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忍經
「正好路過一起走可以嗎」用文言文描述如下:
」適①過②,同行③可④乎⑤「?
其中:
①適:恰巧,剛好
②過:路過,經過,走過
③同行:一起走,一起行進
④可:可以
⑤乎:疑問詞「嗎」
㈡ 最近在學習古漢語,希望各位可以推薦一些文言文基礎書籍!
在學校學的不夠用?你錯了,在學校學的足夠用!你看看哪篇古文中出現的版語法現象是權我們初高中古文中沒有的?只要把課文學好,就能閱讀古文。為了學古文而系統的學語法完全沒有必要,學英語不也是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才去學語法嗎?誰會不會等掌握了全部語法才去讀英語,學古文也是這樣。
至於你說的四書五經看不懂,並不是古文語法不好。而是因為這些書出書年代早,距今約兩千五百年,屬於上古漢語,就連唐宋時期的人也鮮有人讀懂,更別說現在了,難道你沒聽過一句俗語「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嗎?宋朝時大儒朱熹為了弘揚儒學,才編了《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等書解釋來這些經典,儒學因此發揚光大。時光荏苒,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當時解釋儒學的《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等淺顯的書也變得生澀難懂了。怎麼辦呢?
我想現在也不乏研究國學經典的大師,他們以弘揚國學為己任,數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把漸深難懂的國學書籍變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你應當讀讀他們書!我謹推薦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的《經典通義叢書》,包括《文心雕龍新釋》《易經通說》《論語新解》《詩經通釋》四本書。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名著舉例
古詩類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詩經》《千家詩》
古文類
《孝經》《易經》《論語》《禮記》《尚書》《春秋》《戰國策》《老子》《莊子》《韓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穀子》 《大學·中庸》 《朱子家訓》《顏氏家訓》《呂氏春秋》《楚辭》《忍經》《金剛經》《資治通鑒》《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格言聯璧》 《百家姓》《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六韜·三略》《百戰奇略》《龍文鞭影》《呻吟語》《幽夢影》《傳習錄》《智囊》《曾國藩家書》《世說新語》《對聯》《閑情偶寄》《夢溪筆談》《隨園詩話》《文心雕龍》《笑林廣記》《浮生六記》等
歷史類
《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舊唐書》《清史稿》等
㈣ 幫翻譯下這段文言文
剛到達山澗底下,芳叔急著離開峽谷,坐在峽口等待,不再進去。我獨自沿著澗中的石頭進入(峽中),蹲在水潭邊的石頭上,仰頭看見兩條瀑布由空中(游龍般)奔落,山崖的石頭向上覆蓋,有如瓮口。朝陽正懸在山崖頂上,和頹落下的水波、急速沖出的波浪相映,光暈掩映,光輝流動。(我)(時而)低頭(時而)抬頭觀看(這道美景),不能忍心離開。沿著山澗再向下走,忽然(見到)兩側峽谷如刀削般聳起,一道澗水斜著流淌回來,(是)山澗右邊這條道路的盡頭了。向左望去,有木板高架在水邊高聳的大石邊、突兀出來的斷裂石階上面,涉水橫渡過去,可以攀援而上。於是(我)涉過山澗到了左邊,(這里)就是五漈之石門了。兩邊的山崖到了這里,崖壁緊湊在一處,只留一線(空隙),像要合攏又沒有合攏,像要分開又不曾分開,(峭壁)之下奔涌著急流的泉水,上方遮住了雲的影子。人攀援登上了這個地方,就像是獼猴野猿的樣子,寒風吹過來,(使人)感到寒冷,幾乎要掉下去了。自四漈過來(這里),(沿途)山勢深險,道路斷絕,(風景)幽深險峭到了極點,只能聽到泉聲和鳥聲而已。
㈤ 有哪些文言文,最好10個以上
《千家詩》《詩經》《孝經》《易經》《論語》《禮記》《尚書》《春秋》《戰國策》《老子》《莊子》《韓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穀子》 《大學·中庸》 《朱子家訓》《顏氏家訓》《呂氏春秋》《楚辭》《忍經》《金剛經》《資治通鑒》
《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格言聯璧》 《百家姓》《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六韜·三略》《百戰奇略》《龍文鞭影》《呻吟語》《幽夢影》
《傳習錄》《智囊》《曾國藩家書》《世說新語》《對聯》《閑趣偶寄》《夢溪筆談》《隨園詩話》《文心雕龍》《笑林廣記》
㈥ 尋修身養性的古文。諸子百家都可以介紹·只要可以修身養性·不再執著!
