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不聽在文言文

不聽在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3 13:20:25

1. 管仲固諫 不聽 文言文翻譯

就翻譯這一句嗎?
管仲堅持諫言,(國君)還是沒有採納

2. 然而不聽文言文翻譯

《晁錯傳》晁錯者,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才,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漢時君稱臣,父稱子,平輩互稱,皆為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葯而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晁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太史公曰: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也。(選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參考譯文:晁錯是潁川人,憑借文學而當上了太常掌故。晁錯為人嚴峻刻薄,不近人情。漢孝文帝時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國博士,研究過《尚書》,年齡已經九十多了,年紀太老無法征他到京都來,就下詔讓太常派人到他那裡受學。太常差派晁錯到伏生的住所受學《尚書》。學成歸來,就徵引《尚書》上書陳說對國家有利的治國方略。孝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晁錯憑借他的辯才被太子寵愛,太子家稱他為「智囊」。在孝文帝時,晁錯多次上書建議削弱藩王勢力,以及修改法令。上書陳述幾十次,孝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卻很賞識他的才能,升遷他為中大夫。那時候,太子對晁錯的計謀策略稱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們都不喜歡晁錯。景帝登基,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曾多次請求陳說一些事情,總是被聽取。他所受的寵愛,凌駕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遷為御史大夫後,建議就諸侯的罪過削減其土地,收取他們四周的郡城。奏書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議,沒有一個敢責難晁錯的,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嫌隙。晁錯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著攻擊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景帝剛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事,想削減諸侯的力量,疏離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紛紛議論,都埋怨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晁錯說:「事情固當這樣做,不這樣做,則天子不受尊崇,宗廟不安穩。」晁錯的父親說:「這樣做,劉家天下安穩了,然而晁氏家族卻危險了啊!我要離開你走了。」於是飲葯自盡,臨死前說:「我不忍心看見禍患降臨到我身上。」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真以誅殺晁錯為名,起兵造反。等到竇嬰、袁盎進諫陳說,景帝下令讓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斬了。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做抗擊吳、楚的軍隊的將帥。打仗歸來,上書陳述軍事情況,拜謁進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吳軍、楚軍的地方來,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罷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蓄意造反已有數十年了,因為削地而發怒,以誅殺晁錯為名,但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將閉口,不敢再進言了。」景帝說:「這是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無法加以控制,所以請求削減他們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這實在是有利國家的好事呀!計劃才剛施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絕了忠臣的進諫,對外反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開口道:「你所說的確實不錯,我對這事也感到有點悔恨。」太史公說:晁錯當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而不被採用。後來掌權,變更許多法令。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著匡輔挽救這危機,卻想報個人私仇,反而因此慘遭斬首身亡。常言道:「變更古法,混亂常理,不死則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錯這一類人吧!評贊說:晁錯精於替國家長遠謀劃,卻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親看到了,只是他長於治理溝渠,對挽回敗局沒有好處,不如趙括的母親指出趙括的弱點,來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錯雖然不能終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誠。所以寫出他的所作所為的文字附於書中。

3. 我們為什麼不聽一聽古人的建議呢用古文翻譯

何不取前人之鑒?

4. 不好看的不看,不好聽的不聽 古文怎麼

失於色者避之,失於聲者避之。
不確定對不對。
求採納

5. 教你你不聽翻譯成古文

孺子不可教也

6. 光武帝不聽讒言文言文.

一、原文:
馮異①定關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②言:「異權威至重,百姓歸心,號為『咸陽王』,陛下應防其反之。」光武帝以章示異。異上書謝③,詔④曰:「將軍之於國家,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及異大破敵軍,諸將欲分其功,璽書⑤誚⑥大司馬⑦以下,稱異功若丘山。今人咸知異之為名將,然非君之明,必困讒口矣。
(選自《容齋隨筆·燕昭漢光武之明》,有改動)
注釋:①馮異:人名,漢代名將。②章:奏章。③謝:謝罪。④詔:詔書,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璽書:古代封口處蓋有印信的文書。秦以後,專指皇帝的詔書。⑥誚:責備。⑦大司馬:官名。
二、翻譯:馮異平定了關中,自己認為長時間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說:「馮異威勢力很大,百姓歸心,稱他為「咸陽王,陛下應該防範他謀反。」光武帝把奏章給馮異看。馮異上書謝罪,光武帝下詔說:「將軍對於國家,恩情猶如父子,有什麼嫌疑,何必害怕呢?」等到馮異大敗了敵軍,許多將領打算分享他的功勞,光武帝下詔斥責大司馬領頭的這些人,稱贊馮異的功勞如同山丘那樣高。現在人們都知道馮異是一員名將,然而沒有君主的賢明,一定會被讒言所迷惑。
三、點評: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7. 不聽親人的話卻聽外人的話,用文言文怎麼講

不聽親人的話卻聽外人的話
(文言文)親之言不聽而聽旁之言
(人,有了逆反心理就會像上文所說的『不樂意傾聽親人的勸誡。』)

8. 然而不聽是哪篇文言文

1;你說的這段話的原文是:
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專蝦蟆蛙蠅,日夜恆屬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2:回答你的問題,
這應該是出自《墨子》的一段話!
請你參考!

9. 文言文 不聽人勸 自己承擔後果

若不納吾言,苦果自食。

10. 翻譯下列文言文成現代文: 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意思是: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原文節選: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翻譯: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麼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於前往。

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後路,於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10)不聽在文言文擴展閱讀

鑒賞:

本文是一篇極為優秀的傳記文學。文章以記敘屈原生平事跡為主,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方式熱烈歌頌了屈原的愛國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嚴厲地譴責了楚懷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的陰險。

本文所記敘的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他確實是竭忠盡智了。屈原留給後人的財富甚豐,他的高尚品德、愛國精神乃至文學成就,至今具有深遠的影響。

熱點內容
優秀班主任和優秀教師誰最優秀 發布:2025-07-08 15:12:29 瀏覽:490
英語日記例文 發布:2025-07-08 14:54:10 瀏覽:973
全國卷英語2017年 發布:2025-07-08 14:44:12 瀏覽:921
與老師聊什麼 發布:2025-07-08 14:31:26 瀏覽:134
漣水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08 14:30:17 瀏覽:157
初中科學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08 14:24:10 瀏覽:100
教師不知道 發布:2025-07-08 14:09:07 瀏覽:788
教師曬禮物 發布:2025-07-08 13:58:41 瀏覽:17
羅森歷史 發布:2025-07-08 13:20:04 瀏覽:293
交大是哪裡 發布:2025-07-08 12:06:29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