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唐書
⑴ 文言文新唐書韋挺傳
文言文原文:
韋挺,京兆萬年人。父沖,仕隋為民部尚書。貞觀初,王規數薦之,遷尚書右丞。歷吏部、黃門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陽縣男。太宗謂挺曰:「卿之任大夫,獨朕意,左右無為卿地者!」挺曰:「臣駑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勛非舊,而在藩邸故僚上,願後臣以勸立功者。」不聽。
是時承隋大亂,風俗薄惡,人不知教。挺上疏。俄復為黃門侍郎,兼魏王泰府事。時泰有寵,太子多過失,帝密欲廢立,語杜正倫,正倫以漏言貶。帝謂挺曰:「不忍復置卿於法。」改太常卿。
初,挺為大夫時,馬周為監察御史,挺不甚禮。及周為中書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佷於自用,非宰相器,遂止。帝將討遼東,擇主餉運者。
周言挺才任粗使,帝謂然。挺父故為營州總管,嘗經略高麗,故札藏家,挺上之。即詔河北列州皆取挺節度,許以便宜。帝親解貂裘及中廄馬賜之。
挺遣燕州司馬王安德行渠,作漕艫轉糧,自桑乾水抵盧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進,遂下米台側,貯之,待凍泮乃運以為解。
即上言:「度王師至,食且足。」帝不悅曰:「兵寧拙速,無工遲。我明年師出,挺乃度它歲運,何哉?」即詔繁畸令韋懷質馳按。懷質還劾:「挺在幽州,日置酒,弗憂職,不前視渠長利,即造船行粟,綿八百里,乃悟非是,欲進則不得,還且水涸。
六師所須,恐不如陛下之素。」帝怒,遣將少監李道裕代之。敕治書侍御史唐臨馳傳,械挺赴洛陽,廢為民,使白衣從。
帝破蓋牟城詔挺將兵鎮守示復用城與賊新城接日夜轉斗無休時挺以失職內不平作書謝所善公孫常,善數者也,以他事系,投繯死。索橐中得挺書,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貶象州刺史。歲余卒,年五十八。
文言文翻譯:
韋挺是京兆萬年人。他的父親韋沖,任隋朝的戶部尚書。貞觀初年,王珪屢次推薦他,升任尚書右丞。歷任吏部侍郎、黃門侍郎,拜授御史大夫、扶陽縣男爵。
太宗對韋挺說:「卿擔任御史大夫,只是朕的意思,左右大臣沒有為卿說情的!」韋挺說:「臣愚笨,不可以玷辱高位,並且不是功臣也不是舊臣,卻位在藩邸故僚之上,希望讓臣的職位靠後用來勤勉立功的人。」皇帝不聽。
這時承襲隋朝大亂,風俗敗壞,人們不知教化。韋挺上疏。不久再次任黃門侍郎,兼任魏王李泰的府事。當時李泰受恩寵,太子多有過失,皇帝私下想要廢立,告訴杜正倫,杜正倫因泄漏這話被貶官。皇帝對韋挺說:「不忍心再以法令來處置卿。」改任太常卿。
當初,韋挺任御史大夫時,馬周任監察御史,韋挺對馬周不很禮遇。等到馬周任中書令,皇帝打算洗刷韋挺的罪名任用他(為宰相),馬周說韋挺很是剛愎自用,不是任宰相的大器,皇帝於是停止任命。
皇帝將要討伐遼東,挑選主管運送糧餉的人,馬周說韋挺的才能勝任粗活,皇帝同意。韋挺的父親過去擔任營州總管,曾經籌劃治理高麗,舊書信藏在家裡,韋挺將它呈上。於是下詔河北各州都受韋挺節制調度,允許他自行決斷事務。
皇帝親自解下貂皮衣並將宮中的馬匹賜給他。韋挺派遣燕州司馬王安德巡行渠道,造漕船轉運糧食,自桑乾水抵達盧思台,行八百里,渠道堵塞不可通行。韋挺認為正是嚴寒時節,不可運行。於是卸下糧食放在盧思台的旁邊,修糧倉貯藏,等到流水解凍再運行。
向皇上報告:「估計官軍到來,糧食就足夠了。」皇帝不高興地說:「軍隊寧可行動緩慢,運糧之事不可推遲。我第二年軍隊出征,韋挺卻估計明年運糧,怎麼辦?」於是下詔書讓繁畸令韋懷質迅速前往查問。
韋懷質返回彈劾:「韋挺在幽州,每天置辦酒席,不考慮職責,不前去巡視漕渠是否暢通,就造船運糧,走了八百里,才領悟不能這樣,想前進不能,返回水流又乾涸了。六軍所需,恐怕不是陛下原先設想的。」皇帝發怒,派遣將作少監李道裕代替他。
下敕令讓治書侍御史唐臨從驛道傳遞命令,給韋挺戴上刑具押送洛陽,廢為平民,讓他以平民的身份隨從。皇帝攻破蓋牟城,下詔讓韋挺率兵鎮守,表示重新任用;蓋牟城和賊人新城接鄰,日夜作戰不停止。
韋挺因失職,內心憤憤不平,寫信給和他關系好的公孫常。公孫常,是善於術數的人,因其它事情被拘禁,上吊自殺了。搜查公孫常的衣服口袋,得到韋挺的書信,信里說到自己所屯兵的地方很危急,心中很是不滿,因此韋挺被貶擔任象州刺史。一年多後去世,終年五十八歲。
此文出自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所寫的《新唐書》
(1)文言文唐書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
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 。
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
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
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⑵ 文言文《新唐書.狄仁傑傳》翻譯
白話釋義: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仁傑小時候,家中的一個僕役被人殺了,縣衙里來人盤問調查,家裡人都忙著接待,接受問詢。只有仁傑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讀書。縣衙里的人責怪他,仁傑說:這些書中,聖人賢良都在,我都接待應對不過來,哪有時間理你這樣的庸俗小吏?」後來以明經科中舉,他擔任汴州判佐。狄仁傑崇孝重友,無人能比。
