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與客飲文言文翻譯
A. 文言文閱讀。 宋 濂 (宋濂 ① )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
1、如果沒有景濂,我幾乎錯誤地怪罪進之諫的人了。 2、①如實回答與客人飲酒。 ②向皇帝舉薦賢能之人。 ③勸皇帝廣開言路。 3、實事求是,品行端正,能仗義執言 (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
B. 有沒有文言文翻譯
管仲相齊
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無知弒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魯人以兵納之。未克,而小白入,是為桓公。使魯殺公子糾於魯之生竇。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鮑叔牙為宰相。辭曰:「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請於魯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庄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注雲:三釁者,以香塗身曰釁。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大抵召忽之死,為守節;管仲不死,為樹功。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子糾,弟也,不當輔以爭國。
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勸忍百箴》)
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
B.魯人以兵納之 納:接納
C.辭曰:若必治國家者 辭:告訴
D.故請之 請:請求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魯人以兵納之 而與坐而問焉
b.合立當事之 不當輔以爭國
A.「之」和「焉」相同,「合」和「當」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當」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當」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當」也不同
3.「民到於今受其賜」一句中「其」指代的內容是
A.召忽之死節 B.管仲之惠澤 C.叔牙之薦能 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點的「死」字與「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C.等死,死國可乎
D.管仲不死,為樹功
以下5—6兩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
A.這是子貢回答管仲為什麼不死時說的話。
B.這是子貢回答管仲為什麼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辭。
C.這是孔子回答子貢所問的管仲為什麼不死時說的話。
D.這是孔子回答子貢所問的管仲為什麼不死的原因的托辭。
6.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A.所以聖人並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稱贊他守節的功德。
B.所以聖人並不責問召忽為什麼去死,但稱贊他守節的作用。
C.所以聖人並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稱贊他的作用。
D.所以聖人並不責問管仲為什麼不去死,反而稱贊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語意關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組是
①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
③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
④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下列敘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後,讓公孫無知殺了襄公,立小白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糾之命逃到魯國,子糾死後,召忽為他守節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鮑叔牙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國家,一定要請回他,故向桓公舉薦管仲。
D.管仲任相後,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統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1管仲相齊
1.D2.C3.B4.A5.C6.D7.B8.C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地(今山東西南部)。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後,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推辭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齊桓公於是派使者請求魯庄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魯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快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個車上並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於是任命他為宰相。注釋說:三釁,用香料塗抹全身叫做「釁」。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在諸侯國中稱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帶來的好處。」
這是孔子回答子貢問管仲為什麼沒被處死的問題時說的。大蓋召忽的死,是為了操守貞節;管仲不死,是為了建立功勛。齊桓公是兄長,應當立他為王。公子糾,是弟弟,應該輔佐哥哥不應該爭奪王位。
所以聖人不譴責他為什麼不殉死而稱贊他的功勞。
C. 求這些古文的翻譯
1、
2、宋濂曾與客人飲酒,明太祖暗地派人察看。第二天,他問宋潦昨天是否飲過酒,在坐客人是誰,吃什麼東西。宋濂全都按事實回答。太祖笑道:「的確是這樣,你沒欺騙我。」隔了些日子,太祖又召宋濂去,問到關於群臣的好壞,宋濂只挑那些好人好事作回答,並說:「正派人和我交遊,我了解他們;那些不良之輩(不跟我來往),我不了解他們。」
3、大凡治理國家的方法,必須首先使百姓富裕起來。百姓富裕就容易統治,百姓貧窮就難以統治。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鄉並且重視自己的產業,安心地生活在家鄉並且重視自家的產業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統治。百姓貧窮就不安心生活在家鄉,並且輕視自家的產業,就敢於冒犯官吏違犯法令,冒犯官吏違犯法令就難以統治了。所以太平無事的國家中(百姓)長久富裕,動亂多事的國家中(百姓)長久貧窮。因此,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必須首先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後(才能)統治他們。
D. 文言文 《宋濂誠實》 翻譯
《嘗與客飲》原文與翻譯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郡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
(《明史-宋濂傳》)
【譯文】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你不欺騙我。」皇帝間或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萬多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採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E. 明史 宋濂傳 嘗與客飲中,宋濂是怎樣的人
《送東陽馬生序》《明史·宋濂傳》對比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後問題。(10分)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觀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zhuàn)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②欺。」間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選自《明史·宋濂傳》)
注釋: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稱。
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標兩處)(2分)
錄 畢 走 送 了 不 敢 銷 逾 約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余幼時即嗜學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嘗與客飲 嘗:
(4)間問群臣臧否 臧:
11.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2)誠然,卿不朕欺。
12.【甲】文段在讀書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給我們的啟示是 。(2分)
參考答案:
9.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評分:共2分。每對一處得1分。
10.(1)愛好 (2)不 (3)曾經 (4)善,好
評分:共2分。每空0.5分
11.(1)因此人家大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看到許多(各種各樣的)書。
(2)真是(確實是)這樣,你沒有欺騙我。
評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對即可。
12.讀書方面圍繞「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做人方面圍繞「正直」「坦誠待人」「與品德優秀的人交友」「背後不說人壞話」等要點回答即可。
評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點,言之成理即可。
F. 嘗與客飲文言文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郡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明史-宋濂傳》) 【譯文】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你不欺騙我。」皇帝間或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萬多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採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G. 坐客為誰這篇文言文的整篇翻譯
2原文編輯
宋濂①嘗②與客飲,帝③密④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⑤何物?濂具⑥以實對。笑曰:「誠⑦然,卿不朕⑧欺。」間召問⑨群臣臧否⑩,濂惟⑾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⑿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⒀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⒁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⒂開言路,惡⒃可深罪。」既而⒄帝覽其書,有足⒅采者。悉⒆召廷臣詰責,因⒇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明史-宋濂傳》)
3譯文編輯
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有誰?有哪些食物(美食)?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你沒欺騙我。」不久後,皇帝秘密地召見(宋濂)詢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了解他們。」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萬多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是對皇上的)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重責(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採納的內容。於是把朝臣都招來斥責,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宋濂,(我)幾乎錯怪了進諫的人。」
H. 嘗與客飲的原文
宋濂①嘗②與客飲,帝③密④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⑤何物?濂具⑥以實對。笑曰:「誠⑦然,卿不朕⑧欺。」間召問⑨群臣臧否⑩,濂惟⑾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⑿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⒀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⒁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⒂開言路,惡⒃可深罪。」既而⒄帝覽其書,有足⒅采者。悉⒆召廷臣詰責,因⒇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明史-宋濂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