所知甚少,所以建議讀讀老莊。
覺得空靈的境界很令人嚮往。
思考其中的道理,用心感受其中深意。
是不是執著就是一瞬之間的事,有時候一念閃過,萬般皆空。
以上,希望有所幫助。
㈦ 文言文翻譯 忍經中的序言部分翻譯
如果不這樣(有所忍受),任意表達高興、發怒的情緒,對不同人表現出喜歡、討厭的態度,只顧挑別人的毛病,一味對別人嚴厲,亂了自己的臉色。倘若有沒預料到的因素來干擾,不一定能做到按照道理來安排;對於突然發生的事情,不一定能做到不影響自己的情緒。這樣,不是因狹隘、淺薄而出現失誤,就是因急躁、慌亂而出現失誤。調理自己的情緒都沒功夫,哪裡還有空閑處理事務呢?恐怕將來眾人的怨氣要像草叢一樣生長起來,危險再大沒有了!那時候,看人家呂蒙正(善於與同事相處)不問犯錯誤者的姓名,張公藝(善於治家)九代人居住在一起,(相比之下)能不感到羞愧嗎?我趁著空閑時間,搜集了經書和史書上的語句,把它叫做《忍經》。我的同事們,在過目之後,如果能有人由寬恕發展到這種忍,由忍再發展到仁,這個作用,難道是小的嗎?
㈧ 翻譯翻譯 古文~
翻譯
漢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樂於助人,很講信用,凡是答應過的事,一定會設法辦到,因此享有盛名.當時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好以財物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他聽說季布作了大官,就請求竇長君介紹他去見季布.但是竇長君跟曹丘生說季布不喜歡他,勸他不要去,但曹丘生還是央求竇長君寫介紹信,竇長君勉為其難地答應.曹丘生拿了介紹信就馬上去拜訪季布,見到季布後,就深深作揖,並且說:「楚人有一句諺語說:『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你在梁,楚一帶的名聲之所以能這麼大,都是我幫你傳揚的,大家都是楚人,為什麼你一直拒絕見我呢 」季布聽了這句恭維的話,非常高興,以上賓之禮招待.曹丘生住了幾個月才離開,臨走時,季布還送了他一份厚禮.曹丘生繼續替季布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愈來愈大.後來「一諾千金」這句成語,就從這里的「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信守承諾,說話算數.
㈨ 關於文言文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
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
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和用「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編輯本段]香港和澳門地區對文言文的定義
香港、澳門,一般的報章和雜志都是用粵語書寫的,他們會把用普通話書寫的中國大陸官方書面語(台灣地區稱為國語)稱為文言文,最近香港推行普通話教育,由於香港學生習慣了用粵語書寫的課本,學生們都向老師反映這些文言文很難學,其實他們指的文言文就是中國大陸的普通話或台灣地區的國語。
詳見,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2008年10月7日6點半新聞報道。
語常會今個學年開始,分四年資助一百六十間中小學,轉用普通話教中文,但今年只有二十多間中學申請,有中學表示,寧願自費推行,也不申請。
[編輯本段]文言文結構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五)固定結構
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與。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 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麼辦」,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為「怎麼樣」,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麼樣」,⑥句中的「孰與」是「與……比較,哪一個……」的意思。一般地說,「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麼辦」、「把……怎麼樣」、「拿……怎麼辦」、「怎麼」,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樣」、「怎麼樣」、「怎麼」等,要視具體語境而定。
二.表反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何……之有、何以……為、何……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⑧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何……之有」可譯作「有什麼……」,「何功之有」即「有什麼用處」,是反問句。其用法特點是:何+名詞+之+有。「何以……為」、「何……為」可譯作「做什麼」,其中「何」是疑問代詞「什麼」,「為」是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呢」。「何以文為」譯為「要華美做什麼呢」,「何辭為」譯為「要告辭做什麼呢」。「不亦……乎」譯作「不是……嗎」。「不亦樂乎」譯作「不是很快樂嗎」。
三.表測度的固定結構常 見的有:得無……乎(耶)、無乃……乎。例如:
1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12.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13.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之戰》)
「得無……乎(耶)」、「無乃……乎」均可譯為「恐怕……吧」,都表示推測、估計。「得無異乎」譯為「恐怕不同吧」,「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譯為「恐怕是教我捉蟲的地方吧」,「無乃不可乎」譯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測度外,還帶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嘆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釋為「多麼」。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16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錄〉後序》)
五.表判斷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是之謂、此之謂。例如:
17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氏之世。」此之謂也。(《孟子·離婁》)
17句中的「是之謂」可譯作「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謂」只能譯作「就是說這個」。這兩句均為判斷句,不過這里的「是」或「此」在古漢語中卻是前置的賓語。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因此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並且不使用標點,在「白話文運動」之前,除了白話文小說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體寫成,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編輯本段]當代文言文復興
文言文復興,是當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熱點之一。它的產生與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產生一樣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是中華民族復興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文言文復興從表面看來,是對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的否定,實質上則是對白話文運動的引伸。白話文的風行,極大地增加了廣義文化的受眾,但卻使傳統中國文化的直接受眾越來越少,因而,使得中國文化的傳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
正是基於完整、准確地傳承中國文化的需要,文言文的復興才成為歷史的必然。文言文復興不能否定白話文的存在和價值。
中國大陸的文言文復興,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萌芽的。文言文復興的概念,是青年學者劉周在「中國文化復興的第一步(倡議書)」中明確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報》「百城賦」的推出,表明了國家對待文言文復興的態度。文言文復興的倡議書由一位青年學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復興的發展後勁非常有力。
當前在網路上,文言文得到了熱心網民的推崇和發揚,他們創建了許多以文言文為寫作載體的站點,如:「愛文言」、「維基網路文言文版」等等。
目前,隨著大中華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逐漸重視與肯定自身傳統的中華文化,文言文也更加得到重視,國學熱的興起更是明證。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同時也是全國人大代表的彭富春,就建議應該加強古代漢語教學,並且提出加大文言文在語文課中的比重、文言文應超過白話文的內容、以及設立國家級的古代漢語語言考試等等建議。
[編輯本段]文言文的由來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因此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並且不使用標點,在1919年「白話文運動」之前,除了白話文小說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體寫成,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編輯本段]流傳廣泛的古典名著
現在流傳較為廣泛而且有能找得到的古典名著有很多,先在這里給大家列一個表吧
古詩類:《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類:《千家詩》《詩經》《孝經》《易經》《論語》《禮記》《尚書》《春秋》《戰國策》《老子》《莊子》《韓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穀子》 《大學•中庸》 《朱子家訓》《顏氏家訓》《呂氏春秋》《楚辭》《忍經》《金剛經》
《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格言聯璧》 《百家姓》《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六韜•三略》《百戰奇略》《龍文鞭影》《呻吟語》《幽夢影》
《傳習錄》《智囊》《曾國藩家書》《世說新語》《對聯》《閑趣偶寄》《夢溪筆談》《隨園詩話》《文心雕龍》《笑林廣記》
歷史類:《史記》《三國志》《漢書》《後漢書》
其中《文心雕龍》和《龍文鞭影》是教導後人如何行文下筆的,對古文的研究很有幫助。《對聯》和《格言聯璧》則更像是古文語法。
[編輯本段]文言文的翻譯規律
文言文的翻譯規律中學生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即:信、達、雅)。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掌握五種操作方法。
原則之一: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後才能正確翻譯。如「其一犬坐於前」,(《狼》),光看這一句,似乎可譯成「其中的一條狗坐在前面」,但聯繫上文「途中兩狼」,「少時,一狼徑去……」可知「坐於前」者不是「狗」而應是另一條「狼」。「犬」即「像狗似的」,用來修飾「坐」的姿式的。這個例子說明,譯古文先應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後緊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作詳譯。
原則之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如「其真不知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句中的「其」,應譯為「難道」,表反問語氣,後句中的「其」要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在翻譯時,某些詞句直譯以後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來輔助。如「居廟堂之高……」(《岳陽樓記》),直譯為「處在宗廟、殿堂的高處」,含義仍嫌不明確,可採用「在朝廷做官」這種意譯,則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譯靈活性大,譯者可在理解原文實際含義後,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使較深的詞句譯得通俗明白,但僅譯大意,不及直譯平密,對正在培養古文逐步閱讀能力的中學生來說不宜大力提倡。