在並州時,和他同為法曹的鄭崇質,母親老而多病,輪到他到萬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時,仁傑對他說: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門,怎麼能讓親人對遠在萬里之外的你擔心呢!」於是上報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差。當時藺仁基和州司馬李孝廉關系不和睦,經常鬧矛盾,於是對李孝廉說:「(看看人家狄仁傑),我們不感到羞愧嗎?」兩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傑在儀鳳年間擔任大理丞,一年之內審理判決了積壓案件達17000件,沒有一個認為冤屈再要求申訴的。當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樹而獲罪,仁傑上奏,認為他的罪過應當免去其官職。高宗下詔命令立即處死他,狄仁傑又上奏說此人罪過不當處死。高宗氣得變了臉色,說:「權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樹,是讓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須處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傑退出宮廷,狄仁傑說:「我聽說違背聖意,違抗君王,自古以來都認為是很難的事,我以為並非如此。如果處在桀紂時代,的確很難辦;但如果處在堯舜時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堯舜一樣的賢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樣被殺掉。過去漢文帝時,有人盜竊了高祖廟里的玉環,張釋之在朝廷上向漢文帝諍諫,定罪時並沒有將盜賊砍頭示眾。
況且,賢明的君主能夠用道理來使他改變,忠誠的大臣卻不能被威權所恐嚇。如今陛下不採納我的諫言,我死後,沒臉面去見地下的張釋之。陛下制定法律,懸掛在象魏之上,流放、處死等刑罰,都有其等級次序,哪有所犯並非死罪,就叫判處死刑的?法律既然沒有準則,那老百姓該(怎麼辦呢?)把手腳安放到何處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變法律,請從今天開始吧。
古人說:如果盜取長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為了昭陵的一株柏樹殺死一位將軍,那千年以後,人們會說陛下是什麼樣的君王?這就是我不敢奉命處死權善才,使陛下背上無道的惡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氣漸漸消解,權善才因之免於一死。當初,中宗在房陵,吉頊、李昭德都有匡復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則天卻沒有復辟的想法。
只有狄仁傑每次私下上奏回應,沒有不把母親和兒子之親情作為談論之話題的,武則天也漸漸省悟,最終召回中宗,又立為儲君。不久,狄仁傑上奏說:「太子回宮,沒有知道的人,眾人(對是否恢復李唐江山)議論紛紛哪能明白對錯呢?」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說得有理,於是又在龍門安置中宗,准備好禮節迎接歸來,大家都感到非常開心。
原文: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也。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後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仁傑孝友絕人,在並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
仁傑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豈獨無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
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
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
古人雲:『假使盜長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頊、李昭德皆有匡復讜言,則天無復辟意。
唯仁傑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既已,奏曰:「太子還宮,人無知者,物議安審是非?」則天以為然,乃復置中宗於龍門,具禮迎歸,人情感悅。
此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
(2)文言文唐書擴展閱讀
成書過程: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
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
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
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其為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⑶ 舊唐書 文言文翻譯 李日知
文言文翻譯:
李日知,鄭州滎陽人。考中進士。天授年間,多次遷升為司刑丞。當時使用法律嚴厲躁急,唯獨李日知寬緩公平,沒有使冤案泛濫。
曾經赦免一個死囚,少卿胡元禮請求判處死刑,和李日知來回(爭辯)到了四次。胡元禮大怒,說:「(只要我)胡元禮不離開刑曹,這個囚犯終究不會有活著的道理。」
(李日知)回答說:「(只要我)李日知不離開刑曹,這個囚終犯終究不會有處死的法令。」因此把兩個狀子呈列上報,李日知果真有理。
神龍初年,出任給事中。李日知侍奉母親非常孝。當時母親年老,曾經生病,李日知請假,調理侍奉了幾天而鬢角的頭發都變白了。不久加朝散大夫的爵位。他的母親沒有受到命婦邑號就去世了,即將安葬出殯,吏人帶著通知而到,李日知在路上當時昏厥,很久才蘇醒。
