去禮制就不會完備;糾正曲直明辨是非,少了禮制就不會分清;天子、大臣、上卿、下士,父、子,兄、弟,不依據禮制就無法確定;做官、求學事奉老師,不講禮法就失去了親情;上朝理事、整治軍隊、職官履事、施行法度,沒有禮法就會失去威嚴;不同性質的祭祀,要以犧牲和束帛供奉鬼神,不依禮制就不虔誠莊重。所以有德有爵之人要貌恭、心敬、剋制、自持、退讓,才能明曉禮的大義。
I. 禮記.大同 翻譯 文言文
摘自這里:https://wenku..com/view/4d927b1202d276a201292e31.html
原文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 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譯文:
從前,孔於參加過魯國的蠟祭。祭祀結束後,他出來在宗廟門外的樓台上游覽,不覺感慨長嘆。孔子的感嘆,大概是感嘆魯國的現狀。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師為什麼嘆息?」孔子回答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有趕上,我對它們心嚮往之。
「在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德才兼備的人來(為大家辦事),(人人)都講究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只贍養自己的父母,不止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把財貨扔在地上的行為(而要去收藏它),卻不是為了自己獨自享用。(也)憎惡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勞動。因此,就不會有人搞陰謀,就不會有人盜竊和興兵作亂。所以(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如今大道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人們各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為私人擁有。諸侯天子們的權力變成了世襲的,並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來確定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淳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爭也由此產生了。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三代中的傑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慎奉行禮制。他們彰昌禮制的內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講求禮讓的典範,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
J. 求禮記冠義 的全文翻譯~!!!
《禮記》時代遠去,文字已然古奧,所以實在很難翻譯。我戰戰兢兢地翻譯了一下,肯定錯謬不少,還請指正: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有禮義。禮義的開始,是在於使舉動端正,使態度端正,使言談恭順。舉動端正,態度端正,言談恭順,然後立意才算齊備;並用來使君臣各安其位,使父子相親,使長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然後禮義才算建立。所以戴上成人的帽子,然後服裝才算完備;服裝完備了,然後能夠舉動端正、態度端正、言談恭順。所以說:「冠禮是成人之禮的開始。」
因此古代的聖王都很重視冠禮。在祖廟既占卜冠禮的吉日,又以占選擇冠禮的主賓,都是敬重其事的表現。只敬重冠禮才會敬重禮儀,敬重禮儀才是國家的根本。(說明:前面這部分我參考了別人的翻譯。)
因此在主人迎接賓客的地方行冠禮,是為了表明具有以後取代父親地位的資格。讓嫡子在賓客之位上行醮禮,三次加冠(依次為緇布冠,皮弁冠,爵弁冠),一次尊於一次,這樣加冠表示他德行與日俱增。加冠之後就給他取字,這是因字是成人該用的禮儀。回見母親,母親拜他;回見兄弟,兄弟拜見他,這是表示以後相見都要用成年人的禮節了。戴黑冠、穿黑色禮服,向君王行奠摯(古人相見,位卑者置放摯禮於地)之禮。於是帶著見面禮去見鄉大夫、鄉先生,這是用成人的身份成人行的禮節來相見。所謂成人,是將要用成人的禮儀來要求他。用成人的禮儀來要求他,是將要用作為人子、作為人弟、作為人臣、作為晚輩的行為禮儀來要求他。就要用孝、悌、忠、順的德行來要求他了,這個成人之禮難道還不重要嗎?
所以,孝、悌、忠、順的德行確立,然後才真正成為大人了,成為人,然後才能治理別人。所以古代的聖王都很重視冠禮。所以說:「冠禮是成人之禮的開始,是嘉禮中隆重的事。」因此,古人很重視冠禮,重視冠禮所以要在宗廟進行。在宗廟進行,是用來表示對隆重事情的尊重。尊重這樣的隆重事情因而不敢隨便就做這樣的隆重事情。不敢隨便就做這樣的隆重事情,是用來表示自己的卑小和尊敬祖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