古文翻譯的六種手段:錄、釋、理、添、刪、縮。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繫上下文,選准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後應加量詞「枚」。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於這一類。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四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並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總之,我們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譯題,除了要扎扎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准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㈩ 跪求20篇文言文,,要超短的 是要篇 不要句,,還要帶翻譯。。哪位好心人幫一下忙啊~~~~
1)王戎識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
王戎七歲時,曾經和眾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路邊的李樹上有很多果子快把樹枝壓彎了。那些小孩爭相跑去撿李子,只有王戎站著不動。有人問王戎,他回答道:「李樹在路旁有那麼多的李子,這個肯定是苦李。」那人將李子取下來嘗了一下,的確如此。
2)陸績懷橘
陸績,三國時吳人也。官至太守,精於天文、歷法。績年六,於九江見袁術。術令人出橘食之。績懷三枚,臨行拜辭術,而橘墜地。術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績跪對曰:「是橘甘,欲懷而遺母。」術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術奇之,後常稱說。
譯:
陸績是三國時期的吳國的人。他曾經擔任過太守,對天文和歷法很精通。陸績年齡六歲時,到九江去拜見袁術。袁術命令下人拿出橘子讓陸績吃。陸績懷里藏了三隻橘子,臨走時拜別袁術,懷里的橘子卻掉落到地上。袁術笑著說:「陸績,你來別人家做客,懷里藏了主人的橘子,為什麼?」陸績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懷里留給母親吃。」袁術說:「陸績,你那麼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長大後必定是人才。」袁術認為陸績與眾不同,後來常常稱贊他。
3)楊修啖酪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 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之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譯:
有人進貢給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點,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人看懂是什麼意思。輪到楊修的時候,他吃了一口,說:「主公叫我們每人吃一口,有什麼好懷疑呢?」
4)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譯:
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寸,然後把尺碼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走了。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找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於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5)神針道人
凌雲北游太山,古廟前值病人,氣垂絕。雲嗟嘆久之。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然。」道人針其左股立蘇。曰:「此人毒氣內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雲針術,治病無不效。
譯:
有個叫凌雲的人到北邊的泰山去遊玩,在一座古廟前看(遇)見了一個病人,(他奄奄一息的)快斷氣了。凌雲在一旁久久哀嘆,一個道人看見了就說:「你是想把他救活嗎?」凌雲說:「是的」於是道人用針刺那個人的左腿,那個人馬上醒過來了。道人說:「這個人是被毒氣侵入的體內,並非(要)死了,(等他體內的)毒散了他自己就會蘇醒(好)過來。」因此道人教會了凌雲針術,從此之後凌雲醫治病人都沒有不好的。
6)響遏行雲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
薛譚秦青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自以為完全掌握了,便告辭回家。秦青沒有挽留, 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為薛譚餞行。席問,秦青按著節拍,慷慨悲歌。歌聲振動林木,高入雲霄,好像連浮動的白雲也在駐足聆聽。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邊,並且再也不敢說回家了。 出自於《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術,響遏行雲。」
7)蛇銜草
曩有田父耕地,值見創蛇在焉。頃之,有一蛇銜草著創口上,竟日創蛇走。田父取其餘葉以治創,皆驗。本不知草名, 因以「蛇銜」名之。古人雲:蛇銜能續己斷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譯:
從前有一位老農在耕地,正巧看見一條受了傷的蛇躺在那裡。一會兒,有一條蛇銜來一棵草放在傷蛇的傷口上。經過一天的時間,傷蛇跑了。老農拾取那棵樹其餘的葉子用來治傷口,全都靈驗。本來不知道這種草的名字,於是用「蛇銜草」當草名了。古人說:蛇銜草能把已經斷了的手指接得和原來一樣。不是胡亂說的。
8)木刻鍾馗
宋慶歷中,有一術士,姓李,多巧思。嘗木刻一舞鍾馗,高三尺許,右手持鐵簡。以香餌置鍾馗左手中,鼠緣手取食,則左手扼鼠,右手以簡斃之。
譯:
宋朝慶歷年間,有一個道士,姓李,手藝奇妙精巧,曾經用木頭刻過一個鍾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著鐵簡。把誘餌放在鍾馗的左手裡,老鼠沿著手爬上去吃,鍾馗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鐵簡把老鼠打死。
9)楊務廉有巧思