身邊跟隨的人都悲哀痛苦,不能抬頭觀看。巡察使、衛州司馬路敬潛聽說他其孝悌的事跡,使人求問他具體情況,李日知推辭謙讓不讓上報。守喪期滿終了,多次遷升為黃門侍郎。
當時安樂公主的池苑館舍剛剛建成,唐中宗親自前往遊玩,隨從的官遠都預備下宴樂的詩歌。唯獨李日知心存規誡,他的最後一章說:「所願的是暫且想著居住者的安逸,不要讓時人議論建築者的勞累。」議論的人以此敬重他。
景雲元年,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轉任御史大夫,像原來一樣主持政事。第二年,升任侍中。先天元年,轉任刑部尚書,停止主持政事。屢次因年老請求退職,請求辭職歸家,得到批准。
起初,李日知將要有所陳訴請求,而不與妻子商量,回鄉而使身邊跟隨的人換裝,要他們搬出去從事別的行業。妻子吃驚地說:「家產屢次花光,孩子們名聲與官職還沒有確立,為什麼倉猝辭職呢?」李日知說:「書生到了這樣,已經超越本分了。
人的慾望沒有沒有限止,如果放縱他們的貪心,是沒有滿足的時候的。」等回歸田園,不從事產業,只是修理水池和亭台,多多地引薦後進的人,和他們聊天宴樂。開元三年逝世。
當初,李日知因為官居要職,諸多子侄們還未成年,都與族聯姻,當時的輿論認為違反禮數。死後,小兒子伊衡,以小妾為正妻,糜費喪失了土地和房屋,還起訴諸位兄長,(良好的)家風被取代了。
文言文原文:
李日知,鄭州滎陽人也。舉進士。天授中,累遷司刑丞。時用法嚴急,日知獨寬平,無冤濫。嘗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禮請斷殺之,與日知往復至於數四。元禮怒,曰:「元禮不離刑曹,此囚終無生理。」答曰:「日知不離刑曹,此囚終無死法。」因以兩狀列上,日知果直。
神龍初,為給事中。日知事母至孝。時母老,嘗疾病,日知取急,調侍數日而鬢發變白。尋加朝散大夫。
其母未受命婦邑號而卒,將葬發引,吏人齎告身而至,日知於路上即時殞絕,久之乃蘇。左右皆哀慟,莫能仰視。巡察使、衛州司馬路敬潛將聞其孝悌之跡,使求其狀,日知辭讓不報。服闋,累遷黃門侍郎。
時安樂公主池館新成,中宗親往臨幸,從官皆預宴賦詩。日知獨存規誡,其末章曰:「所願暫思居者逸,莫使時稱作者勞。」論者多之。
景雲元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進拜侍中。先天元年,轉刑部尚書,罷知政事。頻乞骸骨,請致仕,許之。
初,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飾裝,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及歸田園,不事產業,但葺構池亭,多引後進,與之談宴。開元三年卒。
初,日知以官在權要,諸子弟年才總角,皆結婚名族,時議以為失禮之中。卒後,少子伊衡,以妾為妻,費散田宅,仍列訟諸兄,家風替矣。
此文出自後晉·趙瑩所編撰的《舊唐書》
(3)文言文唐書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
《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監修之外,參預纂修工作的,先後總計9人。
他們是:張昭遠、賈緯、趙熙、王伸、呂琦、尹拙、崔梲、鄭受益、李為先(一作光)。其中,張昭遠始終具體負責其事,用力最勤。賈緯受詔不久即去職守喪,書成前一年起復,主要貢獻是其《唐年補遺錄》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後的許多難得史料。
趙熙始終其事,「竟畢其功」。王伸於書成之日,身列「恩獎」名單。呂琦預修唐史,史稱「有能名」。
《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里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作者簡介:
趙瑩(885-951),字玄輝,華陰(今陝西華陰)人,五代時期政治家、史學家。後梁時代進士,後擔任後晉的宰相,奉命組織編撰唐朝歷史。
後來後晉被遼所滅,趙瑩被遼國俘虜,遼太宗愛惜他的才德,授以官職,做了遼國皇子的老師,但趙瑩思念故國,遇有北來的後周使臣,悲不自勝,向南磕頭,涕泣橫流。後向遼世宗請求死後歸葬故里,得到同意,在他去世後派人送靈柩南歸。周太祖郭威追贈他太傅的官職,葬在華陰。
高祖即位,拜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拜中書令。出為晉昌軍節度使、開封尹。是時,出帝童昏,馮玉、李彥韜等用事,與桑維翰爭權,乃共譖去之,以瑩柔而易制,故復引以為相。契丹滅晉,瑩從出帝北徙虜中,瑩事兀欲為太子太保。
周太祖時,與契丹通好,遣尚書左丞田敏使於契丹,遇瑩於幽州,瑩見敏悲不自勝。瑩子易則、易從。當其徙而北也,與易從俱,而易則留事漢,官至刑部郎中。後瑩病將卒,告於契丹,願以屍還中國,契丹許之。及卒,遣易從護其喪南歸。太祖憐之,贈瑩太傅,葬於華陰。
⑷ 文言文舊唐書的翻譯
原文:
薛仁貴,絳州龍門人。貞觀末,太宗親征遼東,仁貴謁將軍張士貴應募,請從行。至安地,有郎將劉君昂為賊所圍甚急,仁貴往救之,躍馬徑前,手斬賊將,懸其頭於馬鞍,賊皆懾伏,仁貴遂知名。及大軍攻安地城,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兵二十五萬來拒戰,依山結營,太宗分命諸將四面擊之。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大軍乘之,賊乃大潰。太宗遙望見之,遣馳問先鋒白衣者為誰,特引見,賜馬兩匹、絹四十匹,擢授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仍令北門長上,並賜生口十人。及軍還,太宗謂曰:「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尋遷右領軍郎將,依舊北門長上。永徽五年,高宗幸萬年宮,甲夜,山水猥至,沖突玄武門,宿衛者散走。仁貴曰:「安有天子有急,輒敢懼死?」