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實驗教案
Ⅰ 小學科學完整教案光是怎樣傳播的
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從本課開始指導學生認識光的傳播路徑,通過實驗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是直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學生能用這個道理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以及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本課的教材重點是讓學生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本課內容是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
學情分析
先創設探究的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光是怎樣照亮物體的」,問題提出後,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然後讓學生設計並驗證光的沿直線傳播實驗,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最後利用這一原理解釋影子產生和原因。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必須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並內化。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考慮問題,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
教學目標
1、光是直線傳播的。
2、設計驗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5、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6、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光是如何傳播的。
2、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Ⅱ 小學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案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二小節內容。《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是繼前一課觀察了一些物質的變化之後,繼續深入觀察物質的變化,並且通過觀察豆和沙的分離、加熱白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 學情分析 「物質的變化」這節課對於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會並理解初三化學的知識,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學會知識,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本課的教學中,應通過實驗,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預測—通過實驗收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歸納得出結論」這樣一個探究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養成「喜歡科學,尊重事實,願意嘗試新的實驗方法,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等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學慣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Ⅲ 小學科學5年級教案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教案的一般要求
教案的編寫要從教育教學目的、任務著眼,從中學物理教學的特點出發.具體說:
(1)要求編寫教案時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做到目的明確,要求適當.
如初中物理課的教案,在組織教材、選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方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循序漸進,不能任意提高教學要求,要避免由於過分追求敘述的嚴謹而影響學生對基本內容的理解,形成教學難點.如「浮力」的計算,現行教材要求並不高,計算也不復雜.但「浮力」問題的類型較多,解決方法靈活多變,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當的難度,比前幾章是一次較大的飛躍.因而寫教案時教學要求一定要得當.「在這里最好不要讓學生去做那些人為的難度大、綜合程度高的題」��這是編者的意圖.新教師尤其應當注意深廣度問題,否則不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2)編寫教案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將所學內容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而編寫教案並不是知識的羅列,而是設計好教法與學法、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首先,教師要創造良好的物理情境,使師生共同置身於情境之中,從探索中提出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其次,教師要研究如何設計啟發和點撥學生的思維程序及要點.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教師就要首先利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為什麼錯而激疑,把啟發的要點落在誘導推理、分析比較上:小車在課本3�5所示的三種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現象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小車在不同的平面上運動,維持運動的距離不同.把點拔的要點落在概括上,引導學生在進行「科學抽象」中自然地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要求教書育人相結合
教案不能僅重視傳授教學大綱規定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對於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思想教育重視不夠,沒有計劃性,這是不恰當的.在教案編寫過程中,要有計劃的寓思想教育、能力培養於知識傳授之中.
(4)要求注意物理學科的特點,加強實驗教學加強實驗教學,這是由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決定的.設計教案時要充分利用實驗手段,充分發揮表象作用.不能在頭腦中形成物理圖象和重現物理過程,常常是教學難點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視物理實驗,教學時盡量通過物理實驗展現物理過程,充分發揮通過實驗所形成的表象的作用,這對於形成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過程有很大益處.演示實驗是在教學中提供感性材料的主要方式,做好演示實驗是教學的一個主要環節.教案中要對實驗的目的是什麼?各儀器有什麼作用?要求學生主要觀察什麼?怎樣觀察?什麼時候提出問題等進行周密設計,這樣才能做到目的明確,程序合理、主次分明地進行實驗.
(5)要求環節完整、結構合理、思路清晰、繁簡得當、時間分配科學,使教案能對課堂教學活動真正起到指導作用.
Ⅳ 小學科學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1、預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通過演示對比實驗,提出「為什麼一個燒瓶中的小鈴聲能聽到,而另一個卻聽不到?」來引入新課,促使學生「願問其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點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加強直觀,豐富感知.「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認識化解在分組實驗和學具操作中,讓學生在靜態和動態中獲得感知並形成表象,理解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促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轉化.讓學生動手實驗,觀察、討論、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他們學會了物體傳聲的實驗,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識由直觀的教具演示了出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3、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通過師生協同活動,啟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探究科學的情趣.通過設置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並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Ⅳ 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案:空氣是什麼樣子的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回目的(或稱教學要求答,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Ⅵ 小學科學完整教案光是怎樣傳播的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
二、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地圖片和課件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三、教學重、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1)清晨,太陽出來,房間撒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你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
小組討論匯報結果.
2、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1) 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重在說出推測的依據
書上已有:舞台上的燈光,從雲層中透過的陽光
但應該啟發更多: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體擋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體的側面一致
3、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第28-29頁,明白實驗的方法和步驟(最好請個別學生描述一遍實驗的操作)
2)4人一組自行操作
3)解釋匯報兩次實驗的現象
4、其它的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提示不要用眼睛直對很亮的光線.
2)書上資料的介紹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3光是怎樣傳播的
我的推測:直線傳播
我的依據: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Ⅶ 小學科學實驗怎樣滾的快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斜面是最簡單的機械之一。在生產和生活中,人們常常利用斜面來達到省力的目的。圓柱形物體從斜面上滾下的距離,不僅與斜面的長度有關,而且跟斜面與地面所成的角度有關。教材安排的這次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用實驗的方法獲得數據,進行比較、分析,探討、發現斜面與地面成怎樣的角度時,圓柱形物體可以滾得遠一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通過將圓柱形物體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滾一滾,比較什麼角度下滾得最遠,來了解圓柱形物體從斜面上滾下的距離,不僅與斜面的長度有關,而且跟斜面與地面所成的角度有關,並了解在哪種角度下圓柱形物體滾得最遠。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小組交流等活動,了解在何角度下圓柱形物體滾得最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圓柱形物體從斜面上滾下的距離,不僅與斜面的長度有關,而且跟斜面與地面所成的角度有關,並了解在何角度下圓柱形物體滾得最遠。
[教學難點] 如何使實驗更精確,並對實驗的結果及時總結、歸納。
Ⅷ 小學科學擺的快慢和什麼因素有關實驗操作教案
實驗器材:鐵架台、細線、小球、秒錶
實驗過程:
1、用鐵架台、長約1米的線小球做一個擺;
2、用鉛筆把擺固定好,秒錶計時,看15秒內擺擺動多少次,共做三次,算出平均值;
3、將擺線縮短一半,再用秒錶計時,看15秒內擺動多少次,共做三次,算出平均值;
4、擺線再縮短一半,秒錶計時,看15秒內擺動多少次,共做三次,算出平均值。
結論:擺的快慢與擺線長短有關,擺線越短,擺得越快;擺線越長,擺得越慢。