將作大匠楊務廉甚有巧思。常於沁州市內刻木作僧,手執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錢滿,關鍵忽發,自然作聲雲布施。市人競觀,欲其作聲。施省日盈數千矣。
譯:
將作曾有位技藝高超的匠人叫楊務廉,特別能搞巧妙的發明設計。他曾經在沁州市雕刻一個木僧人,手裡端著一隻木碗,自動向人乞討布施。等到木碗中的錢盛滿了後,機關的鍵鈕突然自己發動,這個木僧人就會自己說聲:「布施!」全沁州市的人,都爭搶著觀賞這位木僧機器人。都想聽聽木僧人發聲說話,於是爭著往木碗里放錢。一天下來,這位木僧機器人可以行乞到好幾千文錢。
10)承宮拾薪苦學
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留請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綴。
譯:
承宮自幼喪父,從8歲給人放豬。鄉里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屋檐下休息時,喜歡(這里的學業),因此聽徐子盛講授《春秋經》,於是請求留下,為學生們拾柴,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
『原文』
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譯文』
從前有一個到邯鄲學習走路姿勢的人,沒有學會他們走路的姿勢,又忘記丟失了自己原來的步法,於是只能爬行回去了。
陸績懷桔
『原文』
陸績六歲時,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以遺母。」術大奇之。
『譯文』
陸績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裡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拜謝了一回。不料這三個橘子從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術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裡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陸績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些東西。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只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稀奇。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孫叔敖殺兩頭蛇
『原文』
孫叔敖為嬰兒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棄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死也。」
『譯文』
孫叔敖小的時候,到外面遊玩,看見一條兩個頭的蛇,就殺了蛇並把蛇埋了,回家後就哭。母親問他原因。他說:「我聽說見了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現在我見到了,害怕我拋下母親先死了。」母親說:「蛇現在在哪裡?」回答說:「我害怕後來的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起來。」母親說:「我聽說有陰德的人,一定會得善報。你不會死的。」
王戎識李
『原文』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朋友們一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折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李子,王戎回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摘來一嘗,果然這樣。
利令智昏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曰:"取金之時,徒見金,不見人。"
『譯文』
齊國有個人想要得到金子。一天清晨,他穿好衣戴好帽,往賣金子地方走去。看見有人拿著金子,伸手就奪。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道:"這么多人都在這兒,你為什麼公然搶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說:"我那金子的時候,只看見金子,沒有看見人。"
[原文]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②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③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高興極了。用公糧供給三百人。齊宣王死後,閔王繼位。閔王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給他聽,南郭處士逃走了。
[原文] 魯人執竿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開始豎著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著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不久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並不是聖賢,只是見到聽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原文] 楚王好細腰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譯文]
從前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所以靈王的大臣都是每天吃一頓飯用來節制自己的腰身,先抑制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束緊,扶著牆壁才能站起來。到了第二年,滿朝文武大臣們臉色都是黑黃色了。
[原文] 岳柱八歲指瑕
岳柱字止所。八歲,觀畫師何澄畫《陶母剪發圖》,柱指陶母腕上金釧,詰義曰:『金釧可易酒,何用剪發為也?』何大驚異,觀此可以知畫理矣。
[譯文]
岳柱字止所。在八歲的時候,觀看著名畫家何澄畫的《陶母剪發圖》,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鐲子,問畫家說:「金鐲子可以換酒,為什麼要剪下頭發去換酒呢?」何澄對岳柱說的話感到非常驚訝, 這樣觀看就可以知道作畫的道理。
(都是很短的文言文,而且很簡單,若滿意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