遂登門桄叫呼,以驚宮內。高宗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寢殿,上使謂仁貴曰:「賴得卿呼,方免淪溺,始知有忠臣也。」於是賜御馬一匹。蘇定方之討賀魯也,於是仁貴上疏曰:「臣聞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伏。今泥熟仗素干,不伏賀魯,為賊所破,虜其妻子。漢兵有於賀魯諸部落得泥熟等家口,將充賤者,宜括取送還,仍加賜賚。即是矜其枉破,使百姓知賀魯是賊,知陛下德澤廣及也。」高宗然其言,使括泥熟家口送還之,於是泥熟等請隨軍效其死節。顯慶二年,詔仁貴副程名振於遼東經略,破高麗於貴端城,斬首三千級。明年,又與梁建方、契苾何力於遼東共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仁貴匹馬先入,莫不應弦而倒。高麗有善射者,於石城下射殺十餘人,仁貴單騎直往沖之,其賊弓矢俱失,手不能舉,便生擒之。俄又與辛文陵破契丹於黑山,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赴東都。以功封河東縣男。尋又領兵擊九姓突厥於天山,將行,高宗內出甲,令仁貴試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貴射而洞之,高宗大驚,更取堅甲以賜之。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余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乾封初,高麗大將泉男生率眾內附,高宗遣將軍龐同善、高等迎接之。男生弟男建率國人逆擊同善等,詔仁貴統兵為後援。同善等至新城,夜為賊所襲。仁貴領驍勇赴救,斬首數百級。同善等又進至金山,為賊所敗,高麗乘勝而進。仁貴橫擊之,賊眾大敗,斬首五萬余級。遂拔其南蘇、木底、蒼岩等三城,始與男生相會。高宗手敕勞之曰:「金山大陣,凶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仁貴乘勝領二千人進攻扶余城,諸將咸言兵少,仁貴曰:「在主將善用耳,不在多也。」遂先鋒而行,賊眾來拒,逆擊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余城。扶余川四十餘城,乘風震懾,一時送款。仁貴便並海略地,與李勣大會軍於平壤城。高麗既降,詔仁貴率兵二萬人與劉仁軌於平壤留守,仍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移理新城,撫恤孤老;有干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咸加旌表。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擊之。待封嘗為鄯城鎮守,恥在仁貴之下,多違節度。軍至大非川,將發赴烏海,仁貴謂待封曰:「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仁貴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賊,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余頭,回至烏海城,以待後援。待封遂不從仁貴之命,領輜重繼進。比至烏海,吐蕃二十餘萬悉眾來救,邀擊,待封敗走趨山,軍糧及輜重並為賊所掠。仁貴遂退軍屯於大非川。吐蕃又益眾四十餘萬來拒戰,官軍大敗,仁貴遂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仁貴嘆曰:「今年歲在康午,軍行逆歲,鄧艾所以死於蜀,吾知所以敗也。」仁貴坐除名。尋而高麗眾相率復叛,詔起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略之。上元中,坐事徙象州,會赦歸。高宗思其功,開耀元年,復召見,謂曰:「往九成宮遭水,無卿已為魚矣。卿又北伐九姓,東擊高麗,漢北、遼東咸遵聲教者,並卿之力也。卿雖有過,豈可相忘?有人雲卿烏海城下自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今西邊不靜,瓜、沙路絕,卿豈可高枕鄉邑,不為朕指揮耶?」於是起授瓜州長史,尋拜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又率兵擊突厥元珍等於雲州,斬首萬余級,獲生口二萬餘人、駝馬牛羊三萬余頭。賊聞仁貴復起為將,素憚其名,皆奔散,不敢當之。其年,仁貴病卒,年七十,贈左驍衛將軍,官造靈輿,並家口給傳還鄉。子訥,別有傳。
⑸ 文言文《唐書-薛仁貴傳》的翻譯,求翻譯,謝謝!
薛仁貴,絳州龍門人.貞觀末年,唐太宗親自征討遼東,薛仁貴拜見張士貴應徵招募,請求跟從行軍.到了安地,郎將
劉君邛被敵人圍困,情況非常緊急,薛仁貴去前去解救,飛馬直往前沖,自己斬殺了敵人的一員將領,懸掛他的頭顱在馬鞍前,敵人都恐懼薛仁貴而降伏,於是薛仁
貴出名了.等到唐朝大軍到了安市城,高麗莫離支派遣將軍高延壽、高惠真率兵二十五萬來抗拒唐軍,依靠山駐扎營地,唐太宗分別命令將領們四面攻擊.薛仁貴仗
著自己驍勇,想建立奇功,穿和別人不一樣顏色的衣服,穿白色的衣服,拿著戟,腰鞬里放著弓,大喊然後率先沖入敵陣,無人能擋,敵人都潰敗.唐軍稱著薛仁貴
營造的氣勢進攻敵軍,敵人大敗.唐太宗從遠處看見了,派遣人騎馬去問穿白色衣服的先鋒是誰,特別引來見了唐太宗,賞賜兩匹馬,絹四十匹,提拔授予游擊將
軍、雲泉府果毅的職位,讓他看守皇宮北邊的玄武門,並賞賜奴隸十人.等到大軍還師後,唐太宗對薛仁貴說:「我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工
作,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的上你的.我不高興於得到遼東,我高興得到你啊.」不久又升遷為右領軍郎將,依舊看守玄武門.永徽五年,高宗來到
萬年宮,第一天夜裡,山上很大的水沖了過來,快速沖進了玄武門,過夜的士兵都四散逃走了.薛仁貴說:「哪裡有天子情況緊急,立即就怕死逃跑的?」於是登上
門桄呼叫,使宮內的人驚動,唐高宗急忙出來攀登到高處,不久水就沖入了就寢的宮殿,唐高宗派遣使者對薛仁貴說:「幸虧是你啊,我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
忠臣啊.」於是賞賜御馬一匹.蘇定方討伐賀魯,於是薛仁貴上奏章說:「臣聽說師出無名,所以戰事不會成功。明示天下敵人是賊寇,那麼才有降伏敵人的可能。
現在泥熟依仗一向擁有的才幹,不願屈居賀魯之下,結果被賊寇擊破,妻兒子女都被俘虜。漢兵之中有在賀魯諸部落得到被擊破的泥熟等人的家眷人口,將要把他們
充入賤籍,處置方式是妥當的取回並且送還給泥熟等人,仍然一樣賞賜。那麼:即同情憐憫了泥熟等人無枉被攻打的事件,又讓百姓明白清楚賀魯等部性如賊寇,知
道陛下恩澤廣布.」唐高宗聽取了他的意見,派遣人搜索賀魯部的人送了回去,於是泥熟部的人請求跟隨唐軍誓死效忠唐軍.顯慶二年,皇帝下詔命令薛仁貴為程名
振副手規劃治理遼東,攻破貴端城,斬殺人頭三千顆.第二年,又與梁建方、契苾何力在遼東與高麗大將溫沙門在橫山戰斗,薛仁貴單獨騎馬率先沖了進去,沒有不
中箭倒下的.高麗有一個善於射箭的人,在石城下射殺十幾個唐兵,薛仁貴單獨騎馬沖向那個人,那個敵人弓箭都丟掉了,手還沒能舉起來,就被薛仁貴生擒了.不
久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生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部落首領壓赴東都洛陽.憑借功勞被封為河東縣男.不久又率領軍隊出擊在天山的九姓突厥,將要出發之前,
高宗拿出盔甲,命令薛仁貴試射.唐高宗說:「古代有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射五層看看.」薛仁貴射箭將其全部貫穿,唐高宗非常吃驚,拿來更加堅
硬的鎧甲賞賜給薛仁貴.當時九姓突厥擁兵十多萬,命令驍勇健壯的幾十個人來挑戰,薛仁貴發三箭,射死三人,其他的當時全部下馬投降.薛仁貴害怕留下後患,
全部坑殺掉.轉而到達磧北,安撫剩下的眾人,生擒九姓突厥的非正統的葉護三兄弟回來.軍中傳唱歌說:「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突厥從此衰
弱,不再為邊防的禍患.乾封初年,高麗大將泉男生率領眾人歸附唐朝,唐高宗派遣將軍龐同善、高侃等迎接.泉男生弟弟泉男建率領他們的國人迎擊泉男生等,皇
帝下詔讓薛仁貴統帥軍隊為援軍.龐同善等人到了新城,夜裡被敵人襲擊.薛仁貴率領驍勇健壯的軍隊營救,斬殺人頭幾百顆.龐同善等人又進攻到了金山,被敵人
打敗,高麗軍乘著勝利前進.薛仁貴將敵軍擊斷成兩節,敵人大敗,斬殺人頭五萬多顆.於是奪取南蘇、木底、蒼岩等三城,才與泉男生會合.唐高宗親自勞頓給薛
仁貴寫信說:「金山的戰事,敵人非常多.你沖在士兵前面,奮力殺敵不顧自己的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各部軍隊非常的有勇氣,才使得這次戰役很快就取得
了勝利。應該好好地建功立業,成全這美名啊!」
薛仁貴乘著勝利進攻扶余城,各位將領都說兵少啊,薛仁貴說:「軍隊的強弱在於住將能否指揮的出色,而不於兵力的當時.」於是沖在軍隊的前面,敵人軍隊來抗
拒,迎擊,大敗敵軍,斬殺俘虜一萬多人,攻佔扶余城.扶余川中的四十多座城市,被薛仁貴憑借威風所懾服,馬上全都來表達自己的誠意,於是薛仁貴沿海岸線前
進攻城掠地,與李績大軍在平壤城會師.高麗投降,皇帝下詔命令薛仁貴率領兩萬軍隊與劉仁軌在平壤內留守,於是授予右威衛大將軍,冊封為封平陽郡公,兼任代
理安東都護。遷移到平壤新城進行治理,安撫體恤孤寡的人和老人;有能力和才乾的人,根據他們的才能任用指使,有忠心,孝順,氣節,義氣良好品德的人,都加
以表揚,高麗的士兵與群眾沒有不高興的向慕歸化的.。
咸
亨元年,吐蕃入侵,又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人去攻擊吐蕃。郭待封曾經做過鄯城鎮守,對於做薛仁貴的手下很恥辱,多
次違反指揮命令。軍隊到了大非川,將要向烏海進發的時候,薛仁貴對郭待封說:「去烏海的道路艱險遙遠,車行使的很艱難,如果帶著輜重前進,將會錯失戰事的
良機,攻破敵人馬上返回,來回運送是很麻煩的。那裡瘴氣很多,不適宜長久留守。大非嶺上足夠能布置營寨,可留下兩萬人作兩處營寨,輜重等都留在營寨內,我
等率領輕裝部隊快速前進,趁著敵人未准備好,就可以消滅他們。」於是薛仁貴率領部隊快速前進,在河口遇見敵人,打敗了他們,斬殺俘虜了所有敵人,收繳牛羊
一萬多頭,回到烏海城,等待援軍。郭待封沒有聽從薛仁貴的命令,帶領輜重繼續前進。快到烏海的時候,吐蕃二十多萬部隊來援救吐蕃軍,半路截擊,郭待封戰
敗,逃到了山裡,軍糧和輜重都被敵人搶走。於是薛仁貴撤退屯兵在大非川。吐蕃又增加四十萬軍隊來抗拒薛仁貴軍,薛仁貴軍大敗,於是薛仁貴與論欽陵議和。薛
仁貴悲嘆的說:「今年星在康午,軍隊是逆天行事,鄧艾因此死在西蜀,我因此戰敗.」薛仁貴因為這個除去了官職.不久之後高麗的人們相繼再次背叛,皇帝下詔
任命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來規劃治理.上元年間,犯罪被調職到象州.遇到皇帝大赦而回歸.唐高宗思念他的功勞,開耀元年,再次召見,對他說:「以前九成宮遭
水災,沒有你我就成魚了.你又北伐九姓突厥,東邊擊滅高麗,漢北、遼東都聽從尊重我們,都是你的出力貢獻啊.你雖然有過錯,但是我怎麼能忘記這些呢?有人
說你在烏海城下不追擊敵人,導致戰敗,我遺憾的只有這件事了.現在西邊不平靜,瓜、沙二州的道理已經被阻斷,你怎麼能在鄉下高枕無憂呢?」於是授予薛仁貴
來瓜州長史,不久又任命為右領軍衛將軍,代理代州都督,又率領軍隊在雲州攻擊突厥元珍,斬殺人頭一萬多,俘虜奴隸二萬多人,駱駝,馬,牛,羊三萬多頭.敵
人聽說薛仁貴又被任命為主將,一向懼怕薛仁貴的名聲,都逃跑了,不敢抵擋.這一年薛仁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追贈左驍衛將軍,朝廷打造靈車,將薛仁貴一
家都送回故鄉.兒子薛訥,另外有列傳.
不知道是不是。
⑹ 全唐書韋挺文言文翻譯
王珪,字叔玠。高祖進關,李綱薦署世子府諮議參軍事。建成為皇太子,授中舍人,遷中允,禮遇良厚。太子與秦王有隙,帝責珪不能輔導,流巂州。太子已誅,太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則國內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諫正,庶致天下於平。」珪進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以死。今陛下開聖德,收采芻言,臣願竭狂瞽,佐萬分一。」帝可,乃詔諫官隨中書、門下及三品官進閣。珪推誠納善,每存規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被讓。珪與溫彥博同進曰:「孝孫,修謹士,陛下使教女樂,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為人游說邪?」彥博懼,謝罪,珪不謝,曰:「臣本事前宮,罪當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帝默然慚,遂罷。明日,語房玄齡曰:「昔武王不用夷、齊,宣王殺杜伯,自古帝王納諫固難矣。朕夙夜庶幾於前聖,昨責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懲是不進諫也!」 進封郡公。坐漏禁近語,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禮部尚書兼魏王泰師。王見之,為先拜,珪亦以師自居。王問珪何以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效忠;陛下,王之父,事思盡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聞命矣,願聞所習。」珪曰:「漢東平王蒼稱『為善最樂』,願王志之。」帝聞,喜曰:「兒可以無過矣!」 參考譯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靜恬淡,為人正直,安於所遇,與人交往不苟且附和。當時太宗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太宗曾經說:「君臣同心同德,那麼國家就會安定。我雖不是賢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規勸及糾正我的過失,但願這樣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進言說:「古時天子有諫諍之臣七人,都因諫言不被採用,而相繼死亡。現在陛下發揚你的美德,採納像我們這樣的草野之人的意見,我願竭盡愚鈍之力,效力輔佐陛下。」王珪推誠盡忠,進薦善言,並常常存心規勸,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進見,看見有一美人在皇上身邊侍候。太宗指著她說:「廬江王不行道義,殺了她的丈夫而納她為妄,怎麼會不滅亡呢?」王珪離開座位回答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做得對還是不對呢?」皇上說:「殺了人卻納那人之妻,竟然還問我是對還是錯,為什麼呢?」王珪回答說:「我聽說齊桓公到郭國,問老百姓:」郭公為什麼滅亡?'老百姓回答說:「因為他能分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齊桓公說:」如像你們這么說,他就是一個明君了,可為什麼會到了滅亡的地步嚇?'老百姓說:「不是這樣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見卻不採納,知道是錯的事情卻不停止做,所以滅亡。'如今陛下知道廬江王滅亡的原因,他的美姬還在你的身邊,我看陛下認為這樣做是對的。知道那是錯的事情(但還要繼續做),這就是所謂知道不對的卻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賞他說的話。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孫用樂律來教授宮中的樂人,因這些樂人的技能沒有長進,孝孫多次被皇上責怪。王珪與溫彥博共同進言說:「孝孫是恭謹之士,陛下讓他來教女樂,又責備他,國人豈不認為皇上太輕視士人了嗎?」太宗十分憤怒地說:「你們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順下人欺瞞我,替人游說說情嗎?」彥博懼怕,謝罪,但王珪不謝罪,他說:「我本來侍奉前皇太子,罪當受死,陛下您憐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讓我擔任重要的職務,並要求我忠誠效力。現在陛下因私心而懷疑我,這是陛下對不起我,我沒有辜負陛下。」皇上默不作聲,感到慚愧,於是就不再追究了。
當時,王珪與玄齡等一同輔佐朝政。太宗對他說:「你給我評評玄齡等人的才幹,並且說說,你與這些人相比誰更賢能?」王珪回答:「勤懇奉公為國,朝中事情沒有不關心處理的,我不如玄齡;文才武略,將相之才兼備,我不如李靖;上奏詳盡明了,思慮恰當,我不如彥博;治理繁重事務,事事必辦妥,我不如戴胄;把諫諍作為自己的職責,以國君不及堯舜為恥辱,我不如魏徵。至於扦擊壞人壞事獎勵好人好事,疾恨邪惡喜好善美,我和他們相比有一點點長處。」太宗稱好。
⑺ 文言文舊唐書全文翻譯
原文:
叔文敗,坐貶連州刺史。在道,貶朗州司馬。地居西南夷,士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情性。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於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
譯文:
王叔文失敗後, 劉禹錫亦獲罪貶為連州刺史, 赴任途中, 又貶為郎州司馬。郎州在西南夷人之地, 風氣很落後, 習俗處處與中原不同, 沒有一個能交談的人。劉禹錫在郎州十年, 惟有靠作文吟詩來陶冶性情。蠻夷之風俗崇尚巫術, 每每濫修祠廟, 擊鼓舞蹈, 必定唱言辭俚俗的歌曲。劉禹錫間或也參與其中, 便依照屈原等人作品, 寫了新辭教巫祝歌唱。所以郎州地方夷人唱歌,多是劉禹錫所做歌詞。
⑻ 文言文翻譯 舊唐書 蕭德言
蕭德言,雍州長安人,南齊尚書左僕射蕭思話的玄孫。本來是蘭陵人,南陳滅亡,遷徙到關中。祖父蕭介,南朝梁的侍中、都官尚書。父親蕭引,南朝陳的吏部侍郎。都在當時享有盛名。蕭德言廣泛的涉獵研究經學和史學,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喜歡寫文章。貞觀年間,官拜著作郎,兼任弘文館學士。
蕭德言晚年尤其專心學習,從早到晚,毫無休息和倦怠。每要翻開《五經》,必須先整肅衣帶洗手洗足,端坐來面對它。妻子等他有間隙的時候問她說:「整天這樣,難道不累嗎?」蕭德言說:「敬重先聖的名言,難道還怕這些嗎!」當時唐高宗還是晉王,下詔讓蕭德言傳授講讀經史。等高宗晉升為太子,仍然兼任侍讀。不久因為年老,請求辭職歸家,太宗不批准。又給他寫信說:
朕遍觀前朝,詳細地看了群儒的事跡,至於顏回、閔損的才幹,不能得到長壽;言偃、卜商的德行,比不上他們的學識。只有你幼年就有突出的高尚人品,早年就標立了美好的贊譽。放下帷幕關閉門戶地讀書,讀透了《六經》;像孫康映雪車、胤囊螢映那樣苦學,包羅了諸子百家的學說。自從隋末動盪不安,學校不再聞名,儒學跌至低谷,《詩經》《尚書》被填進了深坑。回顧三墳五典,每每感到傷悲。近年已來,天下沒有事端,正想要建立禮樂制度,停止武事,振興文教。你年紀已經衰老,文教將依靠誰?所期望的才幹德並盛,卧治而振興高尚的風化,使伏生和楊震,重生在當今。美善的聲名和威望,是多麼的美好啊!念及你的疲憊衰老,有什麼可說的呢!
不久賜爵封為陽縣侯。貞觀十七年,拜為秘書少監。兩宮禮遇和賞賜非常豐厚。貞觀二十三年,屢次上書請求辭職歸家,得到批准。唐高宗繼位,因為老師的恩情,加封銀青光祿大夫。永徽五年,逝世於家中,享年九十七歲。高宗為此停止朝議,追贈太常卿。著有文集三十卷。
⑼ 文言文《唐書-薛仁貴傳》的翻譯
薛仁貴,絳州龍門人.貞觀末年,唐太宗親自征討遼東,薛仁貴拜見張士貴應徵招募,請求跟從行軍.到了安地,郎將劉君邛被敵人圍困,情況非常緊急,薛仁貴去前去解救,飛馬直往前沖,自己斬殺了敵人的一員將領,懸掛他的頭顱在馬鞍前,敵人都恐懼薛仁貴而降伏,於是薛仁貴出名了.等到唐朝大軍到了安市城,高麗莫離支派遣將軍高延壽、高惠真率兵二十五萬來抗拒唐軍,依靠山駐扎營地,唐太宗分別命令將領們四面攻擊.薛仁貴仗著自己驍勇,想建立奇功,穿和別人不一樣顏色的衣服,穿白色的衣服,拿著戟,腰鞬里放著弓,大喊然後率先沖入敵陣,無人能擋,敵人都潰敗.唐軍稱著薛仁貴營造的氣勢進攻敵軍,敵人大敗.唐太宗從遠處看見了,派遣人騎馬去問穿白色衣服的先鋒是誰,特別引來見了唐太宗,賞賜兩匹馬,絹四十匹,提拔授予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的職位,讓他看守皇宮北邊的玄武門,並賞賜奴隸十人.等到大軍還師後,唐太宗對薛仁貴說:「我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的上你的.我不高興於得到遼東,我高興得到你啊.」不久又升遷為右領軍郎將,依舊看守玄武門.永徽五年,高宗來到萬年宮,第一天夜裡,山上很大的水沖了過來,快速沖進了玄武門,過夜的士兵都四散逃走了.薛仁貴說:「哪裡有天子情況緊急,立即就怕死逃跑的?」於是登上門桄呼叫,使宮內的人驚動,唐高宗急忙出來攀登到高處,不久水就沖入了就寢的宮殿,唐高宗派遣使者對薛仁貴說:「幸虧是你啊,我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忠臣啊.」於是賞賜御馬一匹.蘇定方討伐賀魯,於是薛仁貴上奏章說:「臣聽說師出無名,所以戰事不會成功。明示天下敵人是賊寇,那麼才有降伏敵人的可能。現在泥熟依仗一向擁有的才幹,不願屈居賀魯之下,結果被賊寇擊破,妻兒子女都被俘虜。漢兵之中有在賀魯諸部落得到被擊破的泥熟等人的家眷人口,將要把他們充入賤籍,處置方式是妥當的取回並且送還給泥熟等人,仍然一樣賞賜。那麼:即同情憐憫了泥熟等人無枉被攻打的事件,又讓百姓明白清楚賀魯等部性如賊寇,知道陛下恩澤廣布.」唐高宗聽取了他的意見,派遣人搜索賀魯部的人送了回去,於是泥熟部的人請求跟隨唐軍誓死效忠唐軍.顯慶二年,皇帝下詔命令薛仁貴為程名振副手規劃治理遼東,攻破貴端城,斬殺人頭三千顆.第二年,又與梁建方、契苾何力在遼東與高麗大將溫沙門在橫山戰斗,薛仁貴單獨騎馬率先沖了進去,沒有不中箭倒下的.高麗有一個善於射箭的人,在石城下射殺十幾個唐兵,薛仁貴單獨騎馬沖向那個人,那個敵人弓箭都丟掉了,手還沒能舉起來,就被薛仁貴生擒了.不久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生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部落首領壓赴東都洛陽.憑借功勞被封為河東縣男.不久又率領軍隊出擊在天山的九姓突厥,將要出發之前,高宗拿出盔甲,命令薛仁貴試射.唐高宗說:「古代有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射五層看看.」薛仁貴射箭將其全部貫穿,唐高宗非常吃驚,拿來更加堅硬的鎧甲賞賜給薛仁貴.當時九姓突厥擁兵十多萬,命令驍勇健壯的幾十個人來挑戰,薛仁貴發三箭,射死三人,其他的當時全部下馬投降.薛仁貴害怕留下後患,全部坑殺掉.轉而到達磧北,安撫剩下的眾人,生擒九姓突厥的非正統的葉護三兄弟回來.軍中傳唱歌說:「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突厥從此衰弱,不再為邊防的禍患.乾封初年,高麗大將泉男生率領眾人歸附唐朝,唐高宗派遣將軍龐同善、高侃等迎接.泉男生弟弟泉男建率領他們的國人迎擊泉男生等,皇帝下詔讓薛仁貴統帥軍隊為援軍.龐同善等人到了新城,夜裡被敵人襲擊.薛仁貴率領驍勇健壯的軍隊營救,斬殺人頭幾百顆.龐同善等人又進攻到了金山,被敵人打敗,高麗軍乘著勝利前進.薛仁貴將敵軍擊斷成兩節,敵人大敗,斬殺人頭五萬多顆.於是奪取南蘇、木底、蒼岩等三城,才與泉男生會合.唐高宗親自勞頓給薛仁貴寫信說:「金山的戰事,敵人非常多.你沖在士兵前面,奮力殺敵不顧自己的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各部軍隊非常的有勇氣,才使得這次戰役很快就取得了勝利。應該好好地建功立業,成全這美名啊!」 薛仁貴乘著勝利進攻扶余城,各位將領都說兵少啊,薛仁貴說:「軍隊的強弱在於住將能否指揮的出色,而不於兵力的當時.」於是沖在軍隊的前面,敵人軍隊來抗拒,迎擊,大敗敵軍,斬殺俘虜一萬多人,攻佔扶余城.扶余川中的四十多座城市,被薛仁貴憑借威風所懾服,馬上全都來表達自己的誠意,於是薛仁貴沿海岸線前進攻城掠地,與李績大軍在平壤城會師.高麗投降,皇帝下詔命令薛仁貴率領兩萬軍隊與劉仁軌在平壤內留守,於是授予右威衛大將軍,冊封為封平陽郡公,兼任代理安東都護。遷移到平壤新城進行治理,安撫體恤孤寡的人和老人;有能力和才乾的人,根據他們的才能任用指使,有忠心,孝順,氣節,義氣良好品德的人,都加以表揚,高麗的士兵與群眾沒有不高興的向慕歸化的.。
咸亨元年,吐蕃入侵,又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人去攻擊吐蕃。郭待封曾經做過鄯城鎮守,對於做薛仁貴的手下很恥辱,多次違反指揮命令。軍隊到了大非川,將要向烏海進發的時候,薛仁貴對郭待封說:「去烏海的道路艱險遙遠,車行使的很艱難,如果帶著輜重前進,將會錯失戰事的良機,攻破敵人馬上返回,來回運送是很麻煩的。那裡瘴氣很多,不適宜長久留守。大非嶺上足夠能布置營寨,可留下兩萬人作兩處營寨,輜重等都留在營寨內,我等率領輕裝部隊快速前進,趁著敵人未准備好,就可以消滅他們。」於是薛仁貴率領部隊快速前進,在河口遇見敵人,打敗了他們,斬殺俘虜了所有敵人,收繳牛羊一萬多頭,回到烏海城,等待援軍。郭待封沒有聽從薛仁貴的命令,帶領輜重繼續前進。快到烏海的時候,吐蕃二十多萬部隊來援救吐蕃軍,半路截擊,郭待封戰敗,逃到了山裡,軍糧和輜重都被敵人搶走。於是薛仁貴撤退屯兵在大非川。吐蕃又增加四十萬軍隊來抗拒薛仁貴軍,薛仁貴軍大敗,於是薛仁貴與論欽陵議和。薛仁貴悲嘆的說:「今年星在康午,軍隊是逆天行事,鄧艾因此死在西蜀,我因此戰敗.」薛仁貴因為這個除去了官職.不久之後高麗的人們相繼再次背叛,皇帝下詔任命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來規劃治理.上元年間,犯罪被調職到象州.遇到皇帝大赦而回歸.唐高宗思念他的功勞,開耀元年,再次召見,對他說:「以前九成宮遭水災,沒有你我就成魚了.你又北伐九姓突厥,東邊擊滅高麗,漢北、遼東都聽從尊重我們,都是你的出力貢獻啊.你雖然有過錯,但是我怎麼能忘記這些呢?有人說你在烏海城下不追擊敵人,導致戰敗,我遺憾的只有這件事了.現在西邊不平靜,瓜、沙二州的道理已經被阻斷,你怎麼能在鄉下高枕無憂呢?」於是授予薛仁貴來瓜州長史,不久又任命為右領軍衛將軍,代理代州都督,又率領軍隊在雲州攻擊突厥元珍,斬殺人頭一萬多,俘虜奴隸二萬多人,駱駝,馬,牛,羊三萬多頭.敵人聽說薛仁貴又被任命為主將,一向懼怕薛仁貴的名聲,都逃跑了,不敢抵擋.這一年薛仁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追贈左驍衛將軍,朝廷打造靈車,將薛仁貴一家都送回故鄉.兒子薛訥,另外有列傳.
薛仁貴驍勇壯悍,是一時的人傑,忠心耿耿,頗有謀略,勃然有所立.噫,郭待封不協助,導致全盤戰略計劃的失敗.孔子說:「可以和他共事,但是不能和他謀劃事情.」皇帝給予明確的任命,使得薛仁貴終了立下了功勞,了解臣子的是君主,這句話是可信的啊
⑽ 文言文翻譯舊唐書
和尚!給我問問分~!~!~!~!~!~!~!~!~ 馬懷素,潤州丹徒人。寓居在江都,年輕時拜李善為師。家裡貧困,沒有燈燭,白天采些柴草,夜晚燃柴讀書,終於博覽經史,善於寫文章。考取了進士,又參加了皇帝親自支持的殿試,考中文學優贍科,被授予郿縣縣尉,經過四次提升,任左台監察御使 (武則天)長安年中期, 御使大夫魏元忠被張易之陷害,發配流放到嶺南,太子仆崔貞慎、東宮率孤獨禕之到郊外為他餞行。張易之大怒,唆使人誣告崔貞慎等與魏遠忠是同謀犯,武則天令馬懷素審訊,派太監催促,傳話示意馬懷素要想辦法定成同謀罪,馬懷素支持正義不接受這樣的命令。武則天大怒,召見馬懷素親自詰責質問,馬懷素奏報說:「魏元忠犯罪被發配流放,崔貞慎等因為是親密的故交就去送他,實在是可以責備的,如果認為他們是謀反,我怎麼能欺騙上天的神明?當年彭越因為謀反被殺,欒布在他的屍身下奏事,漢朝不給欒布定罪,更何況魏元忠的罪與彭越不同,陛下怎麼能追加送行人的罪呢?陛下手握生殺大權,想要給他們加個罪名,取決於您的內心就可以了。如果交付給我去審訊,我怎麼敢不守陛下的法律呢?」武則天的情緒緩解了,崔貞慎等因此獲得寬免。當時夏官侍郎李迥秀仗恃張易之的權勢,授受賄賂,馬懷素上奏皇帝,彈劾他,於是李迥秀被罷免了管理政事,馬懷素處事公平,待人寬容,當時受到人們的稱贊,提升任考功員外郎。當時權貴和外戚放縱無忌,請托的事情公開地進行,馬懷素對誰都不阿附依順,他掌管舉薦,公平允當,被提升為中書舍人。 開元初年,任戶部侍郎,加授銀青光祿大夫,累積功績被封為常山縣公,三次提升任秘書監,兼昭文館學士。馬懷素雖然一直做官,卻十分好學,手不釋卷,謙恭謹慎,深受玄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